中文部分
人權教育中心(2010)。意識不到的宗教差異 臺灣宗教觀的隔離與偏見。取自:http://hretmue.blogspot.com/2010/03/blog-post.html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
王淑芬(2001)。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之檢討。翰林文教雜誌,第21期,頁8-14。王雅玄(2007)。多元文化素養評量工具及其應用: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三卷第四期, 頁149-180。
王瑞賢譯注(2007)。階級、符碼與控制第三卷: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台北市:
聯經。
王麗雲譯(2002)。Michael W. Apple原著(1990)。意識型態與課程。臺北市:桂冠。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印。
杜子信、蔡芬芬譯(2004)。Gunther Pallaver原著。族群衝突管理-以南提洛爾、巴斯克及北愛爾蘭為例。臺北市:前衛。
李亦園(2010)。說文化,談宗教:人類學的觀點。台北縣:Airiti Press。李明譯(1990)。Judah Matras原著。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桂冠。
李昭明、陳欣希譯(2008)。Barbara RogoffThe原著。人類發展的文化本質。臺北市:心理。
李國基(2008)。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雙族裔認同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臺北:心理。
李連珠(2003)。你也能做全語言父母。學前教育,25(3),7-18。呂枝益(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呂美枝(2006)。提升弱勢族群教育機會-找尋當前教育策略與多元文化教育理想的平衡。現代教育論壇,15,397-406。
何志青(2008)。論信念:評林從一《思想、語言、社會、世界:戴維森的詮釋理論》。東吳哲學學報,17,117-125。宋鎮照(2005)。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
吳孟芬(2008)。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意識型態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吳雅玲(2009)。以社會階級為主題之幼兒多元文化課程方案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47-75。吳裕益(1996)。布魯納的教學理論。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理論。高雄:復文。
吳莉君譯(2005)。約翰.伯格原著。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臺北市:麥田文化。
林信華(2009)。我所看見的台灣社會。臺北市:書泉。
林淑華(2006)。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慧芬(2003)。幼兒園室的言談分析:誰主導了教室的發言?實踐大學學報,34,1-42。周怡君、張存華、林敏雅譯(2004)。Niklas Luhmann原著。社會的宗教。臺北市:城邦。
周淑卿(2003)。今是昨非,抑或昨是今非?教科書一綱多本爭議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1(復刊號),12-21。周慶華(1997)。語言文化學。台北:生智。
姜文閩譯(1992)。J. Dewey 原著。我們如何思維。臺北:五南。
侯一欣,張小宛(2009)。社會行動取向自編教材之發展。教科書研究。第二卷第一期。封四維(2005)。批判思考教學的原理與設計。載於李咏吟主編,多元教學設計:課程改革的實踐(頁85-131)。臺北:高等教育。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
柯勝文譯(2000)。Thomas R. Dye原著。權力與社會。臺北市:桂冠。
俞筱鈞譯(1993)。L.Kuhmerker,U. Gielen, R. L. Hayes原著。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台北:紅葉。
高婉貞(2009)。國中學生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新移民族群及其相關議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高廣孚(1988)。教學原理。臺北:五南。
徐新逸、吳琬瑩、陳人慧(2004)。資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教學設計:以議題式STS課程為例,研習資訊,21(3),1-14。徐貴榮(2010)。客家墾殖開發與信仰論輯。桃園縣:桃園縣社會教育協進會。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
國立編譯館主譯(張珍立譯) (2009)。Scott Lash, Mike Featherstone原著。肯認與差異。臺北縣:韋伯文化國際。
國民教育社群網(201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基本能力。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國語日報讀報教育編寫小組(2006)。讀報教育指南.時事篇。臺北市:國語日報社。
張小虹(2007)。假全球化。臺北市:聯合文學。
張玉成(1993)。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
張玉成(1994)。思考與技巧教學。台北:心理。
張君玫譯(2001)。John Storey原著。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市:巨流。
張秀雄(2003)。議題中心教學模式在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的應用。公民訓育學報,14,15-35。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添洲(2000)。教材教法-發展與革新。台北市:五南。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臺北:師大書苑。
張盈堃編(2008)。教育的文化/文化的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慧端譯(1996)。Brian Morris原著(1996)。宗教人類學導讀。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莊敬民(2005)。文化價值觀與社會資訊化對於財富與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從13-14全球與台灣的觀點來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彭德富(2007)。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為例。止善,3,87-103。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臺北市:城邦。
邵宗海等編(1995)。族群問題與族群關係。臺北市:幼獅。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出版社。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葳威(1999)。文化傳播。臺北市:正中。
黃俊斌(2007)。國小批判性思考教學模式及其在社會領域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市。湯志傑(2009)。新經濟社會學的歷史考察:以鑲嵌的問題史為主軸。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9,135-193。湯梓辰(2010)。 團體動力學在教學行動研究之應用探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六卷第一期。
賈馥茗(1982)。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詹志禹(1999)。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綱要草案背後的哲學觀。教育研究,66,54-60。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C. B. Cazden 著。臺北: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游美惠(2008)。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與游美惠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63-85)。台北:高等教育。
楊思偉譯(1999)。社會科理論與融合課程之研究,1-29;76-91。臺北:商鼎。
楊榮聰(1994)。中國化與本土化-台灣族群認同運動及其教育上的影響。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二十一卷二期及二十二卷一期,127-13。
溫明麗(1998)。批判性思考教學-哲學之旅。臺北市:師大書苑。
溫明麗(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臺北市:洪葉。
廖明潔(200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的原住民形象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趙剛(2004)。多元文化該支持嗎?世新大學多元文化講座演稿。檢索日期:2010年12月1日,取自:http://cc.shu.edu.tw/~mcp/lecture_02.htm
劉美慧 (1998)。議題中心教學法的理論與實際。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8,173-200。劉美慧(2009)。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台北市:學富。
劉美慧(2010)。階級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多元文化教育(頁89-112)。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美慧(2010)。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多元文化教育(頁293-399)。台北市:高等教育。
劉容枝(2009)。讀報教育營造班級閱讀環境之行動研究-以國語日報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劉繼譯(1990)。Herbert Marcuse原著。單向度的人。臺北市:桂冠。
郭至和(2006)。國小社會領域之全球化課程設計與實施-以行動研究為途徑。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中市。郭金水(1992)。國際化時代的國小社會科教育。國民教育,33(3.4),2-11。葉至誠(2007)。現代社會與公民素養。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葉素菱(2006)。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台灣史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潘志忠(2002)。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影響的實驗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研碩士論文。花蓮市。潘裕豐(1992)。國小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陶英琪,羅文喬譯(2009)。Jeffrey Trawick-Smith原著。嬰幼兒發展:多元文化觀點。臺北市:心理。
陸洛譯(1995)。Michael Argyle原著。日常生活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巨流。
陳世敏(2006)。把報紙當課本。北縣教育,58,37-40。陳玉玫(2003)。多元化的迷思?論國中小教科書市場化的假象。教育社會學通訊,50,3-11。
陳伯璋(1988)。意識型態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幸苡(2008)。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議題中心教學法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伶艷(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枝烈譯(2008)。James A. Banks, Cherry A. McGee Banks原著。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臺北市:心理。
陳春山(2006)。下一個公民盛世:公共電視與未來社會的12場對話。臺北市:天下。
陳美如(2001)。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十一卷一期,066-080, 多元文化課程的現在與未來:一個學校的觀察/ /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陳奎熹(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素秋譯(2006)。Laura Desofr Edles原著。文化社會學的實踐。臺北縣:韋伯。
陳國彥(2001)。九年一貫社會領域課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麗華(1995)。台灣社會意義性結構及其在國小社會科教育的體現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163-198。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麗華等(2006)。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臺北市:五南。
賴秀芬、郭淑珍(1996)。行動研究,輯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瞿海源、王振寰主編(200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臺北市:巨流。
鄧伯宸譯(2004)。H. R. Isaacs著。族群(Idols of the Tribe)。台北:立緒。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
譚光鼎(2008)。被扭曲的他者:教科書中原住民偏見的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1(4),頁27~50。譚光鼎(2010)。族群關係與教育。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多元文化教育(頁113-158)。臺北市:高等教育。羅淑英(2009)。讀報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薛絢譯 (2009)。Edward W.Said原著。世界‧文本‧批評者。臺北縣:立緒文化。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1-7。鄭志明(2005)。宗教組織的發展趨勢。陳怡魁策劃編審。中華民國宗教弘法協會主編。臺北市:大元。
竇金城(2005)。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政策及啟示。北縣教育,51,53-58。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藍順德(2005)。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
英文部分
Apple, M. (2004). Cultural politics and the text. In S.J.Ball(Ed.), The routledge falmer reader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179-195). London: Routledge Falmer.
Banks, J. A. (1997).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In Banks &Banks(1997).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3-31. Boston:Allyn & Bacon.
Banks, J. A., & Banks,C.A.M.(2007).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perspectives(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ollins, B. E., & Ashmore, R. D. (1970).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influence, attitudechange, group processes, and prejudice. California: Addison-Wesley.
Creese, A.( 2005). Teacher collaboration and talk in multilingual classrooms, multilingual matters. Clevedon.
Derman-Sparks,L., & ABC Task Force. (1989). Anti-Bias curriculum:Tools for empowering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DeRoche, E. F.(1981). Newspapers in education: What we know.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 (3),59-63.
Diamond, B. ,& Moore, M. A. (1995). Mirroring the realty of the classroom. New York: Longman.
Ennis, R. H. (1985).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Curriculum. National Forum, (1), 28-31.
Ennis, R. H. (1987). A taxonomy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and abilities. In J. Baron & R. Sternberg (eds.),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Freemen.
Erickson, F. (1997). Culture in society and in educational practices. 32-60.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3rd 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MA: Allyn & Bacon.
Forrest, Barbara (1993). Back to basics: The use of newspapers and other print media to teach analytic reading, writing and reason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68001)
Geertz, C. (1973). Religion as a cultural system.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ramsci, A.,(1971).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Y: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Grant, C. A. & Sleeter, C. E. (2007). Turning on learning: five approaches for multivultural teaching plans for race, class, gender and disability(4th ed.). NJ: John Wiley and Sons.
Gutmann, A.(1994). Introduction. 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ed.).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Hart, E., & Bond, M. (1995). Action research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A guide to practic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vighurst, R. J. (1972).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2nd ed.).N.Y.: Nckay
Heitzmann, W. R. (1979). The newspaper in the classroom. 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76284)
Jahoda, G., & Krewer, B. (1997).History of cross-cultural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In J.W.Berry, Y.H. Poortinga, & J. Pandey(Eds.) 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Method,1, 1-42 Boston:Allyn and Bacon.
Kendall, F. E. (1996). Diversity in the classroom: new approaches to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2n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Kincheloe,L., & Steinberg,R.(1997). 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Kriel, Mariana. (2003). Approaches to Multilingualism in Language Planning and Identity: A Critique. Society in Transition, 34(1), 159-177.
Kymlicka, W.(2001).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nning , M. L. & Baruth , L. G. (2004).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4th ed.). Boston: Pearson.
Marshall, D. L.(199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digest, 60 (7), 57-60.
McLaren, P. & Farahmandpur, R. (2005). Teaching against global capitalism and the new imperialism: A Critical Pedagogy. New York: Roman & Littlefield.
Nieto (2001).We speak in many tongues. In Diaz C.F.(e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pp.152-170). New York : Longman.
Reiman, J.H. (1984). The rich get richer, and the poor get prison. New York:Wiley.
Richmond, A. H. (1988).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 cas of refugees.Current Sociology, 36(2) : 7-25.
Schaefer, R. T. (1988).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3rd ed.). Boston: Little
Slattery, P., & Rapp, D. (2002). Ethics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Allyn and Bacon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Vaughan, G.M. (1987). A Social psychological model of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Rotheram , M.J, & Phinney, J.S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ousand Oaks:Sage Publications.
Wilson, C. C. and Gutierrez F. (1985). Minorities and Media. Beverly Hills: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