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07: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昭輝
研究生(外文):Jau-Huei Leu
論文名稱:「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運作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the Task Force for Creating an Interna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Executive Yuan
指導教授:陳明通陳明通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ing-Tong Chen
口試委員:周繼祥黃錦堂
口試日期:2011-01-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8
中文關鍵詞:國際化政策任務編組績效評估政策整合政策執行
外文關鍵詞:international policytask forceperformance evaluationpolicy integrationpolicy implemen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在全球化浪潮下掌握國際分工的優勢地位,是當前各國政府施政的主流價值之一,各國無不期望能掌握資本、知識與技術迅速交換的契機,優化國家發展體質。我國近年來陸續提出多項國際化政策,希望與國際更緊密連結,提升國際競爭力;然由於國際化環境涉及經貿、勞動、移民、觀光、教育、文化、資訊等政策領域,非任何單一部會得以獨力完成,因此,行政院自民國97年起設置「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簡稱「國際小組」),由政務委員擔任召集人,相關部會副首長及學者專家擔任委員,下設五個工作分組,希望能透過跨機關政策整合平台,營造優質國際生活環境。
「任務編組」之精神在於跨越機關藩籬、吸納外部專業意見,以專案導向進行政策諮詢、研議、評估等工作。本論文以「二級機關」(部會)作為分析單位,透過相關法令規章與官方文書等資料蒐集、主政機關業務推動人員深度訪談、政策規劃執行的第一線觀察,探討各部會在投入「國際小組」運作過程可能影響其成效的因素。經由本論文之研究,發現「國際小組」各工作分組運作成效差異甚大,進一步追蹤,會議提案性質、分組開會次數、機關委員任期穩定度與出席次數等參與情形,均直接影響「國際小組」功能成效的發揮,而主政部會對於行政協調成本、業務主導性及政策支持基礎的考量,則是左右其積極投入與否的動機因素。
最後,本論文根據研究發現研提政策建議,立即可行部分包括建議「國際小組」更聚焦於核心任務、提高定期集會頻率、賦予委員議題設定權、強化決議管考機制等,必要時考慮將國際化政策職能專任化;在中長期部分則建議提升層級由副院長召集,定期檢視次級分工,並適度納入在地參與機制。而在後續研究方面,本論文建議可導入外部觀點進行政策盤點以建立完整績效評估體系、就政治面因素進行追蹤分析,並可整體評估行政院所屬任務編組運作成效,作為機動調整的參考,以因應常態變遷的政策環境需求。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are eager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develop- ment by rapid exchange of capital,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In recent years, Taiwan government has been implementing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upgrade inter-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xecutive Yuan set up the Task Force for Creating an Interna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CILE) since 2008, which comprises a Minister without Portfolio as chairperson, deputy ministers and experts as members, and 5 subordinate division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ask force is to integrate authorities concerned to create a better international living environment.
Using “agency”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this study explore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CILE through collecting relevant regulations and official documents, interviewing officials in the institutions, and observing the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e performances varied from subordinate divisions, an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include agenda type, frequency of meeting, stability of member’s tenure, and the attendance of members from government agencies. In addition, the angencies’ motive for participating CILE include coordination cost, predominance, and political support.
Suggestion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In the short run, CILE should (1) focus on core missions, (2) convene meeting more frequently, (3) authorize members to set agenda, and (4) enhanc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the long run, (5) the Vice Premier shall serve as the chairperson, and CILE should (6)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periodically and (7) promote local participation. In the future research, this study suggests to (8) introduce external vision to evaluat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9) analyze political factors, and (10) reorganize the task-forces established by the Executive Yua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perfor- mances for adapting social change.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謝辭 II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
圖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有關「任務編組」概念探討 5
第二節 有關「執行力」概念探討 9
第三節 相關理論探討 16
第四節 國內相關研究之檢討 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37
第一節 研究假設與分析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 46
第四章 「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運作現況 49
第一節 行政院層級任務編組運作現況 49
第二節 各次級工作分組運作情形 60
第三節 相關重要政策與施政 64
第五章 「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運作之影響因素 71
第一節 執行主體之動機對其行為之影響 71
第二節 執行主體之行為對「國際小組」運作成效之影響 88
第六章 「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運作成效分析 101
第一節 評估項目界定 101
第二節 「策略規劃工作分組」運作成效 106
第三節 「中文譯音工作分組」運作成效 109
第四節 「居留服務工作分組」運作成效 113
第五節 「旅遊服務工作分組」運作成效 115
第六節 「投資就業服務工作分組」運作成效 117
第七節 「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成效分析 118
第七章 結論 12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7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31
參考書目 135
附錄一 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設置要點 139
附錄二 第一屆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委員名單 141
附錄三 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組織架構 143
附錄四 行政院營造國際生活環境推動小組歷次會議紀錄 145
附錄五 深度訪談題綱 157
附錄六 經濟部人員訪談紀錄 159
附錄七 行政院研考會人員訪談紀錄 181
附錄八 教育部人員訪談紀錄 189

一、中文部分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參與觀察法。(原作者:Jorgensen, D. L.)。臺北市:弘智文化。
丘昌泰(1997)。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臺北市:巨流圖書。
朱鎮明(2010)。目標管理與績效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綜合規劃單位簡任主管核心職能培訓研習營」專題演講資料。取自http://www.rdec.gov.tw/DO/DownloadControllerNDO.asp?CuAttachID=22306
李明(譯)(2003)。執行力—沒有執行力,哪有競爭力。(原作者:Bossidy & Charan)。臺北市:天下文化。
余漢儀(2004)。社會福利之績效評估。載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政府績效評估(頁427-438)。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定(編)(1997)。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1989)。行政學。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許立一(2006)。行政學(上)。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吳思華、林至洪、湯明哲、羅理平(譯)(1978)。組織理論與管理。(原作者:Webber, R. A.)。臺北市:長橋。
李允傑、丘昌泰(2007)。政策執行與評估(第二版)。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Babbie, Earl)。臺北市:時英。
李經遠、李棟榮(2003)。矩陣式組織結構下角色衝突、組織承諾、離職意願關連性研究-以工業技術研究院員工為例。中華管理學報,4(1),21-44。
林水波、施能傑、葉匡時(1993)。強化政策執行能力之理論建構。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水波、張世賢(1982)。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水波、陳志瑋(2000)。彈性化政府的設計與評估。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2,237-280。
林仲峰(2006)。身心障礙者使用交通工具免徵牌照稅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嘉誠(2004)。行政機關績效評估制度的建置與回顧。載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政府績效評估(頁3-21)。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林遠(1986)。臨時性組織之定義、功能及展望。人事管理,23:6,230604-230606。
林鍾沂(1994)。政策分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瑞典圖書。
張玉山(2009)。提升國民英語能力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RDEC-RES-098-040)。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士伯(1992)。臺北市政府任務編組組織功能之研究。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139輯)。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定國(2007)。企業管理。臺北市:三民。
陳明通(1998)。臺北市政府任務編組設立與運作之檢討。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市政建設專題研究報告(第278輯)。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彭文賢(1986)。矩陣式組織結構的彈性設計。行政學報,18,83-97。
湯絢章(1993)。公共政策。臺北市:華泰。
黃朝盟(2009)。提升行政院各部會策略規劃能力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RDEC-RES-097-015)。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葉俊榮(2005)。提升政策執行力的挑戰與展望。研考雙月刊,29:2,3-16。
蕭元哲、吳明上、黃冠華、侯尊堯、方信淵(2006)。高雄市2009年世運會組織委員會之組織結構設計挑戰。公共組織變革管理個案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世新大學。
蕭全政(2007)。全球在地化臺灣國際接軌政策研究(第一期)。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RDEC-RES-095-010)。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全政(2008)。全球在地化臺灣國際接軌政策研究(第二期)。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RDEC-RES-096-001),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薛妙詣(2004)。任務編組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經營管理組碩士論文。
蘇偉業(2009)。公共部門事前定向績效管理:反思與回應。公共行政學報,30,105-130。

二、英文部分
Bennis, Warren G.and Philip E. Slater(1968). The Temporary Society.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Freeman, Howard E.(1977). The Present Status of Evaluation Research, in Marica Guttentag, ed. Evaluation Studies Review Annual 2, 17-51.
Gortner, Harold F., Julianne Mahler, and Jeanne Bell Nicholson(1987). Organization Theory:A Public Perspective. The Dorsey Press.
Guba, E. G. and Lincoln, Y. S.(1989). Fourth Generation Eualu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Mintzberg, Henry(1981). Organization design:fashion or fi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03-116.
Parsons, Wayne(2001). Public Polic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olicy Analysis. Aldershot, UK: Edward Elgar.
Peters , Thomas J.(1979). Beyond the Matrix Organization. Business Horizons, 15-17.
Robbins , Stephen P.(1990). Organization Theory: Structur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Weber, Max(1992). Bureaucracy. Jay M. Shafritz and Albert C. Hyde, 3rd ed., Classic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cific Grove: B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