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一) 期刊
1.王本壯、陳品竹、張美琴,2011,以行動研究探討中區農村再生重建培根計畫,農村再生與地景環境規劃學術研討會。
2.王本壯、劉淑萍,2010,客家文化生活圈發展模式:以苗栗地區為例,客家城市治理(江明修主編),頁345-370。台北:智勝文化。
3.古宜靈、辛晚教,1997,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社區發展之研究,都市與計畫,第24卷第1期,第43-68頁。4.古宜靈,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的反省,立德學報,第3卷第1期,第109-122頁。5.江明修,2006,社區意識與公民,教育研究雙月刊,第51期,第41-52頁。6.李剑华,2010,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厦门市湖里公园南大门的规划与建设,廣東園林,32卷3期,第31-33頁。
7.朱益生,2002,《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社區總體營造的美麗與哀愁,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第22期。
8.朱盈蒨、汪文政,2010,社區意識與節慶文化活動之研究-以澎湖乞龜活動為例,島觀光研究,3卷1期,第125-144頁。
9.吳綱立,2007,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 第16卷第1期,第21-55頁。10.林明瑞、陳柏言,2007,社區營造對居民自然保育態度、行為模式影響之探討─以南投縣桃米生態社區為例,環境教育研究,第5卷第1期,第73-129頁。
11.林伯勳、張金鶚,2002,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 人、活動與公共空間關係之探討,都市與計劃,29卷1期 ,第115-140 頁。12.侯錦雄、歐雙磐、李松根、林綺瑩,2008,野菜共和國—另類文化景觀的參與式營造,第五屆台灣地方鄉鎮觀光產業發展與前瞻學術研討會。
13.郭漢鍠、蘇玫碩等,2009,雲林斗六太平老街店面招牌的訊息, 詮譯與規劃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28捲第2期,第101-110頁。14.郭彰仁、侯錦雄等,2009, 檢視社區居民參與城鄉風貌計畫的計畫行為理論,建築學報,第69 期,第137~154 頁。15.夏鑄九,2007,做為社會動力的社區與城市: 全球化下對社區營造的一點理論上的思考,臺灣社會研究,第65期,第227-247頁。16.畢恆達,1995,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裡學研究,第4期,第224-259頁。17.張凱智、宋秉明,2010,民眾參與、地方依附對觀光發展態度關係之研究—以三個不同觀光發展形態社區為例,觀光休閒學報,第16 卷第2 期,第89-115 頁。
18.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第107期。19.曾益海,2010,传承地域文化,解析时代特征―长沙大道景观设计的地域特色营造研究,華中建築,28卷9期,第103-105頁。
20.曾健洲、傅朝卿,2009,馬祖聚落保存中傳統建材取得變遷與利用狀況之研究,建築學報70期,第55-76頁。
21.黃瑞茂,2006,「參與是設計的環境營造過程:參與是設計—一本合作、協力、社區營造的技術指南(co-design:a process of design participation)書介」,空間,84期, 第50-52頁。
22.蒋德平;朱虎;孙琦琪,2010,基于地域文化下的交互空间研究―浅析徐州市八一大堤西段景观建筑设计,中外建築,2010卷10期,第115-117頁。
23.劉敦,2008,社区凝聚力与城市社区发展 ,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8卷3期,第13-14頁。
24.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第35卷第4期,第313-338頁。25.駱偉,朱曉華,2000,試論地方文獻與地方文化的關係,第20卷第5期。
26.顏亮一,2006,國族認同的時空想像:台灣歷史保存概念之形成與轉化,規劃學報,第33期,第91-106頁。(二) 碩博士論文
1.王本壯,2006,民眾參與社區環境改造之行動研究-苗栗縣個案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2.王俊傑,2006,都市計畫公共空間生產過程之公共性研究-以台中市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3.王進義,2011,一個理事長的社區營造日記:推展社區營造的省思與最適化模式探討,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4.李培菁,2006,民俗節慶活動認同感與贊助意願之研究-以大甲媽祖文化節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5.林妍君,2002,社區參與在台北市社區環境改造應用之研究─ 以東榮社區與萬和社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6.林明哲,2008,探討民眾參與行為在城鄉風貌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影響因素,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7.周碧芳,2006,居民對地方特色產業遊憩資源與發展效益認知之研究以田尾花卉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8.陳宣偉,2009,布拉格都市意象,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9.陳資雲,2001,從城鄉景觀之特色探討台灣地區城鄉風貌改造之方向---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10.陳郁婷,2007,從場所營造與賦意的觀點探討校園圖書館建築公共藝術及環境規劃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1.陳柏翰 ,2008,台北市車站周邊地下街空間使用之調查分析,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2.陳怡陵,2008,民眾對都市生態永續意象認知與視覺偏好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13.黃世安,2010,社區參與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環境改造案例之研究-以臺南市東區四社區為例,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碩士論文。14.董娟鳴,1994,以使用者活動行為觀點探討地區性鐵路車站前開放空間之設計,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5.鄭明誌,2009,雇工購料公私協力機制之研究-以新竹縣社區營造風貌為例,中華大學建築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16.蘇育南,2004,社區營造中民眾參與空間營造角色課題之初探—以台南縣三個社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班論文。(三) 書籍
1.王受之,2003,城市史第一部有機城市,藝術家出版社。
2.郭忠仁 ,2007,《空間‧視覺‧感知 Visual Perception of Space》,曉圓出版社,台北。
3.高敬文,1999,質性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4.翁開誠主編,2004,行動研究:大家做、大家談,五南出版社。
5.謝臥龍主編,2005,質性研究,心理出版社。
6.Altrcher Posch 、Somekh 著 夏林青 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遠流出版社。
7.Jean Mceniff、Jack Whitehead著 朱仲謀 譯,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五南出版社。
8.Nick wates 、charles knevitt 著 謝慶達、林賢卿 譯,2003,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創興出版社。
(四) 技術報告書
1.台灣社區培力學會,2010,苗栗縣社區規劃師執行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書。
2.國立聯合大學,2009,苗栗縣社區規劃師執行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書。
3.台灣社區培力學會,2007,苗栗縣社區規劃師執行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書。
4.苗栗縣社區大學協進會,2002,苗栗縣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書。
5.台灣社區培力學會,2010,苗栗社區營造中心期末報告書。
6.台灣社區培力學會,2007,文化生活圈基礎調查暨因應計畫轉型結案報告書。
7.國立聯合大學,2010,「99年苗栗縣造橋鄉大西聚落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駐點工作坊」委託專業服務案結案報告書。
二、英文參考文獻
1.Carroll, J and M. Rosson, 2007 ,"Participatory design in community informatics." Design Studies 28(3):P. 243-261.
2.Corrado Zoppi, Sabrina Lai,2010,Assessment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Plan of Sardinia (Italy): A participatory-action-research case study type, Land Use Policy 27 P. 690–705.
3.Evan D.G. Frasera,, Andrew J,Dougill,2006, Bottom up and top down: Analysis of participatory rocesses for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 identification as a pathway to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78 P.114–127.
4.Hordijk, M. and I. Baud ,2006,"The role of research and knowledge generation in collective action and urban governance: How can researchers act as catalysts?" Habitat International 30(3): P.668-689.
5.Kashef, M,2008,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approaches to urban form and design in the Toronto reg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Geoforum 39(1):P. 414-437.
6.Laura Nichols,2002, Participatory program planning:including program participants and evaluators.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25P.1-14.
7.N. Khanlou、 E. Peter,2005,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considerations for ethical review.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60 P. 2333–2340.
8.Philippa Collie , James Liu , Astrid Podsiadlowski , Sara Kindon,2010,You can’t clap with one hand: Learnings to promote culturally grounded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with migrant and former refugee commun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4 P.141–149.
9.Wu, J.,2006,"Environmental amenities, urban sprawl,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52(2): P.527-547.
10.Wang, B., F. Chou, et al,2010,"Awareness of Residents Regar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ustainable Urban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Action Research in Taiwan."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23(2): P.1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