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漢文
(一)古籍及方志類
1.《詩經》,(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版)
2.《論語》,(高雄:高雄市政府,1981年版)
3.《尚書》,(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版)
4.《山海經》,(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版)
5.漢.王充,《論衡》,(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版)
6.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據宋慶元黃善夫刊本影印
7.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版)
8.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世界出版,1960年版)
9.漢.劉熙,《釋名釋天繹》,(臺北:香草山出版社,1981年版)
10.漢.鄭 元注,《周禮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版)
11.漢.鄭 元注,《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版)
12.漢.應劭,《風俗演義》,(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版)
13.晉.干寶,《搜神記》,(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版)
14.南梁.陶弘景,《真誥》,(臺灣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版),據照曠閣藏本影印
15.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板橋:藝文印書館,1970年版)
16.南朝.范曄,唐.李賢 注,晉.司馬彪補志,《後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17.南朝.顧野王,《玉篇》,(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版)
18.唐.孟郊,〈絃歌行〉,《孟東野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據中國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影印
19.唐.柳宗元,《河東先生龍城錄》,(板橋:藝文印書館,1965年版)
20.唐.魏徵,《隋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21.唐.孟郊,〈絃歌行〉,《孟東野文集》,(《宋蜀刻本唐人集叢刊》,(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據中國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影印。
22.宋.吳自牧,《夢粱錄》,(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版)
23.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版)
24.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實學社,2004年版)
25.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版)
26.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臺北:自由出版社,1978年版)
27.宋.莊季裕,《雞肋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65年版),據琳瑯秘室本百部叢書集成影印
28.宋.歐陽修,《新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29.宋.何薳,《春渚紀聞》, (板橋:藝文印書館,1956年版),據照曠閣本影印
30.明.不著撰人,《繪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版),據清宣統元年長沙葉德輝麗廔叢書本影印
31.明.張宇初等,《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32.明.張岱,《陶庵夢憶》,(板橋:藝文印書館,1965年版)。據百部叢書集成影印\
33.明.陳發曾,《榕城紀聞》,(中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據1956年福建師範學院圖書館抄本影印
34.明.蔣之翹,《天啟宮詞》,《學海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版),據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六安晁氏排印本影印
35.明.謝肇淛,《五雜組》,(臺北:新興書局,1970年版),據明萬曆戊申年刻本影印
36.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版)
37.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版),據日本寬正4年和刻本影印
38.清.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版)
39.清.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據清光緒21年輯抄本影印
40.清.方苞,〈獄中雜記〉,《方望溪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50年版)
41.清.王士慎,《香祖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版)
42.清.朱駿聲,《說文解字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94年)
43.清.江日昇,《臺灣外誌》,(中國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版),中國上海古籍書店複印抄本
44.清.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據清乾隆二十九年刊本影印
45.清.里人何求,《閩都別記(中)》,(中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6.清.易順鼎,《魂南記》(臺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3年版)
47.清.施鴻保,《閩雜記》,(中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8.清.查慎行,《敬業堂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據上海商務印書館原刊本縮印
49.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板橋:藝文印書館,2005年版)
50.清.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版)
51.清.袁子才,《隨園隨筆》,(臺北:臺北書局,1957年版)
52.清.郝玉麟,《福建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53.清.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據清康熙35年序刊補刻本影印
54.清.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據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
55.清.陳壽祺,《重纂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版),據清同治10年重刊本影印
56.清.陳夢林,《諸羅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據清康熙56年序刊本影印
57.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和:廣文書局,1969年版)
58.清.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版)
59.清.劉永松、郭柏蒼,《烏石山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據清道光22年刊本影印
60.清.魯曾煜等,《福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據清乾隆19年刊本影印
61.清.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版)
62.清.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據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
63.清高宗敕撰,《續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版)
64.清.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成文出版社,1984年版》,據清同治12年刊本影印
65.連橫,《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版)
66.《福州地方志》,(中國福州:福建省福州市委員會,1979年)
(二)專書類
1.《府城大銃街元和宮、全臺白龍庵簡介》,(臺南:元和宮全臺白龍庵管理委員會出版)
2.《敕封五靈公經歷與由來》,(臺南:全臺白龍庵管理委員會,2000年)
3.《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年版)
4.丁福保 編,《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5.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中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6.文資總處,《文化資產保存法》,(臺中: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籌備處,1999年)
7.王萬邦,《家將神兵》,(臺北,商訊文化出版社,2007年)
8.曲六乙、錢茀,《中國儺文化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9.曲六乙、錢茀,《東方儺文化概論》,(中國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江韶瑩 編,《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年)
67.西來庵管理委員會編修,《敕封五福大帝經歷與玉敕瘟疫部主宰五靈公經歷與由來》,(臺南:全臺西來庵,1965年)
11.佐倉孫三,《臺風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版),據明治36年日本東京國光社排印板抄本影印
12.余鳳高,《瘟疫的文化史》,(中國香港:中華書局,2004年)
13.吳念真,《臺灣念真情之尋找臺灣角落》,(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14.吳騰達,《八家將調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臺灣: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1999年)
15.吳騰達,《臺灣民間藝陣》,(臺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16.呂江銘,《家將-嘉義地區重要傳系之調查與分析》,(臺灣臺北: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2年)
17.呂江銘,《新莊大拜拜》,(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1年)
18.呂江銘,《臺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臺北:石渠出版社,2008年)。
19.宋怡明 編,《明清福建五帝信仰資料彙編》,(中國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出版,2006 年)
20.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21.李豐楙,《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
22.周緯,《中國兵器史稿》,(臺北:明文書局,1980年)
23.林河,《儺史》,(臺北:東大圖書,1994年)
24.林美容,《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2006年)
25.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9年)
26.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
27.林漢卿,《敕封五靈公經歷與由來》,(臺南:全臺白龍庵,2000年)
28.邱坤良,《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
29.施翠峰,《臺灣民間藝術》,(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頁232-234。30.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5)
31.徐福全,《福全臺諺語典》,(臺北:徐福全編著,2003年)
32.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33.馬書田,《中國冥界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34.康 豹,《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35.康 豹,《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
36.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灣:華世出版社,1993年)37.莊永明,《臺灣紀事》,(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38.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39.連橫,《雅堂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版)
40.連橫,《臺灣詩乘》,(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版),1950年版排印本
41.郭白陽,《竹間續話》,(中國福州:海風出版社,2001年版)
42.野上俊靜,《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43.陳丁林,《南瀛藝陣誌》,(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44.陳彥仲、陳仕賢等,《臺灣的藝陣》,(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03年)
45.陳國強 主編,《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恩愷出版社,2002年)
46.陳紹英,《一名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手記》,(臺北:玉山社,2005年)
47.黃文博,《臺灣藝陣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1991年)
48.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
49.黃昭堂,《臺灣民主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50.董芳苑,《臺灣宗教大觀》,(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年)
51.劉文三,《臺灣神像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2 年)
52.劉還月,《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迎神卷﹞》,(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 年)53.鄭志明,《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
54.戴寶村,《臺灣政治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年)
55.謝聰輝,《臺灣齋醮》,(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999年)
56.瞿宣穎,《中國社會史料叢鈔甲集》,(中國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
(三)期刊論文與報紙
1.〈迎神瑣說來稿〉,《臺灣日日新報》,1898.09.13,3版,〈日刊〉
2.〈驅瘟循例〉,《臺灣日日新報》,1899.04.19,4版,〈日刊〉
3.〈諸羅雜纂〉,《臺灣日日新報》,1901.08.15,4版,〈日刊〉
4.〈鄉儺賽會〉,《臺灣日日新報》,1905.07.25,雜報
5.〈本島第一之城隍祭典〉,《臺灣日日新報》,1905.06.15,4版
6.〈臺南大賽神會〉,《臺灣日日新報》,1906.08.15,雜報
7.〈循例迎神〉,《臺灣日日新報》,1907.07.25,雜報
8.〈迎王雜觀〉,《臺灣日日新報》,1908.07.30,湖海瑯國
9.〈準備歡迎〉,《臺灣日日新報》,1908.10.23,雜報
10.〈迎王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11.08.12,湖海訪國
11.〈準備迎神〉,《臺灣日日新報》,1912.07.23,6版,〈日刊〉
12.〈迎神盛況〉,《臺灣日日新報》,1913.08.04,4版,〈日刊〉
13.〈神有盛衰〉,《臺灣日日新報》,1914.06.20,6版,〈日刊〉
14.〈落成建醮〉,《臺灣日日新報》,1915.05.19,6版,〈日刊〉
15.〈神亦有盛衰耶〉,《臺灣日日新報》,1915.08.08,6版,〈日刊〉
16.〈108大學生呈現家將傳奇〉,《人間福報》2008.9.9宗教版
17.林茂賢,〈家將團與不良幫派〉,《自由時報》,2003.03.05,40版
18.李筱峰,〈本土,本土,多少蠢事假汝之名以行〉,《自由時報》,2008.10.12
19.石萬壽,〈家將團-天人合一的巡捕組織〉,《史聯雜誌》,第4期,(臺北: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4年),抽印本20.吳有松,〈臺灣妝佛工藝的先驅-府城的神像創作者〉,《傳統藝術》,第19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21.吳青欽,〈迎神賽會憶當年〉,《福州鄉土文化彙編》,(臺北:臺灣羅星塔月刊社、福州市對外文交流協會合編,1990年)
22.周華斌,<儺與 >,《民俗曲藝》,第81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3年)
23.張紫晨,〈中國儺文化的流布與變異〉,《民俗曲藝》第69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1年)24.陳元義 等,〈中華節氣在管理應用-以臺灣為例〉,《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第7期,(三峽: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2011年),
25.葉明生,〈論八將在福建的流佈、變異及儺文化的意義〉,《民俗曲藝》,第85期,(臺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3年)26.廖漢臣,〈也談五顯〉,《臺灣風物》,第3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68年),27.賴亮郡,〈家將「四季大神」初探〉,《興大歷史學報》,第18期,(臺中: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2007年)28.繆全吉,〈清代刑幕述要〉,《中國法制史論集》,(臺北:中國法學協會,1968年)
29.謝碧連,〈白龍庵八家將〉,《臺南文化》,第55期,(臺南:臺南市政府,2003年)(四)學位論文
1.王俊棨,「臺灣什家將陣團臉譜圖像之研究-以臺南白龍庵如意增壽堂為例」,(高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2.王莉雅,「越軌?轉位:青少年參與八家將團體之分析」,(臺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3.林怡君,「東港迎王與家將陣頭研究-以丙戌正科為例」,(臺灣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4.郝譽翔,「儺:中國儀式戲劇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5.康萃婷,「天人之際:將團少年之生命史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張昱騰,「臺灣民俗藝陣什家將之研究」,(臺中: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7.梁惇凱,「臺南法教徐甲派研究-以南廠水門宮協成壇為例」,(臺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8.莊翠霞,「游走於學校與家將團之間的青少年」,(臺灣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9.許允聖,「民俗英雄角色結合電腦動畫創作-以八家將造型為例」,(臺灣板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0.陳文洲,「臺灣家將陣頭之研究-以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1.黃福坤,「少年參與家將團之心理歷程與行為意義」,(臺灣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2.蔡慧敏,「少年參與家將團的背景與影響-以官將首少年為主」,(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13.謝文智,「從家將團青少年與其偏差行為看現行青少年政策-以參與新竹市香山地區家將團青少年為例」,(臺灣新竹: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二.外文
(一)日文資料
1.寒聲、井上泰山,〈宗教祭祀に淵源する中國戲劇〉,《日中文化研究》,(日本東京: 勉誠社, 1992年) ,第3期
2.中神長文,《臺南事情》,(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明治33年排印本影印。
3.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南天書局,1994年版)
4.奧村金太郎 編,《臺南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版),明治30年、31年排印本影印
5.蔡英彬,〈白龍庵五福大帝の傳來〉,《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校友會誌》,(臺北: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出版,1909年),第25號
(二)英文資料
1.Avron Boretz,Martial Gods and magic swords: the ritual production of manhood in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n,(Ann Arbor Mich. :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1996)
2.Joseph Campbell,The Masks of God,(New York :Arkana,1991)
3.Justus Doolittle,Social life of the Chinese,(Taipei : Cheng-wen publishing Co, 1966 ), Reprinted from Harper, New York, 1865.
三.其他(含網際網路與影視資料)
1.〈包頭巾帽〉,《西安皮影博物館》網站,網址http://www.leather-silhouette.com/_03.html(2012.01.01上網)
2.三立電視公司 製作,《戲說臺灣-砲轟八家將》,電視劇。捷運網企業公司發行,2003年,VCD
3.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F5%C0&pieceLen=50&fld=1&cat=&ukey=-2078867302&serial=1&recNo=1&op=f&imgFont=1 (2011.02.28上網查詢)
4.永樺文化工作室,《玄明保安宮乙酉年一朝清醮大典》,詠華影音工作室出版,2005年
5.李登財 製作,《臺灣封神榜-八家將》,臺灣封神榜官方網站,2007.07.02 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uQH7Cp8GO9c (2011.11.11上網)
6.張雅畛,〈五福大帝(五毒大帝)〉,《文建會臺灣大百科》網站,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1994&Keyword=%E4%BA%94%E7%A6%8F%E5%A4%A7%E5%B8%9D (2011.11.11上網)
7.陳志平,〈白龍江畔話白龍庵〉,《福州新聞網》,2008.08.02,網址 http://fuzhou.fznews.com.cn/ssxl/2008-8-2/200882LFqSFsLZBB201413.shtml (2011.11.12 上網)
8.陳進成,〈宋江護鄉里,神將安民心〉,《東港采風》,(東港:東港鎮文史學會,2000年),第4期。http://www.otoroshop.com/ptming/new_page_52.htm (2011.07.13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