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1: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鄧鈞豪
研究生(外文):Chun-Hao Teng
論文名稱:強制社區治療制度之社會治理機能
論文名稱(外文):The Social Governance Function of Outpatient Commitment
指導教授:李茂生李茂生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謝如媛吳建昌
口試日期:2011-01-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強制社區治療強制住院強制治療去機構化精神衛生法社會治理人性製造機龍發堂
外文關鍵詞:outpatient commitmentinpatient commitmentinvoluntary treatmentdeinstitutionalizationsocial governanceMental Health Actanthropological machineHall of Dragon MetamorphosesLong Fa Ta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9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台灣於2007年大幅度修正後的精神衛生法,引進增訂了強制社區治療制度,並以最具爭議之預防性強制社區治療為其類型。台灣在精神醫學的發展上並未見有大規模的機構化現象,以及人權與反精神醫學的論述背景下,卻與美國走向了相同的規範趨勢。本文試圖自精神醫學做為社會治理工具的角度提供強制社區治療善意背後的省思,並嘗試觀察台灣在精神醫學的發展進程的獨立性與特殊性。
本文於第二章爬梳整理精神醫學發展,及法律系統對於該發展的回應,試圖探究對於強制社區治療此一新興強制治療規範制度於西方精神醫學治療技術發展上的脈絡、治療照護方式的轉向對於法律系統的刺激、其類型與實際規範制定應用,以呈現強制治療制度在美國的概略。本文認為美國的強制社區治療規範仍受有去機構化時期關於病患人權論述的影響,而對國家權力起著一定的限縮作用。然而,由於社區本質與強制性治療的衝突,使得原本即已顯得與強制住院治療格格不入的諸種病患權利,於強制社區治療制度上更顯其突兀與矛盾
第三章自精神醫療政策發展與立法介紹我國強制治療制度概略,以比較面對此一規範趨勢,台灣精神衛生法之修訂與美國之制度在規範上有何異同。經過概略比較強制治療的標準、病患程序權保障及執行方式,本文認為相較於美國強制治療規範,我國強制社區治療制度更顯其積極性格。
第四章整理關於強制治療的存廢論述,以Szasz為代表的反精神醫學學派所採建構論立場,以及接續著反反精神醫學後對於強制社區治療觀點間的論辯。相較於從所謂人權價值的視角觀察,本文第五章嘗試自精神醫學做為區分正常/不正常的社會治理工具視角觀之,試圖觀察其從強制住院至強制社區治療規範上勢力的擴張。並介紹我國精神衛生發展中的特殊事件,即對於龍發堂的處理,以期觀察精神醫學在台灣擴張之軌跡。本文認為,相對於強制住院制度,強制社區治療所生產出的將是更複雜的人性列表,最終,使得該制度成為精神醫學權力作為積極社會治理工具,於勢力上的擴張。更多精神病患將遭置於國家權力及法律規範的支配下,造成整個社會的精神病院化,人性製造機的高速運轉。
最後在台灣精神醫學發展的特殊性上,本文認為,龍發堂作為台灣精神醫學的邊緣性存在,自其遭收編歷史觀之,或可窺見台灣精神醫學權力的擴張軌跡。相較於美國強制治療呈現著自兩極化端點趨向中間折衝的發展軌跡,台灣卻是呈現一味擴張的痕跡。某程度上說明了在殊途同歸的規範趨勢下,我國的強制社區治療制度相較於美國,更具積極性格的原因。龍發堂在遭收編後,成為精神醫學體系中一個末端的棄置場,益發彰顯其中收容的精神疾患者,終其一生將被標示為不正常的個體。在台灣的精神醫學一元化擴張發展過程中,切斷了情感鍊,同時也使我們喪失了以群性作為一價值中立平台,於其上運作無論是憐憫或集團責任的機會,一個使我們得以正視自己本身的動物性,開展一個包容不完美的完美人性機會。



謝辭 i
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一項 強制社區治療意涵 1
第二項 自由權外的論述 1
第三項 台灣精神醫學發展的特殊性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2
第一項 研究方法 2
第二項 論文架構 3
第二章 美國強制治療制度概略 4
第一節 精神醫學知識與治療方法交錯 4
第一項 療養院興起之前 4
第二項 傳統的收容院 4
第三項 治療性療養院 5
第四項 人體倉儲時代 7
第五項 生物精神醫學學派與心理社會學派 9
第六項 生物性精神醫學 9
第七項 對生物性精神醫學的反動 12
第二節 去機構化浪潮 13
第一項 回歸社區政策 13
第二項 去機構化定義 14
第三項 去機構化向度 15
第四項 去機構化預設 15
第五項 去機構化實際:新一代嚴重精神疾患者的製造 16
第一款 與之前住院病患異同 17
第二款 無家可歸的精神疾患者 18
第三款 溢流刑事處遇系統中的嚴重精神疾患者 19
第三節 強制住院治療 20
第一項 法律系統的發展 20
第一款 制度概述 20
第二款 強制治療基礎 22
第三款 拘禁與接受治療權 23
第四款 拒絕醫療權 23
第五款 強制住院標準 24
第六款 無限期拘禁與危險性 25
第二項 去機構化與法律系統間互動 27
第一款 強制治療住院標準改變 27
第二款 最小限制替代原則 29
第四節 強制社區治療 30
第一項 規範需求 30
第一款 治療模式改變驅力 30
第二款 旋轉門效應 32
第三款 強制社區治療作為非自願性治療 32
第二項 規範趨勢 34
第三項 類型分類 34
第一款 附條件釋放 34
第二款 最小限制社區治療 35
第三款 預防性強制社區治療 36
第四項 四州強制治療法令簡介 37
第五節 小結 53
第三章 我國強制治療制度概略 55
第一節 台灣精神醫療政策發展 55
第一項 機構化處遇時期 55
第二項 精神醫療機構設立與社區照護準備期 57
第三項 醫療網建置與社區精神醫療復健時期 59
第二節 精神衛生法立法 60
第一項 立法過程 60
第一款 立法始起 60
第二款 立法需求 61
第三款 立法通過與修正 62
第二項 強制住院 63
第一款 舊法強制住院制度 63
第二款 修法必要性與背景 66
第一目 決定主體 66
第二目 監督與救濟程序 68
第三目 強制住院標準 68
第三款 2007年精神衛生法新法規範 69
第一目 嚴重病人 69
第二目 送醫流程 74
第三目 強制住院鑑定流程 75
第四目 申請延長強制住院之認定標準與程序 77
第五目 強制住院之解除 78
第三項 強制社區治療 78
第一款 制度概說 78
第二款 治療標準與診斷 80
第三款 與強制住院治療間關係 81
第四款 強制社區治療之執行 82
第五款 延長之評估及認定標準 84
第三節 小結 85
第四章 強制治療存廢論 87
第一節 反精神醫學論述:以T.Szasz為代表 87
第一項 精神疾病的迷思 87
第二項 精神醫學濫用與改革的循環 90
第三項 去機構化迷思 93
第三項 改革或廢棄 95
第二節 對反精神醫學的再反動 96
第三節 強制社區治療爭論 98
第一項 制度承諾 98
第一款 制度對象 98
第二款 藥物治療的必要性 100
第三款 廣泛治療療效 101
第四款 與其他協助性治療制度的比較 101
第五款 實證研究 102
第二項 制度質疑 103
第一款 國家干預範圍擴張 104
第一目 生物性監控手段 104
第二目 混淆的規範基礎 104
第三目 危險性標準稀釋 105
第二款 治療標準模式的歸返 106
第三款 規範效果上虛偽的制度 107
第四款 強制社區治療與醫療拒絕權 108
第五款 治療品質下降 109
第五章 精神醫學權力的擴張 111
第一節 精神醫學做為社會治理工具 111
第一項 殊途同歸的規範趨勢 111
第二項 刑事政策視角下的精神衛生法強制醫療 112
第三項 媒體對於道德恐慌的製造 112
第四項 風險社會對危險源的管控特質 116
第五項 精神醫學對於危險個體的製造與權力的普遍化 117
第六項 人性製造機的高速運轉 122
第二節 台灣精神醫學的邊緣性存在-龍發堂 127
第一項 龍發堂管理模式 128
第一款 開放式管理 129
第二款 社會功能與勞動生活技能訓練 130
第三款 調動病人積極自我管理 130
第四款 針對控制病人異常行為之特殊措施 131
第五款 抗精神疾病藥物的拒卻 131
第二項 治療效果 132
第一款 堂方觀點 132
第二款 堂外觀點 133
第三項 收編的歷史 135
第一款 龍發堂的特異性 135
第二款 龍發堂的出現 136
第三款 精神衛生法通過實施 137
第四款 擴張與萎縮 139
第五款 合法化前後差異 140
第四節 台灣精神醫學擴張的軌跡 141
第六章 結論 145
參考文獻 148



一、外文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一)英文書籍
1.Agamben, Giorgio ; translated by Daniel Heller-Roazen, Remnants of Auschwitz : The Witness and the Archive, Zone Books, New York (2002).
2.Agamben, Giorgio ; translated by Kevin Attell, The Open : Man and Anima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 (2005).
3.Bachrach, Leona L. eds., Deinstitutionalization,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1983).
4.Calarco, Matthew and Steven DeCaroli, Giorgio agamben : Sovereignty and Lif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 (2007).
5.Gazzaniga, Michael, The Ethical Brain: The Science of Our Moral Dilemmas, Dana Press, New York (2005).
6.Meyer, Robert G., & Christopher M. Weaver , Law And Mental Health : a case-based approach, Guilford Press, New York (2006).
7.Porter, Roy, Madmen: A Social History of Madhouses, Mad Doctors & Lunatics, Tempus, Stroud, Gloucestershire (2004).
8.Rachel, Cooper, Psychiat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cumen, Stocksfield (2007).
9.Ridgely, M. Susan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involuntary outpatient treatment : 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eight states, RAND Health : RAND Institute for Civil Justice, Santa Monica, Calif. (2001).
10.Shorter, Edward, A History of Psychiatry: From the Era Of The Asylum To The Age Of Prozac,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97).
11.Szasz, Thomas Stephen , Cruel Compassion : Psychiatric Control of Society''s Unwanted, Wiley, New York (1998).
12.Szasz, Thomas Stephen , Ideology and Insanity: Essays on the Psychiatric Dehumanization of Man, Penguin, Harmondsworth (1991).
13.Winick, Bruce J., Civil Commitment : a therapeutic jurisprudence model,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Durham, N.C. (2005).
(二)英文期刊
1.Allen, Michael & Vicki Fox Smith, Opening Pandora’s Box: The Practical and Legal Dangers of Involuntary Outpatient Commitment, 52 Psychiatric Services 342, 342-346 (2001).
2.Geller, Jeffrey L., The Evolution of Outpatient Commitment in the USA: From Conundrum to Quagmire, 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psychiatry 234, 234-248 (2006).
3.Gtheil, Thomas G., Moral justification for Tarasoff-type warnings and breach of confidentiality: a clinician''s perspective, 19 Behavioral Science and Law 345, 345-353 (2001).
4.Lamb, H. Richard & Leona L. Bachrach, Some Perspectives on Deinstitutionalization, 52 Psychiatr Serv , 1039, 1039-1045 (2001).
5.Lykken, David T., If a Man Be Mad: A Scientist Testifies against the Insanity Defense, 22, The Sciences, 11, 11-13 (1982).
6.Mulvey, Edward P., Jeffrey L. Gellerand & Loren H. Roth, The promise and peril of involuntary outpatient commitment, 42 American Psychologist, 571, 571-584 (1987).
7.Schoenfeld, C.G., An analysis of the views of Thomas S. Szasz, 4 J.Psychiatry&Law, 245, 245-261 (1976).
8.Schopp, Robert F, Outpatient civil commitment: a dangerous charade or a component of a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 of civil commitment, 9 Psychology, public policy, and law, 33, 33-69 (2003).
9.Swartz, M. S. et al., Use of involuntary outpatient commitment or related court treatment orders in five United States communities, 57 Psychiatric Services, 343, 343–349 (2006).
10.Torrey, E. Fuller & Mary Zdanowicz, Outpatient Commitment:What, Why, and for Whom, 52 Psychiatric Services 337, 337-341 (2001).
11.Wu, Kevin Chien-Chang & Wei-Tsuen Soong, Ethical Issues in Mandatory Community treatment, 22 Taiwanese J Psychiatry 84, 84-95 (2008).

二、中文參考書目(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中文-書籍
1.Edward Shorter著;韓健平等譯,精神病學史:從收容院到百憂解,初版,2008年。
2.Henri F. Ellenberger著;劉絮愷等譯,發現無意識:動力精神醫學的歷史與演進,台北市 : 遠流,初版,2004年。
3.Martha C. Nussbaum著;方佳俊譯,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臺北市 : 商周出版,初版,2007年。
4.Michel Foucault著;汪民安主編,福柯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初版,2010年。
5.Michel Foucault著;錢翰譯,不正常的人,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2003年。
6.Roy Porter著;巫毓荃譯,瘋狂簡史,台北縣新店市 : 左岸文化出版,初版,2004年。
7.台灣精神醫學會編製,強制住院及強制社區治療臨床參考指引,2009年。
8.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編,精神病患醫療服務體系之檢討,臺北市 : 行政院硏考會發行,初版,1995年。
9.吳來信、廖榮利,精神病理社會工作,台北縣蘆洲市 : 空中大學,初版,2005年。
10.林憲,行為規範與心病,台北市 : 健康世界,初版,1991年。
11.張珣,疾病與文化:台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硏究論集,臺北縣板橋市:稻鄉,第二版,1994年。
12.張麗卿,司法精神醫學:刑事法學與精神醫學之整合,臺中市 : 元照,初版,2001年。
13.陳永興,台灣醫療發展史,臺北市:月旦,初版,1997年。
14.釋開豐述;心賢法師整理,論慢性精神病人的康復治療和管理-龍發堂模式,未出版。
15.張華葆,社會學,臺北市 : 三民,,初版,1985年。

(二)中文-論文
1.王美珍,<台灣報紙對精神病患烙印化之初探>,《中華傳播協會2004年學生論文》。  
2.王晴美(2001):<媒體報導精神疾患事件之分析與對策>,《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林思蘋(2009),<強制治療與監護處分-對精神障礙者之社會控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洪長成(2009),<強制精神醫療審查會之社會控制機能>,《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單美惠(2004),<精神衛生法之國際比較硏究:以台灣、日本及英國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硏究所碩士論文》。
6.黃筑(2007),<龍發堂攝影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7.曾仁杰(1997),<慢性精神病患安置於龍發堂的問題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中文-期刊
1.文榮光,精神病患人權仍受污名之鍊束縛─龍發堂合法化的啟示,精神醫學通訊第21卷2期, 2002年12月。
2.文榮光、張笠雲、陳正宗,南台灣一所類似佛堂之民間精神疾患收容機構之敘述性研究,III病人家屬之求助行為分析,中華民國神經精神醫學學會會刊第11卷第2期,頁40-48,1985年。
3.文榮光、張笠雲、陳正宗,南台灣一所類似佛堂之民間精神疾患收容機構之敘述性研究I:機構背景及其復健模式之特徵,中華民國精神醫學學會會刊第11卷2期,頁15-21,1985年7月。
4.王國羽,我國心理衛生政策的回顧與檢討:決策菁英類型之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0卷1期,頁29-47,1997年3月。
5.宋維村等,心理衛生立法之必要性及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3卷2期,頁257-266,1987年6月。
6.宋維村等,我國精神衛生法之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7卷1期,頁37-50,1994年。
7.李茂生,風險社會與規範論的世界,月旦法學雜誌第173期,頁145-153,2009年10月。
8.林輝煌,論刑法上「心神喪失」免責之抗辯(下)-美國法制之參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5期,頁5~23,2006年8月。
9.林輝煌,論刑法上「心神喪失」免責之抗辯(上)-美國法制之參酌,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84期,頁25~47,2006年7月。
10.許華孚,社會形塑少年暴力犯為危險他者之運作機制:「代罪羔羊」形象的社會建構,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12期,頁145-207,2009年3月。
11.薛瑞元,保障病人權益:談精神衛生法修正重點,醫療品質雜誌,第1卷第4期,頁56-60,2007年7月。
12.文榮光,機構化、藥物、與精神分裂病:兩種不同精神養護機構的比較研究: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會刊第12卷2期,頁42-59,75年5月。
13.唐文慧,精神衛生法之立法過程-政體取向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第10卷第1期,,頁1-27,1997年3月。

三、網路資源 
1.California State Legislature, http://www.legislature.ca.gov/index.html,最新瀏 覽日期:99/2/15。
2.Treatment Advocacy Center, http://www.treatmentadvocacycenter.org/,最新瀏覽日期:99/2/15。
3.龍發堂財團法人開豐紀念基金會-龍發堂網站,http://www.kf.org.tw/,最新瀏覽日期:99/5/20。
4.聯合知識庫,http://udndata.com/,最新瀏覽日期:99/6/2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