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王玉麟(2004)。研究倫理與相關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56,82-88。王百鍊(2007)。男童在校園被車撞死。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pr/4/today-so7.htm
王昭惠(2010)。助人者看不見的傷口:心理助人者替代性創傷形成歷程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天下編輯(1997)。海闊天空:教育的美麗新世界。台北:天下雜誌社。
行政院衛生署(2009)。97年度死因統計結果分析。2009年10月31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642&class_
no=440&level_no=3
行政院衛生署(2010)。98年度死因統計。2010年12月2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1397&class_no=440&level_no=4
朱宥棠(2003)。強化校園危機預防、準備與管理制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高中職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江愛華、李建銘(2001)。安全的學校與校園危機管理。載於黃坤錦主編,校園危機與師資培育(頁147-169)。台北:五南。
何文達(2002)。校園意外事件處理程序之案例推理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何俊青(1997)。危機管理在學校經營之應用。教育研究,5,113-134。何玉華(2009)。孩子校園跌斷腿,家長控校方漠視。2009年12月15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01/78/1w08k.html
余美瑩(2005)。 屏東縣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吳明隆(2006)。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秀碧(1998)。影響校園之死亡事件處理。學生輔導通訊,58,20-29。吳宗立(2004)。校園危機管理的理論與應用。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18,51-76。吳宗立(2009)。學校危機管理。高雄:麗文文化。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1996)。行政學(二)。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清基(1998)導讀。載於侯世昌、蔡文杰(1998)校園危機急轉彎(頁8-12)。台北:幼獅。
吳靜吉(1983)。誰來瞭解老師。載於鍾思嘉主編,老師的難題(頁13-18)。台北:張老師。
呂隆義(2008)。台南縣國民小學校長校園危機管理能力之調查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宏才(2003)。混沌理論應用在國小校長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振基(2005)。台南市國民小學推展公共關係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台北:教育部。
周平(2004)。諸法皆空:質性研究與知識想像。載於林本炫、何明修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頁223-262)。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
林玉圓(2007)國民小學教室器材使用危機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林志成(2001)。提高學校危機處理能力之對策。載於黃坤錦主編,校園危機與師資培育(頁87-107)。台北:五南。
林家慧(2007)。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機制建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素華(2003)。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林培彥(2005)。苗栗縣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湘梅(2008)。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林賢春(2003)。臺北市大學校院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邱小萍(1998)。國小級任教師輔導能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邵凡軒、王華麟(2009)。小三生校園跌斷腿家長控校方漠視。2010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aj100920091201183639&&dd=
2009/12/31+%E4%B8%8A%E5%8D%88+02:24:26
洪莉竹(2005)。創造學校輔導人員的專業定位:專業學校諮商師的角色與功能。教育研究,134,11-22。洪瑞琴(2007)。樂樂球棒傷學童請求國賠。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un/5/today-life2.htm
侯世昌、蔡文杰(1998)校園危機急轉彎。台北:幼獅。
紀俊臣(1997)。校園危機處理之法律問題探討。現代教育論壇,2,250-258。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美通社(2008)。死於意外傷害的兒童,半數以上本可獲救。2009年8月28日
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10/54/1axn5.html
范兆寅(2004)。國民小學危機管理現況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唐璽惠(1998)。校園危機處理。學生輔導雙月刋,58,44-57。涂燕玲(200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徐士雲(2002)。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徐秘康、賴政坤(2007)。撞破教室玻璃男童碎片穿心。2009年10月15日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512/11/e7e1.html
翁玉(2007)。忍冬花之語-一個親師衝突的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張人杰(2007)。教師角色衝突解決方法的教育社會學研究之批判。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5(4),12-20。
張春興、林清山(1988)。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玉慧(2001)。公立中小學校事故中教師之法律責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張孟東(2006)。公立學校教師對於校外教學法律責任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德聰(1997)。從青少年次級文化談校園危機處理。現代教育論壇,2,287-304。張春興(1989)。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2010a)。98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2010年12月26日取自https://csrc.edu.tw/FileManage.mvc/FrontDetail/195
教育部(2010b)。各級學校校園災害管理要點。2011年1月5日取自
https://csrc.edu.tw/LawRelation.mvc/FrontDetail/123
教育部(2003)。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2010年12月26日取自https://csrc.edu.tw/LawRelation.mvc/FrontDetail/176
教育部訓委會(1993)。領航明燈:國民小學導師手冊。台北:教育部訓育會。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許韶玲(1998)。危機調適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學校中的實施。學生輔導,5,106-107。許龍君(1998)。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台北市:五南。
郭俊旭(2006)。台南縣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郭靜晃(2005)。兒童安全管理。台北:威仕曼文化。
陳向明(2002a)。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
陳向明(2002b)。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芳雄(1997)。校園危機處理。台北:幼獅。
陳彥君(2005)。專業諮商員生涯困境與心理調適歷程之生命故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信良(2010)台北縣國民小學校園意外事件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啟榮(2005)。校園危機管理機制之建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2),117-134。麥麗蓉、蔡秀玲(2004)。諮商員在大學校園中危機處理經驗之初探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5,97-122。傅天養(2005)。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書廊。
童錦麗(1991)。談教師角色衝突。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8,71-73。黃振球(1995)。談校園安全。台灣教育,531,9-17。黃振球(1996)。談校園危機管理。教師天地,82,19-23。黃健忠(2004)。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校園意外事件危機管理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淑苓(2001)。危機處理-新世紀教師的新挑戰。載於黃坤錦主編,校園危機與師資培育(頁111-126)。台北:五南。
黃萃薇(2008)。校園食物中毒事件的危機管理之研究。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坤錦(2001)。校園危機與師資培育。台北:五南。
黃龍杰(2008)。搶救心理創傷-從危機現場到心靈重建。台北:張老師。
彭秀英(2002)。台灣地區國民小學校園緊急傷病處理現況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賈馥茗(1995)。教育哲學。臺北:三民。
楊昌興(2005)。彰化縣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楊益風(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筑雅(2005)。教師角色認同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實習教師與初任教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詹中原(2004)。危機管理—理論架構。台北:聯經。
詹棟尊(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校園意外事件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詹錦霜(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兼任人事業務之教師的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之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鄔佩麗(2000)。危機與契機:校園問題行為輔導手冊。台北:幼獅。
趙振傑(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校園危機預防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民一(2005)。國小畢旅車禍夢中天旋地轉醒來滿臉血。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r/12/today-so1.htm
蔡培村(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高雄:麗文。
蔡崇振(1997)。從兩個實例校園危機處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4,58-61。劉欣宜(2009)。流浪教師的夢與現實─師資培育政策變革後準教師的困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世仁(1984)。國民中學教師角色衝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宏財(2000)。校園危機管理及其在學校組織中的應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4),186-197。鄭英敏(1996)。校園危機處理。教師天地,82,24-31。賴玫美(2006)。互為主體的影舞者---我與一位實習老師「師徒式學習」的生命敘說。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薛秀宜(2001)。情緒智力對危機管理之影響—以南投縣九二一災區學校教師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謝錫焄(2006)。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機制之研究-以台北縣三重學區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韓青秀(2005.8.29)。校園安全?小孩每學年受傷2.5次。聯合晚報,4版。
蕭瑞麟(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顏秀如(1997)。國民中學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譚至皙(2002)。台灣中部地區國小教師對自然災害的防備態度及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蘇素增(2007)。國小校園危機管理之研究---以混沌理論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人民網(2002)。校園意外影響學生素質教育。2009年11月17日取自
http://www.people.com.cn/BIG5/kejiao/41/20020404/701986.html
童錦麗(1991)。談教師角色衝突。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8,71-73。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Armistead, L. (1996). What to do before the violence happens: Designing the crisis communication pla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bulletin, 80 (579), 31-37.
Augustine, N. R.(2001)。危機管理(吳佩玲譯)。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1994年)
Batsis, T. M. (1994). Crisis management in catholic schools. Retrieved August 16, 2009,from 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16/2f/c3.pdf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3). 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蔡敏玲、余曉雯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0年)
Cochran(1990).Narrative as a paradigm for career research .In R.A. Young, & W.A. Borgen (Eds.),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areer(pp. 71-86). New York :Praeger.
Connelly, F. M. & Clandinin, D. J. (1988). Teachers as curriculum planners: Narratives of experien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ink, S.(1997)。危機管理(韓應寧譯)。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於1986年)
Getzels,J.W. & Guba,E.G (1955).Role,Role Conflict,and Effectiveness:An Empirical Study.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164-175, as cited in
楊益風(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其因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Greene, M. (1973). Teachers as Stranger: E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Belmont, Calif. : Wadsworth Publishing.
Have, P. T.(2004). Understand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thnomethodology . London: Sage.
Heck,S.F.& Williams,C.R.(1999)。教師角色(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輯組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84年)
Hermann, C. F.(1969). Some consequences of crisis which limit the vi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8, 61-82.
Jay, B. (1989). Managing a crisis in the school: Tips for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January, 14-17, as cited in
黃健忠(2004)。台北市國民中學教師對校園意外事件危機管理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Jonathan, M. R.(1988). Decision Making During International Crisi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 Snoek, J. D.(1964).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Wiley & Sons.
Lieblich, A., Tubal-Mashiach R. & Zilber T. (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台北:濤石(原著出版於1998年)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itchell,G. D.(1987). 新社會學辭典(蔡振揚、談谷錚、雪原譯)。上海:譯文。
(原著出版於1979年)
Milliken, F. J. (1987). Three types of perceived uncertainty about the environment:State , effect, and response uncertainty.Academy of management, 12 (1), 133-143.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 M. Q.(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吳芝儀、李奉儒譯)。嘉義:濤石。(原著出版於2002年)
Pearlman, L. A., & Saakvitne, K. W. (1995). Trauma and the Therapist:Countertransference and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in psychotherapy with incestsurvivors. New York : W.W. Norton & Company, as cited in
王昭惠(2010)。助人者看不見的傷口:心理助人者替代性創傷形成歷程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Pauchant, T. C.& Mitroff, I. I. (1992).Transforming the crisis-prone organization:Preventing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tragedies.San Francisco:Jossey-Bass.
Riessman, C. K. (2003). 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3年)
Runyan, W. M. (2002). 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2年)
Shrestha, B. (1990).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schools: New aspects of professionalism. Oregon school study council.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24 809)
Smith, J. A. (2006). 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等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3年)
Strasser, M. K., Aaron, J. E., & Bohn, R. C. (1981). Foundation of Safety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Wilson, B.R.(1962) .The Teacher’s Role :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8(1), 15-32, as cited in
涂燕玲(2003)。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Wainrib, B. R., & Bloch, E. L.(2001)。危機介入與創傷反應:理論與實務(黃惠美、李巧雙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