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0:31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粘柏富
研究生(外文):
Bo-Fu Nian
論文名稱:
中華民國憲法上國民大會之興亡錄─從臺灣法律史的角度出發
論文名稱(外文):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ational Assembly in the R.O.C. Constitution—Based on the Taiwanese Legal History Studies
指導教授:
王泰升
口試委員:
許志雄
、
劉恆妏
口試日期:
2011-07-13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
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
法律學門
學類:
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國民大會
、
修憲
、
孫文學說
、
民主正當性
、
權力分立
、
政黨
外文關鍵詞:
National Assembly
、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
Dr. Sun Yat-sen’s theory
、
the democratic legitimacy
、
separation of powers
、
Part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2
點閱:556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1
國民大會在2005年的第七次修憲下,走入了歷史。曾經存在近九十年的國民大會,究竟在如何的背景下生成,進而運作,又在如何的推力之下,走向被廢除的命運,便是本文所要處理的。本文採取法律史學的研究路徑,試圖描繪各時代國民大會的運作實況。首先,國民大會的理論基礎來自孫文學說,是孫文為了廣大的中國而設計。然而,當1949年以後,國民大會僅能實施在臺灣的政治現實,便產生適用背景上的不合諧。中央政府遷臺之後,國民大會遲不改選,無法配合有效統治權僅在臺灣的政治現實,引發國民大會的民主正當性危機。加上1980年以後,臺灣意識逐漸抬頭,以中國為本位的國民大會,地位岌岌可危,在批評的聲浪中,逐步走向全面改選。隨著1991年全面改選國民大會代表之後,民主正當性不能作為質疑國民大會存續正當性的理由,但國民大會仍然無法避免遭到廢除的命運,本文透過國民大會在臺灣「修憲(包含修改臨時條款)」的作為,逐漸找到推動廢除國大的趨力。最後也比較憲法原理及納入政黨政治的發展,共同作為廢除國大的結論。
National Assembly which existed for around 90 years was ended up by the seventh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in 2005. The essay discussed the background, the operation, and the repeal of the National Assembly. It took legal history as the research method to illustrate the real way of operation of the National Assembly. First, the basic theory of National Assembly was based on Dr. Sun Yat-sen’s theory. Dr. Sun Yat-sen’s theory was designed for broad China, but it could only be realized in Taiwan after 1949. Meanwhile, aft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the National Assembly delayed the re-election again and again. The condition couldn’t match with Taiwan’s political reality, which revealed the crisis of National Assembly’s democratic legitimacy. Further more, Taiwanese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rose up after 1980s. The China-based National Assembly’s status was imminent danger. In the wave of criticism, it gradually moved forward a comprehensive re-elec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re-election in 1991, the democratic legitimacy couldn’t be questioned as the reason for National Assembly’s existed legitimacy so that the National Assembly was still couldn’t avoid the fate of being repealed. Through the National Assembly’s action, including modified temporary provisions, the essay found the force of repealing the National Assembly. Finally, the essay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 theory and it was put into party politics. It was also one of the conclusions of National Assembly repealing.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論文架構 8
第二章 孫文學說下的國民大會與同時期臺灣人的理解 13
第一節 作為一種政治理論的「國民大會」 13
第一項 國民大會的理論基礎 13
第二項 孫文對於國民大會的設計 16
第二節 同時期臺灣人對「國民大會」的理解 19
第三節 小結 33
第三章 戰後在臺灣所實施的國民大會 35
第一節 「臺灣的」制憲、行憲國民大會代表 35
第二節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39
第三節 制憲國民大會之代表性疑義 43
第一項 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 43
第二項 「我們?」的憲法 44
第四節 憲法草案的制定經過與比較 49
第四章 民主正當性與臺灣國族主義的興起 55
第一節 臺灣國族主義興起的脈絡 55
第二節 在臺灣國民大會的民主正當性危機 60
第一項 民主正當性危機 60
第二項 行憲後的國民大會運作實況 64
第五章 嚮往西化與政府改造 71
第一節 創制、複決兩權爭議問題 71
第二節 國會地位的競逐 79
第三節 歷次修憲經過 80
第四節 學界的批評 88
第五節 其他因素 93
第六章 結論 95
參考文獻 101
一、華文部分
Bruce Ackerman等著,《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台北:台大人社研究院,2008年7月
中共中央文献硏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市:中央文献,1990年3月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2001年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3年
王孟倫,《國民大會定位變革之研究(1916-2001年)》,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1999年
王泰升,《台灣法的斷裂與連續》,台北:元照,2002年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2009年11月
田桂林,《國民大會制度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1984年2月
吳忠進,《我國國民大會代表增補選與維護法統問題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李炳南,《憲政改革與國是會議》,台北:永然文化,1992年
李炳南,《總統民選後憲政改革的發展—第四次修憲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999年4月15日
李炳南主編,《二○○五台灣憲改》,台北:海峽學術,2008年6月
李炳南編著,《不確定的憲政:第三階段憲政改革之研究》,台北:李炳南,1998年8月
李炳南編著,《憲政改革與國民大會》,台北:月旦,1994年6月
李盈慧,《抗日與附日-華僑、國民政府與汪政權》,臺北:水牛,2003年
李筱峯,《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晚報,1986年2月
李福鐘,〈國民大會檔案介紹〉,《檔案季刊》,第8卷第4期,2009年12月
李鴻禧,《李鴻禧憲法教室》,台北:月旦,1994年
周婉窈,《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報系,1989年10月
周陽山,《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台北:東大,1993年6月
林銘德,《五權憲法中的國民大會》,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法治斌、董保城著,《憲法新論》,台北:董保城,2010年9月
金冲及主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1898-1949),北京:人民:中央文獻,1989年2月
姚中原、張淑中,〈廢除國民大會的始末及其憲政意涵-從第七次憲改角度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九卷第二期,2010年6月
胡佛,《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五)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台北:三民,1998年7月
胡家斌,《國民大會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若林正丈著;洪金珠,許佩賢譯,《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2009年8月
殷其光,《臺灣解嚴後國民大會之變革(1987-2000)》,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第一冊)》,台北:近代中國,1989年11月
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1989年11月
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1989年11月
荊知仁,《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1984年11月
高孟琳,《國民大會定位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國民大會實錄》,南京:國民大會秘書處,1946年
張文貞,〈新世紀臺灣憲改的制度選擇—論監察院、考試院與國民大會〉,《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年12月
張君勱,《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出版地不詳:出版者不詳,1997年3月重印本
張研、孫燕京主鍽,《民國史料叢刊67:政治・政權機構》,鄭州:大象,2009年2月
許志雄,《憲法秩序之變動》,台北:許志雄,2000年
許志雄、蔡茂寅、周志宏主編,《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李鴻禧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7年
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一)》,台北:元照,1999年
陳新民,《憲法學釋論》,台北:陳新民,2008年9月
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人的認同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第4期,2007年12月
陳鴻基,《單一國會》,出版地不詳:陳鴻基,1995
程玉凰、李福鐘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四)國會改造》,台北:國史館,2001年
程玉凰、李福鐘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六)國會改造》,台北:國史館,2002年
黃天福,《從國民大會到立法院》,臺北:聯亞,1978年
葉俊榮,《民主轉型與憲法變遷》,台北:元照,2003年
雷震,《制憲述要》,台北:桂冠,1989年9月
趙自齊編著,《行憲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爭一時更要爭千秋》,台北:近代法制研究基金會,2009年
盧欽山,《孫中山與張君勱對我國中央政制之設計—分析與比較》,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08年
檔案管理局編印,《國民大會憲政國家檔案目錄選編》,台北:檔案管理局,2003年12月
檔案管理局編印,《國民大會憲政國家檔案導引》,臺北:檔案管理局,2004年
薛化元,《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張君勱思想研究》,台北:稻禾,1993年2月
謝瑞智,《憲政改革》,台北:謝瑞智,1998年10月
顏銓成,《國民大會變革之研究—析論公民投票與新憲法主張》,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藤井省三著;張紀琳譯,《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2004
萧一平、郭德宏主编,《中囯抗日战争全史(中篇.1937.7-1941.11)》,成都:四川人民,2005
二、日文部分
土屋光芳,《汪精衛と民主化の企て》,東京都:人間の科学新社,2000年
小林英夫,《日中戦争と汪兆銘》,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年7月
三、網路資源及資料庫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asp
「臺灣日日新報ゆまに清晰電子版資料庫」
http://ntulib4b.lib.ntu.edu.tw:8088/
「聯合知識庫」
http://udndata.com/library/
全國法規資料庫
http://law.moj.gov.tw/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中政黨互動之研究1991-1997
2.
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中政黨互動之研究1991-1997
3.
國民大會定位變革之研究(1916-2001年)
4.
論獨立行政機關之法治基礎-以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為中心
5.
國民大會變革之研究-析論公民投票與新憲法主張
6.
由權力分立觀點論行政裁量類型化之司法審查
7.
中華人民共和國修憲之研究-背景、過程、特色
8.
我國國民大會之研究
9.
論立法院以法律創設之人事同意權
10.
從修憲後的運作探討監察權功能之行使:以第三屆監察院為例
11.
我國監察院之變革與發展(1945-2009)
12.
我國政黨修憲協商策略研究(1996-2000)
13.
凍省修憲過程之探討
14.
我國憲法中國會定位變革之研究(一九九0∼二00五)
15.
第三屆國民大會修憲過程之研究-一九九七年五月至一九九七年七月
1.
陳翠蓮,〈戰後初期臺灣人的認同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第4期,2007年12月
2.
許志雄、蔡茂寅、周志宏主編,《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李鴻禧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7年
3.
張文貞,〈新世紀臺灣憲改的制度選擇—論監察院、考試院與國民大會〉,《月旦法學雜誌》第115期,2004年12月
4.
田桂林,《國民大會制度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1984年2月
5.
李福鐘,〈國民大會檔案介紹〉,《檔案季刊》,第8卷第4期,2009年12月
6.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1999年
1.
戰後台灣地方自治的轉型:法律史視角的考察
2.
戰後台灣監察院—作為圖騰而存在?
3.
日治台灣「法治」的檢討:從比較法史出發
4.
現代型國家下的個人身分及其識別—百年來的台灣個人資料法社會史—
5.
多元鑲嵌的臺灣日治時期家族法—從日治法院判決探討國家法律對臺灣人之家及女性法律地位之改造—
6.
日治時期臺灣監獄制度與實踐
7.
威權時期臺灣的「擺樣子公審」:國民黨對政治案件「形式合法性」的操作
8.
臺灣「警察處理抗爭」之法制的考察及省思----以政黨輪替時代的警察策略及其反制為核心
9.
台灣都市更新法制之演變(1895-2012)-從知識繼受與在地經驗之觀點
10.
台灣有形歷史保存法制發展史(1895-2015):從國家目標與權利保障之互動談起
11.
台灣現代法制對傷科推拿傳統的規範態度
12.
原住民族神聖文化之法律化及其內涵
13.
日本帝國與殖民地台灣教育法制
14.
台灣保護動物法制之演進-探索法律對動物管制或保護之歷史
15.
台灣國家賠償制度的生成與實踐──一個以國家賠償法為中心的法律史考察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