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6: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麗淑
研究生(外文):CHIANG,LI-SHU
論文名稱:社會接觸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刻板印象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SOCIAL CONTACTS ON STEREOTYPE IMAGE TOWARD NEW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指導教授:沈幼蓀沈幼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EN, YOW-SUEN
口試委員:沈幼蓀張清富陳燕禎
口試委員(外文):Sen, Yow-SuenChang, Ching-FuChen,Yan-Jen
口試日期:2011-06-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51
中文關鍵詞: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刻板印象社會接觸脈絡接觸實質接觸
外文關鍵詞:New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Stereotype ImageSocial ContactContextual ContactSubstantial Contac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32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探討社會接觸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刻板印象之影響,研究樣本取自「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劃」2008年第五期第四次問卷一「大眾傳播組問卷」調查資料,共取得1,980位成年男女之有效樣本。本研究透過多元迴歸分析發現,社會接觸確實會影響台灣民眾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之刻板印象,且Allport所提「群體間接觸假設」之「熟人式接觸」效果也在資賦水準面向得到驗證,表現出台灣民眾倘經常與東南亞新移民女性接觸,則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資賦水準面向會有較正面之評價。最後,本文不同於以往之發現是,在教育程度方面,相對於國中及以下程度者,高中職及以上程度者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資賦水準面向會有較負面之印象,此結果說明了縱使是高等教育水準亦無法擺脫對刻板印象之影響;另外,研究結果亦顯示相對於其他非農工階級,農工階級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在資賦水準面向會有較正面之印象。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contacts on the stereotype image of the New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Based on data from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Year 5 of Cycle 4(Questionnaire 1),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at social contacts really affects the stereotype image of Taiwanese on New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Moreover, the effect of acquaintance contact proposed by Allport has also been verified. It is shown that the more often Taiwanese make contact with the New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the more they will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m.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high school and low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people with college educational backgrounds can have more negative assessment on the gift level of the New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a finding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this area. Finally, compared to those who are in non-manual occup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s and blue-collar workers have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New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on the gift level.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東南亞新移民女性發展的脈絡 2
第二節 研究背景、動機及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及研究架構 9
第一節 刻板印象的意涵 9
第二節 人口背景對刻板印象的影響 11
第三節 社會接觸對刻板印象的影響 1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7
第一節 資料來源 17
第二節 變項測量 17
第三節 樣本特性描述 24

第四章 研究結果 27
第一節 台灣民眾對東南亞新移民女性之刻板印象 27
第二節 影響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刻板印象的因素 28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3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37
第二節 討 論 38

附 錄 43
附 錄1各縣市東南亞新移民女性人數統計表 43
附 錄2 2008年五期四次 問卷1 大眾傳播組問卷 44

參考文獻 47

參考文獻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1年5月統計月報。〈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
線上檢索日期: 2011年7月01日。
網址:http://taiwanwhatsup.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101525&ctNode=29699&mp=1。
內政部內政統計月報。線上檢索日期: 2011年07月01日。〈1.6-現住人口按五歲年齡組分〉
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m1-06.xls
內政部2010年第3週統計通報。線上檢索日期: 2010年10月13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9903.doc。
內政部2011年第17週統計通報。線上檢索日期: 2011年05月01日。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week/week10017.doc。
中廣新聞網於2006年3月31日載。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0月13日。轉引自網址:http://blog.udn.com/iyumo/222831。
中華百科全書,Chinese Encyclopedia online,西元1983年典藏版。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0月13日。網址: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5726&nowpage=1。
維基百科。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0月13日。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4%BF%E6%B2%BB。
蘭陽電子報(2004)。第16期,2004年10月號。
線上檢索日期: 2011年04月25日。
網址:http://www.lanyangnet.com.tw/lanyangepaper/9310/#9310a。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宏仁、張書銘,2003,〈商品化的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台灣社會學》6:177-221。
田晶瑩、王宏仁,2006,〈男性氣魄與可「娶」的跨國婚姻:為何台灣男子要與越南女子結婚?〉《台灣東南亞學刊》3(1):3-36。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台灣社會學》12:191-232。
李昭安,2008a,《外籍配偶新聞報導產製因素之分析:行動者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昭安,2008b,(外籍配偶新聞報導產製分析:記者個人與新聞組織因素的討論)。論文發表於「2008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宜蘭: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7月4日至5日。
周克華,2006,《越南新娘移民家庭的婚姻互動與社區支持網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青蓉,2003,〈跨國婚姻移民教育初探:從一些思考陷阱談起〉。《成人教育雙月刊》75:2-10。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何進財,2006,〈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百世教育雜誌》176。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台北:當代。
邱琡雯,2003,《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市,時英。
林姿君,2007,《新移民女性對烙印覺知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映寧,2009,《外籍配偶就獨成人補習識字頒之培力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查玲俐,2007,《警專學生對東南亞外籍配偶刻板印象與社會距離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高淑清,2004,〈外籍配偶在臺現象對社區家庭教育與政策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05:150-158。
馬藹萱,2003,〈尋求「交會」的光芒—評夏曉鵑「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231-237。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9。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2005,《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陳志柔、于德林,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臺灣社會學刊》10:95-148。
張超盛,2010,〈外籍配偶刻板印象之形成與瓦解-以台灣高雄市為例〉。《城市發展半年刊》9:87-110。
陳慧屏,2003,〈關起大門還是敞開心胸?台灣民眾態度大調查〉。《大地地理雜誌》188:72-74。
陳麗玉,2001,《來自東南亞的「新娘」--一個後殖民女性主義觀點的深度報導》。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雪慧,2007,《看見台灣國族的新面貌—婚姻移民法令的歧視與排除》,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仰止,2001a,〈臺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原漢立場〉。《臺灣社會學刊》25:55-110。
傅仰止,2001b,〈台灣東部原住民的原漢位階意識〉。《臺灣社會學刊》26:105-162。
葉郁菁,2007,〈台灣移民現象的後殖民論述〉。《國際文化研究》3(1)。
葉正,2009,《社會學詞彙》。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德富,2007,〈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為例〉。《止善》3:87-103。
廖元豪,2006,〈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 —全球化、台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論文發表於「全球化之下的人權保障與人才共享研討會」,台北:台灣法愛公德會、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2006年2月21日。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1-59。
顏朱吟,2009,〈台灣社會跨國婚姻女性之歷史映照:“流離尋岸”的另一面鏡子〉。《高雄師大學報》27:67-82。
顏瑞蓮,2009,《外籍配偶在不同公辦進修教育中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異同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Aronson E., T. D. Wilson and R. B. Akert 著,2003,李茂興、余伯泉合譯,《社會心理學》。台北:弘智。
Smith, E. R. and Diane M. Mackie,1996,莊耀嘉、王重鳴合譯,2001,《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Taylor, Shelley E., Letitia Anne Peplau and David O. Sears,1999,張滿玲譯《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
Allport, G.. W. (1979).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 MA: Addison-Wesele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1-59。
2. 顏朱吟,2009,〈台灣社會跨國婚姻女性之歷史映照:“流離尋岸”的另一面鏡子〉。《高雄師大學報》27:67-82。
3. 廖元豪,2006,〈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 —全球化、台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論文發表於「全球化之下的人權保障與人才共享研討會」,台北:台灣法愛公德會、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2006年2月21日。
4. 彭德富,2007,〈族群歧視與人權政策-以東南亞外籍配偶為例〉。《止善》3:87-103。
5. 葉郁菁,2007,〈台灣移民現象的後殖民論述〉。《國際文化研究》3(1)。
6. 傅仰止,2001b,〈台灣東部原住民的原漢位階意識〉。《臺灣社會學刊》26:105-162。
7. 傅仰止,2001a,〈臺灣原住民優惠政策的支持與抗拒:比較原漢立場〉。《臺灣社會學刊》25:55-110。
8. 陳慧屏,2003,〈關起大門還是敞開心胸?台灣民眾態度大調查〉。《大地地理雜誌》188:72-74。
9. 陳志柔、于德林,2005,〈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臺灣社會學刊》10:95-148。
10.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11. 夏曉鵑,2001。〈「外籍新娘」現象之媒體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3:153-196。
12. 馬藹萱,2003,〈尋求「交會」的光芒—評夏曉鵑「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231-237。
13. 高淑清,2004,〈外籍配偶在臺現象對社區家庭教育與政策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05:150-158。
14.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台北:當代。
15. 伊慶春、章英華,2006,〈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社會接觸的重要性〉。《台灣社會學》12:19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