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移民署(2010)。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2010年4月3日,取自: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info9901.asp
內政部統計處(2010)。內政統計通報99年第五週。2010年4月3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week/list.htm
王世英、溫明麗、謝雅惠、黃乃熒、黃嘉莉、陳玉娟、陳烘玉、曾尹彥、廖翊君(2006)。我國新移民子女學習成就現況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8,137-170。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王宏仁主編(2006)。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牛莒光(2000)。大眾傳播媒體與形象塑造之探究(上)。新聞鏡週刊,602,44-48。王麗蓉(2006)。臺北市新移民生活關懷與需求意見調查研究成果報告。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研究報告。
王儷靜(2010)。性別的全面性融入,既是教學專業也是生活實踐。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0,21-26。成露茜(2002)。跨國移工、臺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8,15-44。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 (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5-90。行政院主計處(2006)。國情統計通報─專題分析:近年在臺外籍勞工概況。2010年4月1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1831&CtUnit=927&BaseDSD=7
余伯泉、李茂興(譯)(2003)。社會心理學第三版(原作者:Aronson, E. W. & Aker, R. M.)。臺北市: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5)
何青蓉(2005)。解構跨國婚姻移民問題化思維:性別、族群與階級觀點。成人及終身教育,5,54-81。何青蓉、丘愛鈴(2009)。我國新移民識讀教育政策之問題評析與前瞻。教育與社會研究,18,1-31。吳孟芬(2008)。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族群意識型態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俊憲、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需求與課程調適。課程與教學季刊,8,53-72。吳俊憲、吳錦惠(2009)。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基(2009)。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2010年2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_(網頁版).pdf
呂枝益(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呂美紅(2001)。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宜,李誠,辛炳隆,王素彎(2009)。國際人口移動對我國勞動市場及經社發展之影響與因應對策。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774
李瑛(2006)。邁向「他者」與「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與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41,25-36。李瑞娥(2001)。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內容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563-602。周水珍(1994)。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3,107-130。林冷、洪瑞麟、劉怡昀、劉承賢、顏涵銳(譯)(2007)。社會學第四版(原作者:Anderson, M. L. & Taylor, H. F.)。臺北: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2006)
林欽明(2006)。東南亞國家文化簡述。淡江大學東亞所短訊,21:1-4。
林萬億(2005)。全球化、國際移民與社會正義。2009年12月27日,取自:http://www.sisterhood.org.tw/emigrant/doc/林萬億_全球化、國際移民與社會正義.pdf
邱琡雯(2008)。國際理解教育與女性移民的社會參與:從日常生活的歧視經驗出發。載於第二屆國境安全與人口移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1-136。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台北:政治大學。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臺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的媒體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臺灣社會研究。
夏曉鵑(2003)。從全球化下新女性移民人權反思多元文化政策。女性電子報,157。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55-3.htm
夏曉鵑(2005)。全球化下臺灣的移民/移工問題。載於瞿海源、張苙雲(主編),臺灣的社會問題2005(頁328-367)。臺北:巨流。孫大川(1995)。族群觀。載於吳密察、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頁179-186)。臺北:前衛出版社。
孫治本(2001)。全球化與民族國家:挑戰與回應。臺北:巨流。
宮島 喬(2007)。全球化當下的人的移動與民族。發表於全球化移民現象與教育回應—臺、日國際經驗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辦,2007年11月24日。
翁福元(2006)。外籍配偶子女教育的迷思與省思。研習資訊,23(5),29-39。婦女新知基金會(2010)。「誰是野蠻人?—老師帶頭種族歧視、多元文化攏是假」記者會。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awakeningfoundation/archives/11380265.html
張友漁(2009)。西貢小子。臺北:天下雜誌。
張恆豪、蘇峰山(2009)。戰後臺灣國小教科書中的障礙者意象分析。臺灣社會學刊,42,143-188。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臺北:東華書局。
張茂桂(2003)。族群關係。載於王振寰、霍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頁215-245)。臺北市:巨流。
張恩銘(2007)。現行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中關於原住民內容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敏華(2005)。新臺灣之子的媒體形象外籍配偶子女之新聞框架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張嘉育、黃政傑(2007)。臺灣新移民子女教育課題與方向:多元文化教育概念之重建。課程與教學季刊,10(1),1-20。張蓓琳(2009)。閱聽人眼中的新移民女性: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與新移民族群認知的關聯。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耀宗(1996)。教科書中的原住民圖像。原住民教育季刊,4,43-49。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a)。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98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b)。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2010年3月3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2.php
教育部(2011a)。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99學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b)。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心議題六「多元文化、弱勢關懷與特殊教育」。2011年2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0/%E6%95%99%E6%94%B9-%E5%8D%81%E5%A4%A7%E8%AD%B0%E9%A1%8C06.pdf
莊明貞(1995)。「多元文化教育」在國小道德科的教學實施。國民教育,35(9),13-19。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 — 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臺北:師大書苑。
莊明貞(2009)。性別、知識與權力:性別議題在九年一貫教科書文本的論述分析。發表於98年度國科會「性別與科技研究計畫」成果研討會。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2009年12月18日。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二冊為例。國民教育,38(1),7-20。
莊耀嘉、王重鳴(譯)(2001)。社會心理學(原作者: Smith, E. R. & Haller, D. M.)。臺北市:桂冠圖書。(原著出版年:2000)
陳亞甄(2005)。外籍配偶先生的婚姻觀與婚姻生活。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陳枝烈(1994)。從多元文化教育分析小學社會科的原住民文化內涵。教師天地,70,67-73。陳奎憙(2006)。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
陳庭芸(2002)。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探究:以印尼與越南媳婦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國民(2005)。從外籍新娘現象談新臺灣之子教育問題與學校因應之道。國民新知,52,41-49。郭添財、陳星貝(2006)。新臺灣之子多元文化下的課程規劃。國政評論教文(研)095-009號,2010年5月2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R-095-009.htm。陳慧屏(2003)。臺灣民眾態度大調查:關起大門還是敞開心胸?。大地地理雜誌,188,72-79。陳麗華(1996)。減低族群偏見課程與教學。發表於教育部主辦,國立花蓮師院承辦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麗華(1998)。族群意象與族群距離:都市小學班級裡的原漢族群關係探討。初等教育學刊,6,81-110。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與課程發展研究。臺北:五南。
傅仰止(1995)。臺灣族群的意象和位階:比較他群和我群。發表於臺灣族群關係的社會基礎:「臺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資料的分析研討會。中研院民族所主辦,1995年4月14日。
湯仁燕(2001)。差異‧認同與多元——原住民教育的文化認同課題。載於高強華、戴維揚(主編),族群融合的新境界(頁43-74),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湯梅英主編(2007)。理解新移民、歡喜來逗陣:「多元文化教育-理解新移民」教學活動設計。臺北市:中央信託局受託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
黃政傑(1994a)。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4b)。多元文化課程。臺北:師大書苑。
黃浩榮、黃靖芬(2002)。「外籍新娘」的媒體形象再現-以2001年報紙新聞報導為例。發表於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輔仁大學主辦,2004年11月23-24。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1)。臺北市:東華。
楊孝濚(1994)。傳播研究方法總論(第五版)。臺北市:三民。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原作者:Fraenkel, J. R., & Wallen, N. E.)。台北:心理。(原著第四版出版年:2000)
楊洲松(2007)。《衝擊效應》的衝擊效應。中等教育,58(3),122-135。楊語芸(譯)(1999)。九○年代社會心理學(原作者:Kay Deaux, Francis C. Dance, Lawrence s. Wrightman)。臺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3)
溫明麗(2007)。我國外籍配偶子女現況分析與問題解決。發表於新移民及其子女教育與輔導政策學研討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辦,2007年11月3日。
溫明麗(2010)。台灣教育國際化的新尖兵:論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人力資源開發的方針。教育研究月刊,195,5-14。葉卉軒(2004年7月12日)。不要生那麼多!外籍新娘抗議周燦德言論失當。今日新聞網電子報。2010年5月1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07/12/545-1656726.html
葉郁菁(2002)。兒童對不同種族的「外籍人士」意象之訪談研究,兒童福利期刊,2,129-145。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臺北市:三民。
廖明潔(2008)。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的原住民族形象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趙彥寧(2004)。現代性想像與國境管理的衝突:以中國婚姻移民女性為研究案例。臺灣社會學刊,32:59-102。劉美慧(2009)。多元文化教育的抉擇:族群、性別與階級的五種取向。載於劉美慧(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頁51-75)。臺北:學富文化。
劉銘娟(2008)。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族群內容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歐用生(2003)。教科書之旅。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蔡雅玉(2001)。臺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32-37。蔡繼光(譯)(2003)。國際遷徒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原作者:Stalker, P.)。台北:書林。(原著出版年:2001)
蕭昭君(2009)。學英語也在學性別歧視?--國中小英語教科書的性別檢視。載於「2009臺灣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98年1月9日。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賴淑梅(2004)。國小教科用書中族群、性別偏見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薛承泰、林昭禎(2004)。外勞數量與臺灣勞工就業的關係。國家政策論壇春季號,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謝敏芳(2004)。外籍勞工報紙形象之趨勢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縣。簡良平(1991)。國小教科書中「漢族中心」意識型態之批判。現代教育,24(6),153-162。藍佩嘉(2005)。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臺灣社會學刊,34,1-57。藍佩嘉(2010)。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顏佩如、沈佩綺(2006)。新移民子女教育的新課題-從東南亞文化到全球教育的思考。載於2006年5月10日台中教育大壆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舉辦「新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58-175。顏佩如、顏秀如、林雪芬(2010)。香港新移民子女校本課程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95,39-50。
顏錦珠(2002)。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7,265-288。譚光鼎(2001)。族群關係與多元文化教育。載於譚光鼎等(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113-135)。臺北:國立空中大學。譚光鼎(2008)。被扭曲的他者:教科書中原住民偏見的檢討。課程與教學季刊,11(4),27-50。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8)。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
嚴朝寶(2006)。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全球關連」能力指標知識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蘇雅雯(2007)。析論台灣新移民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取自2010年12月1日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4/index.htm
西文部分
Apple, M. W. (1998). The culture and commerce of the textbook. In L. E. Beyer & M. W. Apple (Eds.), The curriculum: Problems,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2nd ed.) (pp. 157-176). NY: SUNY Press.
Arries, J. F. (1988). Ideology and social studies textbook used in the education of Hispanic-America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
Baker, S. (1996). Jesse Olney’s innovative geography text of 1828 for common schools. Journal of geography, 95(1), 32-38.
Banks, J. A. & Banks, C. A. (1997).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Needhan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Banks, J. A. (2007).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J. A. Banks & C. A.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6th ed.) (pp. 247-270).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ell hooks (1992). Eating the other: Desire and resistance. In Black Looks: Race and Representation. Boston: South End Press, 21-39.
Boulding, K.E.(1969). 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 Ann Arbor.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Bullivant, B.(1986). Towards radical multiculturalism: Resolving tension incurriculum and educational planning. In S. Modgil, G . Verm a, K . Mallick, & C. Modgil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 interminable debate.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Cashmore, E. (1994). Dictionary of race and ethnic relations. London : Routledge.
Castles, S. & Miller J. M. (1993). The Age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Macmillan.
Cho, J. & Trent, A. (2006).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revisi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6(3), 319-340.
Eriksen, T.H. (1997). Ethnicity, race and nation. In M. Guibernau & J. Rex (Eds.), The ethnicity reader (pp.33-51).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arcia, J. (1980). The American Indian: No longer a forgotten American in U. S. historytexts published in the 1970s. Social Education, 44(2), 148-152.
Hagendoorn, L.(1993). Ethnic Categorization and Outgroup Exclusion: Cultural values and Social Stereotyp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Hierarchi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6(1), 26-51.
Hall, S. (1990) The Whites of Their Eyes: racist ideologies and the media. in Alvarado M. and Thompson J. (eds.), The Media Reader. London: BFI.
Haupt, C. M. (1984). The Image of the American Indian female in th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and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s. Unpublished Educat. dissertation,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He, M. F., Phillion, J., Chan, E., & Xu, S. (2008). Immigrant students’ experience of curriculum. In F. M. Connelly, M. F. He & J. Phillion (Eds.), The Sage Handbook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pp.219-239). Thousand Oaks, CA: Sage.
Jarrar, S. A. (1976). Image of the Arabs in United States secondary school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A content analysis and a unit development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Klein, G. (1986). Resour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R. Arora, & C. duncan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owards good practice. London: Rouledge & Kegan Paul.
Miller, J. L.(1998). Autobiography and the necessary incompleteness of teachers’ stories. In W. Ayers & J. L. Miller(Eds.), A light in dark times: Maxine Greene and the unfinished conversation(p.145-157). New York : Teachers College Press.
Oxenfeldt, A. R. (1975). Developing a favorable price-quality-image. Journal of Retailing, 50(4), 8-14.
Richardson, G. (2006). Singular nation, plural possibilities:Reimagining curriculum as third space. In Y. Kanu (Ed.), Curriculum as cultural practice: Postcolonial imaginations (pp.283-301).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Sadker, M. P. & Sadker, D. M. (1982). 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s(2ndEd.). N. Y.: Longman.
Sensoy, O. (2004). Popular knowledge and school knowled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paper and textbook images of Arabs and Muslim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mith, E. R. & Mackie, D. M. (2000). 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UK: Psychology Press.
Smith, T. &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1990). Ethnic Images. GSS Topical Report No. 19. 2010/03/31, From ERIC database.
Stanner, W. H. (1991). After the dreaming. Crows Nest, Australia: ABC Enterprises for the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Tsuneyoshi, R. (2007). The Portrayal of "Foreigners" in Japanese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Self-Images of Mono-Ethnic Pluralism. Educational Studies in Japan: International Yearbook. (2), 31-44. 2010/03/31, From ERIC database.
Wink, J. (2000). Critical pedagogy: Notes from the real world. 2rd ed. New York: Longman.
Young, I.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