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06:4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顏宇美
研究生(外文):Yan Yu-Zhen
論文名稱:四庫館臣辨偽學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the Forgery-Discerning Efforts in The Compilation of Siku Quanshu
指導教授:楊果霖楊果霖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Guo-Lin
口試委員:丁原基王國良楊果霖
口試日期:2011-07-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古典文獻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人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2
中文關鍵詞:四庫館臣《四庫全書總目》辨偽學
外文關鍵詞:Si Ku Quan ShuThe Zibu of the Si Ku Quan Shu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studi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58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四庫全書總目》是清代前期辨偽學的總結之作,但學界討論不多且側重於辨偽方法的討論,無法全面呈現四庫館臣辨偽的成果。筆者希望藉由本論文的討論,彌補前人研究的不足,並喚起世人對館臣辨偽成就的重視。
  本論文首先確定《總目》有七百筆辨偽書目,以此為據,對《總目》辨偽書藉的四部分類、時代、作偽程度、辨偽方法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總結《總目》辨偽價值,缺失與影響。
  在辨偽價值的部分,《總目》考辨偽藉的數量多、種類多、時代廣,為前代所未及,其辨偽方法多元且具學說架構,不少書籍首次的疑偽、辨偽開始於館臣。
  在辨偽檢討部分,《總目》撰寫者眾多,彼此考證程度深淺不一,不免有敷衍門面、論證不足、考據失漏、缺乏新意等缺失。
  整體而言,《總目》的辨偽成果對後世辨偽學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為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的《總目》,其潛移默化之深,無形中為二十世紀初的知識分子奠定紮實的辨偽基礎,促使辨偽思潮的再起。近代的辨偽專作、概論等著作,也多採用《總目》的辨偽成果與方法。

The Zibu of the Si Ku Quan Shu was the summary of 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studies in early Qing Dynasty, however, there was only a little discuss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which emphasized on the study of discrimination methods, and the accomplishment can not expressed by the contents of Si Ku Quan Shu.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arous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i Ku Quan Shu through this study and enrich the previous studies.

First, this study defined that there were 700 items of bibliography of discrimination in the Zibu, analyzed the four categories, periods, degree of fake, ways of discrimination of the Zibu, and defined the values, defects, and influences of discrimination of Zibu.

In the part of discrimination, the Zibu discriminated the fake books a lot from numbers, species, and periods, and that exceeded the previous dynasties. The ways of discrimination were multiple, and were provided with academic framework. The first apocrypha and discrimination of many books were started from Quan Shu.

In the part of discrimination and review, there were many writers in Zibu. However, there were some faults in different degrees of research, which resulted in perfunctory appearances, lack of proof, missed evidences and lack of new ideas.

Overall, the accomplishment of discrimination in Zibu influenced deeply and widely in later literature discrimination studies. As the minimum of Sinology Bibliography, the reading rate the Zibu was subtle, which lay solid foundation of discrimination on the intellectuals virtually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that aroused the ideological trends of discrimination. Modern works and introduction of discrimination adopted the results and ways of discrimination from Zibu mostl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 4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7
第三節 研究內容 9
第四節 預期成果 12
第二章 《四庫提要》的成書及其時代背景 14
第一節 《四庫提要》的成書歷程 14
第二節 《四庫提要》的時代背景 20
第三章 《四庫提要》考辨偽籍種類及其類型 26
第一節 《總目》考辨偽籍種類 26
第二節 《總目》考辨偽籍類型 71
第四章 《四庫提要》所涉辨偽方法及其特色 85
第一節 《四庫提要》辨偽方法析論 85
第二節 《四庫提要》辨偽方法特色 97
第五章 《四庫提要》辨偽解題題分析 107
第一節 偽書成因 107
第二節 辨偽的內容 110
第三節 辨偽學家 113
第六章 《四庫提要》辨偽的價值、檢討與影響 115
第一節 《四庫提要》辨偽的價值 115
第二節 《四庫提要》辨偽的檢討 127
第三節 《四庫提要》辨偽的影響 144
第七章 結論 158
參考書目 162
附表
附表(1)偽籍在經部的分佈 27
附表(3)偽籍在子部的分佈 46
附表(4)偽籍在集部的分佈 58
附表(5)《總目》未收入著錄或存目之偽籍 64
附表(6)《總目》偽籍時代分布表 66
附表(7)《總目》偽籍作偽程度分析統計表 72
附表(8)杜澤遜與司馬朝軍歸納《總目》辨偽方法之比較 85
附表(9)《總目》辨偽中曾徵引或談論過之辨偽學家 113
附表(10)《總目》偽籍各部類分佈統計 133
附表(11)《中國偽書綜考》可利用《總目》增補之辨偽書目 134
附表(12)《偽書通考》徵引《總目》偽書資料分佈統計 155
附表(13)《中國偽書綜考》徵引《總目》辨偽資料分佈統計 156


參考書目
一、專書
漢書 (漢)班固 二十五史 臺北 開明 1962年
唐人辨偽集證 (唐)孔穎達 偽書考五種 臺北 世界書局 1965年
朱熹辨偽書語 (宋)朱熹 偽書考五種 臺北 世界書局 1965年
諸子辨 (明)宋濂 偽書考五種 臺北 世界書局 1965年
四部正訛 (明)胡應麟 偽書考五種 臺北 世界書局 1965年
四庫全書總目 (清)永瑢等撰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年
西河文集 (清)毛奇齡 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320冊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輶軒語 (清)張之洞 收入王德毅主編 《叢書集成續編》62冊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9年
辦理四庫全書檔案 王重民 北平 國立北平圖書館 1934年
古書真偽及其年代 梁啟超 臺北 中華書局 1969年
偽書通考 張心澂撰 臺北 鼎文書局 1973年
孟子譯注 伯峻譯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60年
古今偽書考補 姚際恆元註、黃雲眉補註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72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75年
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 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80年
古典目錄學淺說 來新夏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年
古今偽書考補證 姚際恆原註、黃雲眉補證 臺北 文山出版社 1981年
續偽書通考 鄭良樹 臺北 學生書局 1984年
古籍導讀 屈萬里 臺北 開明 1985年
古書通例 余嘉錫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四庫提要》辨証 余嘉錫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胡適文存 胡適 第二集 臺北 遠流出 版社 1986年
論語疏証 楊樹達編 上海 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古籍辨偽學 鄭良樹 臺北 學生書局 1986年
明代考據學研究 林慶彰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6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胡玉縉撰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8年
《四庫全書》纂修研究 黃愛平 北京 中國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中國哲學史大綱 胡適 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 民國叢書 第2冊 上海 上海書店 1989年
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林慶彰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0年
四庫提要訂誤 李裕民 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 1990年
四庫提要補正 崔富章 杭州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0年
古典目錄學 來新夏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
鐵琴銅劍樓藏書研究 藍文欽 臺北 漢美圖書有限公司 1991年
近三百年古籍舉要 嚴佐之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
立國的宏規 鄭欽仁主編 臺北 聯經出版社 1995年
纂修《四庫全書》檔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張書才主編、呂堅編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中國偽書大觀 俞兆鵬主編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
清代學術文化史論 王俊義、黃愛平 臺北 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9年
中國辨偽學史 楊緒敏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9年
古史辨自序 顧頡剛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楊武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中國藏書通史 傅璇琮、謝灼華主編 寧波 寧波出版社 2001年
續修四庫全書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 胡適 收入季羨林主編 胡適全集 第2冊 合肥 安徽教育 2003年
文獻學 洪湛侯 臺北 藝文印書館 2004年
中國古代史籍要舉 張舜徽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
《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司馬朝軍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
《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 司馬朝軍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年
中國古代小說書目研究 潘建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中國古典文獻學概論 文俊傑主編 濟南 齊魯書社 2006年
胡應麟文獻學研究 呂斌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四庫全書學」史研究 陳曉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8年
兩岸四庫學:第一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98年
中國偽書綜考 鄧瑞全、王冠英主編 合肥 黃山書社 1998年
文獻辨偽學研究 司馬朝軍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8年
中國古典文獻學 張夕三主編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
文獻學概要(修訂本) 杜澤遜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年
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鬥 (美)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茅家琦、錢乘旦校;徐中約審訂 北京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8年
王國維全集 謝維揚、房鑫亮主編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二、期刊論文
閻若璩胡渭崔述三家辨偽方法之研究 蘇慶彬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 1963年第3期 頁1-63
閻若璩攻擊胤征的評議 劉善哉 學園 1970年 第6卷3期 頁16
對閻若璩以孔傳尚書用七世廟為偽文的反考證 劉善哉 學園 1971年 6卷第5期 頁16-17
試論閻若璩的治學 鄧瑞 收入中國歷史文獻硏究會、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硏究所編、張舜徽主編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 第2輯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年
「卓然不惑,求是辨誣」——清初著名學者閻若璩 黃愛平 文史知識 1989年 第12期 頁83-87
詮釋與考證——閻若璩辨偽論據分析 劉人鵬 收入中國文哲所編委會編 《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
所籌備處 1992年 頁157-190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辨偽方法評析 於語和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5期 頁50-52
論清代學術思想特色與清初經學的復興──兼論《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王俊義 哲學研究 1995年第5期 頁64-71
中國古代文言小說辨偽研究概論 張侃 西北師大學報 1995年 32卷第6期 頁33-37
《四庫提要》辨偽方法探微 杜澤遜 歷史文獻研究 1995年 北京 新6輯 頁169-187
論閻若璩「虞廷十六字」辨偽的客觀意義 趙剛 哲學研究 1995年第4期 頁66-74
四庫館臣輯佚、辨偽、校勘極其影響 葉樹聲 古籍研究 1997年第3期 頁82-85
中國二十世紀文獻辨偽學述略 劉重來 歷史研究 1999年 第6期 頁133-142
閻若璩的治學精神及其學術成就 李春光 遼寧大學學報 2000年第5期 頁91-94
《四庫全書總目》辨偽方法釋例 司馬朝軍 人文論叢 2004年 頁332-343
續《四庫全書總目》之《鄭堂讀書記》 陳小華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3期 頁36-4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