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9)。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補助作業要點修正規定。2009 年7月28日,取自http://ms2.tp.edu.tw/cgi-bin/downfile/79894670679_tmp4.htm/照顧輔導補助
內政部(2010)。國籍之歸化取得人數。取自內政部網站內政統計年報。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6.xls
王瓊珠(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知覺之研究-以中部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白政弘(2007)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輔導措施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行政院(2004)。行政院九十四年度施政方針。取自行政院網站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20041006151950920.doc
朱嬿蓉(2007)。新移民,新契機-臺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信念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巫博瀚、賴英娟、張盈霏(2008)。從多元文化教育觀談「新臺灣之子」之學習輔導策略。研習資訊,25(1),63-69。吳天泰(1993)。小學的多元文化教育。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75-386)。臺北:臺灣書店。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3,6-12。吳清山、林天佑(2006)。課後輔導方案,教育研究月刊,142,155。
吳淑芬、陳秉華(2005)。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與第二代之個人與家庭服務。學生輔導,97,84-97。吳毓瑩(2006)。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的親師互動及其子女自我效能與學校生活之橫斷與縱貫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吳韶雯(2007)。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吳瓊洳(2007)。多元文化的教師培育:以課程與教學為主。教育研究,164,59-70。吳瓊洳、黃靖茹(2009)。新移民子女課程實施現況與成效評估之研究。臺北:五南。
吳瓊洳、黃靖茹(2010)。當前國內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的省思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95,15-27。
李宜玫(2002)。為學習開創另一片天—談教師進行班級學習輔導策略。國民教育,42(3),58-62。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李美慧(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覺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李瑞娟(2007)。外籍配偶子女國小一年級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 ─以新竹縣竹北市、竹東鎮為例。中華大學,新竹市。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生傳、呂錘卿(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與現況之研究。教育學報,17,45-64。林佑星(2008)。影響國民小學新住民學生與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林清山(1995)。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新趨勢。中國心理學會84年度年會大會演講論文。
林新發、王秀玲(2003)。國中小學教師之行政專業知能成長內涵與策略,收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編,教育資料集刊-教師專業發展(頁189-210)。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進財(2008)。文化回應教學的意涵、策略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學誌,20,201-230。
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林瑞榮、劉健慧(2009)。新移民子女教育相關議題-理論與反思。教育研究學報,43(1),1-21。周坤潭(2009)。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北區某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周鳳珠(2009)。金門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校行政支援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邱豐盛(2008)。臺北市國民小學推動新移民子女關懷輔導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洪于婷(2007)。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研究教師教導新移民子女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北市。洪淑麗(2006)。國小教師知覺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紀詩萍(2007)。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現況及其促進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施靜芬(2009)。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高玉玲(2009)。國民小學教師對新移民子女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澎湖縣與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徐秀碧(2008)。新移民子女閱讀能力與家庭學習環境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臺南市。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許瑞芳(2007)。彰化縣國小教師對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的覺知與輔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陳枝烈(1999)。多元文化教育。高雄:復文。
陳枝烈、陳美瑩、莊啟文、王派仁、陳薇如(譯)(2008)。J. A. Banks & C. A. M. Banks主編。多元文化與教育:議題與觀點。臺北:心理。
陳玥(2009)。金門縣國小學童家庭閱讀環境與語文學習成就探究─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教育,臺北市。陳怡容、徐明志(2007)。教師專業成長的新思維。國民教育,47(6),68-75。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臺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6-91,國立嘉義大學。
陳莉君(2009)。臺北縣新移民子女知覺教師教學風格對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臺北市。陳智龍(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良好個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聖源(2007)。新移民子女在國民小學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以兩位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陳憶芬(2001)。師資培育中的多元文化課程探究。中等教育,52(4),84-97。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189-210。陳慶福(2001)。提昇自我概念與內控性以增進學業成就。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臺北:心理。
陳麗英(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張明慧(2005)。「新臺灣之子」之兒童發展與輔導策略。學生輔導,97,38-53。張素貞(2004)。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1(2),63-72。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1,5-17。
張碧珊(2006)。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注音符號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淳熙(2008)。從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探究東南亞裔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自我效能之共變結構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精華。
教育部(2006)。教育基本法,民國95年12月27日修正。
教育部(2009)。教育部補助執行外籍及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計畫作業原則。教育部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網站。
教育部(2010a)。大陸及外籍配偶嬰兒出生數。教育部重要教育統計資訊。
教育部(2010b)。大陸及外籍配偶就學子女人數。教育部重要教育統計資訊。
教育部(2010c)。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心議題陸:多元文化弱勢關懷與特殊教育。取自教育部網站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教改-十大議題06.pdf
教育部(2010d)。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取自教育部網站http://www.edu.tw/files_temp/site_content/B0039/991018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
教育部統計處(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
莊文連(2009)。宜蘭縣外籍配偶子女與原漢學童之國語文學力測驗成績差異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單文經(1993)。在班級中營造多元文化教育環境的策略。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427-458)。臺北:臺灣書店。
黃金梅(2002)。學習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學業成就與自我概念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黃弘彰(2007)。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黃綺君(2006)。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曾馨儀(2008)。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支援與新住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楊坤堂(1997)。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2),53-60。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a)。98學年度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弱勢學生概況分析。取自臺北市教育局網站http://www.edunet.taipei.gov.tw/ct.asp?xItem=1190176&ctNode=33665&mp=104001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10b)。國民小學歷年概況總表。取自臺北市教育局網站http://www.edunet.taipei.gov.tw/public/Attachment/xmlfileimport/99_%E8%A1%A858.xls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10年11月20日取自臺北市教師在職研習網http://insc.tp.edu.tw/index/DefBod.aspx
甄曉蘭(2004)。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合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頁53-72)。臺北:學富文化。
甄曉蘭、黃月純、何美瑤、呂曉昭、陳烘玉、彭育惠、曾清一、謝玉英(2006)。外籍配偶子女的就學現況與輔導策略。中等教育,57(2),176-201。
鄭瑞娟(2010)。從多元文化教育觀來探討新移民子女之族群及文化認同。教育研究月刊,195,28-37。
劉美慧(2003)。多元文化課程轉化—三個不同文化脈絡之個案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1(5),3-28。劉美慧(2007)。欣賞文化差異與追求社會正義-重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當代教育研究,15(2),187-204。
劉美慧、洪佳慧(2009)。當師培生遇到多元文化教育:準教師的多元文化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1-33。劉美慧、陳亮君、鄭玉春(2010)。新移民文化課程方案之實踐與轉化。教育研究月刊,195,51-63。
蔡純純(2006)。職前教師之多元文化素養研究:量表發展與現況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蔡清中(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蔡鴻琦(2007)。臺南縣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新北市。賴怡珮(2007)。學前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及其與外籍配偶家長親師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簡梅瑩(2007)。運用反思於國小文化教學之探討與教師專業發展。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9,67-88。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謝文宏(2009)。國民小學教師多元文化教育素養與新移民子女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謝進昌(2008)。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之新移民子女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蘇雅雯(2009)。臺中市國小四年級新移民子女數學學業表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英文部分
Banks, J. A. (1991).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thnic Studies (5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1994).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anks, J.A. & Banks, C.A.M. (200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5th ed.). NJ: John Wiley & Sons.
Banks, J.A. (2008).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4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ennett, C.I. (2007). 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6th ed.). Boston, MA : Allyn and Bacon.
Brown, M. R. (2009). A New Multicultural Population: Creating Effective Partnerships with Multiracial Families.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45(2). 124-131.
Campbell, M.E., & Eggerling-Boeck, J. (2006). What about the children?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well-being of multiracial adolescents. Sociological Quarterly, 47, 147-173.
Carman, R. A., & Adams, W. P. (1984). Study skills: a student’s guide for survival. New York: Judy V. Wilson Publisher.
Diller, J.V. (1999). Cultural diversity: A primer for the human services. Boston, MA: Wadsworth.
Erffmeyer, E.S., & Martray, C.R. (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and, L.A..
Gagne, R. M., & Driscoll, M.P. (1988). Essentials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ay, G. (2000).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ay, G. (2009). Similar Concern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f Social Studies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 Review, 48,1;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
Garcia, R. L. (2005). Teaching for Diversity ( 2nd ed.). Bloomington, Indiana: Phi Delta Kappa Internationla.
Gaitan, C.D. (2006). Build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classrooms: a guide for K-6 teachers. CA: Corwin Press.
Greene, M. (1973). Teacher as strang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 Belmont, CA: Wadsworth.
Heard, H. E. & Bratter, J. L. (2006).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Does mixed race matter? Paper proposal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Popula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 Los Angeles, CA.
Kerwin, K., Ponterotto, J. G., Jackson, B. L., & Harris, A. (1993). Racial identity in biracial children: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0, 221-231.
Ladson-Billings, Gloria. (1995). But That’s Just good Teaching! The Case for Culturally Relevant Pedagogy. Theory into Practice, 34(3), 161-165.
Lawrence-Lightfoot, S. (1999). Respect: An Exploration. Reading, MA: Perseus Books.
Lopez, A.M. (2003). Mixed-race school-age children: A summary of census 2000 data.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2, 25-37.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s. (2004). Multiracial children: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NASP Communique 32(7), 174.
Nieto, S. (2002). Language, culture, and teaching. Critical perspectives for a new century.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chwartz, W. (1998). The schooling of multiracial students. ERIC/CUE Digest, 138, retrieved from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pric/is_199811/ai_2875749329.
Sleeter, C.E., & Grant, C.A. (2007). 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ive Approaches to Race, Class, and Gender, 5th ed. NJ: John Wiley & Sons.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tritikus, T., & Varghese, M. M. (2007). Language diversity and schooling. In J.A. Banks & C.A.M. Banks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nd ed., pp. 813-82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oldkowski, R. J. & Ginsberg, M. B. (1995). Diversity of Motivation: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