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3: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琬瑩
研究生(外文):Wanying Chang
論文名稱:呂惠卿《道德真經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rch Of “Dao De Zhen Jing Zhuan”
指導教授:劉文起劉文起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呂惠卿道德真經傳北宋老子
外文關鍵詞:Lu HuiqingDao De Zhen Jing ZhuanNorthern SongLao tzu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呂惠卿(1032-1111),字吉甫,福建晉江人,為北宋神宗時期活躍的政治人物,是王安石推動熙豐變法的主力副手,亦是宋代著名之學者。由於北宋新舊黨爭的緣故,呂惠卿的著作多數已經湮沒亡佚,至今尚存完整者惟有《道德真經傳》和《莊子義》兩部道家注書。雖然史書給予呂惠卿的評價不高,然而其《老》、《莊》二注卻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因此,本文即以呂惠卿之《道德真經傳》為研究的對象,從五個方面對呂氏其人其書進行分析討論:

第一,對呂惠卿其人生平、歷史評價、以及著述進行資料的蒐集與考辨。現存歷史文獻有太多因為政治因素的評判,因而遮蔽了呂惠卿在北宋歷史的真實面貌與定位。透過本文的梳理,除了釐清歷史的相關問題,也築構出呂惠卿生平之概略。

第二,考察呂惠卿注解《老子》的立場及方式,指出呂氏是站在入世的角度,希望透過對《老子》的注解,提供帝王治國理身的參考。另外,在注解的方法上,呂氏採用「以《莊》解《老》」的詮釋方式,雖然擴大加深了《老子》的原始意蘊,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失真與過度詮釋的現象。

第三,檢視呂惠卿對《老子》之「道」的理解。從其對《老子》論「道」與語言詮釋的關係、道的本體與作用、道的創生義、道的象徵性等說解,檢討呂氏對《老子》之「道」的認知與把握。

第四,由於受到唐中葉以來儒學復興運動的影響,「復性」成為北宋《老子》注家普遍關注的議題,呂惠卿也不例外。本文針對其關於「復性」、「心」、「工夫修養」等思想體系的建構,進行相關討論。

第五,探討《道德真經傳》的政治思想。呂惠卿在其〈道德真經傳表〉中就明白指出:《老子》一書乃為「皇王之宗」。故本文分別論述其對於君王自身修養、君王具體施政作為、民生與軍事等主張,並從中發掘其中所涵之「應時求變」的思想。

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建築在以上五個面向的探討,希望透過本文的分析與討論,對呂惠卿個人的生平及思想脈絡能有清晰的說明,並進一步指出他在中國《老子》學史上的定位與貢獻,以補充當前學界尚未深入探討的部分。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的方法.....................................3
第三節 研究的進路.....................................4

第二章 呂惠卿之生平和著述...............................7
第一節 生平及其歷史評價問題...........................7
一、《宋史》的評價及其取材問題.......................8
二、早年家世背景....................................13
三、在熙寧變法中的定位與作用........................15
四、與王安石關係之嬗變..............................21
五、軍事才能與對西北的經營..........................28
第二節 著述介紹......................................31
一、經部............................................31
二、史部............................................32
三、子部............................................34
四、集部............................................37

第三章 呂惠卿詮釋《老子》的立場和方式..................39
第一節 「儒道不二」的注解立場........................39
第二節 以《莊》解《老》..............................45
一、節錄《莊子》文句以闡釋《老子》..................47
二、引述《莊子》篇旨及寓言..........................52
三、援用《莊子》的重要術語、思想詮釋《老子》........57

第四章 《道德真經傳》之道論............................63
第一節 道與言詮表述..................................64
一、「道」不可以道..................................64
二、強為之命名......................................65
第二節 道之本體與運作................................68
一、道的本體........................................68
二、道的運作........................................72
第三節 道的創生性....................................75
一、「道」能創生....................................75
二、「道」創生萬物的過程............................77
三、「道」與「德、仁、義、禮」的關係................82
第四節 道的特徵:以水喻道............................85

第五章 《道德真經傳》之心性修養論......................89
第一節 性論..........................................90
一、「性」的本質與「失性」的原因....................90
二、本性的復返......................................95
第二節 心論..........................................99
一、心的涵養........................................99
二、以心契道.......................................104
第三節 修養論.......................................107
一、無所容心.......................................107
二、離形去智.......................................111

第六章 《道德真經傳》之政治思想.......................115
第一節 論人君自身之涵養.............................117
一、無私無我.......................................118
(一)不自私驕縱..................................118
(二)不好為刑德..................................120
(三)以百姓心為心................................122
二、謙退處下.......................................124
第二節 論人君施令為政...............................127
一、行無為之政,不言之教...........................127
(一)因其自然....................................128
(二)無意於為....................................131
二、君無為而臣有為.................................133
三、使民無知無欲...................................136
第三節 應時求變之思想...............................140
一、時有終始,世有變化.............................140
二、以「知幾」為要.................................144
第四節 民生與軍事主張...............................146
一、重視民生,天下均平.............................146
二、戰爭觀點及用兵謀略.............................150

第七章 結論...........................................155

參考文獻...............................................161
參考文獻

一、老子注疏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魏﹞王弼注 樓宇烈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年12月
老子義疏 ﹝唐﹞成玄英撰
台北縣中和市 廣文書局 1974年3月
道德真經傳 ﹝唐﹞陸希聲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27-28冊 嚴靈峰編輯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65年3月
道德真經傳 ﹝宋﹞呂惠卿
正統道藏‧第20冊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77年10月
老子崇寧五注 ﹝宋﹞王安石等撰 嚴靈峰校輯
臺北 成文出版社 1979年10月
道德真經論 ﹝宋﹞司馬光
正統道藏‧第12冊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77年10月
老子解 ﹝宋﹞蘇轍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61-162冊 嚴靈峰編輯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65年3月
老子解 ﹝宋﹞葉夢得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40冊 嚴靈峰編輯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65年3月
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 ﹝宋﹞陳景元
正統道藏‧第13冊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77年10月
老子鬳齋口義 ﹝宋﹞林希逸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54冊 嚴靈峰編輯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65年3月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 ﹝宋﹞范應元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59-60冊 嚴靈峰編輯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65年3月
道德經原旨發揮 ﹝元﹞杜道堅
正統道藏‧第21冊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77年10月
道德真經註 ﹝元﹞吳澄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64-65冊 嚴靈峰編輯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65年3月
道德經解 ﹝明﹞釋德清撰 黃曙輝點校
清光緒十二年金陵刻經處刊本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4月
老子翼 ﹝明﹞焦竑撰
漸西村舍本 臺北縣中和市 廣文書局 1993年7月
老子本義 ﹝清﹞魏源
魏源全集‧第二冊 長沙 岳麓書社 2004年12月
老子道德經評點 ﹝清﹞嚴復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第85冊 嚴靈峰編輯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70年
老子校詁 蔣錫昌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54冊 嚴靈峰編輯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65年3月
老子正詁 高亨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1981年2月
老子校釋 朱謙之
臺北縣土城市 鼎淵文化事業 2004年3月
增訂老子河上公注疏證 鄭成海
臺北 華正書局 2008年9月
老子註譯及評介 陳鼓應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年2月


二、古籍文獻
(一)、經部
周易正義 ﹝魏﹞王弼 ﹝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2005年4月
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撰 ﹝唐﹞孔穎達等正義
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本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2005年4月
四書章句集注 ﹝宋﹞朱熹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年10月
孟子正義 ﹝清﹞焦循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2月
點校補正經義考 ﹝清﹞朱彝尊撰 陳恆嵩等點校
臺北 中央研究院文史哲研究所籌備處 1997年6月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撰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年6月

(二)、史部
史記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 臺北 鼎文書局 1997年10月
宋史 ﹝元﹞脫脫等
臺北 鼎文書局 1997年10月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李燾撰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華 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9月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宋﹞李心傳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25-327冊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3月
宋會要輯稿 ﹝清﹞徐松纂輯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76年10月
續資治通鑑 ﹝清﹞畢沅
臺北 文光出版社 1982年2月
廿二史劄記校証 ﹝清﹞趙翼撰 王樹民校証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年1月
閩書 ﹝明﹞何喬遠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民國福建通志 李基厚等修 沈瑜慶 陳衍等纂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年
東都事略 ﹝宋﹞王稱
臺北 國立中央圖書館 1991年
宋人軼事彙編 ﹝清﹞丁傳靖
北京 中華書局 2003年
郡齋讀書志校證 ﹝宋﹞晁公武撰 孫猛校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10月
直齋書錄解題 ﹝宋﹞陳振孫撰 徐小蠻 顧美華點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10月
郡齋讀書後志 ﹝宋﹞趙希弁
臺北 成文出版社 1978年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0年
國史經籍志 ﹝明﹞焦竑撰
粵雅堂叢書‧第5冊 臺北 華文書局 1965年5月
文淵閣書目 ﹝明﹞楊士奇
百部叢書集成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1965-1971年
四庫全書總目 ﹝清﹞永瑢等
臺北縣板橋市 藝文印書館 2004年10月
書目答問補正 ﹝清﹞張之洞撰 范希曾補正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8月

(三)、子部
莊子集釋 ﹝晉﹞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 ﹝清﹞郭慶藩輯
臺北縣土城市 頂淵書局 2005年1月
莊子義集校 ﹝宋﹞呂惠卿撰 湯君集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年2月
莊子集解 ﹝清﹞王先謙
臺北 世界書局 2001年11月
列子集釋 楊伯峻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3月
淮南子校釋 張雙棣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8月
朱子語類 ﹝宋﹞黎靖德編 王星賢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3月
東軒筆錄 ﹝宋﹞魏泰撰 李裕民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年10月
珍席放談 ﹝宋﹞高晦叟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7冊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3月
涑水記聞 ﹝宋﹞司馬光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3月
邵氏聞見錄 ﹝宋﹞邵伯溫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3月
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3月
疑耀 ﹝明﹞張萱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6冊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3月

(四)、集部
韓昌黎文集校注 ﹝唐﹞韓愈撰 馬其昶校注 馬茂元整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2月
王文公文集 ﹝宋﹞王安石撰 唐武點校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7月
西溪集 ﹝宋﹞沈構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7冊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3月
鴻慶居士集 ﹝宋﹞孫覿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5冊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3月
宋文鑑 ﹝宋﹞呂祖謙編,齊治平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年
蘇軾文集 ﹝宋﹞蘇軾撰 孔凡禮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年
歐陽修全集 ﹝宋﹞歐陽修撰 李逸安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年
豐州集稿 ﹝清﹞陳國仕輯錄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10年

三、近人專著
王安石評傳 柯昌頤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5年
王安石變法 漆俠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9年3月
莊子哲學 蔣錫昌
臺北 學人月刊雜誌社 1971年
王安石新法研述 師鴻勳
臺北 正中書局 1973年6月
道家思想史綱 黃釗
湖南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1年4月
老莊新論 陳鼓應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3年3月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蔡崇榜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3年10月
北宋黨爭研究 羅家祥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3年11月
易傳與道家思想 陳鼓應
臺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5月
中國哲學大綱 張岱年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12月
中國老學史 熊鐵基 馬良懷 劉韶君
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年7月
兩宋財政史 汪聖鐸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年7月
老子思想體系探索 魏元珪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6年6月
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 趙益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0月
道書校輯十種 蒙文通
成都 巴蜀書社 2001年8月
宋元老學研究 劉固盛
成都 巴蜀書社 2001年9月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臺北 台灣學生書局 2002年8月
王安石變法研究史 李華瑞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年6月
北宋《老子》注研究 尹志華
四川成都 巴蜀書社 2004年11月
老子學說研究 鄭成海
臺北 華正書局 2005年1月
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 羅安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年9月
老子古今 劉笑敢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5月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徐復觀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7年4月
先秦道法思想講稿 王叔岷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年7月
莊子校詮 王叔岷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年7月
莊子今注今譯 陳鼓應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年2月
老莊學文獻及其思想研究 劉固盛
湖南長沙 岳麓書社 2009年7月
宋代老子學詮解的義理向度 江淑君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10年3月
歷史與思想 余英時
臺北 聯經出版社 2010年3月

四、期刊論文
呂惠卿關於《老子》《莊子》思想淺析 ﹝日﹞山田峻
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4期 頁46-57 1998年4月
論王安石學派的老學思想 劉固盛
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5卷總第57期 頁75-80 2002年1月
試析北宋《老子》注家的孔老異同論 尹志華
孔子研究2005年第6期 頁47-52 2005年6月
呂注《孝經》考 聶鴻音
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2期總第86輯 頁285-366 2007年2月
俄藏西夏文草書《孝經傳》序及篇目譯考 胡若飛
寧夏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總第132期 頁95-98 2009年9月
呂惠卿《道德真經傳》的老學思想 徐華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 第36卷第4期 頁69-73 2009年7月

五、學位論文
宋儒解老異同研究 樊鳳玉
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8年
明代老學研究 韋東超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所博士論文 2004年
先秦老學圖象之建構:從出土老子回應老子學諸問題 沈志偉
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5年
漢代老學之發展與變遷 張鴻愷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年
荊公學派老子思想探微 劉湘
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哲學系碩士論文 2009年4月
清代《老子》注義理的繼承與開新 黃麗頻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9年7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8.李奉儒(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型態與方式之調查研究。比較教育,53,1-28。
2. 4.王文科(1987),發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優先策略。臺灣教育,439,5-8。
3. 4.王文科(1987),發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優先策略。臺灣教育,439,5-8。
4. 4.王文科(1987),發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優先策略。臺灣教育,439,5-8。
5. 4.王文科(1987),發展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的優先策略。臺灣教育,439,5-8。
6. 8.李奉儒(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型態與方式之調查研究。比較教育,53,1-28。
7. 8.李奉儒(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型態與方式之調查研究。比較教育,53,1-28。
8. 8.李奉儒(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型態與方式之調查研究。比較教育,53,1-28。
9. 15.林俊全(2000),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1-7。
10. 15.林俊全(2000),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1-7。
11. 15.林俊全(2000),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1-7。
12. 15.林俊全(2000),台灣的地形景觀與自然災害。環境教育季刊,41,1-7。
13. 32.許瑛玿、鄒治華、張俊彥、謝惠珠(2002),調查台灣地區國中學生颱風概念理解現況。科學教育月刊,255,2-11。
14. 32.許瑛玿、鄒治華、張俊彥、謝惠珠(2002),調查台灣地區國中學生颱風概念理解現況。科學教育月刊,255,2-11。
15. 32.許瑛玿、鄒治華、張俊彥、謝惠珠(2002),調查台灣地區國中學生颱風概念理解現況。科學教育月刊,25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