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4.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28 01: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孫斌
研究生(外文):Pin Sun
論文名稱:法律命題有唯一正確解答嗎?從道德與詮釋之客觀性與決定性而論
論文名稱(外文):Is There a Right Answer to the Propositions of Law?In Terms of Objectivity and Determinacy of Moral-Value and Interpretation
指導教授:顏厥安顏厥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eh-An Yen
口試委員:莊世同王鵬翔
口試日期:2011-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專業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法律命題客觀性決定性道德詮釋
外文關鍵詞:Propositions of LawObjectivityDeterminacyMoral-ValueInterpre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5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是否存在某個法律命題,作為特定法律問題的唯一正確解答。本文將唯一正確解答區分成客觀性(objectivity)及決定性(determinacy)兩個層面,從道德判斷與法律詮釋兩個層面分別探討。
依照Marmor及Leiter的分類,客觀性具有不同層面的意義。依照Postema的分析,客觀性最重要的是表彰了某種判斷類型的獨立性、正確性及跨主體的一致性。
德沃金雖然對於外在懷疑論多所批判,但除了表面價值理論之外,德沃金沒有提出其他關於道德判斷具有客觀性的直接論據。且德沃金可能是在Marmor所分類語意學的層面上,主張道德判斷的客觀性,而非主張道德判斷具有獨立性、正確性及跨主體的一致性。
德沃金在駁斥內在懷疑論時,並未指出其所駁斥之具體學說內容,而將內在懷疑論定位成未提出實質道德主張之懷疑論者,並主張應以「不確定性」取代「吳決定性」。惟Endicott曾提出諸如連鎖推理矛盾、不可共量性及不可測量性等主張,說明在某些情況下,價值判斷必然無法精確,而具有不可決定性;德沃金並未回應該等內在懷疑論主張。
法律詮釋應具有Marmor所分類語意學的層面上之客觀性,但無形上學客觀性,恐怕亦無論證的客觀性。又法律詮釋並非解決語言使用模糊性之方案,法律詮釋本身亦因其所援用之資源,例如道德判斷,欠缺決定性而同其命運。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i
誌謝 iii
中文摘要 v
第一章、前言 1
第一節、道德判斷與法律詮釋在法律命題中的定位 2
第一款、法律詮釋 2
一、「法律命題(Propositions of law)」與詮釋 3
二、法律詮釋與法律適用區分說 4
三、小結與本文見解 7
第二款、道德判斷 8
一、作為鑑別法律的判準 9
二、作為法律的原則 10
三、最佳詮釋的要求 10
四、小結 11
第二節、當某人主張「沒有正確解答」時,他到底在主張些什麼? 11
第一款、第一種版本 11
第二款、第二種版本 12
一、模糊性論據(The Argument from Vagueness) 12
二、實證主義論據(The Argument from Positivism) 13
三、爭議論據(The Argument from Controversy) 14
第三款、客觀性與決定性 15
一、決定性(determinacy) 16
二、客觀性(Objectivity) 17
第四款、小結 18
第三節、否定可證實性理論的進路 19
第一款、將命題解釋為與硬事實有關的命題 19
第二款、主張一個與可證實性理論不同的客觀性架構 20
第三款、否定後設理論的可能性 21
第四節、法律客觀性可能無關乎道德與詮釋嗎? 21
第二章、與正確性有關的客觀性 23
第一節、Marmor與Leiter的客觀性理論 24
第一款、Marmor論客觀性的三種概念 24
一、語意學的客觀性(Semantic Objectivity): 24
二、形上學的客觀性(Metaphysical Objectivity): 25
三、論證的客觀性(Discourse Objectivity) 26
第二款、Leiter論不同面向的客觀性 27
一、形上學的客觀性(Metaphysical Objectivity) 27
二、認識論的客觀性(Epistemological Objectivity) 27
三、語意學的客觀性(Semantic Objectivity) 28
第三款、小結 29
一、Marmor與Leiter客觀性理論的差異比較 29
二、「論證的客觀性」是否不依賴於「形上學的客觀性」? 30
三、形上學的客觀性、認識論的客觀性與獨立性 32
第二節、客觀性的結構性特徵(一):正確性與有效性以及跨主體一致性 33
第一款、正確性或有效性(Correctness or Validity) 33
一、客觀性如何與正確性或有效性發生關聯 33
二、類型的客觀性 34
三、客觀性不等於真理性? 35
四、小結 36
第二款、跨主體的一致性(invariance across judging subjects) 36
一、有立場的客觀性? 37
二、相對主義 38
三、客觀性可以是相對的嗎? 39
第三節、客觀性的結構性特徵(二):獨立性(Independence) 40
第一款、獨立性的意義與分類 40
一、Leiter論獨立性 40
二、Postema論獨立性 41
三、小結 42
第二款、內在實在論與理想認識條件 44
一、Putnam的內在實在論 44
二、理想認識條件 46
三、Marmor對「理想認識條件」的反駁 47
第三款、不同獨立程度的客觀性 48
一、從主觀性到客觀性間的光譜 48
二、溫和的客觀性(modest objectivity) 49
三、理想的認識條件 50
四、本文分析 51
第四節、本章結論 53
第三章、道德判斷的客觀性與決定性 57
第一節、道德判斷的客觀性 57
第一款、Mackie的錯誤理論 57
一、Mackie錯誤理論的內容 58
二、Mackie錯誤理論的論證 59
第二款、道德判斷可能有哪種客觀性? 60
一、Leiter與Coleman論道德判斷之客觀性 61
二、Marmor反駁Mackie提出之錯誤理論 64
三、小結 64
第三款、德沃金對外在懷疑論的駁斥 65
一、德沃金批判的前提假設 65
二、E命題與I命題 67
三、失敗的中立性與嚴格性 68
四、階層式認識論的錯誤 74
第四款、常識道德觀與領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ity) 75
一、常識道德觀 75
二、領域特定性(domain-specificity) 77
第五款、Nagel客觀價值論拒斥Mackie錯誤理論的理路 78
一、Nagel的客觀價值論 78
二、Nagel的客觀價值論與獨立性 79
三、從二階回歸一階 80
四、小結 82
第六款、檢討德沃金的道德客觀性理論 83
一、無關乎形上學的客觀性與領域特定性 83
二、表面價值理論與客觀性的副詞用法 86
三、後設倫理學是不可能的任務嗎? 88
第七款、本節結論 90
第二節、道德判斷的決定性 91
第一款、德沃金對內在懷疑論的駁斥 92
一、對嚴格內在懷疑論的批評 92
二、對內在懷疑論的批評 93
第二款、評價的無決定性 94
一、評價的連鎖推理矛盾(sorites paradoxes) 94
二、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 96
三、不可測量性(immensurability) 97
第三款、代小結:真的只是不確定嗎? 98
第四章、法律詮釋的客觀性與決定性 101
第一節、德沃金的詮釋理論 101
第一款、建構性的詮釋(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 101
第二款、詮釋的階段 102
第三款、詮釋的法理學、詮釋的法概念與法律詮釋 103
第二節、法律詮釋的客觀性 104
第一款、Marmor論藝術作品詮釋的客觀性 104
一、藝術作品詮釋與語意學的客觀性 104
二、藝術作品詮釋與形上學的客觀性 105
三、藝術作品詮釋與論證的客觀性 106
第二款、代小結:從藝術作品詮釋論法律詮釋的客觀性 107
一、語意學的客觀性與形上學的客觀性 107
二、論證的客觀性 109
第三節、法律詮釋的決定性 110
第一款、詮釋的法概念中的法律詮釋 110
一、無法解決模糊性問題的法律詮釋 111
二、欠缺決定性的建構詮釋 112
三、詮釋的法概念的再思考 113
第二款、哈特模式下的法律詮釋 114
一、理解與詮釋 114
二、詮釋與創造 115
三、包裹著適法糖衣的詮釋 116
第五章、後記 119
第一節、錯誤的標題 119
第二節、德沃金被誤會了嗎? 121
第一款、個案中的正確答案 121
第二款、美好人生-德沃金的政治哲學 122
第三款、認真地為自己的信念辯護 123
第三節、本文的法概念觀 124
參考文獻 127

表 目 錄
表1、Marmor與Leiter對客觀性的分類 30
表2、Leiter與Coleman區分各種不同強度的客觀性 50
表3、關於道德判斷客觀性的學說分類 58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丁三東(譯)
John L. Mackie著,倫理學-發明的對與錯,上海譯文,2007年
司馬學文(譯)
德沃金著,人權與民主生活,韋伯文化,2007年
李冠宜(譯)
德沃金著,法律帝國,時英,2002年
信春鷹、吳玉章(譯)
德沃金著,認真對待權利,中國大百科全書,1998年
高中、杜紅波、劉坤輪、馬金芳(譯)
Brian Leiter編,法律和道德領域的客觀性,中國法政大學,2007年
張卓明、徐宗立等(譯)
Andrei Marmor編,法律與解釋-法哲學論文集,法律,2006年
張國清(譯)
德沃金著,原則問題,江蘇人民,2005年
許家馨、李冠宜(譯)
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商周,2000年
傅鶴鳴
法律正義論-德沃金法倫理思想研究,商務印書館,2009年
程朝陽(譯)
Timothy A.O. Endicott著,法律中的模糊性,北京大學,2010年
童世駿、李光程(譯)
Hilary Putnam著,理性、真理與歷史,上海譯文,2005年
蔡佩君(譯)
索卡著,知識的騙局,時報,2001年
顏厥安
法與實踐理性,允晨文化,1998年
規範、論證與行動,元照,2004年
二、中文期刊論文
王鵬翔
法律、語意學與客觀性,發表於第六屆東亞法哲學研討會, 2006年
莊世同
尋找法律的亞特蘭提斯:法律帝國的兩種閱讀,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5期,頁307-316,2003年6月
許漢
常識、錯誤與道德客觀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2卷第1期,頁1-39,2010年3月
陳瑞麟
科學的戰爭與和平,歐美研究第35卷第1期,頁141-223 ,2005年3月
三、中文學位論文
吳佩瑜
分析法實證主義論法律客觀性 : 對Marmor與Coleman論證的批判性探索,世新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忠謙
法學融貫論之研究-以德沃金的整全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高榮志
德沃金(Ronald Dworkin)「唯一正解」之理論與實踐──由「晶晶書庫案」的「猥褻」爭議談起,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四、英文書目
Bix, Brain H.
A Dictionary of Legal Theory (Oxford Univ. Press 2004)
Brink, David
Moral Realism and the Foundations of Ethics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9)
Coleman, Jules & Shapiro, Scott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f Law (Oxford Univ. Press 2002)
Dworkin, Ronald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Harvard Univ. Press 1978)
A Matter of Principle (Harvard Univ. Press 1985)
Law’s Empire (Harvard Univ. Press 1986)
Justice in Robes (Harvard Univ. Press 2006)
Is Democracy Possible Here? (Princeton Univ. Press 2006)
Justice for Hedgehogs (Harvard Univ. Press 2011)
Endicott, Timothy A.O.
Vagueness in Law (Oxford Univ. Press 2000)
Gary, Christopher Berry (ed.)
The philosophy of Law (Garland Publishing 1999)
Hart, H.A.L.
The Concept of Law (2nd ed. Clarendon Press 1994)(1961)
Leiter, Brian (ed.)
Objectivity in Law and Morals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1)
Mackie, John L.
Ethics: Inventing Right and Wrong (Penguin Books 1991) (1977)
Marmor, Andrei
Positive Law and Objective Values (Oxford Univ. Press 2005).
Marmor, Andrei (ed.)
Law and interpretation (Oxford Univ. Press 1995)
Nagel, Thomas
The View from Nowhere (Oxford Univ. Press 1986)
Putnam, Hilary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1)
五、英文期刊論文
Bix, Brain H.
Patrolling the Boundaries: Inclusive Legal Positivism and the Nature of Jurisprudence Debate. 12 Can J. L. & Juris. 17 (1999)
Coleman, Jules L.
Truth and Objectivity in Law, 1 Legal Theory 33 (1995)
Dworkin, Ronald
Objectivity and Truth: You’d Better Believe It, 25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87 (1996)
Hart’s Postscript and the Character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24 Oxford J. Legal Studies 1 (2004)
Janzen, Jacob Paul
Some Formal Aspects of Ronald Dworkin’s Right Answer Thesis, 11 Man. L. J. 191 (1980-1981)
Mahoney, Jon
Objectivity, Interpretation, and Rights: A Critique of Dworkin, Source: 23 Law and Philosophy 187 (2004)
Putnam, Hilary
Replies to Brian Leiter and Jules Coleman, 1 Legal Theory 69 (1995)
Rosati, Connie S.
Some Puzzles about the Objectivity of Law, 23 Law and Philosophy 273 (20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