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文玲(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 利社會行為與死亡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心理。
王佳禾、侯季宜、張進上(2008)。國小學童幸福感量表之編製。家庭教與諮商學刊,4,57-85。王筱雲(2005)。外籍配偶親職效能感課程設計實施與成效評估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王淑俐(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臺北市:三民。
王淑俐、鄭佩芬(2008)。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臺北市:揚智。
王鐘和譯(1988)。Arkoff,A(1970)原著。適應與心理衛生。臺北市:大洋。
朱玉玲(2004)。推展南洋媳婦成長活動之策略與經驗-以澎湖縣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5,258-269。朱伊文(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相關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江淑玲(2006)。國小未婚教師之婚姻態度、人際關係對其擇偶偏好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李怡慧(2004)。東南亞籍配偶子女同儕關係類型及其相關因素初探。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李素菁(2001)。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李家蓉(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參與動機、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李駱遜(1997)。兒童的同儕關係:老師怎麼說。刊於林錦英編:道德與健康:國民小學課程與教學,69-79。臺北市:師大。
何名娟(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呂佩勳(2009)。健康旅遊體驗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郁雯(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衝突因應策略、負向情緒經驗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秀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孟娟(2005)。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中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建瑩(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吳清基(2003)。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新聞稿(發稿日期:2003年10月8日)
吳筱婷(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錦鳳、許秀源、何素珍、王碧蓮、魏渭堂(1986)。心理與心理衛生。高雄市:復文。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
林砡琝(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倩瑜(2008)。國小學童師生關係與學習態度、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華泰。
林麗玲(2006)。青少年家人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8)。2008年兒童快樂國跨國比較研究報告。 2009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
邱吟馨(2007)。新移民女性的依附風格.社會支持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桃園縣東南亞籍新移民女性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邱志峰(2009)。澎湖縣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研究-與本國籍子女比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雙葉。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
邱馨瑩(2009)。兒童幸福感量表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洪秀梅(2007)。臺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臺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洪潔倫(2010)。運用藝術治療於亞斯伯格症學生之人際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侯季宜(2006)。國小學童自我概念、人際衝突、休閒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臺南市。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姜臺珠(2008)。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柴松林(2010)。兒童不幸福,責任在大人。講義雜誌,47,59-62。
唐淑芬、黃沛文(2007)。新住民子女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6),139-148。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季刊,97,6-27。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馬信行(1999)。教育科學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馬康莊、陳信木譯(1998)。George Ritzer原著。社會學理論(上)。臺北市:巨流。
高峻凱(2008)。新臺灣之子與本籍學童的自我概念及身心健康之比較。長榮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張芳全(2004年11月7日)。誰來關心外籍配偶與新臺灣之子。中央日報,第9 版。
張芳全(2007)。統計就是要這樣跑。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07)。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10)。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張孟育(2008)。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春興(2000)。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珍(2007)。新移民子女父母管教態度、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珮琦(2008)。個人背景及幸福感與工作滿意、組織承諾、離職意向之關聯。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素媚(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壓力因應方式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惟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婉瑜(2009)。臺北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高年級學生情緒困擾、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惠婷(2009)。新移民女性子女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張樹閔(2007)。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 —以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如美(2005)。外籍母親親職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殷誠(2005)。從國小教師觀點探討影響外籍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因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許勝雄(1980)。如何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臺灣教育,354,31-34。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陳玉娟(2006)。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子女教育政策及其執行之研究-以國民教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光安(2009)。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佳汎(2006)。雙薪家庭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參與、共親職與家庭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陳香利(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 (2004)。臺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6-91,國立嘉義大學。
陳皎眉(1995)。美好的人際關係。學生輔導通訊,36,18-23。陳皎眉、鍾思嘉(1996)。人際關係。臺北市:幼獅。
陳淑芬(2009)。親子關係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幸福感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陳逸玲(2009)。國小學童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湘琪(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幼教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郭俊賢(1994)。大學生的快樂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郭啓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郭淑慧(2008)。原住民學童依附關係及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郭朝慶(2009)。臺北縣國小高年級新住民子女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2005)。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 (2010)。98學年度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分析。2010年10月7日,取自:http://www.edu.tw/ statistics
/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9_
曾榆涵(2006)。新移民女性之子女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芳銘(2006)。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第四版)。臺北市:五南。
黃俊博(2008)。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黃淑芬(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琬玲(2005)。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的家庭環境與學習適應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黃鈺婷(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研究所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黃瀗瑱(2007)。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學習壓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葉于嘉(2009)。早產兒母親之人格特質與幸福感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葉合倩(2007)。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楊艾俐(2003)。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楊志欽(2007)。基隆市新移民女性之國小高年級子女運動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楊淑朱、邢青青、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49-178,國立嘉義大學。
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11-24。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 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熊淑君(2004)。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澎湖縣政府民政局(2010)。澎湖縣外籍暨大陸配偶人數統計表。2010年2月1日,取自:http://www.penghu.gov.tw/ hfiles/hm9812-1.pdf
蔡文輝(2006)。社會學理論。臺北市:三民。
蔡惠君(2007)。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功能、自我分化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榮貴(2006)。老師如何協助班上有學校適應困難之新臺灣之子。教育研習資訊,23,21-28。鄭冠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劉淑利(2006)。國民小學教師子女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惠琴(2009)。南投縣及彰化縣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鍾鳳嬌、趙善如 (2009)。教學場域的看見與行動-教師觀點談新臺灣之子的學習。幼兒教保研究期刊,3,41-60。
講義雜誌(2010)。2010年(第十屆)小朋友幸福大調查。講義雜誌,47,54-58。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謝亞儒(2009)。國小學童之母親國籍與其親子互動關係、同儕互動關係及幸福感的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謝美香(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的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蕭淑穗(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自我概念、偶像崇拜行為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顏秀芳(2007)。兒童樂觀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的相關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羅華貞(2009)。國小學童人際關係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貳、英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Allison, B. N., & Schultz, J. B. (2001). Interpersonal identity formation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Adolescence, 36(143), 509-523.
Altshuler, S. J., & Poertner, J. (2002). The child health and illnessprofile-adolescent edition: Assessing well-being in group homes or institutions. Child Welfare, 81, 495-513.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edge.
Bar-tur, L., & Levy-Shiff, R. (1998). Well-being in aging: Mental engagement in elderly men as a moderator of losses.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1), 1-17.
Bentler, P. M., & Bonett, D. G. (1980).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 588-606.
Bentler, P. M. (1990). Comparative fit indexes in Structural model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7, 238-246.
Bouhuys, A. L., Geerts, E. , & Gordijn, M. C. (1999). Genderspecific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outcome of depression: Perception of emotions, coping and interpersonal unctioning. Psychiatry Research, 85, 247-261.
Bradburn, N. M., & Caplovitz, D. (1969).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well-being. Chicago: Aldine.
Brendam, G. & Bill, R. (2002). Social disadvantage and planning in the Sydney context. Urban Policy and Research, 20(1), 101-107.
Carruthers, C., & Hood, C. (2004). The power of the positive: Leisure & well-being. Therapeutic Recreation Journal, 38(2), 225-245.
Cohen, S., & Syme, S. L., (Eds)(1985).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NT: Academic Books.
Dejoy, D. M. & Wilson, M. G. (2003). Organiz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Broadening the horizon of workplace health promp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7(5), 337-341.
Devito, J. A. (1994). Human communication: The basic course. Harper Collins College.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Heady, B., & Wearing, A. (1991).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 New York:McGraw-Hill.
Heiman, T. (2000). Friendship quality among children in three educationalsetting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25, 1-12.
Hoelter, J. W. (1983).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 Goodness-of-fit indices.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11, 325-344.
Houston, J. P. (1981).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Glenview IL: Scott, Freshman.
Hu, L.,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structural Eqation Modeling, (6), 1-55.
Myers, J. E. & Sweeney, T. J. (2005). Counseling for Wellness: 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 Alexandr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Association.
Omodei, M. M. & Wearing, A. J. (1990). Need satisfaction and invovement inpersonal projects: Toward and intergrative mod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762-769.
Ostberg, V. (2003). Children in classrooms: Peer status, status distribution And mental well-being.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56, 17–29.
Otake, K., Shimai, S., Tanaka-Matsumi, J., Otsui, K., & Fredrickson, B. L. (2006). Happy people become happier through kindness: A countingkindnesses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7, 361–375.
Paula F., & Andrew J. C. (2007). Family Instability and Child Well-Be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2, 181-204.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5(5), 595-598.
Sum. Y., & Li, Y. (2002). Children's well-being during parents' marital disruption process: A pooled time-series 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 472-488.
Takahashi, K. (2005). Towards a life-span theory of close relationships: Theaffective relationships model. Human Development, 48, 48-66.
Van, W. F., Linssen, H., & Abma, M., & Ruud, J. (2000). The parental bondand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 307-318.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a trait? Tests of the theory that a better
society does not make people any happier.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2, 10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