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e11:74e4:2207:41a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5 16: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苗君平
研究生(外文):Miao, ChunPing
論文名稱:沙轆社拍瀑拉族文化復甦與觀光發展
論文名稱(外文):The progress of the cultural revival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alach Papora
指導教授:黃正聰黃正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wang, Cheng-Tsung
口試委員:楊正寬張壯熙
口試委員(外文):Yang, Cheng-KwanZhang, Zhuang-Xi
口試日期:2011-05-2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靜宜大學
系所名稱:觀光事業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觀光休閒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拍瀑拉族沙轆觀光
外文關鍵詞:PaporaSalachTour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4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年來台灣各大城市都極力推動觀光,有的城市不惜計畫引進國外博物館、賭場等設施,企圖吸引大量觀光客,殊不知台灣許多城市,本來就擁有許多豐富的觀光元素,這些在地的觀光文化原汁原味,如果透過包裝、詮釋與宣傳,不僅不容易被取代,而且能贏得商機,也能贏得尊重。

拍瀑拉族是台灣中部平埔族的代表,雖然在國內文獻記載不多,但早在荷據時代,就已名揚海外,「大肚王」史蹟更可說是台灣本土最早的政權,對於抵抗外來勢力入侵也極為悲壯。

拍瀑拉族雖然已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但所留下的祖靈祭等儀式與文物,仍在沙鹿地區可見,近年來當地社區掀起尋根熱,透過社區文化自覺與觀光發展的探討,希望本研究能為民間與政府提供可行具體的建議,帶動地方觀光產業。

In the recent years, each urban of Taiwan are promoting their own Tourism industry, and some of them trying to attract abound of tourist by introduce the foreign museum, casino, etc. They just take their local tour attractions as blind. If these tour attractions can be packaging, planning, and promoting, it will earn not only money, but also others respect.
Salach Papora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boriginal in central Taiwan. It’s little says about them , but in the Netherland occupation period, the “king of Dadu” was the earliest regime in Taiwan social, and they had a very touching story about their war in that period.
Although Salach Papora had forgotten by the time, the ceremony and stuff of theirs still can be find in the section of Shalu. Recently, the residents of Shalu community are crazy about finding their own history. This study can have the local government a useful recommendation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Shalu’s culture and their ow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aise up Shalu’s local tourism.

表目次 4
圖目次 5
第一章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6
第一節 拍瀑拉族的文獻記載 16
第二節 社區文化的重要性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範圍概述 28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5
第三節 資料分析 39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42
第一節拍瀑拉族文化的價值與獨特性 42
第二節文化與觀光結合的重要性 48
第三節文化觀光富有商機 57
第四節 拍瀑拉族觀光發SWOT分析 62
第五章 觀光發展的潛能─從願景到執行 71
第一節觀光客是誰?他需要什麼? 71
第二節我有什麼資源?和別人相比,那一項是我的優勢? 72
第三節如何包裝顧客所需的產品 73
第四節、要用什麼方式行銷 7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0
第一節 結論 80
第二節邁向永續觀光的建議 80
第三節後續研究的建議 82
參考文獻 84
附 錄一 深入訪談問題設計 87
附 錄二 訪談稿逐字稿 89

表目次
表4-1 SWOT內、外部配對分析 66
表5-1拍瀑拉族觀光吃、看、玩、買設計表 77


圖目次

圖1-1「沙鹿遺址」挖掘考古情形。 7
圖1-2沙鹿鎮公所舉行「沙轆之翼」活動情形。 9
圖1-3沙鹿區普善外觀。 12
圖1-4遷善社同興公靈位。 13
圖1-5普善寺主委潘通寶主持祖靈祭儀式。 13
圖1-6沙鹿社區發展協會婦女的拍瀑拉族舞蹈。 14
圖2-1學者王壬癸的「平埔族對照表」。 17
圖2-2拍瀑拉族人繪像。 18
圖2-3乾隆廿年台灣番界圖。 18
圖2-4原住民捕鹿圖。 19
圖2-5拍瀑拉族四個番社 19
圖3-1沙鹿區地圖 28
圖3-2沙鹿區交通圖 29
圖3-3舊番婆橋墩 30
圖3-4沙轆牛埔示碑 33
圖3-5沙轆牧埔示禁碑 33
圖3-5遷善社番勒索示禁碑 34
圖3-1研究方法流程圖 41
圖4-1牛罵頭文化園區展示拍瀑拉族當年生情景一 42
圖4-2牛罵頭文化園區展示拍瀑拉族當年生情景二 43
圖4-3牛罵頭文化園區內有遺址重要性的看板 50
圖4-4牛罵頭文化園區情景一 51
圖4-5牛罵頭文化園區情景二 51
圖4-6牛罵頭文化的演變 55
圖4-7牛罵頭文化園區具有教育觀光功能 55
圖4-8清泉崗機場與牛罵頭文化園區相關位置圖 56
圖4-9牛罵頭文化園區可鳥瞰清水街景 57
圖4-10牛罵頭文化特徵的繩紋陶片 59
圖4-11牛罵頭文化協發行的「廖添丁傳奇」繪本 60
圖4-12牛罵頭文化協會舉辦廖添丁搖滾音樂大賽 60
圖4-13牛罵頭文化協會在「廖添丁傳奇」中的紅龜 61
圖5-1自然科博館以陶罐做成項紀念品 75
圖5-2科博館出版「小來的家鄉」來說故事 77

中村孝志(1994)。台灣風物(荷蘭時代的番社戶口表)(吳密察、許賢瑤譯)。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
六十七番社采風考、1717、台北,台灣文獻叢刊90種。1959
王仲孚(1994)。沙鹿鎮誌。台中縣:沙鹿鎮公所。
王成、劉志廣(2006)。決策關鍵點。臺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台北、台灣文獻叢刊第4 種1957、
何傳坤、屈慧麗、黃正璋(2004)南勢坑史前遺跡。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李壬癸(1992)。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42)。台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
李亦園(1982)台灣平埔族的祖靈祭。台北市、聯經
李榮鈞(2005)沙鹿鎮鄉土史地之研究。台中縣:鄉土教材研究。
李榮鈞(2005)沙鹿鎮傳統工業發展─油車心榨油情。台中縣:台中縣沙鹿鎮沙轆文化協會。
杜正勝(1998)。番社采風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屈慧麗(2009)。城市考古。臺北市:五南。
林淑慧(2004)。臺灣文化采風: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臺北市:萬卷樓。
侯錦雄、李素馨(1999)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2(2),25-38。
故宮博物院(1979)。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宮中檔雍正朝奏摺,19)臺北市: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1979)。宮中檔雍正朝奏摺。(宮中檔雍正朝奏摺,20)臺北市: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1995)。故宮台灣史料概述。臺北市:故宮博物院。
洪英聖(2002)。話說乾隆台灣輿圖。臺北市:聯經。
洪敏麟(台中縣沿海地區小地名調查報告書)台中市文化中心 1992
洪麗完(1997)。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縣:稻香。
苗君平(2008年2月17日)聯合報,
范木蘭(2010)。從蔗田到花香:后里鄉觀光發展策略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縣。
計文德(2005)。平埔族拍瀑拉族族群之研究。臺北市:五南。
埔里鎮公所(2010)。映象埔里。南投縣:埔里鎮公所。
翁佳音(1992)。被遺忘的台灣原住民史—Quata(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台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
張天傑(2008)。小來的家鄉。臺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張勝彥(1989)。台中縣志。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張麗盆(2003)。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舉行的平埔鄉情系列活動中。拍瀑拉族大肚王歷史研討會。臺北:臺灣。
郭伶芬(2003)。沙轆物語。臺中縣:靜宜大學。
陳世宗(2008)。台中港海洋觀光遊憩規劃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縣。
陳志聲(2005)。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臺中縣:臺中縣文化局
陳金萬(2003)「平埔鄉土情」系列活動,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在凱達格蘭文化館舉辦「拍布拉族大肚社歷史」研討會
楊彥杰(荷據時代的台灣史)台北、聯經、2000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臺北縣:揚智。
詹怡泓(2003)。遊客對原住民觀光之知覺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鄔昆如(1996)。從親情到友友情─論社區文化之建立。哲學與文化,23(1),1166-1176。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35(4),313-338。
蔡昭儀(2005)全球古根漢效應。台北、典藏藝術
鄭喜夫(1972)。雍正硃批奏摺選輯(台灣文獻叢刊,300)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賴瑟珍(2011)苗栗燈會閉幕演講、苗栗縣政府新聞科新聞稿「今年燈會是22年來最成功的一次」
謝世忠(1994)。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1-18)。臺北市:文建會。
嚴長壽(2008)。我所看見的未來。台北市:天下遠見。
鐘丁茂(2001)。台灣地區平埔族的生活習俗與生態智慧初探。中部地區自然與人文互動系列議題研討會論文集。206-212。臺中縣:靜宜大學。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