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王枝燦,2000,《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王梅香,2003,《台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振寰、瞿海源,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與青少年行為表現》,教育部訓委會八十三年度專業研究計畫。
朱宥靜,2008,《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慧,2004,《國小六年級學童個人背景、父母管教方式與自我概念對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金炫泰,2010,《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私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正文,199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正文,1995,<其實我不是壞小孩>,《國教之友》,47(2),5-12。
林青瑩,1998,《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俊榮,2005,《文化資本、自我控制與國小高年級學童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婉如,2009,《限制及線上遊戲對學童偏差行為影響之探討-以台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瑞發,1998,<兒童虐待與少年犯罪的系統整合研究>,《社會發展季刊》,81,197-204。韋乃鳳,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 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宜貞,2006,<學童偏差行為輔導案例>,《諮商與輔導》,241,59-63。吳武典,1987,《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7(1),17-26。吳秋雯,1996,《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吳英璋,1997,<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八十五年犯罪問題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孫碧蓮,199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翁正舜,2003,《國小學生次文化、人格發展及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理論的取向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心理學思想的流變》。台北:東華。
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莊耀嘉,2000,<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一向貫時性研究>,《2000年犯罪問題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330-346。
許春金、孟維德,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 256。許春金、黃富源、侯崇文,1996,《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春金、孟維德,1997,<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26。許憶真,199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許甄育,2005,《緊張因素、負面情緒、自我信念與男女性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志明,2008,《國民中學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導師期望知覺與偏差行為相關研究¬-以高雄驗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陳武夫,2007,《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對復原力影響之研究》,私立大業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羿足、董旭英,<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盈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家庭氣氛」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的新方向>,《教育研究月刊》,94,71-87。陳雯君,2008,《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臻,199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是拜容忍力與偏差型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黃素蓮,1995,<學生的偏差行為>,《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5),64-67。黃德祥,199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惠玲,2005,《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私立靜
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精要》。台北:考用。
彭怡芳、曾育貞,<偏差行為之定義>,《台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1-14。
楊如馨,2001,《音樂資優學生之父母管教方式、A型性格、認知風格與音樂表演焦慮之關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國樞,1978,<影響中學生問題行為的學校因素>,《社會變遷中的少年問題研討會論文專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24,33-55。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楊慧萍,1997,《兒童之衝動性格、自我韌性、家庭因素與違犯行為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玉玲,2006,《教育人類學》。台北:揚智文化。
劉峻誠,2003,《青少年家庭依附、就學經驗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正珮,2003,《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行刑為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賴保禎,197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盧怡吟,2009,《生活壓力、偏差行為與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學童吸煙、飲酒、嚼食檳
榔行為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鈺貞,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焦慮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蕭頌恩,2010,《國中生之衝動性格對父母管教方式認知及其偏差行為發生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謝高橋,1984,《社會學》。台北:巨流。
謝品蘭,1992,《單親家庭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以離婚分居家庭為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謝曜任,2005,<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其學校經驗之初探研究>,《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249-272。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玉霞,1998,《國小高年級級任教師對學童外向性行為問題的知覺與因應策略:一項驗證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桂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豐良,2000,《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蘇英玫,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校園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貳、英文部分
Amato, P. R. & Partridge, S.1987. Windows and divorce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
Material, personal, family and social well-being. Family Relation, 36, 316-320.
Becker,W.C.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Review of
child devel0pment research (Vol.1).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Darling, N.,& Steinberg, L.1993.Parentign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487-496.
Dornbusch, S.M., Carlsmith, J.M., Bushwall, S.J., Ritter, P.L., Leiderman, H. Hastorf,
A.H., & Gross, R.T.1985. Single parent, extended households and the
control of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56, 362-371.
Kauffman,J.M.,& Wong, K.H.1991. Effective teachers of students with behavioral
disorders:Are generic teaching skills enough!Behavioral Disorder 16:225-237.
Lemert,E.1951. Social Pat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
Maccoby, E.E. & Martin, 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Marcus, R. F.1999. A gender-linke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antisocial behavior in
young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34, 33-46.
Sear, R. R., Maccoby, E. E., & Levin, H.1957. Patterns of child reading. Evanston,
IL:Row & Peterson.
White, J.L.,Moffitt, T. E., Caspi, A.,Bartusch, D. J.,Needles, D.J.,&
Stouthamer-Loeber,M.1994. Measuring impulsivity and examining its relationship to
delinquenc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03(2),192-205.
Yarrow,M.R.,Warier,C.Z.&Scott,P.M.1971. Child effects on adult behavi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