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如敏(2004)。國二學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錯誤類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佳文(1995)。國小六年級數學解未知數問題測驗之發展與學生在認知成份和錯誤組型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裕輝(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以基數概念進行整數加減運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數學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王慧筠(2010)。概念構圖在國中地理教學的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第八屆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朱中梧(2003)。國小一般能力資優生之數學解題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未出版,台北市。
呂玉琴(1988)。加、減法文字題的分類、解題策略及影響因素。國民教育,28,17-29。
呂玉琴(1989)。在國小實施代數教學的可能性研究。台北師院學報,2,263-283。
李秀麗(2006)。不同教學模式與七年級學生在整數加減法單元錯誤類型關係之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阮宏展(2008)。試算表融入教學對國中學生「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概念之研究─以屏東縣某公立國中為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怡濱(2007)。國小數學領域整數四則單元電腦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研發。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林貞延(2010)。動態鏈結多重表徵環境下高職學生學習二次不等式的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建邦(2009)。以互動式練習方法建構國語科適性化數位學習活動-以文言文學習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林麗雯(2001)。學習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能力發展與其解題的錯誤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榮忠(2007)。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之研究-以二元一次方程式的圖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洪敏甄(2007)。應用貝氏網路進行國中數學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單元之學習診斷測驗編製及適性補救教學設計。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凃佩瑜(2004)。國中生解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袁媛(1993)。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的解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秦麗花(1995)。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55,33-38。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陳育豐(2005)。國民小學資訊能力之操作評量試題建置。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秀郁、楊維中、郭伯臣、王暄博(2005)。貝氏網路在數學領域「代數」主題測驗之應用-以國小五年級「數量關係」單元為例。中華民國第 21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8。
陳慧珍(2002)。南投縣國一男女生對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梁家鳳(2006)。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能力指標測驗編製及補救教學動畫製作-以六年級數學領域之「代數」相關指標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張見銘(2007)。融合不同專家貝氏網路優勢進行國小六年級數學領域代數之適性學習系統研發。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張景媛(1994)。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27,頁175-200。莊松潔(2005)。不同年級學童在具體情境中未知數概念及解題歷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莊淑鈴(2006)。高雄地區國二生解二元ㄧ次聯立方程式錯誤類型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福彥(2002)。太魯閣族國中生代數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廖瓊菁(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蔡育霖(2006)。嘉義地區八年級學生一元一次方程式單元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戴文賓(2000)。國一學生由算術領域轉入代數領域呈現的學習現象與特徵。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戴政吉、侯美玲、詹勳國(2002)。算術到代數的數學學習研究。國教天地,150,8-15。謝和秀(2001)。國一學生文字符號概念及代數文字題之解題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蘇聖峰(2005)。屏東地區國一學生分數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范瑞東(2005)。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習成效影響的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薛雅惠(2000)。概念構圖在地理教學上的應用,社會科教育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5,103-126。鄭涵(2010)。具選擇題與建構反應題之電腦化測驗診斷模式探討—以國小「容量」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理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二、英文部分:
Boulton-Lewis, G. , Cooper, T. , Atweh, B. , Pillay, H. , Wilss, L. , & Mutch, S. (1997). Processing load and the use of concrete representations and strategies for solving linear equation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16(4),379-397.
Booth,L.R.(1981).Child-mothods in secondary mathematics.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12,29-41
Linchevski, L. (1995). Algebra with numbers and arithmetic with letters: A definition of pre-algebra.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 14, 113-120.
Polya, G. (1957).Summary taken from G. Polya, "How to Solve It", 2nd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fard, A. (1995). The development of algebra: Confronting historical and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 14, 15-39.
Usiskin , Z. (1988).Conceptions of school algebra and uses of variables. In A. F. Coxford(Ed .), The ideas of algebra,K-12(pp.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