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21:2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仁濬
研究生(外文):Jen-Jun Su
論文名稱:專利法揭露要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Patent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指導教授:謝銘洋謝銘洋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李崇僖沈宗倫
口試日期:2011-01-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揭露要件可據以實施支持明確充分揭露智慧財產法院
外文關鍵詞:disclosure requirementenablementbe supporteddefinitenesssufficiency of disclosure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4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係藉由分析我國專利法揭露要求之相關規範以及智慧財產法院對於專利法揭露要求之解釋與適用,探討我國專利法揭露要求存在之問題。研究結果發現,我國專利法對於實體揭露要件與形式揭露要件之區分方式未能準確掌握各個要件之本質,形式性揭露要件之違反亦賦予專利撤銷之嚴重法律效果,容易導致專利撤銷之情形過於浮濫。因此,本文認為現行專利法第67條所規定之專利撤銷事由需限縮於實際上對於專利制度之公平性造成影響之情形。

The study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of the present patent system based on the regulations and the decisions made by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urt. It reveals that the definitions of the formality requirements and the substantve requirements lacks lack the concerns of the nature of the requirements, the unimportant violation of formality requirements may result in patent revocation. The condicitons of patent revocation are too expanded and needs to be reformed. Thus, article 67 of the present patent law should be modified to simplify the conditions of patent revocation toward the violation of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which may affect the justice of patent system.

第一章 前言 1
第二章 專利法之揭露要求 4
第一節 揭露要求之理論 4
第二節 揭露要求之功能 5
一、 教導功能 5
二、 確認專利權 6
三、 示訊(Signaling) 8
第三節 專利揭露要件與審查程序 9
一、 專利審查程序與相對應之揭露要求 9
二、 實體揭露要件與形式揭露要件 13
第四節 專利法第26條第2項之實體揭露要件 14
一、 明確與充分 14
二、 可據以實施要件 15
三、 可據以實施要件與產業利用性 17
第五節 專利法第26條第3項之實體揭露要件 18
一、 明確 18
二、 簡潔 19
三、 能被支持 19
第六節 小結 20
第三章 不符合揭露要求的類型及其法律效果 23
第一節 不符合揭露要求的類型 23
一、 不符合形式揭露要件 23
二、 不符合實體揭露要件 25
三、 同時違反實體與形式揭露要件 26
第二節 揭露要求違反之法律效果-是否影響申請日取得 27
一、 我國專利法之規定 27
二、 形式揭露要件違反 27
三、 實體揭露要件不影響申請日取得 28
第三節 揭露要求違反之法律效果-專利有效性問題 29
一、 新型專利與發明專利 30
二、 補正與更正可能性 31
第四節 小結 32
第四章 智慧財產法院對揭露要件之解釋與適用 33
第一節 明確要件與可據以實施要件之關連性 33
第二節 技術領域造成的影響 35
一、 對於可據以實施要件之影響 36
二、 對於支持要件的影響 37
第三節 形式揭露要件與實體揭露要件的適用問題 39
一、 未載明必要技術特徵與支持要件 40
二、 未載明必要技術特徵與明確要件 41
三、 專利法第97條第1項第5款之問題 43
第四節 發明目的對於揭露要件的影響 44
一、 發明目的與可據以實施要件 44
二、 發明目的與必要技術特徵之認定 45
第五節 可據以實施要件與支持要件的關連性 45
第六節 補充、修正與更正 49
第七節 其他 52
一、 逐項認定之問題 52
二、 明確要件與手段功能用語之認定 54
第八節 小結 56
第五章 比較法的討論 58
第一節 揭露要件之條文比較 58
第二節 美國法之可據以實施要件 61
一、 歷史沿革 61
二、 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PHOSITA) 62
三、 實施的意義-製造或使用 63
四、 過度實驗(undue experimentation) 64
五、 判斷基準時點 65
六、 可據以實施要件與申請專利範圍的關聯性 66
第三節 美國法之書面揭露(written description)要件 69
一、 書面揭露要件之發展過程 69
二、 Regents v. Eli Lilly案之書面揭露要件 71
三、 Eli Lilly案之後 73
四、 Ariad Pharm., Inc. v. Eli Lilly & Co.聯席審理 73
五、 書面揭露要件與可據以實施要件 77
第四節 美國法之最佳實施態樣要件 78
一、 最佳實施態樣要件的發展 78
二、 最佳實施態樣要件與可據以實施要件 80
三、 最佳實施態樣要件的適用範圍 82
四、 最佳實施態樣要件的必要性 83
第五節 美國法中申請專利範圍之明確性要件 84
第六節 歐盟專利公約之揭露規範 85
一、 充分揭露(sufficiency of disclosure) 85
二、 清楚(clarity) 86
三、 支持(support in description) 87
四、 歐盟專利公約是否存在美國書面揭露要件 89
第七節 關於揭露要件違反之法律效果的比較法討論 89
第八節 關於新型專利之比較法討論 92
第六章 我國法的檢討 94
第一節 明確、充分與可據以實施要件的關連性 94
第二節 技術領域之影響 97
第三節 必要技術特徵 103
第四節 發明目的的影響 107
第五節 手段功能用語之認定 110
第六節 可據以實施要件與支持要件之關連性 112
第七節 補充、修正與更正 116
第七章 結論 119
第一節 揭露要件不需一律賦予專利撤銷之法律效果 119
一、 由要件本質來區分揭露要件 119
二、 實質性揭露要件需賦予專利撤銷之法律效果 120
第二節 可據以實施要件與支持要件 122
一、 揭露要件之通常知識者與先前技術範圍 122
二、 可據以實施要件與支持要件之認定是否相同 124
三、 支持要件在生物相關領域之適用問題 125
第三節 解釋申請專利範圍時需考量公示功能 125
第四節 修法建議 128
參考文獻 131

(一)中文著作
專書
[1]謝銘洋(2008)。《智慧財產權法》。台北:元照。
[2]曾陳明汝(2004)。《兩案暨歐美專利法》。台北:學林。
[3]黃文儀(2002)。《專利實務》。台北:三民。
[4]謝銘洋(2005)。〈新型、新式樣專利採取形式審查制之發展趨勢〉,《科技發展之智慧財產權議題》,頁153-177。台北:翰蘆。
[5]鄭中人(2002)。《專利法逐條釋論》。台北:五南。
期刊論文
[6]謝銘洋,李素華(2007)。〈生技醫療產業所面對新型專利課題〉,《台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四卷第二期,頁49-100。
[7]李素華(2008)。〈基因及基因醫藥之專利法制發展趨勢〉,《法學新論》,第4期,頁53-80。
[8]蔡如琪(2009)。〈侵權訴訟中專利有效性問題之研究〉,《法學新論》,第12期,頁113-138。
[9]鄭中人(2005)。〈專利說明書記載不明確之法律效果-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二四二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26期,頁218-228。
[10]王文宇,鄭中人(2007)。〈從經濟觀點論智慧財產權的定位與保障方式〉,《月旦法學雜誌》,147期,頁167-200。
[11]鄭中人(2006)。〈發明與充分揭露及可實施性之混淆-評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01632號〉,《全國律師》,10卷12期,頁27-39。
[12]曾華松(2007)。〈民刑事訴訟中智慧財產有效性抗辯之處理〉,《法令月刊》,58卷7期,頁67-97。
[13]李素華(2010)。〈新穎性及進步性判斷基礎之先前技術-簡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八年度判字第六四四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43期,頁217-226。
[14]蔡明誠(2004)。〈國際專利調和趨勢對我國專利制度之影響〉,《93年11月3日專利法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15]李素華(2004)。〈專利權之效力限制與試驗免責〉,《93年11月3日專利法制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
[16]陳俊寰(2003)。〈生物科技專利申請之可實施要件〉,《智慧財產權月刊》,53期。
[17]孫寶成(2006)。〈美國專利說明書中揭露最佳模式之要求〉,《智慧財產權月刊》,91期,頁132-143。
[18]呂紹凡(2009)。〈新興技術於專利有效性及侵權之判斷〉,《萬國法律》,165期,頁57-58。
[19]陳森豐,陳逸瑄(2006),〈從Phillips v. AWH一案論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之方法論〉,《科技法律透析》,2006年8月,頁47-62。
學位論文
[20]尹重君(2003)。〈美國專利法揭露充分性要件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楊宜璋(2009)。〈專利法上生物寄存之研究〉,世新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
[22]陳保任(2005)。〈從我國對專利權保護範圍所採之界定方式論再發明規定之適當性〉,世新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源
[23]智慧財產局對書面揭露要求於我國專利法之定位的答覆,見智慧財產局官方網站 http://www.tipo.gov.tw/ch/FAQ_AnswerPage.aspx?faqid=294&path=2804,最後瀏覽日:2010/12/17
[24]劉法正,陳東揚(2010)。〈申請專利範圍解釋原則之縱觀-以智慧財產法院判決為中心〉,載於TIPA智慧財產培訓學院網站http://www.tipa.org.tw/p3_1-1.asp?nno=78,最後瀏覽日:2010/12/17。
[25]王錦寬(2010)。〈新型專利說明書記載要求並未因改採形式審查而有改變〉,載於TIPA智慧財產培訓學院網站http://www.tipa.org.tw/p3_1-1.asp?nno=105,最後瀏覽日:2011/1/4。
[26]林佳瑩(2010)。〈智慧財產法院關於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之運作現況〉,載於TIPA智慧財產培訓學院網站http://www.tipa.org.tw/p3_1-1.asp?nno=75,最後瀏覽日:2011/1/4。
其他
[27]98年12月3日專利法草案院會通過版本。
[28]中華民國99年9月7日公告之經授智字第09920031371號文。

(二)外文著作
專書
[29]Cornish & Llewely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atents, Copyright, Trade Marks and Allied Rights, sixth edition (2007).
[30]Donald S. Chisum, Chisum on Patent (2010).
[31]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2010年版。
論文
[32]Sean B. Seymore, Heightened Enablement in the Unpredictable Arts, 56 UCLA LAW REVIEW 127-168 (2008).
[33]Alen Delvin, The Misunderstood Function of Dislocure in Patent law, 23 Harvard J. L. & Tech. 401-446 (2010).
[34]J. C. Former, Patent Disclosure, 94 IOWA LAW REVIEW 539-606 (2009).
[35]Elizabeth Pesses, Patent and Contribution: Bringing the Quid Pro Quo into eBay v. MercExchange, 11 Yale J.L. & Tech. 309-348, (2009).
[36]Edmund W. Kitch,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the Patent System, 20 J. L. & Econ. 265-290 (1977).
[37]Timothy R. Holbrook, Possession in Patent Law, 59 SMU. L. REV. 123-176 (2006).
[38]Timothy R. Holbrook, Patent, Presumption and Public Nitice, Emory Law and Economics Research Paper No. 10-71 (2010).
[39]Kevin Emerson Collins, Enabling After-Arising Technology, 34 J. Corp. L. 1083-1126 (2009).
[40]Christopher A. Cotropia, “After-Arising” Technologies and Tailoring Patent Scope, 61 N.Y.U. Ann. Surv. Am. L. 151-202 (2005).
[41]Clarisa Long, patent signals, 69 U. Chi. L. Rev. 625-679 (2002).
[42]Wolfgang Gick, Little Firms and Big Patents A Model of Small-Firm Patent Signaling, 17 J. Econ. Manage. Strategy 913-935 (2008).
[43]Douglas Lichtman; Scott Baker; & Kate Kraus, Strategic Disclosure in the Patent System, U. Chi. L. & Econ. Working Paper no.107 (2000).
[44]Matthew A. Chivvis, Improving Innovation by Reducing the Risk of Investing in Biotechnology: Fixing the Enablement Standard, 11 Intell. Prop. L. Bull. 205-226 (2007).
[45]Bernard H. Chao, Rethinking Enablement in the Predictable Arts: Fully Scoping the New Rule, STAN. TECH. L. REV. 3 (2009).
[46]Aaron B. Rabinowitz, Ending the Invalidity Shell Game: Stablilz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in Patent Litigation, 12 Minn. J. L. Sci. & Tech. (2010).
[47]Shraddha A. Upadhyaya, The Postmodern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An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eightened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of Original Claims, 4 Minn. In’tell Prop. Rev. 65-121 (2002).
[48]Guang Ming Whitley, A Patent Doctrine without Bounds: The "Extended" Written Description Requirement, 71 U. Chi. L. Rev. 617-637 (2004).
[49]Christopher M. Holman, Is Lilly Written Description a Paper Tiger?: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Eli Lilly and Its Progeny in the Courts and PTO, 17 Alb. L. J. Sci. & and Tech. (2007).
[50]Denise W. DeFranco and Ashley A. Weaver, Written Description and Enablement: One Requirement or Two?, 15 Fed. Cir. B.J. 101-117 (2005-2006).
[51]Steven B. Walmsley, Best Mode: A Plea to Repair or Sacrifice This Broken Requirement of United States Patent Law, 9 Mich. Telecomm. Tech. L. Rev. 125-169 (2002).
[52]Dale L. Carlson, Katarzyna Przychodzen and Petra Scamborova, Patent Linchpin for the 21th Century? Best Mode Revisited, 87 J. Pat. & Trademark off. Soc’y 89-112 (2005).
[53]Martina, I Schuster, Sufficient Disclosure in Europe: Is There a Separate Written Description Doctrine Under The European Patent Convention?, 76 UMKC L. Rev. 491-504 (2007-2008).
網路資源
[54]Kevin Emerson Collins, An Initial Comment on Ariad: Written Description and the Baseline of Patent Protection for After-Arising Technology, Patently-O Patent L.J. 60, 2010,載於Patently-O網站:http://www.patentlyo.com/lawjournal/。
[55]Donald S. Chisum, Written Description of the Invention: Ariad (2010) and the Overlooked Invention Priority Principle, Patently-O Patent L.J. 72, (2010),載於Patently-O網站:http://www.patentlyo.com/lawjournal/。
[56]美國專利商標局線上學習課程http://www.uspto.gov/ip/training/elearn.jsp,最後瀏覽日:2010/12/22。
[57]日本特許法英文版本http://www.cas.go.jp/jp/seisaku/hourei/data/PA.pdf,最後瀏覽日:2010/12/8。
[58]歐盟專利公約現行條文(13th edition published 2007),載於歐洲專利局官方網站http://www.epo.org/patents/law/legal-texts/epc.html,最後瀏覽日:2010/8/24。
[59]歐洲專利局公告之英文版本專利審查指南,載於歐洲專利局官方網站http://documents.epo.org/projects/babylon/eponet.nsf/0/7ffc755ad943703dc12576f00054cacc/$file/guidelines_2010_complete_en.pdf,最後瀏覽日2010/8/24。
[60]歐洲專利局上訴委員會的判決詳見Case Law of The Board of Appeal of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sixth Edition (2010),載於歐洲專利局官方網站http://www.epo.org/patents/appeals/case-law.html,最後瀏覽日:2011/1/5。
[61]日本實用新型法英文版本http://www.cas.go.jp/jp/seisaku/hourei/data/UMA.pdf,最後瀏覽日2010/12/8。
[62]日本專利審查基準英文版本,詳見日本專利局官方網站資料:http://www.jpo.go.jp/cgi/linke.cgi?url=/tetuzuki_e/t_tokkyo_e/1312-002_e.htm,最後瀏覽日:2010/12/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 謝銘洋(2005)。〈新型、新式樣專利採取形式審查制之發展趨勢〉,《科技發展之智慧財產權議題》,頁153-177。台北:翰蘆。
2. [7] 李素華(2008)。〈基因及基因醫藥之專利法制發展趨勢〉,《法學新論》,第4期,頁53-80。
3. [8] 蔡如琪(2009)。〈侵權訴訟中專利有效性問題之研究〉,《法學新論》,第12期,頁113-138。
4. [9] 鄭中人(2005)。〈專利說明書記載不明確之法律效果-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二四二二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126期,頁218-228。
5. [10] 王文宇,鄭中人(2007)。〈從經濟觀點論智慧財產權的定位與保障方式〉,《月旦法學雜誌》,147期,頁167-200。
6. [11] 鄭中人(2006)。〈發明與充分揭露及可實施性之混淆-評最高行政法院94年度判字第01632號〉,《全國律師》,10卷12期,頁27-39。
7. [12] 曾華松(2007)。〈民刑事訴訟中智慧財產有效性抗辯之處理〉,《法令月刊》,58卷7期,頁67-97。
8. [16] 陳俊寰(2003)。〈生物科技專利申請之可實施要件〉,《智慧財產權月刊》,53期。
9. [17] 孫寶成(2006)。〈美國專利說明書中揭露最佳模式之要求〉,《智慧財產權月刊》,91期,頁132-143。
10. [18] 呂紹凡(2009)。〈新興技術於專利有效性及侵權之判斷〉,《萬國法律》,165期,頁57-58。
11. [19] 陳森豐,陳逸瑄(2006),〈從Phillips v. AWH一案論申請專利範圍解釋之方法論〉,《科技法律透析》,2006年8月,頁4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