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1)。美與競爭力。天下雜誌教育特刊,22-23。
古永嘉、楊雪蘭(譯)(2009)。D. R. Cooper, & P. S. Schindler著。企業研究方法(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台北:麥格羅希爾。
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台北:漢京文化。
余光(1997)。西洋流行音樂辭典。台北:同聯文化。
吳俊升(1988)。教育哲學大綱。台北:台灣商務。
呂鈺秀(2003)。台灣音樂史。台北:五南。
李明(1994,12月)。試釋《聲無哀樂論》之"聲"。載於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香港民族音樂學會舉辦之「中國音樂美學」研討會論文集(頁 3-18),香港。
李茂興(譯)(1998)。C. R. Hoffer著。音樂教育概論(Introduction to music education)。台北:楊智。
汪合建(2000)。杜威的美學思想。教育哲學與文化 ,2,117-151。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119,18-23。林其融(2005)。運用流行音樂要素導入國小高年級古典音樂欣賞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亮如(2010)。高齡婦女歌唱教學對音樂美感經驗影響之行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林婉茹(2009)。藝術化流行音樂在國小中年級音樂教學之應用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學位班論文,未出版,台北。林蒼生(2001)。感應非邏輯。天下雜誌教育特刊,88-96。
林耀弘(2009)。流行音樂運用在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金車教育基金會(1994)。1994年大都會國中學生之音樂行為。台北: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
姚世澤(2000)。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洪晴晴、李玉嬋(2006)。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的辨識與處遇。諮商與輔導,243,26-31。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教育特刊,24-30。
范儉民(1990)。音樂教學法。台北:五南。
孫晉梅(2006)。運用流行音樂提升國小高年級音樂美感判斷力之實驗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徐孟東(譯)(1995)。E. Salaman著。放聲高歌─聲樂唱法入門(Unlocking your voice freedom to sing)。台北:世界文物。
徐玫玲(2001)。流行歌曲在台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人文藝術部,28, 219-233。寇承蘭(2009,1月7日)。如何引導中學生正確對待流行音樂。教育論文網。2010年12月10日,取自http://www.jylw.org/zxjylw/17689.html
康美鳳(2001)。人聲的奧秘─如何擁有美妙健康的嗓音。台北:世界文物。
張大勝(1995)。合唱指揮研究。台北: 全音樂譜。
張征君(2009)。當S.H.E.遇到莫札特:將流行音樂帶入國中音樂教室經驗談。美育,168,24-29。張俊傑(1992)。建立美育的基本概念。載於教育部國教司‧中教司舉辦之「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頁24-36),台中。張春興(1983)。青年的認同與迷思。台北:東華。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壽山(1992)。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載於教育部國教司‧中教司舉辦之「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 (頁7-9),台中。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網站。2010年10月10日,取自http://edu.law.moe.gov.tw
許常惠(1977)。流行歌曲譚。台北:中華日報社。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姿光(1998)。流行音樂運用於國中音樂欣賞教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建安、林朱彥(2003)。從學校藝術教育美感經驗看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教學之取向。2010年12月3日,取自http://163.24.244.235/upload_member/pesports/04onlinedocument/92507.doc
陳曉雰(2002)。「藝術與人文」以音樂實踐美感教育。美育,128,32-41.陳瓊花(2000)。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 美育,128,22-31。陳藝苑(2007)。應用流行音樂於美學之培育。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28, 91-104.曾文志、劉玲君(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1,144-148。
曾志朗(2001)。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天下雜誌教育特刊,112-114。
曾昭旭(2005)。我的美感體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曾焜宗(1997)。音樂的教育功能。高雄:麗文文化。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桂冠。
曾慧佳(2002)。流行歌曲中的一些社會現象。近代中國,151, 66-67。黃友櫟(1975)。音樂人生。台北:東大。
黃光雄(主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文化。
黃居正(2010年12月15日)。落實藝術教育,生活增添美感。國語日報,13版。
萬孟琳(2008)。流行音樂運用於音樂欣賞教學對學童學習興趣與成就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葛倫特(2001)。美帶領我們進步。天下雜誌教育特刊,76-79。
裘尚芬(譯)(2009)。K. H. Phillips著。歌唱達人─如何教青少年唱歌(Teaching kids to sing)。台北:原笙國際。
鼎茂編著(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鼎茂圖書。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
劉文潭(譯)(2001)。W. Tatarkiewicz著。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A hsitory of six ideasan essay in aesthetics)。台北:聯經。
劉岠渭、高士彥(2005)。簡明音樂辭典。台北:世界文物。
蔣勳(2001)。發現自己的存在。天下雜誌教育特刊,80-87。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雅娟(譯)(2001)。福島英著。歌手入門。台北:世界文物。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盧麗蓉(2006)。國民中學音樂課「古典音樂融入流行歌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蕭鴻榮(1978)。重視國語流行歌曲的社會價值。中國論壇,7 (1),39-41。謝金城(2009)。國中學生該培養哪些關鍵能力。北縣教育,66,22-24。鍾若欣(2009)。國語流行歌曲融入國小高年級音樂創作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韓鍾恩(2003)。當代美學─音樂美學與歷史。台北:洪葉文化。
簡曉瑩(2003)。淺談流行音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教學的應用。國民教育,43 (6),45-49。顏綠芬、徐玫玲(2006)。台灣的音樂。台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蘇郁惠(2005)。青少年流行音樂偏好、態度與音樂環境之相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9, 1-32。
貳、西文部分
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 (1995). Retrieved December 9, 2010, from 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Lewin, K. (1948).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 Selected Paper on Group Dynamics. NY: Harper & Row.
Mertler, C. A. (2006). Action research :teachers as researchers in the classroom.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Oja, S. N. & Smulyan, L. (1989).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London: Falmer.
Reimer, B. (1989). A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 NJ: Prentice-Hall.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2002). Benefits of Music Education. Retrieved June 21, 2011, from http://www.childrensmusicworkshop.com/advocacy/benefi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