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男同志散文
王盛弘。《十三座城市》。臺北:馬可孛羅,2010。
──。《關鍵字:臺北》。臺北:馬可孛羅,2008。
──。《慢慢走》。臺北:二魚,2006。
──。《帶我去吧,月光》。臺北:一方,2003。
──。《一隻男人》。臺北:爾雅,2001。
──。《假面與素顏》。臺北:九歌,2000a(2007年改版為《留下,或者離去》)。
──。《都市園丁:四季草本記事》。臺北:智慧事業體,2000b。
──。《桃花盛開》。臺北:爾雅,1998。
白先勇。《樹猶如此》。臺北:聯合文學,2002。
──。《第六隻手指》。臺北:爾雅,1995。
阮慶岳。《一人漂流》。臺北:印刻,2004。
席德進著。鄭惠美編。《上裸男孩:席德進四O至六O年代日記選》。臺北:聯合文學,2003a。
──。《孤飛之鷹:席德進七O至八O年代日記選》。臺北:聯合文學,2003b。
徐嘉澤。《門內的父親》。臺北:九歌,2009。
凌性傑。《愛抵達》。臺北:泰電電業,2010。
──。《2008/凌性傑:美麗時光》。臺北:爾雅,2009。
──。《燦爛時光》。臺北:爾雅,2007。
──。《關起來的時間》。臺北:小知堂,2005。
孫梓評。《甜鋼琴》。臺北:麥田,2000。
許正平。《煙火旅館》。臺北:大田,2002。許佑生。《但愛無妨》。臺北:皇冠,1996。
──。《腦袋去旅行》。臺北:探索,1994。
郭正偉。《可是美麗的人(都)死掉了》。臺北:寶瓶,2010。
郭強生。《我是我自己的新郎》。臺北:聯合文學,2011。
陳克華。《我旅途中的男人.們》。臺北:原點,2007。
──。《夢中稿》。臺北:小知堂,2004。
──。《哈佛.雷特》。臺北:九歌,2003。
──。《顛覆之煙》。臺北:九歌,1998a。
──。《在城市中迷失的地圖》。臺北:元尊,1998b。
──。《無醫村手記》。臺北:圓神,1993。
──。《給從前的愛》。臺北:圓神,1989(2004年改版由小知堂文化出版)。
──。《愛人》。臺北:漢光,1986。
陳俊志。《臺北爸爸,紐約媽媽》。臺北:時報,2011。
蔡康永。《有一天啊,寶寶》。臺北:皇冠,2005。
──。《那些男孩教我的事》。臺北:如何,2004(2007年改版為《那些男孩教我的事.聖天使版》)。
──。《LA流浪記》。臺北:皇冠,2003。
──。《痛快日記》。臺北:皇冠,1998。
──。《不乖蔡康永,同情我可以親我》。臺北:商周,1996。
──。《你睡不著,我受不了》。臺北:平氏,1995。
蔣勳。《寫給Ly’s M-1999》。臺北:聯合文學,2000(2010年改版為《欲愛書:寫給Ly’s M》)。──。《島嶼獨白》。臺北:聯合文學,1997。
──。《大度.山》。臺北:爾雅,1987。
──。《萍水相逢》。臺北:爾雅,1985。
二、中文專書
王宏圖。《都市敘事與慾望書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王雅各。《臺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臺北:開心陽光,1999。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2002。
李光連。《散文技巧》。臺北:洪葉,1996。
邢建昌。《文藝美學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2006。
阮芳賦。《性與社會文化:性於和社會中的性愛》。臺北:巨流,2010。
阮慶岳。《出櫃空間:虛擬同志城》。臺北:元尊,1998。
佘樹森。《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3。
周華山。《同志論》。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
孟樊。《文學史如何可能:臺灣新文學史論》。臺北:揚智,2006。
林怡君、任天豪。《性感的歷史》。臺中:好讀,2006。
阿盛。《民權路回頭》。臺北:爾雅,2004。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臺北縣:探索,1998。
徐學。《臺灣當代散文綜論》。福州:海峽文藝,1994。
郝譽翔。《大虛構時代》。臺北:聯合文學,2008。
──。《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2002。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1996。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臺北:爾雅,2001。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臺北:聯合文學,1998。張瑞芬。《春風夢田:臺灣當代文學評論集》。臺北:爾雅,2011。
──。《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臺北:聯合文學,2009。
──。《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臺北:聯合文學,2007。
張維中。《東京開學:出發吧!30代的新生活》。臺北:麥田,2009。
曾秀萍。《孤臣.孽子.臺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爾雅,2003。畢恆達、洪文龍。《GQ男人在發燒》。臺北:女書,2006。
許佑生。《聽天使唱歌》。臺北:心靈工坊,2002。
──。《優秀男同志》。臺北:開心陽光,1998。
──。《當王子遇見王子》。臺北:皇冠,1995。
陳克華。《欠砍頭詩》。臺北:九歌,1995。
鹿憶鹿。《走看臺灣九O年代的散文》。臺北:學生書局,1998。
劉亮雅導讀。《同志研究》。臺北:文建會,2010。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2001。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臺北縣:花木蘭,2007。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1992。
──。《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1986。
──。《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1988。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東大,2006。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臺北:女書,2005。
謝文宜。《衣櫃裡的親密關係:臺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臺北:心靈工坊,2009。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2004。
三、中文譯著
山德勒、斯貝克特、福納吉(Joseph Sandler、Ethel Spector、Peter Fonagy)著。李俊毅譯。《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導論」》。臺北:五南,2009。
尼爾森、高蘭特(Susan Golant、Audrey Nelson)。陳秋萍譯。《房間裡的大象》。臺北:性林,2005。
百德(Vanessa Baird)著。江明親譯。《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臺北:書林,2003。
艾華瑞(Al Alvarez)著。王慶蘋、華宇譯。《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臺北:心靈工坊,2005。
佩恩(Leanne Payne)著。詹維明譯。《破碎形象:同性戀醫治與自我回歸》。香港:突破,2007。
真野隆也著。郎穎譯。《人間樂園:中外傳說裡的奇幻仙境》。臺北縣:可道,2007。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羅麗芬譯。《愛欲與文明》。臺北:南方,1988。
琳達(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2006。
彌德頓(Wight Middleton)著。趙文琦譯。《異國情色大不同:性愛人類學》。臺北:書林,2005。
四、英文專書
Barry, Peter. Beginning Theory: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 Manchester UP. , 2002.
Beauvior, Simone. The Second Sex.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1993.
Bohan, Janis S. Psychology and Sexual Orientation : Coming to Terms. New York : Routledge. 1996.
Buchanan-Brown, John. A Dictionary of Symbols, translated by Jean Chevalier and Alain Gheerbrant. Cambridge : Blackwell, 1994.
Butler, Judith. Undoing Gender. New York : Routledge. 2004.
──. Gender Trouble : Feminism and Subversion of Idntity. London : Routledge. 1992.
Fontana, David. The Secret Language of Symbols: A Visual Key to Symbols and Their Meanings. San Francisco : Chronicle Books, 1993.
Goffman, Erving. Stigma : N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1963.
Tresidder, Jack. 1001 Symbols :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Imagery and Its Meaning. San Francisco : Chronicle Books, 2004.
五、學位論文
王明智。《男同志性別認同的顛覆與移動:從性別弱勢到性別主體.性別論述與榮格理論》。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7月。吳美秀。《白先勇散文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1月。吳瑞元。《孽子的印記:臺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1月。江碧芬。《九O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討對象》。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沈俊翔。《九O年代臺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7月。李曦。《游走於邊緣愛情的文學主題:從同志到耽美》。中國東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柯雅雯。《當代女同志文學中的悼亡、自療與自我完成(1960-2003)》。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8月。涂文芳。《蔣勳散文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張巧瑜。《臺灣同志小說與酷兒小說情慾書寫研究(1960-2007)》。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張琬貽。《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12月。陳麗如。《她們的故事:七個女同志的認同歷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許劍橋。《九O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陸雪芬。《解嚴後臺灣女同志小說敘事結構研究(一九八七~二OO三)》。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5月。劉安真。《「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6月。鄭玉華。《美的佈道者:蔣勳散文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6月。
謝佩娟。《臺北新公園同志運動:情慾主體的社會實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簡安得。《90年代臺灣男同志小說隱/現主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九O年代臺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1990-2002)》。國立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羅毓嘉。《男柯一夢夢紅樓:西門紅樓南廣場的「同志市民空間」》。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六、期刊論文
王右君。〈重訪網路上的身分展演:以同志論壇MOTSS為分析對象〉。《新聞學研究》,第99期(2009年4月)。頁47-77。王基倫。〈愈瞭解,就愈能支持你:我讀許佑生《但愛無妨》〉。《文訊》,第135期(1997年1月)。頁18-19。王雅各。〈男性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第41期(1996年12月)。頁1-6。
石之瑜。〈主體政治與政治主體〉。《問題與研究季刊》,第37卷第5期(1998年5月)。頁61-77。
白先勇。〈歡樂臺北〉。《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1期(2008年7月)。頁139-141。朱偉誠。〈國族寓言霸權下的同志國:當代臺灣文學中的同性戀與國家〉。《中外文學》,第36卷第1期(2007年3月)。頁67-107。──。〈另類經典:臺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氏編。《臺灣同志小說選》。臺北:二魚,2005。頁9-35。
──。〈臺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1998年6月)。頁35-62。
伍寶娟。〈自由欲望的隱喻抒寫:論阮籍《詠懷詩》中的「飛」意象〉。《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10年1月)。頁26-28、32。
李東霖。〈王盛弘《關鍵字:臺北》的同志書寫〉。《文學前瞻》,第10期(2010年7月)。頁53-67。
──。〈路寒袖臺北選舉詩中的兩類形象〉。《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第4期(2008年6月)。頁175-85。
林純德。〈成為一隻「熊」:臺灣男同志「熊族」的認同型塑與性/性別/身體展演〉。《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6期(2009年12月)。頁57-117。
林積萍。〈同志文學迎向新里程:八十七年六月~八十七年七月〉。《文訊》,第154期(1998年8月)。頁54-56。紅水鮮、紀小尾、蛋糖饃。〈小小酷兒百科〉。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臺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臺北:元尊文化,1997。頁27-62。
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第229期(2004年11月)。頁54-58。徐紀陽、劉建華。〈從偽裝到自白:邱妙津的「女同志」認同之路〉。《世界華文文學論壇》,第2期(2008年6月)。頁20-24。
梅家玲。〈閱讀〈安卓珍妮〉:雌雄同體/女同志/語言建構〉。氏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頁249-77。
許維賢。〈同志的「入櫃」,或酷兒的「出匭」:以九十年代《聯合文學》和《島嶼邊緣》為例〉。封德屏主編。《2007青年文學會議:臺灣當代文學媒介研究》。臺北:文訊,2008。頁167-93。
張盈堃、黃囇莉。〈大傘底下的分殊與合一:女性主義研究、同志研究、男性研究系譜關係初探〉。《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6期(2006年8月)。頁141-82。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一九八九-二OO三.評論卷》。臺北:九歌,2003。頁1165-82。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托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1986年8月),頁78-102。
曹惠民。〈臺灣「同志書寫」的性別想像及其元素〉。《華文文學》,第78期(2007年1月),頁49-54。
──。〈顛覆之美:臺灣文學新地景與文學史書寫〉。《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第24卷第1期(2006年2月)。頁11-15、36。
畢恆達。〈男同性戀與父母:現身的考量策略時機與後果〉。《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a年5月)。頁37-78。──。〈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2003b年3月)。頁51-84。
──。〈同性戀空間〉。阮慶岳。《出櫃空間:虛擬同志城》。臺北:元尊,1998。頁10-23。
陳宜政。〈希冀折翼的天使:幾米《幸運兒》之「飛翔」意涵〉。《明道通識論叢》,第4期(2008年5月)。頁121-42。陳佳君。〈談星辰在情歌中的意象〉。《國文天地》,第22卷第3期(2006年8月)。頁57-61。陳崇騏。〈請問你是同性戀、酷兒還是同志:論雜碎性愛身分政治〉。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臺北:麥田,2000。217-31。
陳器文。〈神鳥/禍鳥:試論神族家變與人化為鳥的原型意義〉。《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增刊(2008年11月)。頁95-122。陳穎。〈渴望飛翔:中國現當代女性文學女性主體意識考察〉。《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頁58-63。
楊牧。〈國風的草木詩學〉。氏著。《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2002。頁203-24。
楊絮飛、李國新。〈論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語素的多維審美意蘊〉。《浙江林學院學報》,第26卷第2期(2009年4月)。頁262-65。
廖玉蕙。〈文學裡的生活思考:談技職體系裡的中國文學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8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111-25。銀建軍。〈文藝想像與科學想象的創新功能〉。《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4期(2005年7月)。頁106-11。
劉人鵬、丁乃非。〈含蓄美學與酷兒政治〉。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編。《罔兩問景》。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頁3-43。劉杏元、黃玉、趙淑員。〈當性別遇見同志:女同志性取向認同發展相關理論探討〉。《長庚科技學刊》,第10期(2009年6月)。頁137-54。劉韋佐。〈同志詩的閱讀與陰性書寫策略:以陳克華、鯨向海、孫梓評為例〉。《臺灣詩學學刊》,第13期(2009年8月),頁209-38。劉曉春。〈民俗使社會性別認同:以傳統漢人社會為對象〉。《思想戰線》,第31期(2005年3月),頁19-23。
趙弘毅。〈臺灣男同志散文研究:以王盛弘為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年4月。頁3-32。
蔡孟哲。〈躺在哥弟的衣櫃〉。酷兒新聲編委會主編。《酷兒新聲》。桃園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9。頁1-38。
鄭聖勳。〈巨像:優勢男同志的文化再現〉。酷兒新聲編委會主編。《酷兒新聲》。桃園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9。頁197-220。
謝芬蘭。〈與同志同行〉。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編。《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臺北:心靈工坊,2003。頁11-14。
謝靜國。〈鄉關何處?:論王盛弘散文中的記憶與鄉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8期(2010年7月)。頁229-74。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O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1997年2月)。頁66-69。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臺灣性學學刊》,第11卷第2期(2005年9月)。頁61-74。七、研討會論文
黃文成。〈城市彼得潘:臺灣現當代男同志散文書寫〉。文學扮妝:文學文化學第3+1屆文學學論文研討會。佛光大學文學系、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會議室。2010年6月4日。頁89-116。
甯應斌。〈關於「社會性」與sexuality〉,收於《兩岸三地性/別政治新局勢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主辦。2009年12月5-6日。頁6-10。
八、報紙與網路報導
林青穎。〈走在華文同志文學獎之後:98年後臺灣男同志小說初探〉。《文化研究月報》,第79期(2008年4月)。網址: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79/essay02.htm。瀏覽日期:2009年12月30日。
陳克華。〈我的出櫃日〉。《聯合報》。2006年5月22日。版E7。
陳汎瑜、張書銘。〈爸媽,我是同志!父母勇敢走出來〉。華視新聞網。網址:http://news.cts.com.tw/cts/society/201101/201101070647729.html。發表日期:2011年1月7日。
鄭曉菲。〈是是非非同性戀影展〉。《南方周末》。網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542。發表日期:2007年1月11日。
九、影音出版品
田馥甄(Hebe)。《To Hebe》CD。臺北:華研唱片,2010。
張國榮(Leslie)。《I Am What I Am》CD。香港:環球唱片,2010。
陳芬蘭。《夢鄉.你的期望》黑膠唱片。臺北:麗歌唱片,1973。
蘇打綠(Sodagreen)。《小宇宙》CD。臺北:林暐哲唱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