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專書
Davis, M. (1990). Fortress L.A. In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the Los Angeles. New York: Verso.
Florida, R. (2005).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Routledge.
Florida, R. (2008). Who’s your city? New York: Basic Book.
George, N. (1998). Hip hop America. New York: Penguin Group.
Harrison-Pepper, S. (1990). Drawing a circle in the square: Street performance in New York's Washington Square Park.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Tanenbaum, S. J. (1995). Underground harmonies: Music and politics in the subways of New York.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五十嵐正(2008)。《新編音樂辭典(樂語)》,林勝儀編譯。臺北:美樂。
王志弘(2008)。〈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流動與根著》,頁333-388。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王笛(2006)。《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李德英、謝繼華、鄧麗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方銘健(2005)。《西洋音樂史:理念與建構》。臺北:仁泉文具。
皮耶‧慕理尼耶(Pierre Moulinier)(2009)。《44個文化部:法國文化政策機制》(Les politiques publiques de la culture en France),陳羚芝譯。臺北:五觀藝術。
尼爾遜‧喬治(Nelson George)(2001)。《嘻哈美國》(Hip Hop America),何穎怡譯。臺北:商周。
岑大利、高永建(1999)。《中國古代乞丐》。臺北:台灣商務。
李建民(1993)。《中國古代游藝史:樂舞百戲與社會生活之研究》。臺北:東大。
吳嘉陵(1998)。〈二十世紀臺北市公共藝術的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岳永逸(2007)。〈近代都市中的底邊階級:北京天橋的說唱藝人〉。《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頁178~215。臺北:立緒文化。
岳永逸(2007)。《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系譜》。北京:中央編譯。
林永華(2003)。〈大眾捷運與公共藝術關係之研究以大臺北區捷運站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茂賢(2007)。〈台灣的民俗藝陣〉。《城市驚嘆號!台法街頭藝術節成果專輯》,頁6~18。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林信華(2002)。《文化政策新論:建構台灣新社會》。臺北:揚智文化。
林素霞(2003)。〈台灣公共藝術政策執行力之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哈利‧夏畢洛(Harry Shapiro)(2007)。《等待藥頭:流行音樂與藥物的歷史》(Waiting for the Man: The Story of Drugs and Popular Music),李佳純譯。臺北:商周。
洛秦(2001)。《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北京:人民音樂。
洛秦(2004)。《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上海:上海書畫。
洛秦(2007)。〈街頭音樂傳統的源起和發展,及其在文化商品市場中的意義〉。《學無界知無涯─釋論音樂為一種歷史和文化的表達》,頁260~275。上海:上海音樂學院。
亞歷山大(Victoria D. Alexander)(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Sociology of the arts: 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張正霖、陳巨擘譯。臺北:巨流。
倪再沁(2005)。〈台灣公共藝術的檢驗〉。《藝術反轉: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臺北:文建會。
高千惠(2009)。《藝術,以XX之名》。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梁蓉(2008)。〈戲劇不夜城──亞維儂〉。《法國,這玩藝!──音樂、舞蹈&戲劇》。頁220-231。臺北:東大。
梁蓉(2008)。〈街頭表演,要你好看!〉。《法國,這玩藝!──音樂、舞蹈&戲劇》。頁242-245。臺北:東大。
黃文博(2000)。《台灣民間藝陣》。臺北:常民文化。
陳其南(2005)。〈多層次的公共藝術視野〉。《藝術反轉: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臺北:文建會。陳碧琳(2001)。〈90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臺北:揚智。
張仁善(1998)。《中國古代民間娛樂》。臺北:臺灣商務。
張忘(2008)。《街頭藝人,上街頭》。臺北:原點。
張庚、郭漢城(1998)。《中國戲曲通史》。臺北:大鴻。
許倬雲(2007)。〈社會的底與邊〉。《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頁36~46。臺北:立緒文化。
張燦鍙(2003)。《文化:台灣問題的根源》。臺北:前衛。
費約翰(John Pick)(1995)。《藝術與公共政策》,江靜玲譯,臺北:桂冠。
喬健(2007)。〈緒論:底邊階級、邊緣社會與閾界社會〉。《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頁14~33。臺北:立緒文化。
喬健(2007)。〈樂戶的傳統與現代〉。《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頁62~83。臺北:立緒文化。
項陽(2007)。〈墮民的傳統與現代〉。《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頁84~101。臺北:立緒文化。
楊子葆(2005)。〈捷運公共藝術的時代挑戰〉。《藝術進站:捷運公共藝術》,臺北:文建會。
楊雙印、楊柳(2007)。〈河北吳橋的雜技藝人〉。《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頁125~177。臺北:立緒文化。
詹姆斯‧海布倫(James Heilbrun)、查爾斯‧蓋瑞(Charles M. Gray)(2008)。藝術‧文化經濟學》,郭書瑄、嚴玲娟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劉智明(1990)。《西洋音樂史與風格》。臺北:全音樂譜。
劉維公(2008)。〈新世紀的城市新興競爭〉。《街頭藝人,上街頭》。臺北:原點。
劉靜芳(2007)。〈台北地區街頭藝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戴君安(2008)。〈在泛紫香氛中的亞維儂起舞〉。《法國,這玩藝!──音樂、舞蹈&戲劇》。頁142-149。臺北:東大。
戴君安(2008)。〈以舞會友的國際民俗藝術節〉。《法國,這玩藝!──音樂、舞蹈&戲劇》。頁150-157。臺北:東大。
譚帆(2002)。《優伶:古代演員悲歡錄》。上海:百家。
2.期刊
文建會第一處(2008)。〈宏觀考量人才培養:文建會著重藝術產業扶植〉。《樂覽》,第111期,頁10~11。
于國華(2008)。〈文創產業台灣邁向未來之路〉。《樂覽》,第111期,頁4~8。
王凌莉(2008)。〈音樂團體產業化發展需思考產值〉。《樂覽》,第111期,頁9。
王嵩山(2005)。〈「全球化與地方文化展演」專輯導論〉。《民俗曲藝》,第148期,頁1~5。王嵩山(2006)。〈導言──文化遺產與城市生活〉。《民俗曲藝》,第152期,頁1~8。王櫻芬(2003)。〈「亞洲各國之文化政策與傳統表演藝術」專輯前言〉。《民俗曲藝》,第141期,頁7~11。
吳佳燕(2003)。〈街頭藝人增添臺北城市魅力〉。《臺北畫刊》,第429期,頁53~56。吳其鴻(2006)。〈盲與忙的交逢:視障街頭藝人展演中的交換關係〉。《美育》,第150期,頁78~83。岳永逸(2003)。〈脫離與融入:近代都市社會街頭藝人身分的建構〉。《民俗曲藝》,第142期,頁207~272。
岳永逸(2006)。〈城市生理學與雜吧地的「下體」特徵:以近代北京天橋為例〉。《民俗曲藝》,第154期,頁201~252。林芳宜(2008)。〈從原創到製作:NTSO的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樂覽》,第111期,頁12~13。
錢麗安(1999)。〈移動的表演饗宴--臺北街頭藝人光影〉。《表演雜誌》,第84期,頁26~31。簡秀珍(1998)。〈作戲倥,看戲憨--法國夏隆市第十二屆街頭藝人藝術節〉,《表演雜誌》,第70期。頁84~87。3.網路資料
Peter Wilton(2010)。Street music。New Grov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public/book/omo_gmo。
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2008年6月30日)。〈關於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
http://www.art-district.org.tw/aboutus.html。
文化創意產業專屬網頁(2008年1月2日)。http://www.cci.org.tw/portal/index.asp。
高堂堯(2010年6月6日)。〈《現行政策》地方各自為政 藝人通行有阻〉。《人間福報》,2010年5月23日。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83524。
陳其南、劉正輝(2008年10月7日)。〈文化公民權之理念與實踐〉。《國家政策季刊》,2005年,第4卷第3期。http://www.cca.gov.tw/cforum/related/20050630.pdf。陳曉偉(2008年12月20日)。〈在永康公園「Spoon de Chop(用湯匙打人)」!?一篇關於街頭音樂的田野觀察〉。《文化研究月報三角公園》,第70期。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70/journal_park705.htm。
陳曉偉(2008年12月20日)。〈音樂的日常政治:臺北街頭音樂個案〉。《文化研究月報三角公園》,第76期。http://hermes.hrc.ntu.edu.tw/csa/journal/76/journal_park761.htm。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2008年11月27日)。〈流動空間:資訊化社會的空間理論〉(The Space of Flows: A Theory of Space in the Informational Society)。《城市與設計學報》,王志弘譯,第1期。http://www.bp.ntu.edu.tw/citydesign/1.htm。
黃絹智(2009年4月18日)。〈街頭藝術表演文化〉。《新台灣新聞週刊》,2007年6月14日,第586期。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70845。
臺北市文化局網站(2007年12月2日)。
http://www.culture.gov.tw/freeway_web/web/Bsource_u06.php。
臺北市文化局(2006)。《臺北市街頭藝人從事藝文活動許可辦法》。
臺灣街頭藝人發展協會(2007年9月3日)。http://www.busker.org.tw/。
臺灣街頭藝人發展協會(2008年11月25日)。〈第五屆台灣十大傑出街頭藝人選拔成績揭曉!〉。《臺灣街頭藝人發展協會》。http://www.busker.org.tw/。
閻書孝(2007年12月28日)。〈打造創意城市的建議〉。《臺北市文化局創藝站‧主題文章》。http://www.culturalindustry.org/analyzetrendetail.php?id=81。
劉雯婷(2007年11月10日)。〈街頭飆藝術─看台灣的街頭表演藝術〉。《臺北市文化局創藝站‧主題文章》。http://www.culturalindustry.org/subartdetail.php?id=31。
劉雯婷(2007年11月10日)。〈全民街頭藝動─看台法街頭藝術的異同〉。《臺北市文化局創藝站‧主題文章》。http://www.culturalindustry.org/subartdetail.php?id=36。
謝仁庭(2008年9月14日)。〈街頭的珍寶〉。《臺北市文化局創藝站‧主題文章》。
http://www.culturalindustry.org/subartdetail.php?id=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