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及論文
丁嘉琳(2007)。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借鏡國際,臺灣閱讀出了什麼問題?天下雜誌,387,220-222。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淑芬(2002)。搶救閱讀55招。臺北:作家。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心理。
甘治平(2010)。專業教學,培養終身熱情。閱讀動起來3—閱讀實戰關鍵。臺北:天下雜誌。
石兆蓮(1997)。閱讀理解。收入林清山編,有效學習的方法,77-108。臺北:教育部。
江惜美(2001)。析論九年一貫制(第一階段)閱讀能力基本指標—兼論小一到小三閱讀教材編選。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編,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185。台北市:編者。
江逸之(2007)。全球都相信 閱讀就是競爭力。遠見雜誌,254,106-113。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何琦瑜(2007)。從閱讀到寫作中小學現況大調查。收入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教出寫作力,179。臺北:天下雜誌。
何琦瑜(2008)。學會學習,從閱讀開始。收入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閱讀動起來2—香港閱讀現場,44-41。臺北:天下雜誌。
吳清基(2010)。推動臺灣的閱讀教育—全民來閱讀。研考雙月刊,34(1),62-66。
呂嘉紋(2006)。兒童閱讀方案之規劃與實施-一位國小教務主任的省思與實踐。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李依瑄(2008)。臺中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活動的信念與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李玟燕(2006)。教育部「焦點三百-國民小學兒童閱讀推動計畫」實施現況之探討 -以新竹縣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長燦(2003)。發展對話與反省社群的國小數學教學模式之研究~Vygotsky「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探討與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杜慧君(2007)。馬祖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生閱讀現況調查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原作者:E.D.Gagné, C.W Yekovich)。臺北:遠流。
幸曼玲(2008)。閱讀的心理歷程與閱讀教學。教師天地,154,4-9。
林宜和(2004)。日本的讀書運動-介紹「讀書週間」。全國新書資訊月刊,64,20-22。林玫伶(2008)。深耕閱讀的下一步--培養閱讀及習慣、增進理解及思考能力。教師天地,154,27-30。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Richard E. Mayer)。臺北:遠流。
林純宇(2004)。屏東縣大平國小閱讀指導教學之研究。南師語教學報,2,241-253。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南美英(2007)。晨讀10分鐘。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柯華葳(2007)。臺灣四年級學生參加國際閱讀素養調查結果。2010年8月27日,取自:http://www.nsc.gov.tw/_newfiles/head.asp?add_year=2007&tid=56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2:培養super小讀者。臺北市,天下雜誌。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Ken Goodman)。臺北市:心理。
洪婉莉(2002)。國小推動兒童閱讀運動之研究─以臺東縣立馬蘭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洪蘭、曾志朗(2000)。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現代教育論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與策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189-234。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之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高敏麗(2005)。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能力指標探討國小國語文閱讀教學。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張阿丹(2008)。高雄縣偏遠地區國小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張文彬(2007)。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9(3),32-51。張巧琳(2004)。國小國語文教學現況及其改進的策略。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5),7-14。張佳琳(2010)。美國閱讀教育政策發展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3,183-216。
教育部(2000)。全國兒童閱讀運動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小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小學焦點三百兒童閱讀運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a)。悅讀101-國民中小學提升閱讀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b)。「閱讀起步走-送給小學新鮮人一生最好的禮物」~教育部國民小學一年級新生閱讀推廣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教司(無日期)。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檢索日期:2010年9月18日。網址: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許淑芬(2007)。臺北市國小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探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慧貞(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原作者:Aidan Chambers著)。臺北市:天衛文化。
陳永昌(2006)給孩子一生最好的禮物--英國「Bookstart閱讀 起步走」運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88,33-37。陳兆敏、路婉林(2009)。語文教育—班級閱讀環境的營造。教師之友,50(三),19。陳枝田(2004)。引領學童融入閱讀之美。國教世紀,210,93-98。陳淑貞(2005)。淺談培養兒童閱讀之興趣。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教世紀,215,33-38。陳雁齡(2002)。中部地區推行閱讀活動及國小學童參與閱讀活動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曾世杰(2004)。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與中文閱讀障礙。台北:心理。
曾志朗(2008)。推薦序:閱讀,培養創造故事的下一代。收入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閱讀動起來,6。臺北:天下雜誌。
曾雪娥(2000)。圖書館的利用:國民小學篇。圖書館與資訊素養叢書,1。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黃玉輝(2001)。重塑兒童閱讀圖像─建構新世紀閱讀策略〈上〉。師說,158,47-57。黃國將(2004)。臺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楊美華(2003)。世界各國的閱讀活動。推動全國閱讀人才培訓研習手冊,5-20。臺中市:國立臺中圖書館。
萬瓊月(2002)。國小學生兒童讀物之閱讀興趣、閱讀態度及閱讀推動方案之研究--以龍峰國小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廖麗芳(2008)。花蓮縣焦點三百學校五年級學童閱讀活動與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齊若蘭(2002)。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40-51。臺北:天下文化。
齊若蘭(無日期)。打造讀書人的國度—英國閱讀活動。檢索日期:2010年9月22日。網址:天下雜誌海闊天空教育網站http://www.lcenter.com.tw
劉兆文(200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2010年11月,取自http://www.es.nccu.edu.tw/department/leader/pdf/01。
劉安訓(2003)。臺北縣國小推動兒童閱讀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鄭雪玫(1991)。兒童圖書館理論實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鄭麗珠(2005)。臺南市國小兒童閱讀現況及推動策略之研究。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盧台華(1985)。直接教學法在智能不足教學成效上之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課程與教學篇。臺北:心理出版社。賴苑玲(2001)。談閱讀活動在國民小學的推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3-5。賴苑玲(2002)。當前國小推廣閱讀活動及師生反應之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6,285-308。賴苑玲(2006)。從推廣閱讀活動檢視國小圖書館館藏發展之研究。數位時代圖書館館藏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01~139。台中: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薛茂松(2003)。營造閱讀環境實現書香願景。書香遠傳,6,12- 14。謝建成、王丹怡(2009)。國民小學圖書館內部空間用後評估之研究。圖書資訊學研究,4(1),69-98。
謝錫金(2008a)。借鏡香港。收入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閱讀動起來,52-65。台北:天下雜誌。
謝錫金(2008b)。政府、學校、家長動起來。收入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編,閱讀動起來2—香港閱讀現場,28-42。臺北:天下雜誌。
鍾屏蘭(2002)。閱讀的功效從九年一貫課程學生十大基本能力的培養談起。國教天地,147,36-37。羅淑貞(2008)。桃園縣社子國小推動深耕閱讀之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蘇伊文(2008)。閱讀教學。國語文教學與應用,221-251。王珩等著。臺北:洪葉。
蘇宜芬(2004)。閱讀理解的影響因素及其在教學上的意義。教師天地,129,21-28。(二)網路資源
天下雜誌「希望閱讀」 (檢索日期:2010/9/24)http://reading.cw.com.tw/pages/public/origin/origin_index.jsp
火金姑兒童閱讀資訊網 (檢索日期:2010/10/4)http://www.akowf.org.tw/search.php?action=showallbyuser&mid=11&uid=2
臺東故事協會 (檢索日期:2010/9/15)http://www.taitung-story.org.tw/index.asp
臺東縣政府「國小學校資訊」 (檢索日期:2010/9/26)http://www.boe.ttct.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A3003
臺灣閱讀文化基金會 (檢索日期:2010/9/17)http://163.22.168.15/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檢索日期:2010/10/15)http://www.caterpillar.org.tw/html/front/bin/home.phtml
教育部「全國兒童閱讀網」 (檢索日期:2010/10/24)http://www.openbook.moe.edu.tw/
愛的書庫 (檢索日期:2010/9/28)
http://163.22.168.15/loveselect/webpac.aspx
二、西文部分
Almasi, J. F. (2003). Teaching strategic processes in reading. New York; London: Guilford Press.
Armbruster, B. B. (1986). Schema theory and the design of content-area textbook.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1, 253-267.
Chall, J. S., Jacobs, V. A., & Baldwin, L. E. (1990). The reading crisis: Why poor children fall behind.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izabeth, C., & Joseph, T. (2007). Teaching all students to read: Practices from "Reading First" schools with strong intervention outcomes. Miami, FL: Florida Center for Reading Resear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98784).
Gambrell, L. B.(1996). 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s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 50(1),14-25.
Gunning, T. G.(2000). Creating literacy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Hayes, B. L.(1991). The effective teaching reading. In B.L. Hayes(E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ading.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Holdaway, D.(1986).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learning as a basis for literacy instruction. In M. Sampson, ( Eds.), The pursuit of literacy: Early reading and writing. Dubuque, IA/; Kendall/Hunt.
Jones, B. F., Amiran, M. R., & Katimas, M. (1985). Teaching 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text structures within language arts programs. In J. W. Segal, S. F. Chipman & R. Glaser (Eds.)
Krashen, S.(2004).The power of reading.Englewood, CO:Libraries Unlimited.
Manzo, A. V. (1969). The ReQuest procedure. Journal of Reading, 13, 123-126.
Martinez, M. G., & Roser, N. L. (1995). The books make a difference in story talk.In N. L. Roser & M.G.
Morrow, L. M. (1982).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terature programs, library corner designs, and children’s use of literatur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5(6), 339-334.
O`Donnell, M. P. (1992). Becoming a reader: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reading instruction. Boston, MS: Allyn & Bacon.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 and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 117-175.
Stauffer, R. G. (1976). Teaching reading as a thinking process. New York: Harper & Row.
Von Sprecken, D., & Krashen, S.(1998) Do students read during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 California Reader, 32(1),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