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中文部份
王泠、鄭元龍(1995)。國泰女子籃球隊攻守技術診斷與球員技術表現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報,2,292-271。
王泠(2001)。女子甲組籃球運動員的技術訓練。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城、陳金億(1997)。籃球得失分平面分佈圖的介紹與使用。大專體育,30,152-156。王俊明(1995)。從統計觀點分析男子社會甲組籃球聯賽的攻防技術。大專院校八十四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831-840。
中華民國籃球協會技術委員會(1998)。國際籃球規則中英文版。中華民國籃球協會,51。
江玉棻、周俊三(2003)。我國參加第二十屆亞洲女籃錦標賽因應之道。大專體育,66,32~38。呂青山(1996)。大男乙組籃球代表隊員攻守動作技能之分析研究。藝術學報,59,376-386。李炳泉、潘前(1990)。提高籃球進攻穩定性的主要對策。體育科學,10(2),26-30。
李元偉、池建(1992)。不同位置男籃運動員持球活動的特點。北京體育學報,15(3),67-74。
李雲光、江孟珍(2002)。2001 年東亞運籃球比賽攻守紀錄分析。北體學報,10,211-219。李俊鴻、賈凡(2008)。超級籃球聯賽球迷旅遊需求與遊憩效益評
估。第八屆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東方介德、李雲光(2004)。男子籃球比賽攻守技術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70,128-135。施致平(2001)。中華職籃觀眾參與之預測模式研究。體育學報,30,131-142。
施致平(2001)。體育運動與法律問題。學校體育雙月刊,63,
13-19。
洪玲瑤(1996)。如何欣賞籃球比賽。石青青年,7,17-18。
徐元慶(1997)。我國籃球運動發展之源由。大專體育,29,128-135。
徐武雄、陳顯榮(1998)。論我國男子籃球運動之發展。環球商業專科學校學報,6,67-75。凌貞芳、蔡葉榮(1999)。我國高中男子甲級籃球聯賽前八強之攻守技術分析。1999 年國際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論文輯,221-234。
高俊傑、蔡育佑(2003)。91 年度高中男子籃球聯賽投籃命中率分析。92 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體育學術研究會,79-86。
高俊傑、蔡育佑(2003)。高中籃球聯賽不同位置球員之年齡、身體組成及攻守紀錄之分析。馬偕學報,3,217-231。許樹淵(1995)。亞運會女子籃球賽成績分析。體育與運動,92,60-67。曹健仲、張延飛(1994)。籃比賽成績的攻守技術代表性項目之編制。體育學報,18,113-124。國際籃球規則中文版(2004)。2002 國際籃球規則。中華民國籃球協會。
陳京生、徐佩清(1994)。對籃球比賽防守技術的發展趨勢及我國家隊相應戰略的研究。中國體育科技,30(9),30-36。
陳全壽(1996)。訓練法之理論與實際。85 年大專院校運動會教練會議手冊,94-99。
陳榮章(1997)。我國籃球運動發展之研究。台南家專學報,16,117-128。陳榮章(1997)。我國籃球運動發展之源由。大專體育,86,128-135。張家豪(2004)。2003SBL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參與動機與滿意
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葉 正(1998)。1991-1994 年亞洲盃男子籃球賽攻守變項之探討。台大體育,33,33-40。
黃恆祥、王泠(2002)。女子籃球技術指導分析。德育學報,17,53-68。黃萬隆(2003)。從實務中探討籃球人釘人防守的深度結搆。92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30。
黃萬隆(2003)。高中籃球風格建立之關鍵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賈凡(2006)。歐美體適能研究進展與啟示。第一屆明道管理學院
通識教育研討會,彰化縣。
蔡葉榮(2001)。女子籃球運動員體型及攻防技術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0 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台北。
蔡義川(2004)。高中籃球聯賽(HBL)三位置球員攻守技術名次相關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桃園。劉俊卿、王信良(1999)。時光隧道。台北:民生報社。
劉典謨(2001)。規則修訂帶動籃球運動的發展。成大體育研究,6,11-25。
潘一航(1997)。籃球比賽攻防技術之分析研究。大專體育,32,103-108。蔣憶德(1997)。籃球運動的體能結構。大專體育,29,56-60。
游正忠、邱翼松(2003)男子籃球員攻防技術和能力分析-以高苑學院男籃隊季後賽(2001-2002)為例。高苑學報,9,219-226。
華炳泉、潘前(1990)。提高籃球進攻穩定性的主要對策。體育科學,10(2),26-30。
二、英文部分
Chen, S. (1997).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metabolic adaptations during stages of basketball season.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California master thesi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Fullerton.
Gilman, M. B. (1996). The use of heart rate to monitor the intensity of endurance training. Sport Medicine, 21,73-79.
Isaacs, N. D., & Motta, D. (1988). Basketball-The key to excellence. Sport Illustrated Winner’s Circle Books.
Knight, B. (1982). Let’s play defense. Unpublished manuscript.
Krause, J. V. (1991). Basketball skill & drills. Leisure Press Champaign, Illinois.
MacDougall, J. D. (1992). Hypertrophy or Hyperplasia. In P. V. Komi (Eds.): 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 230-238.
Mcinnes, S. E. (1995). The physiological load imposed on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competitio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13,387-397
Pim, R. L. (1994). Winning basketball. Contemporary Books, Inc.
Sememick, D. (1986).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for basketball. 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thletic Institute.
Summit, P. H., & Jennings, D. (1991). Basketball. Wm. C. Brown Publishers.
Thomas, R. (2000). Essentials of strength training and conditioning. New York: Human Kinetics.
William, D. (2001). Exercise physiology-energy, nutrition, and human performance.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