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1.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http://history.moe.gov.tw/)
2.李宜芳,「教育部補助與公、私立大學辦學績效之評估」,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8年3.李隆生,詹秋貴,鄧嘉宏,「全球化與高等教育」,2007全球化暨國際企業研討會論文,民國96年4月26日
4.杜榮瑞、郭振雄,「大學院校之效率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資料包絡分析之應用」,2001年會計理論與實務研討會,2001年10月
5.林建煌,「策略組群、組織作為與績效關係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8年6.姜波英,「我國國立大學經營效率之探討」,國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民國92年7.施佑靜,「台灣壽險業動態策略群組之實證研究-論金改對壽險業者策略與績效之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8.姬維娜,「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運用績效評估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9.孫震等,遠東60週年白皮書─開創新猶 預約大未來,台北,遠東集團—財團法人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民國99年5月
10.徐明珠,「少子化時代教育應有的對策與行動」,2006國政研究報告,民國95年4月30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R-095-003.htm
11.徐明珠,「從大學高錄取率分析高等教育之問題與發展」,2006國政研究報告,民國95年9月4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5/EC-B-095-020.htm
12.高強、黃旭男、末吉俊幸,管理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台北,華泰文化,民國92年
13.高樹勛,「台灣綜合型大學教學研究效率評析─三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14.張力允,「我國公私立大學校院經營績效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15.張重昭,「產業環境、技術特性經營策略、管理制度與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4年16.張耕瑋,「台灣壽險業策略群組之實證研究-DEA邊際替換率之應用」,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17.張耕瑋,「台灣壽險業策略群組之實證研究-DEA邊際替換率之應用」,國立灣科技大學企管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
18.張嘉倩,「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效率之衡量:跨期資料包絡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5年19.教育部,「我國高等教育素質與亞洲鄰近國家之比較」,教育部,民國92年1月2日(來源網站: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098)
20.教育部,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民國90年7月 (來源網站: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9/90.07%E5%A4%A7%E5%AD%B8%E6%95%99%E8%82%B2%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pdf)
21.教育部,高等教育現況檢討及追求卓越之發展策略專案報告,民國98年
22.教育部,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民國94年 (來源網站: www.nctu.edu.tw/National/qa/940516.doc)
23.陳振遠,「高教環境變遷下 如何善用評鑑開創新局」,評鑑雙月刊,23期2010年1月
24.傅遠智,「評估我國大學校院之發展策略:以資料包絡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5年25.曾憲立,「國內大學績效評量有關規模效率之探討-資料包絡分析法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26.黃能堂,「台灣人口結構變遷對技職教育的衝擊與其因應」,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4期2007年2月97-114頁27.黃敏婷,「大學院校經營績效之評估-以資料包絡分析結果排序」,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28.黃博煜,「台灣教育行政類研究所策略群組之實證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29.黃義中,「大學的經營績效與品質」,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30.楊朝祥,「台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超越與卓越」,教育資料集刊,第44卷2009年12月1-28頁
31.廖詩雁,「台灣地區大學機構經營效率與決定因素之研究-DEA與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之應用」,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32.潘惠靜,「教育部獎補助經費對私立大學辦學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33.鄭淑芳,「國立大學校院相對效率之研究-使用資料包絡分析法」,國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34.盧文民、何東興,「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績效評估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第十二卷第三期,民國98年8月35.賴仁基,「我國綜合大學效率差異之衡量─資料包絡分析的應用」,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5年36.顧志遠,「有關非營利機關效率評估及預算再分配之整體規劃模式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英文部分
1.Abbott M., Doucouliagosa C.. 2003,” The efficiency of Australian universities: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2, 89–97
2.Ahn, T., Charnes, A., and Cooper, W. W. 1988, “Some statistical and DEA evaluations of relative efficiencies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 22(6), 259-269
3.Banker, R. D., Charnes, A. and Cooper, W. W. 1984, “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30, 1078-1092.
4.Boussofiane, A., Dyson, R.G., and Thanassoulis, E.. 1991 “Applied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52(1), 1-15.
5.Buchinsky, Moshe 1998 “Recent advantages in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s, 33, 88-126.
6.Caves, R.E., Porter, M. E. 1977, “From entry barriers to mobility barriers conjectural decisions and contrived deterrence to new competi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1, 241-261.
7.Charnes, A., Cooper, W. W. and Rhodes , E. 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 429-444.
8.Cool K, Schendel D. 1987. “Strategic group form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the 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1963–1982”. Management Science 33: 1102–1124.
9.Fiegenbaum A, Thomas H. 1990.” Strategic groups and performance: the U.S insurance industry,1970-84.”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1(3):197-215.
10.Gonzalez-Fidalgo, Eduardo and Juan Venura-Victoria (2002) “How much do strategic groups matter”,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1, 55-71.
11.Hunt MS. 1972. Competition in the major home appliance industry 1960-1970.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2.Johnes J. 2006,”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measurement of efficiency in higher education”,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5, 273–288.
13.Koenker, R. and G. Bassett 1978, “Regression quantiles”, Econometrica, 46, 33–50
14.Koenker, R. and Hallock, K.F. 2001, “Quantile regression: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51, 143-56.
15.Lewin, A.Y., R.C. Morey and T.J. Cook 1982 “Evaluating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ency of courts”, Omega 10(4):401-411.
16.Mascarenhas, B. and Aaker D.A. 1989, ”Mobility barriers and strategic group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5):333-352.
17.Paucar-Caceres, A. and Thorpe, R. 2005. “Mapping the structure of MBA programm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accredited AMBA programm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56(1): 25-38.
18.Ramaswamy, K. and Li, M. 1997. “Strategic change among US business Schools: a strategic group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2(6): 343-47.
19.Segev, E., Raveh, A. and Farjon, M. 1999. “Conceptual maps of the leading MBA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re courses, concentration areas, and the ranking of the school.”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6): 549-565.
20.Warning S. 2004 “Performance differences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empircal analysis of strategic groups”, Review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45, 39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