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05.16)。到底多痛?只有小孩知道。2010年11月28日, 取自http://hef.yam.org.tw/research/94/0616tfar/02.doc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7.06.03)。孩子難管嗎?—老師更難!2010年11月28日,取自http://inter.hef.org.tw/panno/20070603-1.doc
尤淑貞(2009)。台東縣國中教師管教學生之探討。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方德隆(2006)。班級社會體系。載於陳奎熹(編):現代教育社會學(139-178)。台北市:師大書苑。
毛連溫(1993)。國民小學學生管教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王枝燦(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南詔(2001)。兒童衝動性格與偏差行為之發展—質化的探討。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王淨瑩(2008)。台東縣國小教師對體罰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王紹先 (2007)。零體罰的關鍵—正面管教。竹縣文教,36,41-44。台東縣教育處(2011.01.28)。國中小基本資料。台東縣教育處,2011.04.10,取自http://www.boe.ttct.edu.tw/front/bin/cglist.phtml?Category=3
田運虹(2001)。國小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挫折容忍力與違規行為之關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吳其鴻 (2001)。民主校園中教師管教的兩難。台灣教育,612,44-51。
吳宗泰(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師生衝突來源知覺及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及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學生事務,37(4),35-54。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二版)。台北市:知城數位。
吳武典(1992)。偏差行為的診斷與輔導。現代教育,25,17-26。吳美蘭(1988)。台北市國小學生適性賞罰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清山(1996a)。從教師法談教師管教權限。輔導通訊,45,13-16。吳清山(1996b)。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吳靜吉(1988)。教導心理的基本概念。載於吳靜吉、丁興祥、朱進財、王敬仁、張守泰(編):教導心理學研究(53-60)。台北市:遠流。
吳瓊洳、李佳玲(2007)。國中學生家長對教師施行體罰態度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家長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37-174。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11-134。呂阿福(1999)。從法律觀點看體罰之正當性。國教世紀,185,49-61。呂祝義(1995)。變!變!變!行為改變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國教之友,47(1),37-44。李介至(2000)。師生衝突之類型與意涵。諮商與輔導,175,11-14。李介至、林美伶(2000)。國中教師管教現況與問題。中等教育,51(2),67-76。李秀娟(2006)。台北市小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明堂(1992)。放棄體罰-讓情意滋長。高市文教,46,11-13。李建一(1996)。處罰是否等於體罰—教師懲戒權之我觀。教師實習輔導季刊,2(2),51-55。
李春志(2008)。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體罰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純純(2007)。國小教師對零體罰的認知、接受情形、實踐途徑和困境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冠萩(2007)。台東縣國小學生常見行為之有效賞罰策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李美華(譯)(2007)。UNESCO著。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正面管教法。台北市:人本教育基金會。
邢泰釗 (2004)。教師法律手冊(2版)。台北市:教育部。
周 何(2008)。國語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
周志宏 (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志宏 (2007)。學生管教法制之再檢討。國民教育,47(4),4-13。周新富 (2002)。行為改變技術在學生行為管理的應用。學生事務,41(4),54-62。
林文瑛 (2004)。教師的人性觀與教育觀—以能力觀為例。教育心理學報,35(4),355-374。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與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林汝鍵(2009)。台中市國中教師對正向管教教育政策之態度。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憲聰(2002)。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靜淑(1997)。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 斌 (2006)。中英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法學之觀點。教育研究集刊,52(4),107-139。
林來利 (2008)。創造雙贏!營造積極正向的管教環境。學生輔導月刊,105,9-137。
邱連煌(1997)。班級經營:學生管教模式、策略、與方法。台北市:文景。徐艾倫(2009)。國中教師對有效管教策略知覺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為例。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市:五南。
訓育委員會(2007.06.22)。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教育部,2010年11月28日,取自http://140.111.34.180/news_detail.php?code=05&sn=282&page1=1
張巧琳(2004)。談體罰策略在班級管理的應用。學生輔導,93,125-131。張民杰(2008)。中小學專家教師班級常規策略之分析與比較。教育學刊,31,79-119。張秀敏(2003)。學生行為管教的方法與策略。國教天地,152,8-19。張春興(1976)。國小男女兒童學習行為的差異與其教師性別的關係—性別角色的認同楷模對兒童學習行為影響的分析研究。教育心理學報。9,1-20。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陳李綢(1977)。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0,21-34。張淑倩(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照壁(1999)。國小學童師生衝突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瑞綺(2008)。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零體罰知覺與其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張韶蘭(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體罰知覺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教育部統計處(2011.02.11)。國民小學校別資料。教育部,2011.02.20,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9_basec.xls
莊燿隆(1998)。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處罰太超過!罰學生跪寫作業(2010.10.12)。華視新聞網。2010年10月20日,取自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1010/201010120583312.html
郭明德(2001)。斑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台北市:五南。
郭湘婷(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三慶(2009)。屏東縣國中教師對學生偏差行為問題覺知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玉鈴(2001)。國民小學教師常規管理信念與違規行為處理策略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怡如(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對管教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編):兩性關係(1-27)。台北縣:空大。
陳榮華、林坤燦 (1991)。國民中小學體罰問題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36,65-116。陳榮華、盧欽銘、洪有義、陳李綢(1980)。教師、學生及家長對體罰意見的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57-74。陳寶山(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載於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編):「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121-131)。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傅木龍 (1999)。讓我們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雙月刊,601,102-113。
雅虎奇摩話題(2010.05.12)。你覺得,最有效且副作用最小的處罰方式是?。2010年9月24日,取自http://tw.topic.yahoo.com/hottopic/article/tw-features.yahookimo.com.tw/twfeaturesyahookimocomtw_201005121152
雅虎奇摩話題(2010.05.26)。剝奪孩子的最愛,罰得有效!2010年9月24日,取自http://tw.topic.yahoo.com/hottopic/article/tw-features.yahookimo.com.tw/twfeaturesyahookimocomtw_201005261827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姬芬 (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翊筠(2006)。台南市國小教師人權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昌裕 (2000)。學生輔導與管教的基本觀念。學生輔導,66,84-95。楊碧桃(2002)。啟智班學生問題行為及管理的研究調查。屏東師院學報,16,99-134。禁體罰 可罰站記過(2006.03.01)。自由電子報。2010年11月1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mar/1/today-taipei8.htm#
葉興華(1995)。國小班級管理。台北市:漢文。
董保城 (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市:月旦。
歐陽教 (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載於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編):「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87-109)。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潘志賢(2006)。國小教師對體罰行為的態度及體罰法令認知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罵學生「遲到大王」 師判刑(2010.06.11)。聯合報,第1版。
蔣治邦(1992)。影響國民小學問題學生家庭因素之研究。台北市:教育部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專案研究報告。
蔡怡蓉(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的人權態度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錦美(1991)。從兒童對賞罰的看法談起。諮商與輔導,69,10-12。蔡錦美、涂山華(1993)。台北市社子國小兒童對賞罰看法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1(4),76-89。鄭雅蓉(2001)。青少年的價值觀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學校訂管教辦法 聽一聽學童心聲(2007.05.15)。國語日報。2011年1月8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special.asp?Serial=93
蕭紫頤(2008)。嘉義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對人權與體罰態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57-80。謝旻晏(2002)。國民小學初任教師班級經營現況、困擾改善成長策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簡紅珠、江麗莉(1997)。國小成功、不成功經驗教師與初任教師的班級管理認知與內隱信念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0,411-447。羅玉霞、王麗斐(2000)。國小高年級教師面對學童外向性行為問題的知覺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8,141-176。羅豐良(2001)。社會控制對兒童偏差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素美(1989)。國中學生刺激尋求動機、學校環境知覺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二、英文部份
Bullon, S.(2005).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4th ed.). Pearson
ESL.
Cameron,M.(2006). Managing school discipline and implictions for school social worker:A review of literature. Child & Schools, 28 (4),219-227.
Charles,C.M.(1999).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6th ed).New York:Longman.
Guthrie, J.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Volume 1.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Jambor,T.(1988).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alternatives to corporal punishment:The Norwegian example.Education,109 (2),220-225.
Kelsch, L. E.(1989). Gender difference treatment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 examination of t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 in Kentucky secondary vocational. Unpulished dissertation, Univercity of Kentucky.
Kim,E. & Hong, S.(2007). First-generation Korean-American parents’ perception of discipline.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3(1),60-68.
Lindgren,H.C., & Sutter, W.N.(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ntereyo, CA:Brooks/Cole.
Sadker, M. p. & Sadker, D. M.(1982). 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s. N.Y.:Longman Inc.
Simpson, J.A.,& Weiner,E.S.C.(2000).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Wolfgang,C.H.(1995). Solving discipline problems:Methods and modes for today’s teacher(3th ed.).Boston,MA:Allyn and Bacon.
Wynne, E.A.(1990). Improving pupil discipline and character. In O.C.Moles(ed): Student discipline strategies(20-23).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