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卿(1032-1111),字吉甫,福建晉江人,為北宋神宗時期活躍的政治人物,是王安石推動熙豐變法的主力副手,亦是宋代著名之學者。由於北宋新舊黨爭的緣故,呂惠卿的著作多數已經湮沒亡佚,至今尚存完整者惟有《道德真經傳》和《莊子義》兩部道家注書。雖然史書給予呂惠卿的評價不高,然而其《老》、《莊》二注卻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因此,本文即以呂惠卿之《道德真經傳》為研究的對象,從五個方面對呂氏其人其書進行分析討論:
第一,對呂惠卿其人生平、歷史評價、以及著述進行資料的蒐集與考辨。現存歷史文獻有太多因為政治因素的評判,因而遮蔽了呂惠卿在北宋歷史的真實面貌與定位。透過本文的梳理,除了釐清歷史的相關問題,也築構出呂惠卿生平之概略。
第二,考察呂惠卿注解《老子》的立場及方式,指出呂氏是站在入世的角度,希望透過對《老子》的注解,提供帝王治國理身的參考。另外,在注解的方法上,呂氏採用「以《莊》解《老》」的詮釋方式,雖然擴大加深了《老子》的原始意蘊,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失真與過度詮釋的現象。
第三,檢視呂惠卿對《老子》之「道」的理解。從其對《老子》論「道」與語言詮釋的關係、道的本體與作用、道的創生義、道的象徵性等說解,檢討呂氏對《老子》之「道」的認知與把握。
第四,由於受到唐中葉以來儒學復興運動的影響,「復性」成為北宋《老子》注家普遍關注的議題,呂惠卿也不例外。本文針對其關於「復性」、「心」、「工夫修養」等思想體系的建構,進行相關討論。
第五,探討《道德真經傳》的政治思想。呂惠卿在其〈道德真經傳表〉中就明白指出:《老子》一書乃為「皇王之宗」。故本文分別論述其對於君王自身修養、君王具體施政作為、民生與軍事等主張,並從中發掘其中所涵之「應時求變」的思想。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建築在以上五個面向的探討,希望透過本文的分析與討論,對呂惠卿個人的生平及思想脈絡能有清晰的說明,並進一步指出他在中國《老子》學史上的定位與貢獻,以補充當前學界尚未深入探討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