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0 06: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萍萍
研究生(外文):Wang, Ping-Ping
論文名稱:道恩氏症兒書法創作之個案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alligraphy Creation of a adult with Down
指導教授:吳永怡吳永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Yung-Y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51
中文關鍵詞:書法創作藝術治療書法治療道恩氏症
外文關鍵詞:Art TherapyCalligraphy CreationCalligraphy Therap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為縱貫性(1988年-2011年)的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研究者現年23歲的道恩氏症兒子。研究者從「藝術治療」、「書法心理學」的角度,做文獻回顧,並分析個案書法創作的特色與成效,探討個案在成長歷程中如何發展書法創作的才能與書法創作對個案身心發展的影響。

研究者透過半結構式訪談、相關文件蒐集、自我省思、個案作品整理分析,並參酌教養經驗與學者專家的觀感,得到的研究結論有四:(一)內在支持與外在支持是個案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二)個案書法創作的身心改變,支持「書法治療」的理論。(三)個案書法創作的成效,支持道恩氏症者具有藝術才能開發的潛能。(四)藝術兼具陶冶性情、抒發情緒的功能,藝術教育對身心障礙者更見其重要性。

最後,研究者提出建議:
(一)道恩氏症兒家長宜提供藝術的環境,開發孩子的潛能。
(二)特教教師應發掘學生優勢能力,重視藝術課程的實施。
(三)學校應重視藝術教育的積極效用。
(四)社會大眾應接納關懷,給予身心障礙者表現的機會並欣賞。
This case study was a longitudinal study as it was conducted from the year of 1988 to the year of 2011. The research subject is the researcher`s own son, a twenty-three years old boy who is diagnosed with Down`s Syndrome. The researcher reviewed related literatures from the domains of art therapy and calligraphy psychology. Through analyzing the unique personal style of the subject`s calligraphy works and effects, the researcher intende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s capability in calligraphy creation and how calligraphy creation influences the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data collections, self-reflections, subjects creation analysis, child raising experiences and professional viewpoints. This research concluded four resul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道恩氏症研究 9
第二節 特殊兒童之藝術教育 33
第三節 書法心理學與書法治療 65
第四節 特殊兒童藝術才能發展 8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99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99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108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109
第四節 資料歸類與編號 109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1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13
第一節 研究結果分析 113
第二節 討論 1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07
第一節 結論 207
第二節 建議 210
參考文獻 211
一、中文資料
中國新聞網(2010)。台灣畫家黃美廉獲評「亞殘運會愛心大使」。2010.12.11。
心圃(2007)。人間煙火──我子大提的故事。天帝教教訊,282,90-97。
王心怡(2001)。喜歡拍照的唐寶寶。生命力新聞,2001.11.1。
王世德(1987)。美學辭典。台北市:木鐸。
王世疇(1987)。人類染色體異常的遺傳與兒童智能不足的關係之探討。嘉義師專學報,17,147-18。
王明雯(1989)。道恩氏症兒童與中度智能不足兒童模仿行為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5,103-132。
王淑娟(2002)。唐氏症兒童溝通與語言學習困難相關因素之初探。台中師院特教中心特殊教育論文集,特教叢書,9101,9-19。
王淑琴(2007)。藝術治療對自閉症幼兒語言表達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王萍萍、吳永怡(2010)。道恩氏症兒藝術才能發展之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81。台東大學。
台大醫院職能治療室職能動力小組(2008)。新興療法──舞蹈治療。健康世界,71-79。
白鶴、李雯(2008)。書法藝術中的取象與通感。書法研究,139,69-80。
石光生(1983)。寫在高市少年劇展之後。台灣新聞報,1983.7.1。
伊彬(2002)。心理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168-191。黃壬來主編。台北縣:桂冠圖書。
名牌(2011)。藝術的本質就是慈悲。名牌,091,T09。
江慧真(2010)。周美青:父母應對孩子文化投資。中國時報,2010.12.4A12,.
江學瀅(2004)。具有藝術教育治療理念的藝術課程。中山女高學報,4,77-85。
江學瀅譯(2007)。兒童藝術治療。Edith Kramer 著。台北市:心理。
自由時報(2009)。兒童藝術治療中心26日啟用。2009.4.18。
何正云(2007)。團體藝術治療方案對單親兒童情緒能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
何金樺(2003)。治療取向的班級藝術活動對國小學童情緒經驗、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輔導效果。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何華國(2001)。特殊兒童親職教育。台北市:五南。
余清漢(2002)。從「千人一面」談書法創作、審美。書法研究,105,119-124。
吳永怡(1998)。從真雨人(Real rainman)談形形色色的白癡學者(Idiot Savant)與自閉學者(Autistic Savant)。特教新知通訊,5(8),1-6。
吳永怡(1999)。音樂特殊才能視障自閉學者。國教之聲,32(3),31-33。
吳永怡譯(2008)。學者症候群──身心障礙者之特殊才能。Darold A. Treffert 著。Extraordinary People: Understanding Savant Syndrome。台北市:五南。
吳坤良(2006)。相濡以墨──藝術家父親與唐氏兒構築的藝術天地。孺慕之歌,3。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吳明富(2010)。從藝術心理治療到藝術育療:與兒童工作的省思。國教新知,57(3),117-130。
吳長鵬(1984)。殘障兒童美勞教學研究。台北市立師專特殊教育叢書(18)。
吳炫三(2006)。形神兼具臨摹心靈的聖手。孺慕之歌,37。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吳炫三(2010)。盡在不言中。父子心靈對話,57。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吳清山、林天祐(2005)。藝術治療。教育研究月刊,129,155。
吳雅珍(1992)。淺談舞蹈治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5(下),289-306。
吳璇玉(2001)。音樂活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錦發(2007)。吾子天然。孺慕之歌,4。韓國慶星大學、台東大學。
呂佳璇(2002)。音樂治療教學對一般國小兒童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呂政達(2009)。書法治療:交織身心,古藝新解。張老師月刊,383,115-121。
呂素貞(2005)。超越語言的力量。台北市:張老師。
呂素麗(2010a)。莫札特鋼琴曲治療癲癇童奏效。中國時報,2010.12.3.A7。
呂素麗(2010b)。唐氏症打擊樂團全國冠軍。中國時報,2010.12.3.C1。
呂潔昕(2010)。音樂治療在智能障礙學生溝通能力應用之初探。台東特教,32,31-34。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文教育,367-399,黃壬來主編。台北縣:桂冠圖書。
宋維村(2002)。自閉症的教育。台東特教,15,5-9。
李玉美等(2009)。打擊樂訓練在矯正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成效之研究。台東特教,29,16-21。
李印華(2001)。書法:漢字之昇華。書法研究,104,58-72。
李秀芬(2009)。智能障礙兒童音符與節奏教學經驗分享。國小特殊教育,48,61-69。
李秀華、呂芳正(1993)。書法教育應用於特殊兒童──以啟聰班為對象。國教園地,49,48-55。
李効儒(2010)。兩岸攜手開創 漢字文藝復興-首屆兩岸漢字藝術節北京登場。新活水,32,34-38。
李妮鍾(2010)。成人唐氏症患者醫療需求。歡喜會刊,70,2。
李宗芹(1996)。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張老師。
李宗派(2003)。心智遲緩與唐氏症候群。身心障礙研究,1(1),43-56。
李怡姍(2002)。唐氏症兒童日常生活手部技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明宗(2010)。心靈對話父與子賀辭。父子心靈對話,7。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李淑玲、葉啟海(2010)。多重與重度障礙學童遊戲本位的藝術教學。國民教育,50(6),74-80。
李華年(2003)。書法抒情說平議。書法研究,115,1-15。
李廣韻(2007)。唐氏症兒童音韻覺識構音音韻與口腔動作能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溝通障礙碩士學位學程博士論文。台北市。
李賢文(2010)。如蓓開放──淺談林永發、林冠廷父子書畫合作。父子心靈對話,58。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李澤厚(1991)。美的歷程。台北市:金橋。
李選(1990)。音樂治療與應用。長庚護理,1(1),62-71。
李瀚倫(2003)。藝術治療對行為與情緒困擾兒童之處遇──以繪畫為導向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杜正治(2000)。智障者性社會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比較唐氏症與非唐氏症青少年。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39-51。
杜忠誥(2010)。池邊影事。台北市:三民。
沈尹默(1980)。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一)。現代書法論文選,123。上海書畫出版社。
沈榮林(2002)。藝術教育治療團體對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兒童。台北市立師範學生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卓俊伶等(2004)。唐氏症者的特質及適應體育教學設計。中華體育季刊,18(3)。
周治蕙(1992)。養育一歲至兩歲唐氏症嬰幼兒母親之調適行為。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斌(2005)。書法訓練促進城鄉兒童心理健康的對比實驗研究。書法研究,125,84-93。
周斌(2007)。書法練習對兒童行為習慣影響的實驗研究。書法研究,138,72-80。
周琳霓(2006)。另類養生──音樂治療。健康世界,2006年9月,15-17。
孟會祥、紐明(1996)。書法基礎教程。北京市:中國商業。
東森新聞(2002)。走進兩岸五十二集。台北市:東森電視台。
林正盛(2006)。寫給冠廷。孺慕之歌,38。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林永發(2007)。從書法活動啟發特殊兒童無限潛能-唐氏兒個案探討。台東特教,25,1-5。
林永發(2010)。父子心靈對話──特殊美學的啟示。父子心靈對話,18。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林永發、王萍萍(2010)。以生活美學關心下一代──唐氏兒書法創作之研究。第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論壇文集,82-89。廈門市。
林永發、林冠廷(2006)。孺慕之歌。台東市: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林秀錦(1994)。玻達基早期教育方案對唐氏症幼兒認知技能發展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林秀錦(2004)。一般幼兒與唐氏症兒依附行為之比較。國民教育,45(1),54-60。
林育毅(2002)。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之作法──以唐氏症為例。屏縣教育,12,11-15。
林宛儀(2010)。淺談音樂治療對特殊兒童之成效。特教園丁,26(1),47-52。
林怡蓁(2010)。自閉天才畫家李柏毅靠繪畫與外界溝通。聯合新聞網,2010.5.10.
林秉武、陳政見(2001)。書法心理輔導活動對處理國小低成就學生注意力之應用探討。特殊教育品質的提昇,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2001年刊,79-96。
林威志(2005)。音樂刺激下腦波信號分析。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炫沛(1997)。生兒育女有風險:以唐氏症為例。學前教育,20(6),32-34。
林炫沛(2000)。怎麼會亂碼──認識染色體異常。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PSN潛能發展專刊,6。
林美和(1992)。智能不足研究──學習問題與行為輔導。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素甄(2005)。國小一年級書法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彩鳳(2007)。書法學習活動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升注意力的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林勝賢(2006)。孺慕之歌。孺慕之歌,39。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林惠卿(2006)。輔助溝通系統訓練增進唐氏症兒童購物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貴美(1993)。音樂治療與教育手冊。台北市:心理。
林福雄(1996)。音樂才能優異視障者的生涯初探。資優教育季刊,58,14-22。
林鳳貞(2008)。藝術治療在發展遲緩兒童療育上之應用。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討論區。
林鎮坤(1996)。音樂治療與自閉症兒童。高市文教,民國85年11月,62-65。
林鎮坤(2010)。觀看未知的心靈領域。父子心靈對話,64。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林鎮坤、陳淑華(1999)。特殊兒童的藝術教學。台東特教,10,15-22。
林麗慧(2000)。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台北縣:大樹林。
邱怡芬(2003)。書法與養生:書法活動對生命養護意義初探。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振中(1995)。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市:亞太。
侯宜君(2009)。尋訪秘密花園:亞斯伯格症兒童藝術治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北市。
侯禎塘(1987)。藝術治療團體對特殊學校肢體殘障國中學生人格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侯禎塘(1999)。音樂治療及其在智能障礙教育之應用。屏師特教,8,9-10。
侯禎塘(2000)。行為導向藝術治療法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137-162。
侯禎塘(2002)。藝術治療法對國小啟智班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輔導效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7,329-366。
侯禎塘(2003)。調適取向藝術治療。屏師特殊教育,5,18-25。
施永華(2010)。冠廷和我。父子心靈對話,62。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施鴻基(2009)。林永發培養心障兒成文藝人。聯合報,2009、4、13。
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2008)。五線譜上的星星。高雄市:格子外面。
柯華葳、李昭玲(1988)。兒童情緒認知研究。國教學報,1,173-187。
洪文珍(1978)。書法的故事。台北市:將軍。
洪杰民(2010)。生命鬥士黃美廉畫出日月潭之美。華視新聞網,2010.5.27。
洪瑟勵(2000)。音樂治療活動對國中階段中重度智障學生社會技能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榮照(2007)。智能障礙者之教育。王文科主編,特殊教育導論,47-107。台北市:心理。
洪慶峰(2010)。以生活美學關心下一代。父子心靈對話,10。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洪潔倫(2009)。運用藝術治療於亞斯伯格症學生之人際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縣。
洪蘭(2011)。童年經驗,大腦會烙下痕跡。學前教育,2011.3,10-12。
范瓊方(1995)。藝術治療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國教月刊,41,32-44。
范瓊方(1996)。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台北市:五南。
凌仉(2010)。孺慕之歌。兩岸家教,22。廈門市關工委辦公室。
唐氏症基金會(2010)。2010唐氏兒書畫聯展,啟發特殊兒童無限潛能。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25,120-124。
夏林清(1991)。身體動作與舞蹈在心理學上的應用。李宗芹著:創造性舞蹈一書中之「專文推薦」。台北市:遠流。
孫石蘭(1998)。內心世界:一個唐氏症母親的心聲。亞東醫刊,16(6),27-30。
孫暉(2007)。淺談中國書法的「表演性」。書法研究,137,75-86。
徐仁貴(1996)。即使學得慢一樣有春天。台東特教,4,6-9。
徐珮菡(1999)。音樂治療理論基礎及其在臺灣的研究與實踐。國立藝術學院音樂學系音樂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徐慶東(2010)。當一個大學教授遇見一個唐氏症的孩子。父子心靈對話,60。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徐藝庭(2010)。藝術治療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生語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縣。
晁成婷(1999)。讓愛還原:唐寶寶父母的心情札記。經典,8,108-110。
柴蘭英(2003)。音樂治療教學方案對國小啟智班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馬國權(1981)。沈尹默論書叢稿。香港。
高尚仁(1991)。書法心理學。台北市:東大。
高尚仁(2000)。書法心理治療。香港:香港大學。
高尚仁、管慶慧(1995)。書法與認知。台北市:東大。
高嘉澤、周明勇(2008)。唐氏症候群和智障兒童的口腔狀況。中華牙誌10(1),13-19。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崔宗燮(2007)。愛與喜悅之二重唱。孺慕之歌,16。韓國慶星大學、台東大學。
康恩昕(2004)。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張中元(2010)。教育是感動的歷程──山城國小的綺麗夢想。第二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關愛下一代論壇文集,117-122。廈門市。
張梅地(2010)。創傷兒童的藝術治療。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網頁。
張勝成(1989)。視覺障礙學生的色彩認知之探討。特殊教育學報,4,327-342。
張媛媛(2002)。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張湘(1983)。從透過藝術的啟智教育談藝能教學。特殊教育季刊,11,24-25。
張舒婷(2010)。聽障童歲末演唱令人動容。中國時報,2010.12.24.A11。
張敬賢(2006)。典型發展、特定型語言障礙、唐氏症與自閉症幼兒早期溝通行為之比較。國立台北護理學校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曉華(2004)。戲劇治療導論。台灣戲專學刊,48-83。
張樹天(2005)。書法的氣、氣勢與氣韻。書法研究,125,37-50。
張麗昀(2000)。台灣光復後合唱音樂之研究。台北市,青林國際。
張麗滿(2008)。唐氏症患者智能發展趨勢及語文與非語文能力分歧之探討。台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梁奕焚(2006)。林冠廷的書道藝術。孺慕之歌,38。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梁瑞瓊(2010)。練書法可治老年癡呆症。蘋果日報,2010.6.22.
梁蓓禎(2007)。音樂活動輔助國中自閉症學生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許玉芳(2001)。書法線條中的情緒表現:以顏真卿、蘇東坡、徐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許玫倩(2006)。一位藝術治療團體之ADHD成員在兒童發展中心之歷程與效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信雄編譯(1999)。幼兒藝術。Brenda S. Engel 著。台北市:華騰文化。
許晉祿(2002)。唐氏症者訊息處理時間變項及其練習效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郭士榛(2010)。讓大家感動 才能維持生命-書法家董陽孜談漢字美學的推廣。新活水,32,40-42。
郭為藩(198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郭為藩(1991)。殘障人士藝術潛能開發及研討會賀詞。1991年國際特殊才藝節研討會專輯,13。
郭盈珮(2005)。在學唐氏症病患家庭照顧者負荷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郭美女(1998)。音樂治療與傳達。國教之聲,31(4),26-31。
郭重吉(2006)。「孺慕之歌」有感。孺慕之歌,4。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郭修廷(2001)。發展取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童情緒困擾與自我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郭修廷(2002)。一體兩面的藝術教育與藝術治療。教師之友,43(3),24-30。
郭慧龍(2003)。唐氏症學童適應體育教學策略。竹縣文教,0(28)。
陳玉枝(1999)。淺談節奏與舞蹈教學在特殊體育課的應用。台東特教,9,58-62。
陳玉蘭(2005)。唐氏症與游泳運動。中華體育季刊,19(4)。
陳李綢(1994)。個案研究。台北市:心理。
陳宛汶(2005)。音樂輔導活動應用於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怜燕(2006)。陽光就是我的愛。孺慕之歌,5。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陳武鎮譯(199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Elliot W. Eisner 著,台北市:世界文物。
陳宣蓉(2003)。音樂治療活動應用於智能障礙兒童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政見(1994)。試論書法的「質量守恆」與「能量不滅」。教師之友,35(4),24-30。
陳政見(2000)。書法教學實驗中的3c效應。特教園丁,15(3),1-3。
陳政見(2002)。以書法自我治療克服工作壓力。特教園丁,17(3),38-42。
陳政見(2003)。書法治療:理論實證與方案。台北市:師大書院。
陳政見(2005)。揮灑心中的獨白──情緒書法。新文京,台北縣。
陳政見(2009)。「念」「氣」「書」三元合一療法—加拿大紐布朗瑞克大學訪問研究心得報告之一。雲嘉特教,9,1-10。
陳政見、林秉武(1998)。情緒障礙兒童在書法治療過程中的身心狀態研究──個案分析。嘉義師院學報,12,187-217。
陳政見、蔡明富(1996)。書法教學與治療。嘉義市:紅豆。
陳昭治(2004)。書法學習活動在國小「衝動性格兒童」輔導上之應用—-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洛薇(2010)。周美青震驚7成青少年不識台灣藝術家。聯合報,2010.12.4,文化A14。
陳衍源(2004)。唐氏症之姿勢平衡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振濂(2009)。書法美學。山東省:山東人民。
陳淑瑜(2003)。特殊兒童音樂治療──治療概念與基本療程。國小特殊教育,35,34-39。
陳淑瑜(2007)。自由即興治療的理論和應用。國小特殊教育,43,19-29。
陳理哲(1996)。藝術治療在特殊教育之應用-以音樂治療、舞稻治療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115-129。台北縣。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
陳朝平(2002)。藝術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101-121,黃壬來主編。台北縣:桂冠圖書。
陳新轉(2009)。論美與教育的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111-128。
陳鈺玫(2006)。音樂活動對國小自閉症兒童語言表達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維棟、柯秋雪(2010)。音樂教育與音樂治療在身心障礙者之運用──以德國桌上型豎琴為例。國民教育,50(5),73-83。
陳調和(2010)。赤子心.孺慕情。父子心靈對話,8。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陳龍國(2008)。書法作品中非具象因素辨證。書法研究,140,113-120。
陳瓊花(2002)。心理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155-168。黃壬來主編。台北縣:桂冠圖書。
陳韻如(2009)。特殊學校自閉症青少年學生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麗娟(2006)。藝術治療活動深化癌末病患情緒內涵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麗娟、何長珠(2009)。藝術治療:癌末病患的生命手杖。輔導與諮商學報,31(2),69-91。
陳繼勝(2003)。繪畫活動對肢障兒童的影響──個案研究。仁德學報,2,53-76。
陳繼勝(2005)。音樂活動運用於廣泛性焦慮疾患學生之過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3(1),54-62。
陳繼勝(2009)。以藝術活動介入日常生活困擾青少年之表現歷程探討。身心障礙研究,7(1),45-63。
陸雅青(1991)。藝術治療在特殊兒童教育中的應用。美育,13,2-3。
陸雅青譯(2000)。兒童藝術治療。Marcia L. Rosal 著。台北市:五南。
傅京生(2001)。書法心理研究札記。書法研究,103,1-14。
傅娟芬(2004)。治療取向的繪畫活動對國小情緒障礙兒童輔導成效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傅靜慧(1993)。音樂治療的理論基礎。當代醫學,20(1),93-95。
彭國瑋(2007)。基於人臉五官特徵之唐氏症辨認。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新竹縣。
曾世杰(1998)。天使之聲——記狄湯尼在台東的音樂會。台東特教,8,7-9。
曾世杰(2000)。丹青之外。你是我兄弟。台東市:國立台東師院美勞教育學系。
曾世杰(2006)。天國裡的小孩。孺慕之歌,40。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曾進興(2000)。唐氏症兒童語言溝通問題與對策。特教園丁,15(4)。
曾興平(2006)。父子情深.藝術頌。孺慕之歌,39。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65-98,黃壬來主編。台北縣:桂冠圖書。
黃世琤、黃富順(2009)。發展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教育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11-36,黃壬來主編。台北縣:桂冠圖書。
黃安葳(2010)。李隆壽生命粹煉之美。更生日報,11台東新聞,2010.12.9.
黃芳媛(2007)。藝術治療對國小自閉症兒童社交技巧之輔導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縣。
黃柏華(2001)。行為改變技術的實施與成效──實際個案。台東特教簡訊,13,50-54。
黃家杰(2002)。戲劇融入特殊教育教學。特殊教育季刊,84,29-33。
黃健庭(2010)。乘著愛的想像力飛翔。父子心靈對話,16。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黃壽南譯(1984)。白癡天才──山下清。國教天地,56,7-9。
黃銘祝(1999)。從藝術與生活的重要性來談藝術教育的改革。國教世紀,184,20-22。
黃瑩(2010)。特殊兒童展現藝術潛能與動人生命力。歡喜會刊,67,1。
黃璉華(1994)。養育唐氏症兒的家庭的衝擊。婦女研究通訊,31,8-12。
黃鴻瓊(2006)。關於書法的形質與神采。書法研究,129,97-105。
楊小青(2009)。藝術治療介入隔代教養兒童家庭概念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楊忠斌(2009)。美感經驗理論對教師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49-68。
楊深坑(2009)。美育在後現代社會中的人格陶冶功能。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1-16。
葉春杏(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喪親兒童復原歷程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葉莉瑄(2003)。藝術治療團體對學習障礙兒童的人際關係與自我概念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雷若琬等譯(2006)。人類發展學。John W. Santrock 著。台北市:滄海。
廖允在(2007)。腦波即時監控系統開發-音樂對腦波影響之案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電子與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
廖淑美(2002)。奧福音樂治療法特質之研究-以一位音樂治療師與自閉症兒童之觀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漢寶德(2011)。不是書法家的書法。中國時報,2011.05.09,E4人間副刊。
趙天池(1991)。優美的中國文字。台北市:文史哲。
趙永芬譯(2008)。火星上的人類學家。Oliver Sacks 著,An Anthropologist on Mars。台北市:天下文化。
趙曼寧、陳建長(2006)。特殊兒童學畫畫。台東特教,23,22-25。
劉梅英(2007)。藝術治療在新移民子女成長團體的運用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市。
劉榮啟(2010)。羊膜穿刺檢查。嬰兒與母親,405,114-118。
劉瑾瑜(2007)。喚醒沉睡精靈──藝術家父親發掘唐氏症兒書畫潛能之初探。台灣與日本教育研究及發展論壇論文集,303-312。台東縣。
歐于惠、謝雅惠(1995)。特殊教育診斷評量報告。國教之聲,29:2,37-43。
歐陽淑卿(2004)。以音樂欣賞進行音樂治療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潘元石(1996)。怎樣指導聽障兒童的繪畫。陳瑤華主編,兒童美術教學講座,149-152。
蔡永文(2002)。音樂的情緒表達。國教世紀,200,69-76。
蔡典謨(2010)。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父子心靈對話,12。台東縣書法教育學會、無盡雅集畫會。
蔡宜青(2000)。藝術治療對選擇性緘默症兒童的介入──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明富(1993)。書法治療對國小過動兒童問題行為與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南市。
蔡明富(1994a)。從中國歷代書論談書法治療。諮商與輔導,99,4-7。
蔡明富(1994b)。從中國歷代書論談書法治療。書友,85,57-64。
蔡明富(1994c)。談書法治療在國小低自我概念兒童的應用。書友,87,51-58。
蔡明富(1994d)。淺介高尚仁〈書法心理學〉—從中國歷代書論及書法實徵研究探討書法治療。國教園地,48,63-70。
蔡明富(1995)。書法治療對過動兒童注意力、衝動與過動輔導效果之質性分析。國教學報,7,111-146。
蔡明富(1997)。書法與休閒。國教之聲,30(3),32-35。
蔡明富(2000)。書法與聽覺障礙兒童之輔導。特殊教育季刊,74,19-22。
蔡阿鶴(1981-1983)。我如何幫助我的孩子發揮盡致。特殊教育季刊,4-8。
蔡阿鶴(1989)。道恩氏症候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2-39。
蔡威君(2008)。畫出心中的彩虹:一個自閉症女孩與母親的夢。四海電子。
蔡美玲譯(1991)。表演的藝術。台北縣:桂冠圖書。
蔡慧齡(2006)。書法治療師顛覆傳統精神疾病治療。中正E報-新聞區。
蔣勳(2009)。漢字書法之美。台北市:遠流。
鄧兆軒(2007)。奧福音樂治療活動對一位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兒童不專注行為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安修(2002)。治療取向的藝術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鄭梅英(2008)。治療取向團體藝術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盧台華(1986)。如何輔導智能不足學生之休閒生活。特殊教育季刊,19,43-55。
蕭巨杰(2007)。高牆內的陶藝春天:從陶偶談藝術治療的實踐。陶藝,57,34-39。
蕭雅文(2009)。創造性舞蹈應用在道恩氏症學生教學之初探。台東特教,29,1-5。
賴念華、陳秉華(1996)。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9,233-258。
賴美言、游錦雲(2010)。藝術治療團體應用在ADHD兒童之人際適應輔導初探。國小特殊教育初探,50,101-115。
賴虹璉(2008)。唐氏症兒童動態平衡能力之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保健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賴淑玲(2006)。放下俗念,親近原始純淨心靈之旅」:觀「孺慕之歌-林永發.林冠廷父子書畫聯展。東區社教,119,1。
賴筱薇(2008)。唐氏症兒童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龍綺汶(2008)。唐氏症兒童與青少年知覺動作表現的特性。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學科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里法(2006)。微笑慈悲──一個奇怪的書寫童子。孺慕之歌,35。國立台東社會教育館。
鍾玉春(2004)。教導夥伴中心問題的策略對唐氏症生溝通能力之成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鍾昭音(2008)。藝術治療於發展遲緩兒童紀實創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鄺麗貞(2007)。用愛感動您的心。孺慕之歌,8。韓國慶星大學、台東大學。
顏惠君(2006)。音樂活動對自閉症兒童注意力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嚴長壽(2002)。御風而上。台北市:寶瓶。
蘇建文(1979)。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99-114。
蘇振明(1995)。啟發孩子的藝術潛能。台北市:時報文化。
蘇振明(2000)。零距離的美——臺灣樸素藝術源遠相傳。臺灣樸素藝術薪傳展,6-9。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蘇瑞芬、陳珠璋(1979)。中國書法在精神科職能治療中所顯示的診斷及治療性意義。台灣醫學會雜誌,78(4),419-432。
蘇麗卿(2010)。唐氏兒作品獨樹一格。2010唐氏兒書畫聯展,8。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
二、外文資料
《琉球新報》(2010)。2010.7.15。日本沖繩縣。
Alain Kerlan(2009). Education through Arts and Culture: A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s Education, 7(2), 95-107.
Alick Bush, Nigel Beail (2004).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 in People With Down Syndrome: Issuse in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9(2), 83-97.
Carol L. Braunschweig, Sandra Gomez, Patricia Sheean, Kristin M. Tomey, James Rimmer, & Tamar Heller (2004). Nutritional Status and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Disease in Urban-Dwelling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9(2), 186-193.
Gardner, H. (1993). Frames of M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James H. Rimmer, Tamar Heller, Edward Wang, & Irene Valerio(2004). Improvements in Physical Fitness in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9(2), 165-174.
Marmor, G. S. (1976). Mental Rotation by Blind: Does Mental Rotation Depend on Visual Imagery?Journal of Experimen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 (4). 515-521.
Monica C. & Pat Gunn (2003). Sibling Relationships of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Perspectives of Mothers, Fathers, and Siblings.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8(4), 234-244.
Quanhe Yang, Sonja A Rasmussen, J M Friedman (2002).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Down`s syndrome in the USA from 1983 to 1997: a population-based study.Lancet,359:1019-25.
Sharon J. Krinsky-McHale, Darlynne A. Devenny, Phyllis Kittler, & Wayne Ailverman (2003). Implicit Memory in Aging Adult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With and Without Down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8(4), 219-233.
Tamar Heller, Kelly Hsieh, & James H. Rimmer (2004). Attitudinal and Psychosocial Outcomes of Fitness and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 on Adults With Down Syndrome. American Journal on Mental Retardation, 109(2), 175-185.
三、網路資料
生命力新聞。http://www.newstory.info/2001/11/post_12.html,2010年9月23日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認識唐氏症。http://disable.yam.org.tw/resource/life/down/presch/ch03.htm,2010年11月30日。
金晴嵐譯(2006)。唐氏症候群中粒線體ATPase6基因與Tfam之表現。http://www.genes-at-taiwan.com.tw/genehelp/Sense/news_4.htm,2010年11月30日。
唐氏症家族網。http://www.down-family.idv.tw/index.php,2010年9月23日。
維基百科。ttp://zh.wikipedia.org/zh-tw/%E6%9F%93%E8%89%B2%E4%BD%93,2010年11月30日。
美國國際道恩氏症協會(NDSS)http://www.ndss.org/, 2011年3月11日。
香港道恩氏症者協會(NKDSA)
http://www.hk-dsa.org.hk/about_us_01.php,2011年3月11日。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
http://www.rocdown-syndrome.org.tw/ap/index.aspx,2011年3月11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