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于富雲、鄭守杰(2003)。同儕互評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月刊,107,112-124。于富雲、鄭守杰(2004)。網路同儕互評與標準建構歷程對國小學生後設認知影響的實證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197-226。于富雲、鄭守杰、杜明璋、陳德懷(2003)。網路同儕互評與評量標準來源對批判思考能力之影響。南師學報,37(2),1-21。方金雅、鍾易達、邱上真(1998)。國小學童閱讀摘要能力評定規範之發展。載於台南師範學院測驗發展中心(主編),國小教學評量的反省與前瞻(頁123-137)。臺南市:臺南師範學院。
王俊良(2007)。部落格小組互評在五年級國語文大意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王淑華(2005)。國小學童在行動專題學習活動中溝通內容與溝通網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台南市。王瑀(2004)。以同儕互評與討論提升小六學童之寫作表現~以行動學習輔具教室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江淑卿、郭生玉(1997)。不同學習過程的概念構圖策略對促進知識結構專家化與理解能力之效果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2,1-16。吳昆庭(2007)。高層次提問與同儕互評對網路學習者反思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吳英長(1998)。國民小學國語故事體課文摘寫大意的教學過程之分析。台東師院學報,9,150-183。吳英長(2007)。兒童文學與閱讀教學。臺東市:吳英長老師紀念文集編委會出版。
吳敏而(1994)。摘取文章大意的教材教法。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第三輯(頁93-107)。臺北市:國民教師研習會。
李志民(2008)。認知風格與網路同儕互評對專題式學習法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李武祥(2008)。網路同儕互評在國小六年級「非水墨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沈慶珩、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在Moodle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267-284。周俊龍(2004)。團體溝通機制對同儕互評效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周資娟(2007)。同儕互評應用於科學寫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官美媛(1999)。國小學生摘取文章大意策略之教學研究-以五年級說明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林珊如、卓宜青、劉旨峰、袁賢銘(2000)。網路化學習歷程與同儕互評系統之建構經驗。資訊與教育雜誌,80,57-64。林珊如、劉旨峰、鄭明俊、袁賢銘(2000)。網路研討會教學法的成效及同儕互評的信度與效度。遠距教育,15/16,41-55。林清山(譯)(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 E. Mayer)。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6)
林蕙君(1995)。閱讀能力、說明文結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林寶貴、錡寶香(1999)。中文閱讀理解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柯華葳(2007)。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2010年5月4日,取自http://lrn.ncu.edu.tw/pirls/PIRLS%202006%20Report.html
柯華葳(主編)(2010)。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洪裕欣(2008)。國小兒童摘要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徐雍智(2001)。數學創意類比與同儕評量及其網路案例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翁麗鵑(2004)。摘取大意的教學。師友,444,64-66。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07)。臺北市:教育部。2010年5月4日,取自「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19
張子櫻(2008)。運用網路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學習電腦繪圖表現及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張云生(2008)。以同儕回饋來進行小五電腦簡報軟體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瓊穗、劉素娟(2008)。部落格同儕互評融入國小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2009年10月11日線上檢索自http://cnte2008.cs.nhcue.edu.tw/pdf/75.pdf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中正書局。
教學生做摘要:五十種改進各學科學習的教學技術(賴麗珍譯)(2006)。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5年)
梁淑婷(2005)。線上同儕互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莊雅茹(2005)。國小學生摘寫故事大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許容馨(2007)。同儕互評學習對兒童論說文評量能力及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文安(2006)。國小學生摘要策略之教學研究-以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郭佩慧(2006)。中文閱讀摘要學習系統的發展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信汛(2002)。應用群及技術支援國小學童網路同儕互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陳品惠(2010)。應用相互教學法於學生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陳海泓(2008)。紙本閱讀跟電腦閱讀文章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影響。教育學誌,20,121-168。
陳嘉成(1995)。以概念構圖為學習策略之教學對小學生自然科學習之成效結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湯泰源(2008)。支援國小學童網路出題與評題活動之系統設計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程仲凱(2005)。以電腦閱讀註記輔助提昇學童大意摘要的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黃信義(2006)。網路同儕互評對創造力的影響-以小五生電腦繪圖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黃國禎、郭凡瑞、謝孟璋 (2008)。摘要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運用網路解決問題能力之影響。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新竹市。
黃瑋苹(2003)。以多元智慧分組合作學習對網路專題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黃瓊儀(1996)。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院,嘉義市。楊芷芳(1994)。國小不同後設認知能力兒童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理解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楊國鑫(2001)。推廣網路同儕互評系統於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教學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楊韻平(1993)。兒童摘取文章大意的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廖素凰(2008)。部落格小組互評在五年級作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劉旨峰(1999)。網路同儕互評系統的學生群組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劉旨峰、楊國鑫、林珊如、袁賢銘(2003)。中學生與網路同儕互評之預測性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7,51-71。劉勝鈺(2003)。使用資訊科技學習數學:以網路同儕互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交通大學,新竹市。劉惠卿(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文摘取大意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歐展嘉(2008)。Moodle馬上會。臺北市:松崗出版社。
蔣明珊(主編)(2006)。學習不落單-語文教室裡的課程調整。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雅泰(2005)。概念構圖融入國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大意摘要能力與語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蔡銘津(1996)。閱讀能力的測驗與評量。測驗與輔導,139,2879-2883。蔡銘津(1998)。文章結構分析策略教學對學童寫作成效之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1(2),139-160。鄭守杰(2003)。網路同儕互評對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鄭妃玲(2003)。說明文結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蕭純如(2009)。網路同儕互評應用於藝術設計領域之研究—以「電腦動畫」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簡馨瑩(2008)。說明文的摘要。載於臺灣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組,我可以學得更好:學習診斷與輔導手冊(高年級版)。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蘇錦祥(2008)。同儕互評應用於理解式球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合球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貳、英文部份
Ammer, J. J. (1998). Peer evaluation model for enhancing writ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4(3), 263-276. doi:10.1080/1057356980140303
Anderson, J. R. (1990).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3rd ed.). N. Y.: Freeman.
Brown, A. L., & Day, J. D. (1983). Macrorules for summarizing texts: The development of exerpertise.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22, 1-14.
Cross, D. R., & Paris, S. G. (1988). Developmental and instructional analyses of children's meta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2), 131-142.
Davies, P. (2000). Computerized peer assessmen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Training International, 37(4), 346-355.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Fallows, S., & Chandramohan, B. (2001). Multiple approaches to assessment: reflections on use of tutor, peer and self assessment.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6(2), 229-246. doi:10.1080/13562510120045212
Gagné, R. M. (1984).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 (4th ed.). S. l.: Horace Liveright.
Hidi, S., & Anderson V. (1986). Producting written summaries: Task demands, 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6(4), 473-493.
Kintsch, W. & Van Dijk, T. A. (1978).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85(5), 363-394.
Kintsch, W. (1998). 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u, E. Z. F., Lin, S. S. J., Chiu, C. H., & Yuan, S. M. (2001). Web-Based Peer Review: The Learner as both Adapter and Reviewer. IEEE Ttransaction on Education, 44(3), 246-251.
Lorch, R. F. Jr., & Lorch, E. P. (1996). Effects of headings on text recall and summariz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3), 261-278.
Lorch, R. F. Jr., Lorch, E. P., Ritchey, K., McGovern, L., & Coleman, D. (2001). Effects of headings on text summariz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6(2), 171-191. doi:10.1006/ceps.1999.1037
Mason, J., & Au, K. (1986).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Today. Urbana, IL: Scott, Foresman.
Meyer, B. J. F. (1975). The organization of prose and its effect on memory.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and 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7(2), 117-175.
Pearson, P. D., & Johnson, D. D. (1978).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inehart, S. D., Stahl, S. A., & Erickson, L. G. (1986). Some effects of summarization training on reading and studying.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 422-438.
Topping, K. J. (1998). Peer assessment between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3), 249.
Topping, K. J., Smith, E. F., Swanson, I., & Elliot, A. (2000). Formative peer assessment of academic writing between postgraduate students.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5(2), 149-169.
van Dijk, T. A. (1980). Macrostructure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van Zundert, M., Sluijsmans, D., van Merrienboer, J.(2010). Effective peer assessment processes: Research findings and future direction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4), 270-279. doi:10.1016/j.learninstruc.2009.08.004
Vygotsky, L.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