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教學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聰宜(2005)。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創新環境與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王逸慧、游振鵬(2006)。「幽默」概念及其在課程教學實務應用之探究。當代教育研究,14,53-80。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2010年7月14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朱則剛(1996)。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月刊,49,39-45。朱美桓(2008)。就算再苦也要笑一笑。臺北市:專業文化。
何碧燕(2006)。臺北市國民中學實施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余民寧(2006)。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李嘉雯(1991)。幽默創造過程中後設認知與遠距連結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李維光(2004)。幽默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幽默感、社交技巧與自尊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明堂(2003)。教師可以教得不一樣-談創意教學。港都文教簡訊,78,10-12。
李強、賀君巧(2007)。讓幽默成為教師的幫手。教育理論研究,3,14-16。
呂淑屏(2002)。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明崇(2002)。教學創新的影響因素。中等教育,53(4),32-35。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吳清基(2003)。臺北市議會第九屆第一次大會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工作報告。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從「創造」意涵的哲學思維談起。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49-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學校創新經營理念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吳易靜(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教師創新教學能力之影響--以臺北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坤璋(2006)。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創造力理論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雪華(2006)。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生傳(1998)。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3 (1),1-14。林義屏(2001)。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組織績效間關係之研究:以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小麗(2003)。幽默融入國中綜合活動課程對學生幽默感、情緒適應和人際因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林寶琴(2007)。學習型組織運作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中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定蔚(2007)。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教師人格特質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所在職進修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彥宏(2008)。北市國民中學科技領導與行政管理創新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臺北市:雙葉。
胡敏取(2005)。知識經濟時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姚玉鳳(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翁燕然(1998)。活用幽默-你的幽默會轉彎。臺北市:漢宇。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臺灣教育,614,9-15。高苙騰(2009)。桃園縣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馬信行(1998)。教育科學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馬世驊(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孫聖和(2000)。遊戲理論及幽默感應用於設計教育之可行性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10年6月20日, 取 自:
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aper/j_toc?6a746e6f3d653030303130353301766f6c3d305f30016974656d733d313030
郭明德(2009)。創造力理論模式之探討及其在學校創新教學上的啟示。研習資訊,2,65-73。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3。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張嘉育(1998)。認識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14-25。臺北市:揚智。
張世忠(2002)。教學創新應用與實例。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1-48。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輝(2004)。精緻學校經營的策略與執行措施。教師天地,128,9-22。張景媛、陳學志、黃譯瑩(2006)。融入式幽默訓練課程對中小學生創造思考與同儕關係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67-108。張維傑(2008)。國民小學推動教學創新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10)。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陳明璋(1990)。企業嬴的策略-掌握成功的4項關鍵:經理人、接棒、轉型、創新。臺北市:遠流。陳學志(1990)。幽默理解之認知歷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明溥(1998)。創新推廣理論與資訊教育推展。台灣教育,572,2-10。陳淑蓉(2002)。幽默感對可能壓力事件及負向生活事件的認知評估、情緒反應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淑蓉、陳學志(2005)。幽默感的定義與測量:多向度幽默感量表之編製。應用心理研究,26,167-187。陳慧青(2004)。幽默式創意數學教學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與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創造力培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93-411。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2005)。幽默中的創意與創意中的幽默。應用心理研究,26,95-115。
陳國弘(2006)。新編實用國語辭典。臺南市:東彩。
陳學志、徐芝君(2006)。幽默創意課程對教師幽默感及創造力的影響。師大學報,51,71-93。陳雙財(2009)。澎湖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新北市教育局(2010)。國民小學教師人數統計。2010年7月31日, 取 自:
http://www.ntpc.edu.tw/_file/2052/SG/25532/D.html
黑幼龍(1995)。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臺北市:龍齡。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使命。人本教育札記。147,61- 64。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34。黃芳銘(2006)。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第四版)。臺北市:五南。
彭月茵(2010)。創造力系統理論之介紹與教學實務分享。北縣教育。70,37-41。
游弋姍(2007)。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雅琳(2009)。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詹孟傑(2009)。國小教師幽默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趙鎮洲(1989)。教室中的幽默感效用與策略。研習資訊,50,34-36。趙佳芬(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閻立欽(2000)。培養創新能力,推進素質教育。2010年7月19日 取 自:
http://www.cbe21.com/subject/biology/html/030302/20011/200111_615.html
劉佩雲(1990)。性別、創造力、自我檢校與幽默感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鄭怡慧(2009)。以創新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以乘法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薛申綱(2006)。家長幽默訓練課程對高中家長幽默感與親子溝通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蕭颯、王文欽、徐智策(1999)。幽默心理分析。臺北市:智慧大學出版社。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載於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主編),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28。臺北市:師大書苑。鍾以俊(2000)。創新教育─面向二十一世紀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抉擇。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
簡猷儒(2010)。臺北市國小高年級生幽默感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秀慧(2005)。我的字典有「幽默」這個詞!應用心理研究,27,29-31。
嚴澍(2009)。這年頭,幽默是一種能力。臺北市:有名堂文化館。
二、英文部分
Bagozzi, R. P., &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16, 76-94.
Bentler, P. M. (1982).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via non-iterative estimation: A
fast inexpensive method. 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 19, 417-424.
Bentler, P. M., & Bonett, D. G. (1980).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8, 588-606.
Bollen, K. A. (1989).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latent variabl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Y: Harper Collins.
Clark, J., & Guy, K. (1998).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ss: A review.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6 (20), 64-91.
Csikszentmihalyi, M, & Wolfe, R. (2000). New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 to creativity: 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In K. A. Heller, F. J. Monk, R. J. Sternberg, & R. F. Subotink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pp. 81-93). New York: Elsevier.
Drucker, P. F., (1986).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and Principles. London: Heinemann.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th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Greene, C. S., & Harich, K. R. (1996). The strategic relevance of innovation: apedag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1, 257-263.
Garner,R. L. (2006). Humor in pedagogy. College Teaching, 54(1), 177-180.
Eastman, M. (1922). The humor of quantity. The Sense of Humor, 1, 49-57.
Hallett, R. D., & Derks, P. (1998). Humor theory and rabelais.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1(2), 135-160.
Hu,L., & Bentler, P. M. (1999). Cut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6 , 1-55.
Jöreskog, K. G., & Sörbom, D. (1993). LISREL 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the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 US: Scientific Software International, Inc.
Kenneth, H. G., Martin, D. L. & Arvalea, J. N. (1996). Sense of humor and everyday
humorous conduct.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search,9(3),273-302.
Kuiper, N. A., & Martin, R. A. (1993). Humor and self-concept.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6 (4), 251-270.
Kovac,T. (2000). Humor and creativity in intrapsychological Bonds. Studio Psychologica, 41(4), 360-362.
Leeuw, S. E., & Torrence, R. (1989). Introduction: What’s new about innovation? Mass: Unwin Hyman Inc.
Marsh, H. W., & Hocevar, D. (1985). A new more powerful method of
multitrait-multimethod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3, 107-117.
McGhee, P. E., & Goldstein, J. H. (1983). Handbook of humor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McDonald, R. P., & Marsh, H. M. (1990). Choosing a multivariate model: Noncentrality and goodness-of-fit.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7, 247-255.
Mulaik, S. A., James, L. R., Van Altine, J., Bennett, N., & Stilwell, C. D. (1989).
Evaluation of goodness-of-fit indices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5, 430-445.
Martin, R. A. (2001). Humor, laughter, and physical health: 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research finding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 (4), 504-519.
Martin, R. A., Puhlik-Doris, P., Larsen, G., Gray, J., & Weir, K.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ses of humor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 (1), 48-75.
Nazareth, J. (1988). The psychology of military humor. New Delhi: Lonor.
Rich, J. M. (1992). Innvoations in education: 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The Free.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Sternberg, R.J., & Lubart, T. L.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 77-688.
Tidd, J., Bessant, J., & Keith, P. (2001). Managing innovation: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New York: John Wiley.
Veatch, T. C. (1998). A theory of humor.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1(2) , 160-215.
Vista,C. (2000). Teaching classroom educators how to be more effective and creative teacher. Education, 120(4), 675-680.
Weaver, R. L., & Cotrell, H. W. (2001). Ten specific techniques for developing humor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108, 167-179.
Wyer, Jr. R. S., & Collins, J. E. (1992). A theory of humor elicit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9, 663-688.
Ziv, A. (1976). Facilitation effects of humor on creativ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8(3), 318-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