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s
英文
Appadurai, A. (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Public Culture 2 (2) : 1-24.
Balibar E. (1998) The Borders of Europe, Cosmopolitics: Thinking and Feeling beyond the N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ondon, 216-232.
Balibar, E. (2004) We, the people of Europe? : reflections on transnational citizenship, translated by James Swenson,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Barth, F. (1969) Introduction,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Allen & Unwin, 9-38.
Baubőck, R. (1998) The crossing and blurring of boundaries i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challenges for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Blurred Boundaries: Migration, Ethnicity, Citizenship, ed., CT: Ashgate, 17-52.
Brennen, T. (2003) cosmopolitan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Archibugi, Debating Cosmopoltics, London: Verso, 75-84.
Cawelti, J. G. (1976) Adventure, mystery, and romance : formula stories as art and popular culture,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rrida, J. (2001) On Cosmopolitanism, On Cosmopolitanism and Forgiveness, trans. Mark Dooley and Michael Hughes. New York: Routledge, 3-24.
Douzinas, C.(2007) Cosmopolitanism Ancient, Modern, Postmodern ,Human Rights and Empire. New York: Routledge, 151-176.
Durkheim, E., and Mauss, M. (1963)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26& 81-88.
Ehrenreich, B. (2004) Women: Nannies, Maid, and Sex Workers in the New Economy, New York: 254-74.
Friedmann, J. (1997) 世界城市之未來:都市與區域政策在亞太區域的角色,杜歆穎譯,城市與設計學報,2/3:1-24。
Harvey, D. (1990)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Cambridge, MA: Blackwell.
Jayasuriya, K. (1994) Singapore: The Politics of Regional Definition, The Pacific Review, 7 (4) : 411-420.
Kwok & Hsu (2005) Asian Dragons, South China Growth Triangle, Developmental Governance and Globalizing Taipei, Globalizing Taipei: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patial Development, UK: Routledge, 1-15.
Lamont, M. and Virag, M. (2002) The Study of Boundar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8: 167-95.
Martin, J. (2000) Translated space/translated identity: landscapes of Chinese food in a Sydney street,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基金會,211-45。
Mitchell, W. J. T. (1986)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Modleski, T. (2007) Loving with a Vengeance: Mass-Produced Fantasies For Women, NY: Routledge, 35-58.
Norton, W. (2006) Cultural Geography: Environments, Landscapes, Identities, Inequalities.2nd Ed. New York: Oxford UP.
Ong, A. (2004) The Chinese Axis: Zoning Technologies and Variegated Sovereignty,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4: 69-96.
Pachuchi, M. A., Pendergrass, S., Lamont, M. (2007) Boundaries Progress: Rec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New Contribution, Poetics, 35:331-351.
Robbins, B. (1998) Introduction Part1: Actually Existing Cosmopolitanism, Cosmopolitics: Thinking and Feeling beyond the N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ondon, 1-19.
Robbins, B. (1998) Comparative Cosmopolitanisms, Cosmopolitics: Thinking and Feeling beyond the N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ondon, 246-264.
Robertson R. & White, K. E. (2007) What is Globalization, George Ritzer,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Globalization, UK: Blackwell Pub, 54-66.
Pocock, D. (ed.) (1981) Humanistic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 London: Croom Helm.
Sturken, Marita and Cartwright, L. ( 2001) Practices of Looking: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NY: Oxford UP.
Scott, E. (2001)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 NY: Oxford
Sassen, S. (2002) Global networks, linked cities, NY: Routledge University.
Sassen, S. (2002) Global Cities and Survival Circuits, Global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Worlds, KY: Wadsworth Publishing.
Sassen, S. (2007) The Global City: Recovering Place and Social Practices, A Sociology of Globalization, NT: Norton, 97-128.
Smith, P. (2008) 文化理論面貌導論,林宗德譯,台北:韋伯文化。
Storey, J. (2003) 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李根芳、周素鳳譯,台北:巨流。
Tomlinson, J. (2007) 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鄭棨元 陳慧慈譯,台北:韋伯文化
Wilson, R. (1997) 想像亞太:在太平洋的奇幻海域中忘掉殖民主義,陳國偉譯,城市設計學報,2/3: 41-61。
Williams, R. (1958)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Williams, R. (1961) The Long Revolution, London: Chatto and Windus.
中文
2002華文市場大贏家:幾米、王文華通吃兩岸,http://www.readingtimes.com.tw/authors/tomwang/author/0105ct.htm [2009/02/03]。
王文華 (2000) 蛋白質女孩,台北:時報文化。
王文華 (2002) 蛋白質女孩2,台北:時報文化。
王志弘 (2003) 影像城市與都市意義的文化生產:《台北畫刊》之分析,城市與設計,13:303-340。王志弘 (2005) 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中外文學,33(9) :9-51。王雅萍 (2006) 誰來發聲?—1970年代以後台灣勞工文學的興起與式微,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文華流行館,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tomwang/index.htm [2009/01/03]。
王文華新浪部落,http://blog.sina.com.cn/s/indexlist_1270305054_5.html [2009/01/01]。
文匯報,http://big5.news365.com.cn:82/gate/big5/wenhui.news365.com.cn/wybj/200909/t20090920_2470080.htm [2010/2/18]。
中國報導週刊,http://www.china-week.com/html/1096.htm [2010/2/19]。
不是一本書──讀顧玉玲的「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2008)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content/newscontent-artnews/0,3457,112008123000496+11051301+20081230+news,00.html [2009/2/11]。
方婉禎 (2002) 從城鄉到都市─八Ο年代台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出版情報,http://www.kingstone.com.tw/publish/PublishInfo.asp?Kind=1&Pub_Date=[2009/01/19]。
台灣光華智庫,「書」寫華文版圖 ──兩岸三地出版合流,http://www.sino.gov.tw/
show_issue.php?id=2003109210006C.TXT&table=0&cur_page=1&distype=text [2009/02/03]。
名家-台海地區的新區域觀 (2010) 旺報,7月23日。
亞太文化系列 (2001) 中國時報,7月20日人間副刊。
朱大可 (2001) 台北對上海的感覺和單戀,中國報導週刊,http://members.multimania.co.uk/chinaweekly/html/1096.htm [1010/5/2]。
朱天文 (1992) 世紀末的華麗,台北:遠流。
林以青 (1995) 文學經驗中的都會情境-以七0年代的台北為例,當代臺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初版。
林秀姿 (2002) 重讀1970以後的台北:文學再現與台北東區,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林德福 (2003) 全球經濟中浮現的北台都會區域:後進者全球生產網絡與空間結構轉化之研究 (1980-1990 年代末)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林耀德 (1990) 世紀末偏航,台北:時報。
林祖嘉 (2010) 台北起飛 東亞營運中心隱然浮現,國家政策評論,http://www.npf.
org.tw/post/1/8327 [2009/03/20]。
李昂 (2009) 七世姻緣之台灣/中國情人,台北,聯經。
李政亮 (2005) 台北、上海與中國小資,去國‧汶化‧華文祭-2005 年華文文化研究會議,台灣:新竹。
李建民 (2000) 八0年代台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台北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奭學 (2002) 台北摩登—評王文華著《蛋白質女孩》,中國時報,8月19日人間副刊
洪珊慧 (1998) 李昂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 [2009/6/30]。
咖啡因 (2003) 雙城故事,初版,小知堂。
邱貴芬 (2003),「亞洲性」、「台灣性」與台灣外文學門研究:從紀錄片談全球化時代文化異質的展演與抗拒空間,國科會86-90外文學門研究成果發表會議,24-5。
周素卿 (2003) 全球化與新都心的發展曼哈頓意象下的信義計畫區,地理學報,34:41-60。
周月英 (2009) 2008開卷好書獎BV:顧玉玲-我們,中時電子報,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9/01/09/366647.html [2010/6/2]。
周逸衡 & 徐明宜 (2001) 確保台灣廠商在全球高科技產業分工體系中不可或缺-建構以台灣為中心的「矽谷-台北-上海」以及「東京-台北-上海」【雙黃金三角】,國家政策評論,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0/TE-C-090-057.htm [2009/03/22]。
范銘如 (2008) 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文學地理,台北:麥田。
施叔青 (2002) 微醺彩妝,台北:麥田出版。
張小虹 (2006) 城市是件花衣裳,中外文學,34 (10) : 167-186。張茂桂 2002) 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台灣的未來,台北:華泰,223-274。
張誦聖 (2005) 臺灣文學裡的「都會想像」、「現代性震憾」、與「資產階級異議文化」,廖咸浩、林秋芳主編,臺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屆,臺北:北市文化局,131-141。
高鈺昌 (2008) 台北的三副面孔——八0年代以降文本中的三種台北圖景,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雅涵、王奕婷 & 吳偉立 (2004) 我們活在不同的台北?─台北政治暨文化性格:1994—2002,政治科學論叢,21:49-74。蛋白質的修辭學 (2002),中國時報,9月13日39 版。
楊佳嫻 (2004) 論戰後台灣外省小說家作品中的「臺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
黃宗儀 (2008) 面對巨變中的東亞景觀:大都會的自我身份書寫,初版,群學。
黃宗儀 (2007) 全球都會區域連結的跨國身份想像:以上海與台北為例,文化研究,4: 8-35。
黃宗儀 (2007) 東亞全球都會區域的相互凝視與自我書寫:以香港與上海為例,思與言,45 (1) : 29-57。黃孫權 (2006) 如何測量台北的邊界?-border, boundary, frontier and in between,黃孫權主編,隱逸的城市靈魂,台北:台北市文化局。
黃鎮台 (2001) 兩岸科技產業發展與未來,國家政策評論,1 (5) : 95-97。黃慧鳳 (2007) 台灣勞工文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劉中薇 (2002) 尋找一座城~市民書寫中的台北形象,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系碩士論文。劉亮雅 (2007) 後現代與後殖民,陳建忠等主編,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317-401。
劉亮雅 (1995) 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中外文學,24 (1) : 7-19。劉亮雅 (2004) 後現代,還是後殖民?:《微醺彩妝》中的景觀、歷史書寫以及跨國與本土的辨證,中外文學,33 (7) : 97-100。歐佩佩 (2005) 王文華現象:都市、品味、消費與愛情─台灣當代大眾文學的一個面向,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郭誌光 (2006) 戰後台灣勞工題材小說的異化主題 (1945~2005)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大為 (2004) 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台北:萬卷樓。
陳大為 (2000) 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 (1980-199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陳義芝 (1998) 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
夏鑄九、劉昭吟 (2003) 全球網絡中都會區域與城市:北台都會區域與台北市的個案,城市與設計學報,15/16: 39-58。夏曉鵑 (2005) 全球化下台灣的移民/移工問題,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328-367。梅家玲 (1998) 八、九0年代眷村小說 (家) 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台灣現代小說史縱論,台北:聯經,385-410。
梅家玲 (2001) 兩岸關係中的文學想像,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台北:新台灣人基金會,311-324。
楊岑雯 (2003) 幾米‧王文華,如何暢銷到中國?2 個台灣文化品牌的打造故事,數位時代雙週刊58 期,http://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bnext/index0516.htm [2009/02/03]。
廖元豪 (2006) 全球化趨勢中婚姻移民之人權保障:全球化、台灣新國族主義、人權論述的關係,思與言,44 (3) : 81-129。廖咸浩 (2004) 台北摩登:現代性與愛恨台北,歷史月刊,203: 26-33。藍佩嘉 (2010)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趙剛 (2006) 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和理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2:147-189。蔣興立 (2010) 蜉蝣之城—朱天文與施叔青小說中的台北時尚書寫,2010年文化研究年會,http://hermes.hrc.ntu.edu.tw/csa/conference/index.asp?C_ID=31 [2009/03/20]。
鄭鴻昇 (2004) 台灣人的大陸想像,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271-284。
藍佩嘉 (2005) 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臺灣社會學刊,34:1-57。藍佩嘉 (2007) 性別與跨國遷移,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225-248。
觀念平台:打開新東亞想像,2008,中國時報,12月9日。
顧玉玲 (2008)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台北,印刻文化。
應鳳鳳 (2007) 「反共+現代」:右翼自由主義思潮文學版,陳建忠等主編,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112-195。
萬瑞君 (2010) 2012台北、北京、上海黃金三角,台北:聚財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