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05:2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藝容
研究生(外文):Wang, Yirong
論文名稱: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self-concept, meaning of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students of educ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陳漢瑛陳漢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Hanying
口試委員:呂昌明紀潔芳
口試日期:2011-07-02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6
中文關鍵詞:大學生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人際關係
外文關鍵詞:university studentsself-conceptmeaning of lifeinterpersonal relatio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0
  • 點閱點閱:14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三所教育類科大學學生的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之現況,不同背景變項的研究對象在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人際關係上之差異,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人際關係變項間之關係,以及人際關係之預測變項。本研究以99學年度臺北市三所師範∕教育體系大學中的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和理學院共10,640人為母群體,以分層比例抽樣法(Proportionate Stratified Sampling,PSS),決定每一學校、學院、年級和性別應抽取的人數,總計約需563位學生,考量回收率低和無效問卷,因此,研究者發放630份問卷,親自施測,回收率100%,刪除無效問卷後,為563份問卷,有效問卷率89%。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之得分為中上程度。
二、 大學生的不同背景變項在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一) 在自我概念方面:1.女生的自我概念顯著高於男生;2.一年級學生的自我概念顯著高於二年級學生;3.不同院別學生的自我概念有顯著差異;4.有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學生的自我概念顯著高於無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學生。
(二) 在生命意義感方面:1.不同年級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有顯著差異;2.教育學院學生的生命意義感顯著高於理學院學生;3.有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學生的生命意義感顯著高於無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學生。
(三) 在人際關係方面:1.三年級學生的人際關係顯著高於二、四年級學生;2.有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學生的人際關係顯著高於無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學生。
三、 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人際關係兩兩變項間皆為顯著正相關。
四、 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對人際關係具有預測作用,共可解釋總變異量的56.3%,其中「社會自我」是最主要的預測變項。
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建議供大專校院推行生命教育相關課程之參考和鼓勵大學生參與生命教育相關課程與活動。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self-concept, meaning of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mong students of educ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the difference of self-concept, meaning of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under different demographic facto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cept, meaning of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predictive factor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 target populations of this study were based on all 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Humanities and Arts, and Science students of educational universities in 99th school year of Taipei City.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630 students from 3 educational universities in Taipei City, which were sampled by PSS (Proportionate Stratified Sampling). Totally, 563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valid reply rate was 89%.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
1. The score of the students’ self-concept, meaning of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were ranged from moderate to high level.
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emale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than male ones on “self-concep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year on “meaning of life”, freshmen got higher scores than sophomores on “self-concept”, and junior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than senior students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college on “self-concept” and College of Education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than College of Science students on “meaning of life”. Attended life education related curriculum students got higher scores than no attended life education related curriculum students on “self-concept”, “meaning of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any two among these three variables of self-concept, meaning of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4. Self-concept and meaning of life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56.3%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with the most predictable variable in social self.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as references to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implement the life education related curriculum,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attend the curriculum.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自我概念.………………………………………………... 9
第二節 生命意義感………………………………………………..17
第三節 人際關係…………………………………………………..25
第四節 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37
第五節 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人際關係的預測研究…….... 4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預試…………………………………………..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61
第四節 研究步驟…………………………………………………..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7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概況…………………………….....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的現況.69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研究對象在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與….
人際關係上之差異分析…………………………………..71
第四節 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人際關係變項之間的相關分
析…………………………………………………………. 80
第五節 研究對象的自我概念和生命意義感對人際關係之預測
力…………………………………………………………..8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7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建議…………………………………………………….....89
參考文獻……………………………………………………………….....93
附錄
附錄一:自我概念量表與人際關係量表同意書……………………….105
附錄二:生命意義感量表同意書……………………………………….106
附錄三:預試問卷……………………………………………………….107
附錄四:正式問卷……………………………………………………….112

表目錄
表2-1 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研究………………………………………….12
表2-2 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研究……………………………………….20
表2-3 大學生人際關係的研究………………………………………….31
表2-4 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37
表2-5 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的相關研究…………………………….40
表2-6 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的相關研究…………………………….41
表2-7 自我概念、生命意義感、人際關係的預測研究………………..43
表3-2-1預試的自我概念量表因素分析之結果………………………...53
表3-2-2預試的生命意義感量表因素分析之結果……………………...55
表3-2-3預試的人際關係量表因素分析之結果………………………...57
表3-2-4預試問卷信度分析的結果……………………………………...58
表3-3-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各學院、年級、性別的學生人數以及
正式抽樣的樣本數…………………………………………….62
表3-3-2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各學院、年級、性別的學生人數以及
正式抽樣的樣本數…………………………………………….62
表3-3-3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各學院、年級、性別的學生人數以及
正式抽樣的樣本數…………………………………………….63
表3-5-1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及統計方法一
覽表…………………………………………………………….66
表4-1-1 研究對象之性別、年級、院別及是否修過生命教育相關
課程的分佈情形……………………………………………...67
表4-1-2 研究對象之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分佈情形……………68
表4-2-1 研究對象在自我概念上之得分情形…………………………69
表4-2-2 研究對象在生命意義感上之得分情形………………………70
表4-2-3 研究對象在人際關係上之得分情形…………………………70
表4-3-1 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在自我概念得分上之t檢定摘要表…71
表4-3-2 不同年級的研究對象在自我概念得分上之差異考驗摘要
表……………………………………………………………...72
表4-3-3 不同院別的研究對象在自我概念得分上之差異考驗摘要
表……………………………………………………………...73
表4-3-4 有無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研究對象在自我概念得分
上之t檢定摘要表……………………………………………73
表4-3-5 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在生命意義感得分上之t檢定摘要
表……………………………………………………………...74
表4-3-6 不同年級的研究對象在生命意義感得分上之差異考驗摘
要表…………………………………………………………...75
表4-3-7 不同院別的研究對象在生命意義感得分上之差異考驗摘
要表…………………………………………………………...76
表4-3-8 有無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研究對象在生命意義感得
分上之t檢定摘要表…………………………………………76
表4-3-9 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在人際關係得分上之t檢定摘要表…77
表4-3-10不同年級的研究對象在人際關係得分上之差異考驗摘要
表……………………………………………………………...78
表4-3-11不同院別的研究對象在人際關係得分上之差異考驗摘要
表……………………………………………………………...78
表4-3-12有無修過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研究對象在人際關係得分
上之t檢定摘要表……………………………………………79
表4-4-1 研究對象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分析摘要表………80
表4-4-2 研究對象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摘要表…………81
表4-4-3 研究對象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之相關分析摘要表………82
表4-5-1 研究對象自我概念和生命意義感之共線性摘要表…………84
表4-5-2 研究對象自我概念和生命意義感對人際關係之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85

圖目錄
圖一: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47
圖二:本研究之研究架構(調整)………………………………… ..60
圖二:本研究之研究步驟…………………………………………… ..64

王淑真、陳可欣(2009)。青少年期。載於李淑杏(主編),人類發展學(254-291頁)。臺北縣:新文京。
王勝賢(1984)。國民中小學學生越區就學的效果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朱伊文(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相關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江淑瑩(2008)。大學生服務性社團參與、人際關係及人生目標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江慧鈺(2001)。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江穎盈(2009)。大學生的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71-94。
吳秀玉(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氣氛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初版)。臺北市:五南。
吳姵錚(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高雄市。
吳錦松(1993)。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心理健康之關係。黃埔學報,26,27-46。
呂俐安、張黛眉、黃瑞瑛、楊俐容、楊雅明(2007)。我真的很不錯-提升孩子的自我概念。台北縣:心靈工坊。
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李如雪(2008)。大學生身體意象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李佳蓉(2010)。大學生親子關係、生命態度與墮胎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256。
李秋英(2006)。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亞弗瑞德.阿德勒(2002)。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盧娜譯)。台北市:人本自然文化。
林邦傑(198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
林宗鴻(2003)。人格心理學。臺北縣:揚智。
林清雅(2005)。生氣表達方式對情緒調整效能和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實踐大學學生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林淑惠(2006)。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林黎凱(2009)。老人的幽默感、自我概念與其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邱哲宜(2005)。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係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2003)。自我概念向度與成分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侯靜里(2001)。台北地區大學生自我概念對愛情關係適應與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南縣。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台北市:寰宇。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臺北市:心理。
徐香景(2009)。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自我槪念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硏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高雄市。
馬賡蘭(2008)。我國老榮民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之探討-以台東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未出版,花蓮縣。
張乃心(2006)。生命教育課程對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生生命意義感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張宏文、邱文芳(1999)。實用人際關係學(1版)。臺北市:商鼎。
張明麗(1992)。花蓮師院幼師科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研究。幼兒教育學報,1,71-104。
張長芳(1982)。大一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觀念及歸因特質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5,1-46。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1版)。臺北市:東華。
張慧珍(2005)。情緒感染與同理心對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實踐大學學生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張學善、林旻良、葉淑文(2010)。大學生情緒智慧、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關係探究。輔導與諮商學報,32(2),1-25。
莊易達(2008)。佛光大學學生幸福感、死亡態度、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未出版,臺北市。
莊耀嘉(1980)。國中生的人格特質、學業成就歸因及其學習行為。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許淑如(2009)。幼兒園教師之多元自我概念與生命意義之相關探討。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許瑩真(2010)。大學生的生命態度相關研究—以某所教育大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彰化市。
郭沛孜(2009)。人際關係、心理滿足需求與離學規劃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大一新生為例。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高雄縣。
陳玉蘭(2009)。馬祖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臺北市。
陳易芬(1995)。台中師院一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及其與學業成績相關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9,64-95。
陳明珠(1996)。中部地區醫護專科學生「自我概念」的評量與結果解釋。中臺醫專學報,9,55-77。
陳英昭(1992)。企業員工之自我概念、溝通恐懼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陳皎眉、鍾思嘉(1999)。人際關係(1版)。臺北市:幼獅。
陳黃秀蓮(2005)。技職校院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自殺意念之研究。
陳漢瑛、何英奇(2010)。藥物教育新思維:融入生命教育心靈層面之藥物教育課程。課程與教學季刊,13(3),77-104。
陳燕珠(2004)。青少年自我概念、行為困擾與偶像崇拜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地區高職生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未出版,南投縣。
陳靜宜(1997)。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傳習,15,1-20。
陳麗貞(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市。
彭炳進(1992)。人際關係之發展趨勢。臺北市:水牛。
曾愛淑(2003)。的公務人員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高雄市。
游恆山(1987)。生命的主題:如何從意義分析中獲得自我實現。臺北市:書泉。
賀豫斦(2008)。臺北市師範院校學生生命意義感與挫折復原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倩倩(1996)。臺北縣市大學生性別角色、自我概念與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黃培鈺(2004)。人際關係與溝通(1版)。臺北縣:新文京。
黃惠滿(2009)。成年前期。載於李淑杏(主編),人類發展學(292-315頁)。臺北縣:新文京。
黃愛娟(2000)。緒論。載於蕭淑貞(主編),人類發展學概論(1-23頁)。臺北市:永大。
黃德祥(2000)。青少年身心發展與輔導。輔導通訊,64,43-46。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初版)。臺北市:五南。
劉可屏(1988)。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以輔仁大學法學院學生為例。輔仁學誌,20,367-385。
潘婉清(2010)。生命教育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自尊、同儕關係、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1版)。高雄市:復文。
鄭冠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盧宜蔓(2009)。大學生的溝通姿態、自尊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盧俊傑(2007)。人際關係對情緒與學習生活品質之影響-以義守大學學生為例。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未出版,高雄縣。
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蘇圓圓(2009)。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課程對兒童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之影響~以某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Arvig, T. (2006). Meaning in life for individuals with physical. Psychological Reports, 98(3), 683-688.
Athenstaedt, U. (2003). O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gender role self-concept: Including gender-stereotypical behaviors in addition to trait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7(4), 309-318.
Brandau, D. M., Wade, N. G., & Wei, M. (2007, Au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life meaning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115th Annual Convention, San Francisco, US.
Calmes, C. A., & Roberts, J. E. (2008). Rumination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oes co-rumination explain gender differences in emotional distres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 32(4), 577-590.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Cooney, E. W., & Selman, R. L. (1980). Children's use of social conceptions: Toward a dynamic model of social cognition. Personnel & Guidance Journal, 58(5), 344-352.
Crumbaugh, J. C. (1968). Cross-validation of the purpose in life test based on Frankl's concepts.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24(1), 74-81.
Crumbaugh, J. C. (1973). Everything to gain: A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analysis. Chicago: Nelson-Hall.
Crumbaugh, J. C. (1977). The seeking of noetic goals test (SONG): A complementary scale to the purpose in life test (PIL).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3(3), 900-907.
Debats, D. L. (1999). Sources of meaning: An investigation of significant commitments in life.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39(4), 30-57.
Devito, J. A. (1994). Human communications (6th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Dunn, M. G., & O'Brien, K. M. (2009).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Meaning in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religious coping in Latina/Latino immigrants.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 31(2), 204-227.
Edwards, M. J., & Holden, R. R., (2003). Coping, meaning in life, and suicidal manifestations: Examining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9(10), 1133-1150.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Fitts, W. H. (1965). Tennessee concept scale: Manual. 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Frankl, V. E. (1963).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 Beacon Press.
Frankl, V. E. (1967).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s on logotherapy.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Frankl, V. E. (1968).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 Knopf.
Frankl, V. E. (1969). The will to meaning: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logotherapy. New York: World.
Harter, S. (1985). Manual for the self-perception profile for children. Denver, CO: University of Denver.
Hedlund, D. E. (1977). Personal meaning: The problem of educating for wisdom.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23, 602-604.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omans, G. C. (1950). The Human Group.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Homans, G. C. (1974).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Komarraju, M., Musulkin, S., & Bhattacharya, G. (2010). Role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s in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self-concept,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51(3), 332-342.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Lerner, R. M., Iwawaki, S., Ghihara, T., & Sorell, G. T. (1980). Self-concept, Self-esteem, and body attitudes among Japanese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51(3), 847-855.
Levinger, G. & Snoek, J. D. (1972). Attraction in relationship: A new look at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Morristown, NJ: General Learning Press.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Il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ettijohn II, T. F., Naples, G. M., & McDermott, L. A. (2010). Gender, college year,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status differences in embarrassment and self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search, 8(3), 164-170.
Pierce, G. R., Sarason, I. G., & Sarason, B. R. (1991). General and relationship-based perceptions of social support: Are two constructs better than on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6), 1028–1039.
Rudolph F. V., & Kathleen S. V. (1992). Inter-act: 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Schiegel, R. J., Hicks, J. A., Arndt, J., & King, L. A. (2009). Thine own self: True self-concept accessibility and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6(2), 473-490.
Schutz, W. (1966). The interpersonal underworld. Palo Alto, Calif: Science and Behavior.
Selman, R L (1980). The growth of interpersonal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and clinical analyse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ingleton Jr, R. A., & Vacca, J. (2007). Interpersonal competition in friendships. Sex Roles, 57(9/10), 617-627.
Steger, M. F., & Frazier, P.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3(1), 80-93.
Steger, M. F., Kashdan, T. B., Sullivan, B. A., & Lorentz, D. (2008). Understanding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cognitive style, and the dynamic between seeking and experiencing mean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6(2), 199-228.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Symonds, P. M. (1951). The ego and the self.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afts Inn.
Thihaut, J. W., & Kelley, H. H. (1959). The socialpsycholOgyot groups. New York: Wiley
Tolor, A., Kelly, B. R., Stebbins, C. A. (1976). Assertiveness, sex-role stereotyping, and self-concept. Journal of Psychology, 93(1), 157-164.
Woodside, B. M., Wong, E. H., & Wiest, D. J. (1999). The effect of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elf concept. Education, 119(4), 730-733.
Yalom, I. D.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New York: Basic Book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勝賢(1984)。國民中小學學生越區就學的效果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2. 何英奇(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
3.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4.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71-94。
5. 吳錦松(1993)。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心理健康之關係。黃埔學報,26,27-46。
6. 李佩怡(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256。
7. 林邦傑(1980)。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27,71-78。
8. 邱皓政(2003)。自我概念向度與成分雙維理論之效度檢驗與相關因素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85-131。
9. 洪秀梅(2007)。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情緒覺察能力、自我概念對人際關係之影響。台南科技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南縣。
10.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台北市:寰宇。
11. 張明麗(1992)。花蓮師院幼師科學生自我概念與成就動機之研究。幼兒教育學報,1,71-104。
12. 張長芳(1982)。大一學生的人際關係與其自我觀念及歸因特質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5,1-46。
13. 陳易芬(1995)。台中師院一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及其與學業成績相關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9,64-95。
14. 陳明珠(1996)。中部地區醫護專科學生「自我概念」的評量與結果解釋。中臺醫專學報,9,55-77。
15. 陳黃秀蓮(2005)。技職校院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自殺意念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