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于文正(1990)。壓力知覺、因應策略與個人憂鬱程度。國立臺灣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天敏(2007)。新移民子女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王世英、溫明麗(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8,137-170。王玉屏(1981)。國中低收入學生行為困擾、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宏仁(1999)。一九五○年代的臺灣階級結構與流動初探。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6,1-35。王英珠(1998)。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國小兒童型為困擾之輔導效果。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王煥琛、柯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王蓁蓁(2000)。臺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慧豐(2009)。國小高年級不同背景學童抗逆能力、因應策略與其學習適應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王鎮岳(2007)。臺北地區國中學生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甘夢龍(1993)。我國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25-52。甘夢龍(1993)。國小學生困擾何其多?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教之友,44(3),15-26。甘夢龍(1994)。南區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自我觀念與行為困擾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何福田(1969)。國民中學學生(一年級)行為困擾的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何福田(1979)。國小學生困擾問題知多少?教與學,4,21-25。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其學業成就、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吳孟錞(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效能、知覺父母期望、教師期望與行為困擾、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6-12。吳淑玲(1999)。臺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吳新華(1988)。資賦優異學童之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臺南師院學報,21,1-70。吳新華(1991a)。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91b)。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臺南師院學報,24,125-160。吳新華(1993)。小朋友快樂嗎?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27-36。吳蔚銘(2009)。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呂少卿(1985)。我國國中、高中(職)、師專、大專學生煩惱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6(4),129-160。
呂岳霖(2004)。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呂金河、徐強、陸偉明、溫敏杰、黃怡媜、張世英(1998)。青年的困擾問題。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坤崇(1990)。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3,133-159。李坤崇、歐慧敏(1993a)。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0,117-133。
李坤崇、歐慧敏(1993b)。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109-137。李坤崇、歐慧敏(1996)。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3,241-262。李坤崇、歐慧敏(2008)。行為困擾量表(第四版)。臺北市﹕心理。
李柏英(1985)。大學生之求助態度與求助行為及其相關變項。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美枝(1984)。性別角色與兩性差異。載於吳靜吉主編,心理學(271-292)。臺北縣:空中大學。
李敏英(2003)。高職學生行為困擾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源煌(1989)。兒童的壓力問題及其心理與行為反應。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141,25-36。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杜昌霖(2005)。行政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主任暨組長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2009年臺灣兒童快樂生活大調查報告。2009 年4 月9 日,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report.php?id=289&typeid=4&offset=0
周巧芳(2005)。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校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周孟香(1989)。離婚家庭關係與學齡子女行為困擾相關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周意茹(1994)。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正文(1982)。各類少年犯行為困擾與其父母教養態度之關係比較。臺南師專學報,15,79-143。林正文(1984)。少年犯罪專題研究之6:產序、父母教養差距與各類少年犯行為困擾之關係。臺南師專學報,17,231-266。林玉君(2006)。青少年炫耀性消費行為、生活型態與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相關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伊莉(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類型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臺北市:華泰文化。
林榮俊(1998)。高雄市國民小學提早入學學生學習適應、行為困擾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林震岩(2007)。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再版)。臺北市:智勝。
林憶芝(2008)。澎湖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璣萍(2003)。臺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邱志峰(2008)。澎湖縣新移民子女生活適應之研究-與非新移民子女比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市:雙葉。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邱豐盛、鄭秀琴(2005)。正視「新移民子女」的學習及教養問題。教師天地,137,67-72。
姜臺珠(2008)。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洪有義(1977)。國中學生內外制握與通應問題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0,107-122。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的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胡秉正、何福田(1968)。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指導手冊。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胡素慈(2002)。國小學生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胡清暉(2010,5月12日)。新臺灣之子自評 同儕適應較差。自由時報。2010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13/today-life3.htm
徐秀碧(2008)。新移民子女閱讀能力與家庭學習環境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澎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徐美漪(2007)。淺談新移民親職教育政策。家庭教育雙月刊,6,53-64。徐偉培(2008)。新移民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國民小學為例。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馬信行(1999)。教育科學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馬景榮(2009)。國小學生考試失敗因應策略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高玉玲(2008)。國民小學教師對新移民子女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澎湖縣與基隆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高淑芳、何秀珠 (1997)。桃竹苗地區山地國小學童對其家庭環境、學習概況與行為困擾之認知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141-170。張文賢(2007)。國中電腦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世民(2002)。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永吟(2004)。由新臺灣之子的學習困境談公托幼師的新壓力。蒙特梭利雙月刊,49,22-23。
張東峰、鄭伯壎(1984)。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張芳全(2007)。論文就是要這樣寫。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08a)。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08b)。統計就是要這樣跑。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那昇華、李麗昭、葉文杰、楊秀琴、劉菊珍、林意欽、謝芳儒、鄭憶倫、林幸君、王逸修、朱聖雯、蔡瑋昶、趙珮晴(2009)。新移民的家庭、親職教育與教學。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陳冠蓉、那昇華、陳滄鉦、林永盛、洪毓琄、柯淑慧、蕭玉盞、李健銘、蔡瑞芳、施奈良、張樹閔、林維彬、何佩憶(2007)。新移民子女的教育。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主編(2009)。新移民新教育。臺北市:麗文。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二刷)。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張聖德(2006)。三軍官校學生求助態度和軍事社會化關係之探析。高雄師大學報:教育與社會科學類 ,20,45-66。張鈿富(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教育研究,141,5-17。
張碧華(2005)。國小離婚單親家庭兒童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德聰、黃正旭(1998)。我國青少年輔導的策略與方法之探討。生活科學學報,4,1-38。張德聰、黃正旭(2001)。「張老師」網路諮商求助者之特性分析與未來展望。輔導季刊,37(4),28-31。張憲庭 (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南投文教,23,49-51。
張麗琪(2000)。國中與高中學校氣氛、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教育部(2009)。大陸及外籍配偶子女就學人數。2009 年12 月10 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4.xls
梁淑娟(1998)。青少年求助行為之探索。諮商與輔導,164,20-24。許榮喜(2008)。澎湖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女性子女家庭背景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文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困境與因應策略。 師說,187,33-36。陳玉玟(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相關性之研究 ─以臺北市信義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陳玉娟(2009)。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成因及其策略之研究:以國民教育階段為例。初等教育學刊,33,33-57。陳光安(2008)。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新移民與非新移民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志明(2008)。澎湖縣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國小學童休閒類型與休閒阻礙之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芬芳(2004)。中部地區國小資優學生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南市:臺南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國科會計畫編號:NSC-79-0301-H-024-001)。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南市。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3) 學習心事誰人之?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國教之友,44,5-14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歐慧敏(1993)。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調查與輔導效果之研究(一)。臺南市:臺南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82-0301-H024-001)。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歐慧敏(1994)。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調查與輔導效果之研究(二)。臺南市:臺南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3-0301-H-024-002)。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8)。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臺南市:臺南師院初等教育學系(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NSC-77- 0301-H-024-001)。
陳國民(2005)。從外籍新娘現象談新臺灣之子教育問題與學校因應之道。國教新知,52(3),41-49。陳清花(2004)。澎湖縣新移民女性子女學校學習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雪玉(2005)。發展新移民文化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輔導措施。教師天地,135,35-42。
陳經略(1999)。學生問題行為輔導及管理。中等教育,50(1),65-68。陳慶盛 (2004) 。國民小學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慶福、鐘寶珠(1997)。單親與雙親兒童在自我觀念行為困擾與學業表現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2,1-35。
陳燕珠 (2004) 。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臺灣地區高職生為例。國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陳麗婷(2010,4月16日)。少年維特的煩惱 交友最頭大。中央社。2010年4月16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16/5/240i4.html
曾文鑑 (2002)。新竹縣國小學生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2,233-270。
曾淑華(2002)。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黃世琤、李麗雯(2009)。新移民家庭母親教養與分享式注意行為之探討-幼兒期之追蹤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5,159-184。黃志成(2001)。兒童發展。臺北縣:啟英。
黃松林、鄭淑琪、黃美琄(2005)。青少年同儕團體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內埔鄉某國中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6,73-101。黃芳銘(2006)。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四版)。臺北市:五南。
黃春枝(1986)。青少年親子關係適應與父母管教態度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9,83-96。黃春枝(2006)。從求助行為的研究論人際吸引與輔導效能。訓育研究,39(2),63-68。黃煌鏞(1988)。家庭內聚型態與貧童行為困擾、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黃馨慧(2005)。外籍新移民家庭及其子女教育。教師天地,135,19-25。
楊艾俐(2003)。臺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臺灣之子。天下雜誌,271,94-112。
楊國樞(1978)。「社會變遷中的青少年問題」研討會總結報告。中國論壇,6(7),35-43。
溫清欽(2005)。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籍配偶家庭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葉郁菁(2002)。兒童對不同種族的「外籍人士」意象之訪談研究。兒童福利趣刊,2,129-145。廖梅芳(2007)。臺中市國小新移民子女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廖翌妙(2002)。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褚雪梅(2004)。青少年的情緒困擾與因應。學生輔導,94,130-145。趙柏原(2001)。我應該求助嗎?國中學生英語科課業求助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 ,9,153-171。劉祇(1988)。臺北市完整家庭與破碎家庭子女失調行為之比較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雪貞(2004)。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歐慧敏(1999)。簡介「青少年因應策略量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14-23。歐慧敏(2002a)。國中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賡續調查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7,215-253。
歐慧敏(2002b)。國中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5,295-340。
歐慧敏(2002c)。國小學生歸因方式、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283-311。
澎湖縣教育局(2009)。98學年度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人數統計。2009年10月28 日,取自http://www.phc.edu.tw/boardsign/show.php?id=5500
蔣秀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蔣秀清、吳淑琬、黃財尉(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調適困擾幼稚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1,1-23。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蔡文雅(2006)。科技大學學生的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縣。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鄭予靜(2004)。臺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鄭秀慧(2008)。新移民女性子女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以基隆市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鄭芬蘭(2003)。技職大學生自卑感受因應策略模式考驗暨支持性團體輔導方案之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5(1),19-37。鄧蔭萍(2007)。探討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教養經驗與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6,7-23。盧秀芳(200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盧怡任、黃正鵠(2004)。臺南市行為困擾國中生之非理性信念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11,81-108。蕭文(1990)。行為困擾學生的認識與處理。輔導月刊,26(9、10),13-15。賴靜玉(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習障礙學生對欺凌行為因應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謝美蘭(2001)。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學生學習與工作衝突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鍾重發(2004)。樂當老師更樂當貴人:談外籍配偶子女在班級中的輔導方法。國教天地,155,53-58。
鍾素琴(2006)。高中職學生人際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諮商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聶志偉(2006)。國小學生網路活動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羅瑞玉(2005)。多元文化觀點談外籍配偶的親職教育。屏縣教育季刊,22,4-7。嚴梨文 (2006)。城鄉差距下婚姻移民之子女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比較研究-以臺中市及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蘇建文(1975)。母親育兒方式與兒童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0,25-42。貳、外文部分
Alexander, K. L. (2001). Prosocial behaviors of adolescents in work and family life: Empathy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trategies with parents and pee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8-A), 3367.
Anderson, S. A., Sabatelli, R. M., & Kosutic, I. (2007). Families, urban neighborhood youth centers, and peers as contexts for development. Family Relations, 56(4), 346-357.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andura, A. (1989).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In R. Vasta (Eds.), Six theor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Greenwich, CT: JAI Press.
Beck, J. S. (1995). Cognitive therapy: Basic and beyomd. New York: The Guiford Press.
Billing, G., & Moon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vocal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4), 877-891.
Bukowski, W. M., & Hoza, B. (1989). Populararity and friendship: Issu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outcome. In T. J.Berndt & G W. Ladd (Eds.), Peer relationships in child development, 15-45. New York: Wiely.
Calhoun, L. G., Dawes, A.S., & Lewis, P. M. (1972). Correlates of attitudes toward help seeking in outpati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Social Clinical Psychology, 38, 153.
Calhous, L. G., & Selby, J. W. (1974). Help-seeking attiudes and servity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Social Clinical Psychology, 30, 247-248.
Carver, C. S. (2007).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In H. S. Friedman & R. C. Silver (Eds.), Foundat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Clancy, C. B., & Smitter, A. (1953). Behavioral problems amo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24, 18-27.
Connell, C. M., & Prinz, R. J. (2002). The impact of childcare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on school readiness and social skills development for low- income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0(2), 177-193.
Corey, G.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5th ed.).Belmont, CA: Brooks / Cole.
Dewe, P., Leiter, M., & Cox, T. (2000). Coping, health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Taylot & Francis.
Dickey, J. P.,&Handerson, P. (1989). What young children say about stress and coping in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20(1), 14-17.
Ebersohn, L.,&Eloff, I (2002).The black, white and gray of rainbow children with HIV/AIDS.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20(2), 77-86.
Ellis, A. (1994).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Revisedand updated. Englewood Cliffs, N J: Carol Publishing Group.
Endler, N. S., & Parker, J. D. A. (1990).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coping : A critical evalu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5), 844-854.
Erickson, E.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Erwin, P. (1993). Friendship and peer relations in children. New York: John Wiely & Sons.
Folkman, S. (1984). Personal control and stress and coping processes :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4), 839-852.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5). If it changes it must be a process:Study 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ree stages of a college exa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 150-170.
Folkman, S., Lazarus, R. S., Dunkel-Schetter, C., DeLongis, A., & Gruen, R. J. (1986).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 992-1003.
Folkman, S., & Lazarus, R.S. (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6-475.
Francis, W. (2000). Meeting the needs of multiracial and multiethnic children. http://www.earlychildhood.com/Article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A=124
Freeman, G. D. (2003). Effects of creative drama on self- concept, social skills, and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3), 131-139.
Glidden, L. M., Billings, F. J., & Jobe, B. M. (2006). Personality, coping style and well-being of parents rearing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JIDR, 50(12), 949-962.
Goldberg, M. E. (2003). Understanding materialism among youth.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3(3), 278-288.
Halgin, R, P., Weaver, D. D., Edell, W. S., & Spencer, P.C. (1987). Relation of depression and help-seeking history to attitudes toward seeking professional psychological help.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4(2), 177-185.
Harker, K. (2001). Immigrant generation, assimilation,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ocial Forces, 79, 969-1004.
Hart, C. H., De Wolf, D. M, Wozniak, P., & Burts, D. C. (1992). Maternal and paternal disciplinary styles: Relations with preschools’ playground behavioral orientations and peer status. Child Development, 63, 879-892.
Hill, N. E., & Craft, S. E. (2003). Parent-school involvemtnt and school performance: Mediated pathways among socioeconomically comparable Afr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American famil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3(1), 74-83.
Hinson, J. A., & Swanson, J.L. (1993). Willingness to seek help as a function of self- disclosure and problem severity.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1(4), 465-470.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 Wadsworth, Inc.
Kristina, T., Ricciardelli, L. A., & Robert, W. J.(2000). Gender traits and self-concept as indicators of problem eating 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among children. Sex Roles: A Journal of Research, 43, (7-8) 441-458.
Lazarus, R. S. (1981). The stress and coping paradigm. In C. Eisdorfer; D. Cohen; A. Kleinman, & P. Maxim (Eds.), Models of clinical psychopathology, 177-214. New York: Spectrum.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Liu, M., & Chen, X. (2003). Friendship networks and social, schoo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1), 5-17.
Mooney, R.L. (1942). Problem checklist. Columbus, OH: Bureau of Education Research, Ohio State University (Manual Revision, 1950).
Morris, A. S., Silk, J. S., Steinberg, L., Sessa, F. M., Aveneroli S., & Essex, M. J. (2002). Temperamental vulnerability and negative parenting as interacting predictors of child adjus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 461-471.
Parke, R. D., Duffy, S., Buriel, R., Dennis, J., Powers, J., Frencbh, S.,& Widadman, K,F. (2004). Economic stress, parenting, and child adjustment in Mex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75(6), 1632-1656.
Schmid, C. L. (2001).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language-mionority students, and the new second gener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4, 308-315.
Schwartz, W. (1998). The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muitiracial youth. ERIC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New York NY.
Smith, J. C. (2002). Stress management: A comprehensive handbook of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New York: Springer.
Solantaus, T., Leinonen, J.,& Punamki, R. L.(2004).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n timesof economic recession: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family economic stressmodel in finl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3), 412-429.
Thompson, M. J. J., Raynor, A., Cornah, D., Stevenson, J., &Sonuga-Barke, E. S. (2002). Parenting behaviour described by mothers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 Blackwell Science, 28(2), 14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