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盈潔(2009)。《微網誌使用行為研究:以PLURK使用者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行政院主計處(2010年12月)。【99年10月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未出版之統計據。
行政院主計處(2010年)。【99 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未出版之統計據。
呂孟蘋(2008)。《臺灣網路社群系統行動化發展之市場研究》。交通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程論文。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工作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巨流。(原書Michael Argyle [1995].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work.)
杜風譯(2005)。《態度決定一切》,台北市:種籽文化。(原作者:阿爾伯特‧哈伯德)
吳念慈(2010)。〈職場友誼停看聽 超過六成上班族知己不在職場上〉,104市調中心。上網時間:2010年1月14日,網址:http://www.104survey.com/faces/newportal/viewPointCtx.xhtml?researchId=256
青木雨彥(1989)。《八面玲瓏的上班族》。台北:卓越文化。
林榮欽(2001)。《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揚智文化。
卓宛資(2010)。《從虛擬社群網站的涉入程度探討網站使用者人際滿意度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文玲(2006)。〈社會交換理論之評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
施佩君(2007)。《虛擬社群中的網絡個人主義-以中文維基百科社群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侯蓉蘭(2002)。《角色扮演的網路遊戲對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俞文釗(1993)。《管理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陳忠正(2006)。《人際關係與工作壓力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高屏地區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安(2003)。《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嘉義:南華社會所。陳佳靖(2004)。《網路中的人際關係、互動經驗與自我認同》。交通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靜譯(2001)。《網路心理講義》,台北:天下遠見。(原書Particia Wallace [1999]. The Psychology of the Internet.)
陳秋伶譯(1997)。《新上班族教戰手冊》,台北:學臣氏出版社。(原作者:白井澄)
陳雪蓮(1993)。《上班族手冊》。台北市:遠流。
陳琇玲譯(2010)。《Facebook:性愛與金錢、天才與背叛交織的秘辛》,台北:商周。(原書Ben Mezrick [2009]. The Accidental Billionaires:the founding of Facebook, a tale of sex, money, genius and betrayal. Bantam Dell Pub Group.)
陳蓉萱(2006)。《科技化人際關係新圖像 MSN使用者運用在場訊息的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瑋臻(2010.10.13)。〈工作加量不加價 近8成上班族鬱卒〉,《大紀元電子報》,國內要聞。上網時間:2010年1月10日,網址:http://tw.epochtimes.com/10/10/13/149840.htm
張春興(2002)。《心理學原理》。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郭為藩(1972)。《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書祺(2001)。《企業運用網路公關之研究初探》。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懿慧(2005)。《大學生即時通訊的使用對於團隊合作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梁家瑜譯(2009)。《社會心理學》,台北:心理。(原書Robert A. Baron, Donn Byrne, Nyla R. Branscombe [2009]. Mastering social psychology.)
黃厚銘(2001),〈真實的謊言:虛擬社區中的身分認同與信任〉,《網路與社會》。新竹市:清大出版社,頁89-139。
楊淑智譯(2006)。《不被工作困住的100個方法》,台北:天下遠見。(原書Sally Hogshead. [2005]. Radical Careering: 100 truths to jumpstart your job, your career, and your life.)
鄒姝瑜(2010),〈社交網站Facebook使用現況與人際問題初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
翟本瑞(2001),〈逃到網中:網路認同形成的心理機制研究〉,《連線文化》。嘉義:南華社研所,頁91-123。
閻光濤(2011.03.17)。〈上班族瘋「臉書」 震災救濟尋人「動」起來〉,《中央網路報》。上網時間:2011年3月18日,網址: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08&docid=101472100
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高雄:高雄復文。
蔡瓊慧(2006)。《你累了嗎?網路社會上班族網路休閒滿意度探討》。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繼正(2008)。《社會網路服務網站的利益—以Facebook為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劉江釗(2005)。《部落格之社會網絡與自我呈現初探》。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孟奇(2007)。《我七年級 我不草莓》。台北:高寶書版。
劉信吾(2007)。《組織與管理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劉鳳珍、藍麗娟(2002年8月)。〈上班族痛苦指數大調查〉,《Cheers》,84-93。盧昭燕(2010 年1 月)。〈臉書引爆群體威力〉,《天下雜誌》,272-274。
戴育賢譯(1999)。《做個出色的上班族》,台北:天下遠見。(原書Raloh Lewis and Phil lowe. [1992]. Individual Excellence—Improving Personal Effectiveness at work.)
謝君蔚(2010.11.13)。〈上班族玩臉書 不愛加同事〉,《中央社》,國內財經。上網時間:2010年11月13日,網址: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11130047&q=%e8%87%89%e6%9b%b8
Alderfer, C.(1972),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Free Pree: New York.
Amy L. Gonzalesa; Jeffrey T. Hancocka(2008, April). “Identity Shift in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 Media Psychology, 11(2)167-185.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oyd, D. M., & Ellison, N. B.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1), article 11.
CheckFacebook.com。上網日期:2011年1月10日。
Deci, E. L. and R. M. Ryan(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Plenum.
Erikson, E. H.(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W. Norton.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Y: Anchor Books
Haythornthwaite, C. (2005), “Social networks and Internet connectivity effect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8(2), 125-147.
Hutchby, I. (2003), “Affordances and the analysis of technologically mediation: A response to Brian Rappert”, Sociology, 37, 581-589.
Jones, S. G. (1997). Virtual Culture:identity & communition in cybersociety, Sage.
Jucius, M. J. (1975), Personnel Management(8th ed.), Homewood: Richard D. Irwin Inc..
Raymond Gozzi, JR(2010, Aprl.1). “My life is a drama on Facebook”. ETC.: A Review of General Semantics, 234-235.
Rh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MIT Press.
Schutz, W. C. (1960).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Holt.
Steven Mendoza (2008, November 10). “To Friend or Not to Friend?”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12-13.
Thompson, J. B. (1995). 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Turkle, Sherry(1995). Life on the screen :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Wellman, B. and C. A. Haythornthwaite (2002). 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 Blackwell Publishers.
William James (1999).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Beijing :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