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6: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元政
研究生(外文):Yuan-Cheng Huang
論文名稱:安養機構老人對地方依附、知覺服務品質、與其生活適應、需求不滿足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Correlation Study among Place Attachment, Perception to Institution Service Quality, Life Adjustment and Need Dissatisfaction for the Elder Living in the Senior Nursing Institution.
指導教授:郭靜晃郭靜晃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ing-Houng Kuo
口試委員:黃志成曾華源郭靜晃
口試委員(外文):Chih-Cheng HuangHua-Yuan TsengJing-Houng Kuo
口試日期:2011-06-27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福利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4
中文關鍵詞:地方依附服務品質生活適應需求不滿足
外文關鍵詞:place attachment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f the institutelife adjustment and need dissatisfication for the eldersthe nursing institut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7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主要探討新北市安養機構老人地方依附、知覺機構服務品質、生活適應與需求不滿足之關係。本研究以抽取新北市6所安養構為研究對象,共計153位老人為研究樣本,以「地方依附量表」、「服務品質量表」、「生活適應量表」與「需求不滿足量表」等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根據問卷調查所得到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迴歸、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研究結果發現:
1.安養機構老人在地方依附、知覺服務品質、生活適應與需求不滿足之得分上有正向得分趨向。
2.安養機構老人在地方依附(地方認同、地方互動與依賴)層面感受良好,地方認同在老人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及入住機構年數均不顯著,只有老人個人性別與子女數不同上有顯著差異。
3.安養機構老人在知覺機構服務品質(有形性、確實性、關懷性、可靠度、回應力)層面感受良好,在老人性別、年齡、子女數、教育程度與入住機構年數上均不顯著,只有老人婚姻狀況有顯著差異。資料顯示喪偶老人的知覺服務品質優於已婚老人。
4.安養機構老人在生活適應(心理適應、生理適應、社會適應)層面感受良好,在老人性別、年齡、子女數、教育程度與入住機構年數上均不顯著,只有老人婚姻狀況有顯著差異。資料顯示喪偶老人在機構的生活適應優於已婚與未婚老人。
5. 安養機構老人在需求不滿足(激勵因子、保健因子)層面感受良好,在老人性別、年齡、子女數、教育程度與入住機構年數上均不顯著,只有老人婚姻狀況有顯著差異。資料顯示喪偶與離婚老人在需求不滿足優於已婚老人。
6.在安養機構老人知覺服務品質、生活適應與需求不滿足激勵因子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知覺服務品質、生活適應與需求不滿足保健因子之間具有顯著負相關。
7.知覺服務品質可有效預測安養機構老人生活適應;知覺服務品質與生活適應可有效預測安養機構老人需求不滿足。
最後針對本研究的發現提出對安養機構與未來研究的具體建議。

This study main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lace attachment,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f the institute, life adjustment and need dissatisfication for the elders living in the nursing institute in the New Taipei City. The sample includes 153 aging people selected from 6 institutes by using cluster sampling technique. The measuring tools include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place attachment scale, service quality scale, life adjustment scale and need dissatisfication scale. The data analyses us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tudent t 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s correlation, stepwise regression and path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1. There exists in the high score in the scales of place attachment,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f the institute, life adjustment and need dissatisfication.
2. There are mostly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scale of place attachment among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except sex and child number.
3. There are mostly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in the scale of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of the institute, life adjustment and need dissatisfaction among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except marital status indicating the widowed are higher than the married.
4.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among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life adjustment and the motivator subscale of the need dissatisfaction; however, there are nega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among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life adjustment and the hygiene subscale of the need dissatisfaction.
5.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can highly predict life adjustment for the elders living in the nursing institute and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 and life adjustment can highly predict need dissatisfaction for the elders living in the nursing institute.
Finally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the institution management and further stud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動機……………………………………………………………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4
第四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需求不滿足…………………………………………………………………7
第二節 地方依附……………………………………………………………………14
第三節 服務品質……………………………………………………………………17
第四節 生活適應……………………………………………………………………24
第五節 服務品質、地方依附、生活適應與需求不滿足之相關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9
第二節 研究假設……………………………………………………………………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59
第一節 安養機構老人的背景資料、地方依附、知覺服務品質、生活適應、需求不滿足量表分布情形之描述 ………………………………………………………61
第二節 地方依附在基本變項之差異性……………………………………………63
第三節 服務品質在基本變項之差異性……………………………………………72
第四節 生活適應在基本變項之差異性……………………………………………85
第五節 需求不滿足在基本變項之差異性…………………………………………95
第六節 地方依附、服務品質、生活適應與需求不滿足之相關 ………………104
第七節 生活適應與需求不滿足之多元迴歸預測分析 …………………………109
第八節 需求不滿足之徑路分析 …………………………………………………11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18
第二節 研究結論建議 ……………………………………………………………12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30
參考文獻……………………………………………………………………………131
附件一 正式問卷 …………………………………………………………………139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台灣省分會(1999)。台北市中正區非低收入戶獨居長者生活現況與需求探討。
內政部社會司(1999)。台灣省六十五歲以上獨居老人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調查報告。
王卿蘭(2005)。老人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品質與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臺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1994)。《我國老人福利法執行成果之評估》。
田曉齡(2005)。獨居老人福利輸送認知、使用情形、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澎湖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
白秀雄(1996)。老人福利。臺北:三民書局。
行政院主計處(2010)。九十九年第三十六週內政統計通報(99年6月底我國老人安養及長期照顧概況)。
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1994)。我國老人福利法執行成果之評估。
江亮演、余漢儀、葉肅科、黃慶鑚(2005)。老人與身心障礙福利。臺北縣蘆洲市 : 空中大學。
林娟芬(1992)。〈老年人的社會支援網絡與生活適應—以台南公私立仁愛之家老年人為例〉。《當代社會工作學刊》2:65-84。
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6,38-46。
沈志勳(2004)。中年男同志的老化態度與老年準備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宋冀寧(2000)。社會福利機構服務品質相關因素探討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余玫燕(2001)。老人安養護機構服務滿意之研究—以 J 安養中心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李翊駿(2000)。香港獨居長者的特質與安老服務。社會工作學刊,6,19-57。
李光延(2003)。日本介護保險最新發展。長期照護財務制度規劃研討會。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長期照顧委員會。(頁43-81)。
李國肇(2009)。居民在地智慧對地方依附與環境意象之關係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
周京安(1995)。台灣老人遷入安養機構之感受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1-0301-H-002-28-N1。
周建卿(1985)。老人對社會家庭應如何適應。長春叢書 3。台北:中華日報。
邱美汝(2001)。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教裕(1998,11月)。老人福利社區化之理念與實務-以社區獨居老人為例。全國獨居老人需求與社區照顧研討觀摩會講議。
高紀惠總校閱(1996)。新護理診斷手冊。台北:華杏。
范涵惠(2002)。長期照護機構老人健康狀況、生活適應及生活滿意度相關性之探討。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玉雪(2009)。安養機構老人對服務品質的感受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徐淑真(2001)。社區獨居老人其內在資源對憂鬱與生活品質影響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徐立忠(1993)。生涯計畫與成功的老人,社區發展季刊。第五十五期。
徐慧娟、張明正(2004)。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2), 1-36。
涂秀文(民88)。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尹薰(2007)。地方依附、遊憩衝突與調適行為關係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張宏哲(2001)。台北縣老人福利需求調查研究期末報告。台北縣政府社會委託研究。
張宏哲(2002)。社區老人使用福利服務的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縣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8,頁183-232。
張紘宇(2009)。小型老人機構管理者對於老人照顧需求認知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明新科技大學服務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富盛(2004)。大台北地區安養中心服務品質評估之研究-模糊多準則決策方法之應用。中華大學碩士論文。
張金釵(2005)。社會福利機構服務品質之研究—以台中市安養護機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行政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靜琪、葉莉莉、張玉玲、許蕙美(1999)。台南市北區獨居老人之獨居狀況、居住安全及其對福利資源使用與需求初探。社區發展季刊,88,305-315。
莊明德(2000)。老人安養機構服務品質與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縣老人公寓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登聰(2005)。再論營利性組織參與老人安養護機構經營的可行性探討非營利組織。社區發展季刊,110,95-110。
陳宇嘉(1985)。高雄市老人福利問題之研究-老人人口、現況、需求與未來趨勢。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社會福利研究中心
陳明珍(2002)。養護機構老人之生活適應過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芷如(1997)。承命生根之過程-台灣機構化失能老人遷居的心路歷程。長庚醫學暨工程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芷如、徐亞瑛(2000)。承命生根的過程-台灣機構化失能老人遷居的心路歷程。長庚醫學院暨工程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口:長庚醫學院暨工程學院。
陸洛(民 87)。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彙刊,8,(1),115-137。
傅麗蘭、楊政峰(1999)。獨居老人跌倒情形、步態居家環境及身體功能評估。中華物療誌,24(2),1-9。
黃子庭、廖秀珠(1993)。台北市北投區社區老人跌倒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公共衛生,20(3),234-245。
黃松林(1994)。老人養護機構服務提供與被養護者滿意度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舜、蔡麗華(2001)。老人長期照顧、養護機構經營管理問題及對策。中華民國醫院協會雜誌,34(6),頁22-33。
黃璉華、林豔君(2000)。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照護需求之系列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曾淑汝(1999)。護理之家老年住民的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之探討。未發表碩士論文。高雄:高雄醫學院。
游麗裡(1999)。台灣地區小型養護機構服務品質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楊依璇(2009)。Maslow需求層次改變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楊培珊(1999)。台北獨居老人生活暨需求概況調查-以文山區為例。台大社會學,27,143-188
萬育維 (1994)。專業整合與老人長期照護之規劃。經社法誌論叢,14:67-83。
萬育維譯(2005)。老人照護工作-護理與社工的專業合作。紅葉。
葉若分(2003)。以行動研究法探討獨居老人需求滿足過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麗蘭、楊政峰(1999)。〈獨居老人跌倒情形、步態居家環境及身體功能評估〉。《中華物療誌》,24(2) :1-9。
劉怡雯(2007)。地方依附、環境屬性對社區景點意象塑造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99)。《台灣省獨居老人生活狀況及對社會福利需求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劉俊志(2004)。居民與遊客對於鯉魚潭風景特定區之地方依附差異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敏珍(2000)。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俐(1998)。高雄市獨居老人居家服務現況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38,26-33。
葛雅琴(2001)。台灣地區老年人遷居安養、養護機構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振華(2003) 長期照護機構策略聯盟與服務品質關係之研究---以萬安、萬泰養護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學程專班碩士論文。
賴惠玲(1993)。社區老人對護理之家的態度。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詠琪(2005)。成功老化:老年人之生活品質相關因子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美娥(1992)。台北市老人居家福利需求與照顧網絡之研究。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
謝高橋(1994)。老人需求與老人福利措施。社區發展季刊,67,180-189。
邵金瑛(2009)。品管手法在提升老人安養服務品質之應用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簡秀美(2006)。長期照護機構服務品質與住民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份
Armer, J. M. (1996). An explor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adjustment among relocating rural elders. Image. 28(1), 35-39.

Chenitz,W.C(1983).Entry into a nursing home as status passage: A theory to guide nursing practice .Gastric Nursing. 4, 92-97.

Ferraro,K.F.(1982). The consequences of relocation among the age in the community. Journal of the Gerontology ,38(1): 90-96.

Hammit, W. E., Backlund, E. A. & Bixler, R. D. (2006). Place bonding for recreation places: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development. Leisure Studies, 25(1), 17-41

Herzberg, F., Maunsner, B., & Snyderman, B. (1959),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John Wily & Son.

Hidalgo, M. C., & Hernandez, B. (2001).Place attachment: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question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 273-281.

Holzapfel, S. K., Schoch, C. P., & Dodman, J. B.(1992). Response of nursing home residents to intraninstitutional relocation. Geriatric Nursing, 13(4), 192-195.

Korpela, K. M. (1989).Place identity as a product of environmental self regul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9(3), 241-256.

Kylea, M and Tarrant, (2004), Linking place preferences with place meaning: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motiv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 Psychology, 24, 439-454.

Lieberman, M.A. (1961). Relationship of mortality rates to entrance to a home for the aged. Geriatrics, 16, 515-19.

Magaziner, J., & Cadigan, D. A. (1989). Community resources and Mental health of older women living alone.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 1(1)Feb, 35-49.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McCraken, A. (1987).Emotional impact of possession loss.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13(2): 14-19.

Nay. R. (1995) .Nursing home residents’perceptions reloc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4(5): 319-325.

Owens, R. G.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Reform.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and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ion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3), pp. 41-50.

Potts, M. k. (1997).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living alone: The importance of friends within and outside of a retirement community. Social Work, 42(4),July. 348-362.

Proshansky, H.M., Fabian, A.K. & Kaminoff, R.(1983).Place identity: Physical world socialization of the self.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1), 57-83.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and Berry, L. L. (1988),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Processes in the Delivery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Marketing, 52(2), pp. 35-48.

Smith, C. M., & Manrer, F. A. (1995). Responsibility of the nurse in working with the elderly client in the community. In community helth nurs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hiadelphia: Saunders, 737-739

Stokols, D., & Shumaker , S.A.(1981).People in places: A transactional view of settings. In D. Harvey (Eds.), Cogni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pp.441-488). New Jersey: Erlbaum.

Tobin S.S.(1989). The effects of instutionalization. In K.S. Markides and C.L. Cooper(Eds), Aging Stress and health.(P139-163). Chichester: John Wiley & Sons.

Tosi, H. L., Mero, N. P., & Rizzo, J. R. (2000).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lackwell Publishers.

Williams, D. R., Patterson, M. E., Roggenbuck, J.W., & Watson, A. E. (1992a).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 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Leisure Sciences, 14(1), 29-46.

Williams, D. R., & Vaske, J. J. (2003). The measurement of place attachment: Valid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a psychometric approach. Forest Science, 49(6), 830-84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謝高橋(1994)。老人需求與老人福利措施。社區發展季刊,67,180-189。
2. 劉慧俐(1998)。高雄市獨居老人居家服務現況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38,26-33。
3. 傅麗蘭、楊政峰(1999)。〈獨居老人跌倒情形、步態居家環境及身體功能評估〉。《中華物療誌》,24(2) :1-9。
4. 萬育維 (1994)。專業整合與老人長期照護之規劃。經社法誌論叢,14:67-83。
5. 楊培珊(1999)。台北獨居老人生活暨需求概況調查-以文山區為例。台大社會學,27,143-188
6. 黃子庭、廖秀珠(1993)。台北市北投區社區老人跌倒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公共衛生,20(3),234-245。
7. 傅麗蘭、楊政峰(1999)。獨居老人跌倒情形、步態居家環境及身體功能評估。中華物療誌,24(2),1-9。
8. 陸洛(民 87)。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彙刊,8,(1),115-137。
9. 郭登聰(2005)。再論營利性組織參與老人安養護機構經營的可行性探討非營利組織。社區發展季刊,110,95-110。
10. 張宏哲(2002)。社區老人使用福利服務的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縣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8,頁183-232。
11. 徐立忠(1993)。生涯計畫與成功的老人,社區發展季刊。第五十五期。
12. 施教裕(1998,11月)。老人福利社區化之理念與實務-以社區獨居老人為例。全國獨居老人需求與社區照顧研討觀摩會講議。
13. 李翊駿(2000)。香港獨居長者的特質與安老服務。社會工作學刊,6,19-57。
14. 邱美汝(2001)。長期照護機構老人的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吳坤良(1999)。老人的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6,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