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5)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7: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順毅
研究生(外文):Lo Shun-Yi
論文名稱:抗戰前期之和平運動-以周佛海為個案
論文名稱(外文):Chou Fo-Hai’s Peace Activities during the Early Sino Japanese War,1937-1940
指導教授:李朝津李朝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u-Chun Lee
口試委員:黃自進陳立文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Tzu-chinChen Lee-wen
口試日期:2011-06-2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5
中文關鍵詞:周佛海和平運動中日戰爭汪兆銘
外文關鍵詞:Chou Fo-haiWang Chin-we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發的中日戰爭雖進行了八年之久,但中日雙方為和平的努力未曾斷絕。其中以抗戰爆發時,在周佛海南京住宅聚會的「低調俱樂部」,為抗戰早期較為重要的和平團體。日本攻占南京及一九三八年「第一次近衛聲明」發表後,中日之間的和平已不可能,但低調俱樂部如周佛海、梅思平、高宗武等人仍常於武漢、重慶密會議論和平,周佛海甚至私派高宗武前往日本,並和梅思平在上海與日本秘密簽定「重光堂協議」。導致國民黨副總裁汪兆銘在權力的戀棧以及恐日影響下,為周佛海所慫恿離開重慶,發表和平主張;甚至接受周佛海的建議,建立南京政權。汪的出走象徵中國在抗戰期間內部和戰兩派分裂。該政權不同於華北、華南偽政權,雖同在日本卵翼下建立,但汪政權沿用了三民主義及中華民國國旗,強調自己正統性且汪政權打出由自己和日本和平,做為重慶和平的範本的旗號,在建立政權的態度上和其他偽政權大不相同;加上重慶、汪政權與日本的三方面互依又互抗的關係,使得汪政權成為在抗戰史中不可缺的一個領域。做為汪政權的催生者,周佛海,在抗戰時和平運動的研究則愈見其必要。
  然而,現在關於周佛海的研究卻大都附於汪政權或汪兆銘下,鮮少有周佛海個人的研究。在台灣地區,邵銘煌教授的〈周佛海傳〉,以傳記的方式述周佛海一生,文內指出周佛海於高宗武秘密東渡、汪兆銘離開重慶以及組府有很大的影響力,但對於周佛海如何推動和平沒有較深入的討論。大陸方面,有王覺源教授的〈多重人格的周佛海〉、劉棨琮的〈周佛海的悲劇〉以及高明教授的〈周佛海人生三步曲蛻變研究〉等,文章雖多,但對周佛海的敘述批評多於理性探討,參考價值不大。
  本文著重於中日抗戰爆發以後,周佛海和平思想的萌芽到付諸實現,以周佛海日記為主軸,輔以周佛海的回憶錄、電報、演講及自白,映證當時參與和平運動成員的回憶錄及電報等,將周佛海在抗戰期間的整個和平運動呈現出來,來做一個探討。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成果回顧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 和平運動的初始及成熟
 第一節 抗戰爆發之初和平的萌芽與挫折
  一、抗戰初期周佛海的和平思想
  二、致力於和平的努力
 第二節 和平行動的醞釀及成熟
  一、 董道寧赴日
  二、 藝文研究會
  三、 高宗武的秘密東渡
   (1.) 高宗武東渡的時間背景
   (2.) 高宗武赴日
  四、 重光堂會談
  五、 和平派脫離重慶
第三章 變調的和平運動及不歸路
 第一節 注定失敗的和平
  一、「第三次近衛聲明」與「艷電」
  二、和平派的蜇伏
 第二節 和平運動的重燃
  一、前往上海
  二、周佛海路線登場
第四章 和平?謀略?
 第一節 序幕
  一、日華新關係調整會議
  二、青島會議
 第二節 汪政權的建立
  一、和平?謀略?司徒雷登及宋子良和平試探
  二、汪政權的建立
第五章 結論
一、史料
(一)、回憶錄:
中文:
1、李時雨口述,張德旺整理,〈汪偽巨奸印象〉,刊自《百年潮》,第三
     期,2005。
2、周佛海,《往矣集》,上海:上海書店,1998。
3、易君左,《蘆溝橋號角》,臺北:三民,1973。
4、金雄白,《汪偽政權的開場與收場》,香港:春秋雜誌社,1959-1964。
5、高宗武著,陶恒生譯,《高宗武回憶錄》,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2009。
6、高宗武著,夏侯敘五整理,《日本真相》,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7、荊植新,〈日本求和的預謀─密見周佛海〉,刊自《文史精華》,第十
     一期,2005。
8、陳公博,《寒風集》,臺北縣:漢京文化,1991。
9、陳公博、周佛海,《陳公博、周佛海回憶路錄》,臺北:躍昇,1988。
10、陶希聖,《八十自序》,臺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1978。
11、陶希聖,《潮流與點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12、萬墨林,《滬上往事》第一~四冊,臺北:中外圖書出版社,1979。
日文:
1.犬養健,《揚子江は今も流れている》,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84。
2.今井武夫,《支那事變の回想》,東京:みすず書房,1980。
3.田尻愛義,《田尻愛義回想錄》,東京:原書房,1977。
4.西義顯,《悲劇の証人:日華和平工作秘史》,東京都:文獻社,1962。
5.季嘯風、沈友益,《中華民國史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6.松本重治,《上海時代》,東京:中央公論社,1977。
7.重光葵,《昭和の動亂》,東京都:中央公論社,1952。
8.重光葵,《巢鴨日記》,東京都:文藝春秋新社,1953。
9.重光葵,《外交回想錄》,東京:每日新聞社,1953。
10.兒玉謙次,《中國回想錄》,東京:日本週報社,1952。
11.近衛文麿,《日本政界二十年 : 近衛手記》,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1948。
12.近衛文麿,《平和への努力:近衛文麿手記》,東京:日本電報通信社,1946。
13.風見章,《近衛內閣》,東京:日本出版協同株式會社,1951。
14.晴氣慶胤,《上海テロ工作76号》,東京:每日新聞社,1980。
(二)、書信
1.周佛海致楊淑慧書信,摘自蔡德金,《朝秦暮楚的周佛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胡適著,梁錫華編,《胡適秘藏書信選》,臺北:風雲時代,1990。
3.胡適著,耿雲志、歐陽哲生編,《胡適書信集》,北京:北京大學,1996。

(三)、日記

中文:
1.王世杰,《王世杰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2.汪精衛,〈汪精衛日記〉,收入《中國檔案》第12期,1987。
3.周佛海,《周佛海日記全編》,北京:中國文聯,2003。
4.周佛海,《周佛海日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5.周佛海,《周佛海日記》,香港:創墾出版社,1995。
6.周佛海,《周佛海日記》,臺中:藍燈出版社,1976。

日文:
1.宇垣一成,《宇垣一成日記》,東京:みすず書房,1970。

(四)、報紙
1.《申報》,上海,1937年7月至1940年4月。
2.《大公報》,北京,1937年7月至1940年4月。
3.文匯報圖文數據光盤,上海,1937年7月至1940年4月,藏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中華日報微卷,上海,1937年11月至1940年4月,藏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5.
(五)、電報、會議及其他資料
1.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會,1981-1988。
2.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合編,《汪偽政權》,北京:中華書局,2004。
3.南京市檔案館,《審訊汪偽漢奸筆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二、專書
中文:
1.天津市政協編譯委員會譯,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石射猪太郎著,陳鵬仁譯,《石射猪太郎回憶錄》,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
3.余子道,《汪偽政權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徐詠平,《陳果夫傳》,臺北:正中書局,1978。
5.張秀章,《蔣介石日記揭密》,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6.陳益民、江沛編,《老新聞(1931-193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7.陳成桂、王淑貴選編,《老新聞(1938~1940)》,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8.陳木杉,《從函電史料觀抗戰時期的蔣汪關係》,臺北:學生書局,1995。
9.陶恒生,《「高陶事件」始末》,臺北:成文出版社,2001。
10.黃美真、張云編,《汪精衛集團投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1.黃美真、張云編,《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2.黃美真編,《汪精衛傳》,臺北:國際翻譯社,1988。
13.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臺北:時報文化,1994。
14.聞少華,《周佛海評傳》,武漢:武漢出版社,1990。
15.影佐禎昭,〈曾走路我記〉,譯自陳鵬仁,《汪精衛降日秘檔》,臺北:聯經,1999。
16.蔡德金,《朝秦暮楚的周佛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17.蔡德金,《周佛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18.藤井志津枝,《誘和》,台北:文英堂出版社,1997。

英文:
1.Stephen R. MacKinnon, Diana Lary, and Ezra F. Vogel, China at war: regions of China, 1937-1945,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Lu, David J, From the Marco Polo bridge to Pearl Harbor: Japan entry into world war II,(Washington :
     Public Affairs Press), 1961.
3.Hsu, Immanuel Chung-yueh,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日文:
1.上阪冬子,《我は苦難の道を行く汪兆銘の真實》,東京:講談社,1999。
2.井上清、鈴木正四,《日本近代史》,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79。
3.古厩忠夫,《日中戰争と上海、そして私 : 古厩忠夫中囯近現代史論集》,東京:研文,2004。
4.田村吉雄,《秘錄大東亞戰史》,東京:富士書苑,1953。
5.田中香苗、村上剛,《汪兆銘と新支那》,東京:日本靑年外交協會出版部,1940。
6.安川壽之輔,《日本の近代化と戰爭責任:わだつみ学徒兵と大学の戦争責任を問う》,東京:明石書店,1997。
7.安倍源基,《昭和動亂の真相》,東京:原書房,1977。
8.杉森久英,《人われを漢奸と呼ぶ─汪兆銘傳》,東京:文藝春秋,1998年。
9.佐藤吉治郎,《和平工作の實相と汪精衛工作》,日據時期臺中:台灣新聞社印刷部,1940。
10.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東京:原書房,1996。
11.岩村三千夫,《現代中國の歷史》第2冊,東京:德間書店,1966。
12.松本鎗吉,《支那問題の解剖》,東京:興亞書院,1942。
13.兒島襄,《日中戰爭》,東京:文藝春秋,1984。
14.益井康一,《漢奸裁判史》,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
15.黑羽清隆,《日中15年戰爭》,東京:教育社出版社,1977-1979。
16.歷史學研究會主編,《太平洋戰爭史》,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1953。
17.藤原彰、今井清一編,《十五年戰爭史》,東京:青木書店,1988-1989。

三、期刊論文
 論文
  中文:
1.邵銘煌,《汪偽政權之建立及覆亡》,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
2.吳學誠,《汪偽政權與日本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英文:
1.Gerald E. Bunker, “The Peace Conspiracy: Wang Chin-wei and the China War”, 1937-194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2.Boyle, John Hunter, “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7-1945 : the politics of collaboration”,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期刊
中文:
1.丁原基,〈王獻唐日記的文獻價值〉,《國家圖書館館刊》,民國90年第一期,2010年6月,頁115-148。
2.王覺源,〈多重人格的周佛海〉-上,《中外雜誌》,第40卷第1期,1986年7月,頁86-90。
3.王覺源,〈多重人格的周佛海〉-下,《中外雜誌》,第40卷第2期,1986年8月,頁82-85。
4.王克文,〈高宗武「深入虎穴」-評價一份有關汪精衛謀和的珍貴史料〉,《當代》,第169期,2001年9月,頁92-107。
5.王克文,〈蔡德金著《汪精衛評傳》〉,《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11期,1991年3月,頁268-270。
6.王克文,〈汪精衛的最後心情-汪精衛與南京政權(一九四0至一九四四)〉,《當代》,第155期,2000年7月,頁44-63。
7.王克文,〈汪精衛的最後心情-汪精衛與南京政權(一九四0至一九四四)〉,《當代》,第156期,2000年8月,頁112-125。
8.王克文主講,林秋敏整理,〈戰爭與和平:試論汪政權的歷史地位〉,《國史館館刊》,第22期,1997年6月,頁19-32。
9.中共中央公安部檔案館編,〈周佛海死前最後的獄中日記〉,《傳記文學》,第65卷第1期,1994年7月,頁118-130。
10.史台麗,〈汪精衛之奪權政爭與偽政權之成立〉,《東方學報》,第28期,2007年12月,頁181-195。5
11.李黎,〈青山綠水,幾度興亡--重讀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及胡蘭成佚文有感〉,《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1期,2010年5月,
     頁148-151。6
12.李槃,〈周佛海如何叛國?〉,《古今談》,第102期,1973年10月,頁20-21。
13.汪精衛,〈汪精衛叛國日記〉-1,第52卷第5期,1988年5月,頁15-23。
14.汪精衛,〈汪精衛叛國日記〉-2,第52卷第6期,1988年6月,頁73-82。
15.吳相湘,〈陳公博甘願為汪精衛死〉,《傳記文學》,第41卷第6期,1982年12月,頁18-25。
16.胡樂翁,〈聰明自誤的周佛海〉,《藝文誌》,第105期,1974年6月,頁47-48。
17.胡春惠,〈對抗戰初期「低調俱樂部」的看法〉,《近代中國》,第128期,1998年12月,頁63-66。
18.邵銘煌,〈周佛海傳〉,《國史館館刊》,第31期,2001年12月,頁123-139。
19.邵銘煌,〈汪精衛政權與日本的一場政治秀-交接租界、撤消治外法權與廢約〉,《近代中國》,第152期,2002年12月,頁80-92。
20.邵銘煌,〈掮客乎,閒棋乎:張季鸞在抗戰期間的謀和角色〉,《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6期,2001年8月,頁265-287。
21.邵銘煌,〈黨史會藏汪精衛史料與民國史研究〉,《近代中國》,第135期,2000年2月,頁183-205。
22.邵銘煌,〈從周佛海日記看抗戰時的汪精衛〉,《近代中國》,第125期,1998年6月,頁62-82。
23.邵銘煌,〈汪精衛政權中日本顧問之聘用〉,《近代中國》,第119期,1997年6月,頁73-90。
24.邵銘煌,〈戰端一起 絕不妥協:蔣中正委員長和戰立場〉,《近代中國》,第163期,2005年12月,頁19-31。
25.周幼海,〈周佛海之死〉,《傳記文學》,第48卷第4期,1986年4月,頁54-60。
26.陶滌亞,〈歷史不容留白-談談藝文研究會-並談汪精衛、周佛海、陶希聖之間的錯綜關係〉,《傳記文學》,第73卷第1期,1998
     年7月,頁22-28。
27.陳鵬仁,〈影佐禎昭與抗戰時日本的對汪精衛工作〉上,《近代中國》,第95期,1993年6月,頁136-149。
28.陳鵬仁,〈影佐禎昭與抗戰時日本的對汪精衛工作〉下,《近代中國》,第97期,1993年10月,頁168-177。
29.陳鵬仁,〈影佐禎昭與汪精衛〉,《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2期,1993年1月,頁159-181。
30.彭澤周,〈汪精衛與近衛首相-汪精衛滯留河內的猶豫與苦惱〉,《傳記文學》,第58卷第4期,1991年4月,頁16-24。
31.葉嘉瑩,〈汪精衛詩詞中的「精衛情結」〉,《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7期,2009年3月,頁104-117。12
32.楊宴,〈汪精衛新傳,重評功過〉,《亞洲週刊》,第16卷第22期,2002年5月,頁52-23。13
33.蔡德金,〈抗戰期間蔣汪關係及所謂曲線救國問題〉,《傳記文學》,第53卷第2期,頁105-110。
34.裴可權,〈汪精衛降敵經過記詳〉,《傳記文學》,第33卷第6期,1978年12月,頁111-114。
35.劉熙明、林美莉,〈《周佛海日記》的利用經驗〉,《近代中國》,第161期,2005年6月,頁10-24。15
36.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55)〉,《傳記文學》第34卷第2期,頁141-147。
37.劉棨琮,〈周佛海的悲劇〉,《中外雜誌》,第21卷第2期,1977年2月,頁34-37。
38.鮑家麟,〈列強對中國抗戰的態度(1937-1939)〉,《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6期,1979年12月,頁117-147。
39.蔣永敬,〈汪精衛的「恐共」與「投日」〉,《近代中國》,第128期,1998年12月,頁67-70。16
40.蔣永敬,〈汪精衛「舉一個例」所涉抗戰「機密」之真象〉,《珠海學報》,第16期,1988年10月,頁595-612。15
41.蕭李居,〈變調的國民政府:汪、日對新政權正統性的折衝〉,《國立政大歷史學報》,第32期,2009年11月,頁125-168。16
42.羅久蓉,〈中日戰爭時期蔣汪雙簧論述〉,《新史學》,第15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47-202。20
43.龔選舞,〈記者生涯點滴在心頭-三十九,巨奸詭辯,萬眾歡呼-從大審周佛海看國府痛失人心〉,《新聞鏡周刊》,第484期,
     1998年2月,頁32-36。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3. 龔選舞,〈記者生涯點滴在心頭-三十九,巨奸詭辯,萬眾歡呼-從大審周佛海看國府痛失人心〉,《新聞鏡周刊》,第484期,
2. 40. 蔣永敬,〈汪精衛「舉一個例」所涉抗戰「機密」之真象〉,《珠海學報》,第16期,1988年10月,頁595-612。15
3. 42. 羅久蓉,〈中日戰爭時期蔣汪雙簧論述〉,《新史學》,第15卷第3期,2004年9月,頁147-202。20
4. 39. 蔣永敬,〈汪精衛的「恐共」與「投日」〉,《近代中國》,第128期,1998年12月,頁67-70。16
5. 38. 鮑家麟,〈列強對中國抗戰的態度(1937-1939)〉,《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6期,1979年12月,頁117-147。
6. 37. 劉棨琮,〈周佛海的悲劇〉,《中外雜誌》,第21卷第2期,1977年2月,頁34-37。
7. 35. 劉熙明、林美莉,〈《周佛海日記》的利用經驗〉,《近代中國》,第161期,2005年6月,頁10-24。15
8. 34. 裴可權,〈汪精衛降敵經過記詳〉,《傳記文學》,第33卷第6期,1978年12月,頁111-114。
9. 31. 葉嘉瑩,〈汪精衛詩詞中的「精衛情結」〉,《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7期,2009年3月,頁104-117。12
10. 30. 彭澤周,〈汪精衛與近衛首相-汪精衛滯留河內的猶豫與苦惱〉,《傳記文學》,第58卷第4期,1991年4月,頁16-24。
11. 28. 陳鵬仁,〈影佐禎昭與抗戰時日本的對汪精衛工作〉下,《近代中國》,第97期,1993年10月,頁168-177。
12. 29. 陳鵬仁,〈影佐禎昭與汪精衛〉,《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報》,第2期,1993年1月,頁159-181。
13. 27. 陳鵬仁,〈影佐禎昭與抗戰時日本的對汪精衛工作〉上,《近代中國》,第95期,1993年6月,頁136-149。
14. 25. 周幼海,〈周佛海之死〉,《傳記文學》,第48卷第4期,1986年4月,頁54-60。
15. 24. 邵銘煌,〈戰端一起 絕不妥協:蔣中正委員長和戰立場〉,《近代中國》,第163期,2005年12月,頁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