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68.1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4/02 02: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志強
研究生(外文):Chih-Chiang Wu
論文名稱:經濟刑法之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的再建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 and Special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n Economically Criminal Law
指導教授:李茂生李茂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Mau-Sheng Lee
口試委員:王皇玉李聖傑
口試日期:2011-06-1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54
中文關鍵詞:法益論規範論背信罪特別背信罪經營判斷法則違背任務圖利目的加害目的後進資本主義整體財產法益經濟犯罪金融犯罪
外文關鍵詞:the theory of legal interestthe theory of normthe common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n common criminal law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n special criminal lawbusiness judgment rulebreach of trustfulnessprofitable intentharmful intentlate capitalismthe legal interest of full propertyeconomic crimefinancial cri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0
  • 點閱點閱:49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背信罪向來被認為是用來維護個人整體財產法益之犯罪,而為了保障經濟、金融秩序的特別背信罪,則多半被認為係用來保護社會法益的類型化犯罪。然而,若從刑法學中的法益論和規範論的角度,配合歷史脈絡、政策與資本主義發展的背景加以觀察,所謂整體財產法益的「整體」則耐人尋味。本文從法益論和規範論的角度以及梳理、分析實務和學說見解,重新詮釋背信罪在刑法體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其實係為了避免經濟秩序受到侵害所創設的前置預防規範,適用背信罪之情形,在歷史脈絡與政策考量的情況下,必須係三面關係的經濟交易模式才能夠作為啟動背信罪之契機,背信罪罪質之部份則必須採取限定觀點的背信說。
並且由於背信罪所彰顯的機能,在現今社會當中可以由特別背信罪加以取代,其他事案也可以回歸適用侵占、詐欺等犯罪類型,在背信罪形骸化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動輒成為經濟交易活動之事後爭訟工具,立法論上建議將其刪除之,藉以舒緩刑法規範肥大化的現狀。
特別背信罪之部份,本文重申其所賦予之規範性,並以銀行法第125條之2的特別背信罪為例,重新檢視銀行法特別背信罪之適用方式,以及對於商事法中的經營判斷法則可否適用於刑法特別背信罪當中,本文認為並不能強要將作為民商事案件之舉證責任的直接作為特別背信罪中有無違背任務之判斷,蓋將會使得行政不法完全等同刑事不法,特別背信罪之案件審理時亦會欠缺實質判斷。但考量原本應依照行政規則、要點從事授信業務之銀行負責人或職員,恐因擔心所貸付之款項無法收回而遭受刑責,所有涉及冒險融資的決定盡皆不為,以至於減損企業商業活動所需融通之資金以及企業再造的可能性,經營判斷法則之要素或許可以透過概念上的異化,套用到主觀意圖中,由法院實質判斷有無對於本人造成實質上之不利益。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urpose of punishing the common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s different from 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fulness. The former i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ersonal property and the latter i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order of economic and finance. Nevertheless, observing the clause with the theory of legal interest or norm, history, policy and capitalism could find that the “full” of the legal interest of full property has another meaning. This article renews the meaning of the common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n criminal law and explanation that the common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n criminal law actually acts as the front and defensive norm of the order of economic and finance. The precondition of applying to the clause is that the principal requires the trustee to handle the propertied affairs with others.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the clause must apply the limited range of breaching trustfulness.
Because the function of special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n special criminal law could replace the common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n common criminal law and other crimes could be returned to embezzlement and fraud or other types of crim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legislators should abolish the common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n common criminal law to prevent the clause only becomes the tool of litigation and ease the situation of hypertrophy in criminal law.
In the special breach of trustfulness in special criminal law, this article give an example about section 125-2 of Bank Act to investigate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subject, illegal behavior and the function of business judgment rule in criminal law.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although the judge could not properly apply the BJR in criminal case, the judge probably could extract elements of BJR and place these into the intent of the actor to accomplish the alienation of BJR.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順序、方法 6
第二章 構築於「規範論」之上的經濟刑法 8
第一節 法益保護機能與主要、側防規範 8
第一項 法益論之發展脈絡 8
第一款 「法益」概念的開展 8
第二款 「規範」與「法益」之同一性 17
第二項 「風險社會」-法益內涵轉向之契機 22
第一款、「風險」與「危險」融合後的社會結構 24
第二款、德摩克里斯之劍的「不安感」 28
第三項 強化規範意識覺醒之主要、側防規範 30
第一款 無可避免的「法益早期化」、「處罰前置化」 30
第二款 「規範信賴與意識覺醒」的主要、側防規範 32
第二節 以「規範論」為藍圖所開展之現代犯罪 36
第一項 非烏托邦式的防禦藍圖-以「經濟刑法」為主軸 36
第二項 經濟刑法之性質與射程範圍 40
第三節 「特別背信」與「背信」行為入罪化之類似性 44
第一項 背信罪之濫觴-背信行為入罪化的時空背景 47
第二項 先進與後進資本主義之經濟發展 49
第三項 大操縱社會-控制下的反思與對策 53
第一款、提倡「刑法/刑罰規範」的任務性 55
第二款、重返「刑法謙抑性、補充性」之鄉愁 57
第三款、小結-「規範」與「法益」融合後之對策 59
第三章 「背信」與「特別背信」案例之德、日與我國實務歸納及分析 63
第一節 概說 63
第二節 德、日與我國實務之操作模式 65
第一項 德國實務相關案例 65
第一款 背信罪成立之判準-「裁量餘地」與「法律關係的本質內容」 65
第一目 繼續性、獨立性、非單方面性之給付義務 65
第二目 為他人利益之財產照料義務 70
第三目 類型化整理(一)-監督、管理、處分及命負義務之權限者 73
第四目 類型化整理(二)-被賦予為法律行為之權限與被委託因為他人之利益而指定金錢的使用用途者 74
第五目 類型化整理(三)-對直接性管理財產之行為具有任務性者 76
第六目 對抗經濟犯罪策略提出前之特殊類型 77
第二款 德國特別法上之規制-廢除特別背信的立法模式 78
第一目 經濟犯罪對策之發展 78
第二目 回歸普通刑法中之背信罪 80
第二項 日本實務典型案例 81
第一款 背信罪之典型事案 81
第一目 債權之二重讓與及二重抵押 81
第二目 財產管理上之不正行為 82
第三目 違法授信(放漫貸付) 84
第四目 偽造有價證券與票據貼現 85
第二款 特別背任罪之典型案例 86
第一目 違法授信(不良貸付) 88
第二目 粉飾決算 90
第三目 董事的自己交易、利益相反之交易 91
第四目 收受回扣 92
第五目 營業外支出 93
第三項 我國實務操作模式 94
第一款 背信行為之類型化 94
第一目 違法授信-以「台銀新莊分行超貸案」為例 94
第二目、風險買賣行為 97
第三目 「洩露營業祕密」與「未登載會計事項」-以「聯發晨星案」與「和艦聯電洩密案」為例 98
第四目 大量簽訂股權買賣契約-以「開發金併金鼎證案」為例 101
第五目 不合常規交易之挪用公司資金、過低(高)價格交易-以「甲上大上挪用資金案」和「英倫協和虛偽交易案」為例 102
第六目 行使偽、變造或登載不實之文書-以「華隆公司購地案」和「彰化一信違背任務案」為例 104
第七目 奪取締約機會-以「清潔公司締約機會案」為例 107
第二款 特別背信罪之典型案例 108
第一目 違法授信-以「泛亞銀行違法授信案」為例 108
第二目 偽刻、盜蓋與使用他人金融卡提領-以「國泰世華分行盜領案」為例 109
第三目 侵吞、挪用保管、收受之金額-以「中信紅火案」為例 110
第四目 業務登載不實 111
第五目 不合常規交易-以「博達案」和「太電集團案」為例 111
第六目 操縱市場-以「大信證券炒股案」為例 114
第二節 「背信罪」存在於刑法規範的機能性 116
第一項 「背信罪」與「其他犯罪」關連性之分析-以我國實務為重心 116
第一款 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 117
第一目 「特別法優先普通法」或「法條競合特別之關係」 117
第二目 何以「特別」優先之疑慮 118
第二款 背信罪與其他財產犯罪 119
第一目 背信與侵占、詐欺 119
第二目 「重疊、交錯」或「擇一、互斥」? 121
第三款 背信罪與其他犯罪-舊法牽連犯之回歸 123
第四款 小結-「流刺網式之截堵關係」的背信罪 124
第二項 罪刑失衡與過度評價的截堵模式 126
第四章 刑法「背信罪」之解析與重構 131
第一節 概述 131
第二節 背信罪「罪質」與「法益」之再探 132
第一項 德國-背信罪發軔之脈絡 134
第一款 帝國法院時期的「違背信任說」 136
第二款 舊刑法第266條第1項第2款所開展的「濫用權限說」 137
第三款 「濫用」與「背信」合一之現行刑法第266條規定 139
第四款 小結 141
第二項 日本-背信罪罪質之變遷 143
第一款 「背信說」的奠定與「權限濫用說」的崛起 147
第一目 傳統通說之「背信說」 147
第二目 與「背信說」對立之「權限濫用說」 150
第二款 晚近學說的開展 152
第一目 「背信的權限濫用說」與「新權限濫用說」 152
第二目 「限定背信說」、「意思內容決定說」與「內部信任關係說」 155
第三款 小結 158
第三項 國內學說見解之梳理 159
第一款 學說見解之演變 159
第二款 小結 165
第三節 為「他人」處理「事務」-本人經濟活動之手足延伸 166
第一項 「事務範疇」與「自、他義務」之區辨 166
第一款 「非財產」與「財產」事務 166
第二款 「對己義務」與「對他義務」 169
第四節 「違背任務」之行為 176
第一項 國內、外學說實務見解 176
第二項 違背任務實行行為性之判定 178
第五節 整體財產上之損失 179
第一項 「財產損失」之認定標準 179
第一款 依循民法規範之從屬性-「法律的財產說」與「本權說」 180
第二款 刑法規範認定之獨立性-「純粹經濟的財產說」與「占有說(所持說)」 182
第三款 調和後之判斷標準-「法律、經濟財產說」與「限定持有說」 185
第二項 小結-背信罪之「致生損害」 188
第六節 圖利目的、損害目的 193
第一項 背信罪-主觀目的之「意涵」與「內容」 193
第一款 國內學說之追溯 193
第二款 外國學說之借鏡-以日本為主 195
第一目 重疊性之故意要素 195
第二目 內在動機要素說 197
第三目 特殊要素說-對本人欠缺實質上不利益 198
第二項 小結-主觀目的之分析 200
第七節 本文見解 204
第一項 法益或規範?-「信賴關係」的功能性分析 204
第一款 「信賴關係」與背信罪「法益」內涵的形塑 204
第一目 背信罪制定之因素-財產交易模式轉變 204
第二目 作為保障內涵之「信賴關係」 205
第三目 不得不採的「限定」背信說 209
第四目 「確保信賴關係」之內涵係法益抑或規範? 212
第二款 疊床架屋的多層次信賴關係之確保 217
第二項 順流、逆流-背信罪與他罪間的諸面相 220
第一款 背信與特別背信-第一次合流 220
第二款 背信與侵占之界分 223
第一目 德國實務、學說見解之歸納 223
第二目 日本實務、學說見解之彙整 227
第三目 小結-背信與侵占之第二次合流 234
第三款 背信與詐欺之區辨 242
第一目 歐陸(德、日)法系之「詐欺行為」模式 242
第二目 英、美法系之「詐欺行為」態樣 244
第三目 小結-背信與詐欺之第三次合流 247
第四款 背信與其他犯罪之論斷 254
第一目 虛偽登記、偽造文書與背信 254
第二目 洩漏營業秘密與背信 257
第三項 小結 背信罪之形骸化-立法論上之建議 260
第五章 特別背信罪之建構、分析與限縮 261
第一節 概述-規範論需求的特別背信罪 261
第二節 特別背信罪之要件分析與限縮-以「銀行違法授信」為中心 263
第一項 「為他人處理事務」之身分要素之強化 263
第一款 背信罪之違法身分 263
第一目 歐陸早期之列舉模式 263
第二目 日本法之例示模式 264
第三目 我國學說與實務見解之認定 264
第二款 特別背信罪之責任身分 266
第一目 日本學說、實務之介紹 269
第二目 本文見解-近似列舉之責任身分 275
第二項 違背任務、致生損害與主觀意圖 278
第一款 違背任務與致生損害之標準 278
第一目 「致生損害」之經濟性判準的疑慮 278
第二目 違背任務與經營判斷法則 281
第三目 權力與責任之競爭-法院是否實質介入審查? 286
第二款 主觀意圖與經營判斷概念之異化 290
第三節 小結 294
第六章 結論 297
參考文獻 299
(一)中文期刊論文 299
(二)外文期刊論文 301
(三)中文書目 303
(四)外文書目 305
(五)網路資料 307
附註-國內背信罪與特別背信罪之部份實務見解整理 309
(一)特別背信罪之實務見解部份: 309
1、特別背信罪與背信罪之關係: 309
2、非常規交易之認定: 314
3、特別背信罪之違背任務與財產損害之認定: 316
4、特別背信罪之既未遂之認定: 320
5、特別背信罪中主觀犯意與意圖之認定 321
(二)背信罪之實務見解部份: 322
1、貪污治罪條例、圖利罪與背信罪之關係: 322
2、違背任務與致生財產損害之認定: 323
3、背信罪之既未遂之認定: 338
4、主觀犯意與意圖之認定: 339
5、侵占與背信兩罪間的關係: 342
6、詐欺與背信兩罪間的關係: 344
7、洩露營業秘密行為與背信罪: 349
8、經營(商業)判斷法則於背信罪之適用: 350
9、民事債務不履行與背信罪: 351



(一)中文期刊論文
王志誠,「銀行業關係人交易之監控」,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3月。
李茂生,「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2009年10月。
李茂生,「刑法新修妨害電腦使用罪章芻議(上)」,頁,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4期,2004年。
李茂生,「論刑法部份條文修正草案中保安處分相關規定」,月旦法學雜誌第93期,2003年2月。
李茂生,「刑事政策與刑罰制度」,刑事法雜誌第24卷第6期。
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收錄於政大法學
院刑事法中心編,「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2011年5月初版第1刷。
李永然,「論侵占罪與背信罪」,法律評論第47卷第11-12期合刊。
周冶平,「背信罪序說」,軍法專刊第14卷第9期,1968年9月。
林山田,「背信罪之研究」,軍法專刊第24卷第9期,1978年9月。
林東茂,「經濟犯罪的幾個現象面思考」,收錄於「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思考」,
1999年9月第1版初刷。
林東茂,「經濟犯罪的界定及統計問題」,刑事法雜誌第29卷第6期。
林志潔,「論證券交易法第171條第1項第2款非常規交易罪」,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
林志潔,「公司犯罪與刑事責任-美國刑法之觀察與評析」,律師雜誌第333期,2007年6月。
吳正順,「財產犯罪之本質、保護法益」,刑事法雜誌第13卷第5期,1969年10月。
柯耀程,「『意圖犯』意圖實現於刑法之評價」,頁308,東海法學研究第9期,1995年9月。
許玉秀,「一罪與數罪的理論與實踐(一)」,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2006年1月
許玉秀,「一罪與數罪的理論與實踐(二)、(四)」,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81期,2006年2月、4月。
許恆達,「身份要素與背信罪的共同正犯-Roxin構成要件理論的檢討(下)」,萬國法律第124期,2002年8月。
黃榮堅,「親愛的我把一萬元變大了」,月旦法學雜誌別冊(4)刑事法學篇1995-2002,元照,2002年9月初版第2刷
黃榮堅,雙重評價禁止與法條競合,收錄於「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元照,初版2刷,2001年4月。
黃榮堅,「侵占罪之基本概念」,頁26-31,日新第4期,2005年1月。
黃朝義,「論經濟犯罪及其對策」,法學叢刊第169期,1998年1月。
陳淞山,「侵占罪與背信罪之區別」,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4期,1990年8月。
陳樸生,「背信罪在財產犯罪上之體系的地位」,法令月刊第25卷第1期,1974年1月。
陳志龍,「集團化公司之鉅型經濟犯罪」,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
陳碩甫,「英美法商業判斷法則概述」,萬國法律第158期,2008年4月。
張淳淙,「從刑法修正論行為之罪數」,收錄於「新修正刑法論文集」,司法院,2006年12月。
張麗卿,「毁損與背信的競合」,月旦法學雜誌別冊(4)刑事法學篇1995-2002,
元照,2002年9月初版第2刷。
曾淑瑜,「建構符合我國刑事實體法及程序法之財經犯罪體系」,台灣法學第160期,2010年9月15日。
曾淑瑜,「論金融犯罪『特別背信罪』之構成要件-台灣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重訴字第31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3期,2011年6月。
靳宗立,「證券交易法之刑事規制與解釋方法-以特別背信罪為例」,台灣法學第166期,2010年12月15日。
蔡墩銘,「背信罪之主體」,軍法專刊第8卷第2期,1962年2月。
蔡昌憲、溫祖德,「論商業判斷法則於背信罪之適用妥當性-評高雄高分院96年
度金上重訴字第1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95期,2011年8月。
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2007年9月。
廖大穎、林志潔,「『商業判斷法則』與董事刑事責任之阻卻-台北地院96年重訴
字第115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83期,2010年8月
林譽恆,「經濟犯罪與金融機構違法授信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吳元曜,「美國、日本、德國及我國內線交易刑法規制之比較以及內線交易除罪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黃士軒,「公務員賄賂罪之構成-以對於其保護法益之探索為核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黃百立,「董事注意義務之研究—以日本董事注意義務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頁151,2007年6月

陳靜芳,「背信罪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廖治傑,「從經濟犯罪論背信罪的規定與內涵」,私立世新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二)外文期刊論文
井田 良,「社会の変化と刑法」,收錄於「鈴木茂嗣先生古稀祝賀論文集(上卷)」,成文堂,2007年。
井田 良,「刑法と民法の関係」收錄於「理論刑法學の最前線II」,岩波書店,2006年。
內藤 謙,「法益概念の形成過程」收錄於「刑法理論の史的展開」,有斐閣,2007
年10月30日,初版一刷。
內藤 謙,「法益概念の一考察」,收錄於「刑法理論の史的展開」,有斐閣,2007
年10月30日,初版一刷。
山口厚,「不可罰的事後行為と共罰的事後行為」收錄於「理論刑法の最前線
II」,岩波書店,2006年。
金 尚均,「現代社会における刑法の機能」,刑法雑誌第40卷第2号。
林 幹人,「背任罪の共同正犯-共犯構成要件について」,判例時報1854号,2004年。
林 幹人,「背任罪における『財產上ノ損害』の意義」,收錄於「刑法の争点」,新版。
福田 平,「詐欺罪の問題点」,收錄於「刑法講座-財產犯の諸問題」,有斐閣,昭和38-39(1963-64)。
関 哲夫,「背任罪の共同正犯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收錄於「佐々木史朗先生喜寿祝賀-刑事法理論と実践」,2002年。
岡本 勝,「背任罪における『財產上ノ損害』について」收錄在莊子邦雄先生古稀祝賀『刑事法の思想と理論』,1991年。
長井 圓,「背任罪における自己答責原理と取引相手に対する共犯の成否-北国銀行事件控訴審判決をめぐって」,神奈川法学35号,2002年。
上嶌一高,「金融犯罪の問題点」,現代刑事法No.30(第3卷第10号),2001年10月。
上田正和,「対向的取引と特別背任罪の共犯」,大宮ローレビュ第3号。
松宮孝明,「法益論の意義と限界を論ずる意味」,刑法雜誌第47卷第1号。
松宮孝明,「経営判断と背任罪」,立命館法学307号,2006年3号。
佐伯仁志,「刑法の基礎理論」,法学教室第283期,2004年4月。
佐伯仁志,「倒產犯罪」,頁100,ジュリスト1237号,2004。
新谷一幸,「法益保護の早期化傾向についてーヤコブスの所說に関して」,修道
法学11卷1号,1989年。
神山敏雄,「経済刑法の概念」,收錄於「新経済刑法入門」,成文堂,2008年12
月20日初版第1刷。
斉藤豐治,「刑法各則の犯罪類型と経済刑法」,收錄於「新経済刑法入門」,成文堂,2008年12月20日初版第1刷。
井上正治,「財產罪の財產法益」,收錄於「刑法講座-財產犯の諸問題」,有斐閣,昭和38-39(1963-64)。
內田文昭,「橫領と背任」,頁100,收錄於「刑法講座-財產犯の諸問題」,有斐閣,昭和38-39。
內田幸隆,「背任罪の系譜、およびの本質」,早稻田法学会誌第51卷(2001)。
內田幸隆,「背任罪と詐欺罪との関係」,早稻田法学会誌第53卷(2003)。
內田幸隆,「背任罪と橫領罪との関係」,早稻田法学会誌第51卷(2002)。
內田幸隆,「橫領罪と背任罪との区別」,法学教室第359号,2010年8月。
平川宗信,「背任罪」收錄於芝原邦爾、堀內捷三、西田典之編,「刑法理論の現代的展開各論」,日本評論社,2008年。
大塚久雄,「後進資本主義とその諸類型」,收錄於「後進資本主義の展開過程」,アジア経済研究所發行,1973年12月14日。
山本輝之,「背任罪における事務处理者の意義」,收錄於西田典之、山口 厚、佐伯仁志,「刑法の争点」,有斐閣,2007年10月30日。
川琦友已,「背任罪における財產上の損害の意義」,收錄於西田典之、山口 厚、
佐伯仁志,刑法の争点,有斐閣,2007年10月30日。
川崎友已,「経済犯罪に対する個人の責任、企業の責任」,刑法雑誌第47卷第2号。
田中利幸,「背任罪における図利加害目的の意義」,收錄於西田典之、山口 厚、
佐伯仁志,「刑法の争点」,有斐閣,2007年10月30日。
斉藤豊治,「背任罪の諸問題」,現代刑事法第12期,2000年
木村龜二,「背任罪の基本問題」,法学志林37卷8号,1935年。
木村光江,「橫領と背任の区別」,收錄於西田典之、山口 厚、佐伯仁志,刑法の争点,有斐閣,2007年10月30日。
木村光江,「橫領と背任の区別」,收錄於「刑法の爭點」,2007年。
本村光江,「経済活動と刑事的規制」,刑法雑誌47卷2号。
香城敏麿,「背任罪の成立要件」,收錄於「刑法基本講座(第5卷)-財產犯論」,
1993年。
鈴木享子,「財產犯の保護法益」收錄於「刑法基本講座(第5卷)-財產犯論」,1993年。
芝原邦爾,「特別背任罪-2」,法時61卷12号,1989年。
堀田周吾,「担保権侵害と背任罪の成否」,都法第45卷第2期。
伊東研祐,「現代社会における刑法解釈論の機能と視座」,刑法雜誌第40卷第2号。
伊東研祐,「窃盜罪(財產犯)の保護法益」,收錄於「現代社会と刑法各論」,成文堂,2004年3月10日第2版第2刷。
伊東研祐,「特別背任罪における正犯性-非身分者による共犯の成否」收錄於板倉宏博士古稀祝賀論文編輯委員会編,「現代社会型犯罪の諸問題」,勁草書房,2005年3月第1版第2刷。
伊東研祐,「二項犯罪における『財產的利益』と『处分行為』の意義、內実」,現代社会と刑法各論,成文堂,2004年3月10日第2版第2刷。
伊東研祐,「橫領と背任の区別」,收錄於現代社会と刑法各論,成文堂,2004年3月10日第2版第2刷。
伊東研祐,「企業秘密の漏洩と窃盜罪の成否-機密の『財物性』、一時ち出してと『不法領得の意思』」,現代社会と刑法各論,成文堂,2004年3月10日第2版第2刷。
照沼亮介,「不正融資と特別背任罪の共犯」收錄於伊東研祐編,「はじめて刑法」,成文堂,2004年
平山幹子,「『義務犯』について(一)、(二)」,立命館法学270号、273号,2000年。
前田雅英,「商法486條と共同正犯」,東京都立大学法学会雑誌第44卷第2号,2004年。

(三)中文書目
王志誠,「現代金融法」,新學林,2009年10月初版一刷。
甘添貴,「罪數理論之研究」,元照,2006年4月,初版1刷。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作者自版,2004年2月,再版。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頁351,三民,2009年6月初版1刷。
林山田,刑法通論 (上),作者自版,增訂八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作者自版,增訂八版。
林山田,刑法特論(上),三民,1985年7月。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作者自版,2004年1月,增訂4版。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1987年5月。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1999年10月初版二刷。
林東茂,「經濟犯罪之研究」,1987年9月二版。
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文化,2006年2月,修訂四版。
洪福增,刑法判解研究,刑事法雜誌社,1985年4月三版。
許玉秀,「當代刑法思潮-刑事法學諸子論叢(1)」,中國民主法制,2005年11月初版1刷。
柯耀程,刑法競合論,元照,2000年12月。
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2001年,第二版。
高仰止,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1986年8月三版。
高宣揚,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上),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11月。
黃仲夫,刑法精義,2005年,修訂一版。
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2000年。
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一品文化,2006年6月修定二版二刷。
張麗卿,「新刑法探索-第五章-故意曝光大峽谷照片」,元照,2008年9月。
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三民,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孟維德,白領犯罪,頁261-262,五南圖書出版,2008年2月初版1刷。
蘇俊雄,刑法推理方法及案例研究,台大法學叢書(15),1985年8月增訂版。
陳樸生,刑法分則論文選輯(下),1984年7月初版。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作者自版,1997年。
蔡墩銘,「最高法院刑事判決研究」,頁233以下,巨浪,1975年初版。
韓忠謨,刑法原理,1982年4月增訂15版。
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作者自版,2006年8月初版3刷。
David Garland著,周盈成譯,「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秩序」,巨流圖書出版,2006年5月初版。
David Denney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呂奕欣、鄭佩嵐譯,「面對風險社會」,韋伯文化國際出版,2009年2月初版一刷。
Fernand Braudel著 施康強、顧良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貳)」,左岸文化,2006年6月
H.L.A. Hart,許家馨、李冠宜 譯,「法律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商周,2010年1月26日二版。
Niklas Luhmann著,國立編譯館主譯、李君韜譯,「社會中的法」(Das Recht der Gesellschaft),五南圖書,2009年12月初版一刷。
Niklas.Luhmann著,湯志傑、魯顯貴譯,「社會之經濟」,聯經出版,2009年9
月初版。
Niklas Luhmann,魯顯貴譯,「對現代的觀察」,左岸,2005年9月。
Georg Kneer、Armin Nassehi著,魯顯貴 譯,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巨流,1998年,第一版。
黃風 譯,「最新意大利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李傳敢 譯,「西班牙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馬松建 譯,「挪威一般公民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謝望原 譯,「丹麥刑法典與丹麥刑事執行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
1版。
陳琴 譯,「瑞典刑法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于志剛 譯,「芬蘭刑法典」,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黃道秀 譯,「俄羅斯聯邦刑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王相國、姜寧 譯,「荷蘭刑法典」,中國方正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四)外文書目
川端 博,「疑問からはじまる刑法II(各論)」,成文堂,2007年(平成19年)12月10日。
川端 博,「レクチャ刑法各論」,法学書院,2004年8月10日初版第1刷。
大塚仁,「刑法概說(各論)」,有斐閣,2005年增訂3版。
大谷實,「刑法講義各論」,,2007年7月1日,新版第2版第2刷。
大谷實,「新版刑法講義各論」,成文堂,2000年。
上嶌一高,「背任罪理解の再建構」,成文堂,1997年12月10日,初版第一刷。
山口厚,「刑法総論」,有斐閣,平成19年(2007年)第2版第1刷。
山口 厚,「刑法各論」,有斐閣,平成15年(2003年)11月30日,初版第1刷。
山口 厚,「問題探究-刑法各論」,1999年12月30日,第1版第1刷。
內藤 謙,「刑法講義総論(上)」,有斐閣,1991年1月30日初版五刷。
內藤 謙,「注釈刑法(6)」,有斐閣,昭和41年
林 幹人,「刑法各論」,東京大學出版會,2007年10月1日,第2版第1刷。
林 幹人,「財產犯の保護法益」,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6月11日初版。
林 幹人,「現代の経済犯罪」,弘文堂・1989年。
金 尚均,「危険社会と刑法-現代社会における刑法の機能と限界」,成文堂,2001年1月10日初版一刷。
小野清一郎,「新訂刑法講義各論」,1949年(昭和27年)。
山中敬一,「刑法各論I」,成文堂,2005年3月30日,初版第二刷。
井上正治、江藤孝,「新訂刑法學(各論)」,法律文化社,1994年。
木村龜二,「刑法各論」,法文社,1957年。
木村光江,「財產犯論の研究」,日本評論社,1988年12月。
木村光江,「詐欺罪の研究」,東京都立大學出版,2000年。
中森喜彥,刑法各論,有斐閣,2006年第2版。
平野龍一,「刑事法研究-最終卷」,有斐閣,2005年7月15日初版一刷。
平川宗信,「刑法各論」,有斐閣,1995年12月5日,初版一刷。
平川宗信,「刑事法の基礎」,有斐閣,2008年12月25日初版一刷。
西田典之,「刑法各論」,弘文堂,2005年(平成17年)5月30日,第三版第二刷。
西山富夫編,「現代の経済犯罪と経済刑法」,啓文社,1994年5月18日,第1
版第1刷。
北村雅史、柴田和史、山田純子,「現代会社法入門」,有斐閣,2010年4月5
日第3版第1刷。
伊東研祐,「法益概念史研究」,成文堂,1984年6月15日初版一刷。
宗岡嗣郎,「犯罪論と法哲学」,成文堂,2007年6月10日初版一刷。
內田文昭,「刑法各論」,青林書院,平成8年三版。
牧野英一,「增訂日本刑法」,有斐閣,1926年。
牧野英一,「刑法各論(下卷)」,1952年(昭和30年)。
松宮孝明,「ハイブリッド刑法各論」,法律文化社,2009年1月15日,初版第
1刷。
藤木英雄,「経済取引と犯罪-詐欺、橫領、背任を中心として」,有斐閣,昭和
42年7月20日,初版第3刷。
藤木英雄,「注釈会社法(8)のII」,1969年。
藤木英雄,「刑法講義各論」,弘文堂,1976年。
芝原邦爾、西田典之、佐伯仁志,「ケースブック経済刑法」,有斐閣,2005年4
月15日,第二版。
芝原邦爾,「經濟刑法研究(上)」,有斐閣,2005年10月20日初版第一刷。
宮本英脩,「刑法大綱」,1935年。
宮本英脩,「刑法学粋第四分冊」,1930年。
泉二新熊,「日本刑法論(下卷)」,有斐閣,1929年
団藤重光,刑法綱要各論,創文社,(平成2年)三版。
伊藤 涉、小林憲太郎、齊藤彰子、鎮目征樹、島田聰一郎、成瀨幸典、安田拓
人等著,「アクチュアル刑法各論」,弘文堂,2007年4月30日,初版一刷。
瀧川幸辰,「刑法講義」,弘文堂,1929年。
瀧川幸辰,「刑法各論」,,世界思想社,1933年。
前田雅英,「刑法各論講義」,頁323以下,東京大學出版會,2007年1月17日,
第4版第2刷。
曾根威彥,「刑法の重要問題〔各論〕」,成文堂,2006年3月10日,第2版第1
刷。
曾根威彥,「刑法各論」,弘文堂,2008年(平成20年)9月30日第4版第1刷。
斎藤信治,「刑法各論」,有斐閣,2009年3月10日第3版。
齊藤信宰,「刑法講義(各論)」,成文堂,2007年4月1日,新版一刷。
能勢弘之,「刑法の重要問題50選II(各論)」,信山社,1999年7月20日第1
版第1刷。
岡勝年、齊藤信宰,「演習経濟刑法」,成文堂,1994年6月1日初版第1刷。
小林充、植村立郎編,「刑事事実認定重要判決50選(下)」,立花書房,2007年。
島田聡一郎等,「事例から刑法を考える」,有斐閣,2009年。
佐々木史朗編,「判例経済刑法大系(第一卷)」,日本評論社,2000年7月5日初版第一刷。
川端博、西田典之、原田國男、三浦守編,裁判例コンメンタール刑法(第3
卷),立花書房,2006年(平成18年)12月1日第1刷。
刑事法令研究会編著,警察庁刑事局刑事企画課監修,「刑事法重点講座-財產犯
(下卷)」,立花書房,平成4年3月1日初版一刷。
Ulrich Beck著,東廉、伊藤美登里譯,「危険社会-新しい近代の道」,法政大
學出版,2008年9月20日初版第8刷。
Klaus Tiedemann著,西原春夫、宮澤浩一譯,「ドイジおよびECにおける経済犯罪と経済刑法」,成文堂,1990年11月1日初版第1刷。
Deborah Lupton Risk. London : Routledge.(1999a).
Niklas.Luhmann著,大庭 健、正村俊之譯,「信賴-社会的な複雜性の縮減メカニズム」,勁草書房,2007年6月15日第1版第9刷。
Black’s Law Dictionary,West Group,8th ed(2004).
(五)網路資料
李茂生,刑法總則、分則講義綱要:
http://140.112.158.1/chinese/03/professor/Mau_sheng_Lee.html
(最後瀏覽時間:2011年6月10日)。

李茂生,「墮胎罪的法益與罪數─以早產說與殺胎說的爭議為議題(法律思維導引)」:
http://lms.posterous.com/30168405
(最後瀏覽時間2011年5月1日

張天一,「論背信罪之本質與定位」:
http://cycu.lawbank.com.tw/Download/26/01560003.pdf
(最後瀏覽時間:2011年8月9日)。

北村隆,「背任罪における自己保身目的を內容とする図利加害目的を捉え方」:
http://www.dic.go.jp/kenkyu/200904-11/11-2.pdf
(最後瀏覽時間2011年8月1日)

內田幸隆,「背任罪の共犯-不良融資における借り手の刑事責任」:
http://www.21coe-win-cls.org/english/activity/pdf/5/04.pdf
(最後瀏覽時間:2011年6月6日)。

Thomas Rönnau,甲斐克則、岡部雅人、辻本淳史 譯,「経済犯罪としての背任」:http://www.globalcoe-waseda-law-commerce.org/activity/pdf/18/12.pdf
(最後瀏覽時間:2011年5月2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文化,2006年2月,修訂四版。
2. 林東茂,「危險犯與經濟刑法」,1999年10月初版二刷。
3. 林山田,「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1987年5月。
4. 黃百立,「董事注意義務之研究—以日本董事注意義務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頁151,2007年6月
5. 劉連煜,「董事責任與經營判斷法則」,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7期,2007年9月。
6. 蔡墩銘,「背信罪之主體」,軍法專刊第8卷第2期,1962年2月。
7. 張麗卿,「毁損與背信的競合」,月旦法學雜誌別冊(4)刑事法學篇1995-2002,
8. 陳碩甫,「英美法商業判斷法則概述」,萬國法律第158期,2008年4月。
9. 陳樸生,「背信罪在財產犯罪上之體系的地位」,法令月刊第25卷第1期,1974年1月。
10. 陳淞山,「侵占罪與背信罪之區別」,刑事法雜誌第34卷第4期,1990年8月。
11. 黃朝義,「論經濟犯罪及其對策」,法學叢刊第169期,1998年1月。
12. 黃榮堅,「侵占罪之基本概念」,頁26-31,日新第4期,2005年1月。
13. 黃榮堅,雙重評價禁止與法條競合,收錄於「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元照,初版2刷,2001年4月。
14. 許玉秀,「一罪與數罪的理論與實踐(二)、(四)」,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9、81期,2006年2月、4月。
15. 許玉秀,「一罪與數罪的理論與實踐(一)」,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8期,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