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1: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蕭惠娟
研究生(外文):Hui-Chuan Hasio
論文名稱: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Feedback Institutions on the Change of Urban Land and Non-Urban Land Use
指導教授:陳博雅陳博雅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o-Ya Chen
口試委員:吳清輝何天河
口試委員(外文):Chin-Hui WuTien-He He
口試日期:100年6月28日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巿政暨環境規劃學系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義務負擔回饋制度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都市土地開發
外文關鍵詞:Obligated burdenland use change feedback institutionfeedback syste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5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由於台灣地區大量人口集中於都市,使都市化提升及經濟結構改變,造成各種產業對土地的需求增加,政府為配合國內經濟結構轉型與各類產業用地需求改變,各相關部門乃釋出大量農地供住宅、商業、工業、及工商業綜合用地等使用。
台灣目前所實施的土地使用規劃及管制制度,依據現行計畫體系,將國土劃分為都市土地及非都市土地兩種規劃方式,分別由都市計畫法和區域計畫法制定,進行土地使用規劃及管制。其土地使用之變更,藉由通盤檢討或個案兩種方式進行土地變更;然而,兩套土地使用管制機制與審議程序卻有所不同。
使得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至今有20多種方式,卻未有彈性的審議規範,在各處之解釋名詞和定義又有所差異,使回饋比例標準、項目與理念凌亂毫無可遵循之法令,因此產生相互間競合問題。
基於此,將以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兩種土地使用計畫,探討變更回饋制度在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的差異性及檢討這兩者間內容的優缺點,並提出建議之策略。

Because of population is concentrated in large cities in Taiwan, enhance the urbanization and change economic structural, resulting in the needing of various industries for land,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restructuring and change with all kinds of needs in industrial land, release a lot of agricultural land for residential, commercial, industrial, and such as integrated land.
The currently implemented by land-use planning and control institution are based on current project system in Taiwan, splitting the land into two kinds of planning methods which are urban lands and non-urban lands, enacted by Urban Planning Law and Regional Planning Law, conducting land use planning and control. The changing of the land use is by an overall review or case analysis; however, two sets of land use control mechanisms and review process is different.
So far, there are 20 ways can make the land use change feedback system, but there is no consideration of a complete specification, such as the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develop the comprehensive land development plan known as the "association fee",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ct referred to as " feedback fee", Regional Planning Act referred to as the "development impact fee", so that the standard of feedback ratio, items and ideas became messy and no ideas to follow, resulting in the problem of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Based on this, making the two land using plans of urban lands and non-urban lands, investigating the changing on feedback system change in urban land and non-urban land, and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bring forward the strateg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1-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1-4
第四節 研究架構………………………………………………………………1-6
第二章 相關理論和文獻探討………………………………………2-1
第一節 土地使用變更回饋相關理論…………………………………………2-1
第二節 土地使用變更回饋相關文獻…………………………………………2-12
第三節 國外相關制度與實施經驗之探討……………………………………2-17
第三章 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使用回饋制度比較分析…………3-1
第一節 都市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內容……………………………………3-1
第二節 非都市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內容…………………………………3-18
第三節 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使用回饋制度比較分析……………………3-39
第四章 專家訪談及結果分析………………………………………4-1
第一節 專家訪談設計…………………………………………………………4-1
第二節 訪談結果分析…………………………………………………………4-3
第五章 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使用回饋制度課題與對策………5-1
第一節 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之課題與對策…………5-1
第二節 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改善建議………………5-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6-1
第一節 結論……………………………………………………………………6-1
第二節 建議……………………………………………………………………6-3

參考文獻
一、中文學位論文
1. 洪鴻智,1991,都市建設捐課徵方式與轉嫁歸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2. 陳冠位,1991,非都市土地使用分區規劃決策支援系統架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3. 陳娟娟,1993,臺灣地區山坡地開發許可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 曾繁廣,1993,英國規劃許可制中的規劃利益理念應用在台灣土地使用變更公平問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5. 陳佳聰,1994,土地使用變更利益回饋對土地開發報酬影響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6. 陳信良,1994,都市計劃使用變更回饋制度之研究,中華工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7. 高黃順,1995,土地使用變更回饋管理之探討-以高雄市住宅區變更商業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洪維廷,1996,發展許可協商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9. 張襄華,1996,我國發展許可制落實執行之研究-以農地釋出方案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0.陳玉璟,1996,非都市土地住宅社區開發制度合理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建築暨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11.賴宗裕,1997,土地使用變更回饋方式之研究,研究報告。
12.沈居正,1997,台灣非都市土地開發制度的實例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13.王小茹,1997,從政策執行觀點探討非都市山坡地住宅社區開發審議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張效通,1999,農地變更工商綜合區開發利得回饋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15.魏千峰,1999,財產權之基本理論研究─以國家與人民之關係為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16.黃建龍,2001,現行台灣地區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與課題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洪維廷,2001,臺灣地區公共設施保留地制度立法過程及執行之研究:賽局理論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
18.陳瑞主,2001,臺灣農地農用管制制度對土地財產權界定原則與保障方式之探討-以私有農地濫採砂石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王佩默,2002,私部門開發國有土地提供回饋時中央與地方分配問題之研究-以台東知本河川新生地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0.姚宏聲,2003,土地使用變更回饋負擔制度之研究─以農業用地變更開發住宅社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梁金生,2003,現行水源保護區補償制度與水資源開發利得回饋方式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林天俊、解鴻年,2003,新竹縣都市計畫地區個案變更回饋機制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3.王金棠,2003,臺北市主要計畫商業區通盤檢討變更回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4.許伊文,2004,限制發展區環境資源評價暨土地限制使用回饋制度之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5.葉靜宜,2004,我國土地使用變更回饋制度變遷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26.黃柏傑,2008,都市計畫工業區土地使用變更回饋機制之探討,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中文期刊文獻
1. 張梅英,1998,台灣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之檢討與改進,台灣地政,第178期,p28-p40。
2. 賴宗裕,1998,從美國判例論土地使用變更回饋之課徵觀念與原則,經社法制論叢,第21期,p243-271。
3. 張效通,1999,「土地變更使用開發利得」之界定分析,中國行政評論,第8卷,第4期,p:107-137。
4. 吳清輝,1999,地方制度、城鄉之計畫與發展許可制,研考雙月刊,第211期。
5. 袁世芬,2000,現行土地變更使用回饋制度之探討,自來水會刊雜誌,第19卷,第2期,p41-53。
6. 張效通,2000,開發負擔與受益回饋之制度經濟分析,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2期,p39-69。
7. 吳清輝,2000,土地使用許可變更法制檢討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8. 吳清輝,2000,發展許可制實務運作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9. 陳明燦,2000,德國土地變更使用機制之研究:一個國土整構程序的概念,國立台北大學學報,第1卷,p59-91。
10.張效通,2001,城鄉計畫內容、開發、與管理制度之研究,2001全國土地管理與開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1.吳清輝,2002,非都市土地開發費徵收辦法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12.王瑞興,2003,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重要問題(3)--土地變更入門,現代地政,第262卷,p52-57。
13.吳清輝,2003,總量管制與國土經營,2003第一屆土地研究學術研討會。
14.黃百富,2003,台灣地區非都市土地開發許可審議機制之演進,中興工程,第79期。
三、政府出版品
1.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992,台灣地區實施計畫單元整體開發制度之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2. 內政部營建署,1993,開發許可制度之改進及影響費課徵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3. 楊松齡,1996,土地使用變更利益回饋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4. 內政部營建署,2000,國土規劃體系與執行組織架構之研究,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
5.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0,城鄉計畫土地使用開發負擔回饋公平機制之研究,中國地政研究所。
6. 賴宗裕、劉小蘭、何天河、陳立夫、詹士樑,2000,台北市都市計畫變更回饋制度規劃案,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委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7.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3,行政院國土規劃推動委員會國土規劃議題研究計畫》,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8. 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2003,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彈性管制策略之研究,中國地政研究所。
9. 內政部營建署,2004,建立國土再造之土地使用機制,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10.內政部營建署,2005,國土計畫功能分區劃定與土地使用管制機制結合,中國土地經濟學會。
1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國土空間願景及政策落實執行機制之建立-現行土地變更開發回饋制度之檢討研究,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四、英文部份
1. Coughlin, R. E,Denworth, J.R, Keene, J.C, &Rogers, J.W.(1993),“Guiding Growth”,Pennsylvania,Environmental Council,Ⅲ。
2. Emily, Talen(1988), “Uisualizing fairnes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ation, winter98, vol. 64 Issue 1,p22,p17。
3. Nelson,A.C.(1988),“Development Impact Fees:policy Rationale, Practice, theory and Issues”APA Chicago,Washington,D.C。
4.Nelson,A.C,Nicholas,J.C,& Juengensmeyer,J.C.(1991)“Apractitioner’s Guide to Development Impact Fees”,APA,Chicago,Washington,D.C。
5. Nelson, A.C, & Duncan,J.B.(1995),“Growth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APA,Chicago,Washington,D.C。
6. Snyder, T.P, & Stegman, M.A.(1987),“ Paying for Growth:Using Developments Fees to Finance Infrastructure”Washing ton D.C,Urban Land Institut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