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水心蓓(2006)。公園休閒遊憩者對軟硬體設施使用滿意度研究~以大安森林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古博文、張家昌、王宗進、張俊一、陳俐蓉(2009)。樂活運動站-政策背景。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王建畯、邱奕文(2010)。學校運動空間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臺北市。
王克先(2009)。樂活褒忠,運動讚!學校體育,110,016-020。
王儷儒(2004)。臺南縣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王薰禾(2004)。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改善國民運動環境與打造運動島計畫。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艾建宏(2005)。臺北市民運動中心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宋慶瑋、邱俊博(2008)。健康一級棒,運動享樂活。學校體育,106,013-019。
李宗鴻(2003)。全國大專校院運動場館現況調查與學生使用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吳筱真(2007)。排球運動代表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林永盛(2010)。社子島棒球聯盟棒球選手的參與動機與棒球場滿意度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忠濱(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佑隆(2006)。彰化地區國小學童休閒運動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柯景春(2005)。打開「樂活」生活的一扇窗。學校體育,106,004-005。
胡文聰(2004)。宜蘭縣國小五年級學童心理健康和健康與體育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洪長青(2008)。澎湖縣民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7)。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設置樂活運動站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樂活運動站推廣介紹。學校體育,106,020-021。
陳啟誠(2003)。臺北市立國中生使用校內運動場地設施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和順(2007)。國民小學戶外遊戲場使用現況及滿意度調查之研究---以板橋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
陳皆榮(1996)。動機與休閒活動之相關性研究。臺北技術學院學報,29卷1期,203-219。陳文泰(2009)。大專校院學生運動設施使用情形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正修科技大學為例。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4;37-51。張瓊文(2008)。校園活力補給,樂活運動站。學校體育,106,006-012。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
張月芬(2004)。家庭教育中心志工參與動機、內外控信念與其組織承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張豐盛(2003)。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張秋沐(2004)。金門縣國小學生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學習滿意度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張昌煌(2008)。慢速壘球愛好者參與動機、參與阻礙及生活型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張泰榮(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學生游泳課程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陳龍(2007)。公營運動場館民眾使用滿意度調查研究-以臺北縣立新莊體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郭佳瑩(2009)。戶外休閒遊憩設施需求與使用滿意度評量之研究─以臺北縣新莊運動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黃蜀雅(2009)。西湖泡泡龍樂活運動站。學校體育,110,023-037。黃祥毓(2008)。臺灣南部海岸衝浪者休閒體驗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黃文宗(2006)。彰化市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黃瀚揚(2008)。樂活在運動,玩出健康暢開懷。學校體育,108,004-009。
黃菁(2009)。樂活運動站的創意聯想。學校體育,110,010-014。黃鴻斌(2002)。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顧客滿意度及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以金牌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程瑞福(2007)。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臺北市:教育部。
葉政萍(2008)。嘉義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育樂營參與動機、滿意度對休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班,臺中市。葉日武(1997),行銷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葉柏孜(2002)。影響臺灣地區大學生木球課程滿意度研市民農園承租者承租滿意度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蒲逸生(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9)。校園玩運動計畫。臺北縣: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蔡清寬(2009)。玩運動、樂活風,樂活志工逗陣行。學校體育,110,029-033。
劉兆明(1992)。(工作動機理論的發展)。應用心理學報,1,39-51。劉瑞珍(2006)。高職學生休閒活動參與態度與滿意度之探討-以臺中縣某私立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謝鴻隆(2003)。臺北市國小學童課後運動之參與動機、知覺運動障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賴錦堂(2003)。臺北縣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聯合報(2007)。教育部「快活計畫」早運動、不要早自習。臺北市:教育部。
鍾河仁(2008)。臺東縣運動公園之使用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體育學系,臺東縣。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皇娟(2006)。運動場館設施經營現況及使用滿意度調查研究—以國立中正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體育司(2008)。樂活運動站 讓孩子動起來。教育部電子報,339。
英文部分
Adams, J. S.(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 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 New York:Academic Press.
Alderfer, C. P. (1969). An Empirical Test of a New Theory of Human Need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4, 142-175.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W. H. Freeman, New York,
Churchill, G. A. & C. Surprenant.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
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9, 491-504.
Deci, E. L., & Ryan, R. M.(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
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England Department of Health. (2004). Atleast five a week: A report from the Chief Medical Officer. London: Department of Health.
Getzels, J. W.(1968).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New York: Harper & Row.
Heider, F. A.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weily.
Herzberg, F. (1966). Work and the nature of man. Cleveland, OH: World Publishing.
Iso-Ahola, S. E., Alien, J. R., & Buttimer, K. J. (1982). Experience
relatedfactors as determinants of leisure satisfaction. Scandinavian of Journal Psychology, 23, 141-146.
Maslos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McClelland, D. C. (1955). Studies in motivation.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Crofts.
Pinder. (1984). Work motivation:Theory,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Glen view. IL: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Ragheb, M. G., & Tate, R . L. (1993). A behavioural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ciences, 12, 61-70.
Riddick, C. C. (1986). Leisure satisfaction precursor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 259-265.
Schachter, s. (1959). The phsychology 01 allili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
iversity Press.
Smith, B. L., Handley, P., & Eldredge, D. A.(1998). Sex differences in exercise Motivation and body- image satisfa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86, 723-732.
Tough, A. (1982). The Adult learning Projects (2nd ed.) Ontario: The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
Trembath, E. M., Szabo, A. & Baxter, M. J. (2002). Participation Motives in Leisure Center Physical Activities. Athletic Insight- The Onlin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 ogy, 4(3), 28-41.
Vroom, V. 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 Y.: John Willey & Sons, Inc.
Weiner, B.(1985). An attributional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emo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548-573.
Weiss, M. R., & Chaumeton, N. (1992).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sport.
In T. S. Horn (Ed.),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 (pp. 61-99).
Winter, D. G. (1973). The power motive. New York: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