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12: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簡翊玹
研究生(外文):Yi-hsuan Chien
論文名稱:網路傳播與妨害名譽罪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Offenses Against Reputation
指導教授:林東茂林東茂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9
中文關鍵詞:網路傳播妨害名譽誹謗侮辱部落格電子郵件社群網站BBS
外文關鍵詞:internet communicationslanderinsultblogemailsocial networkBB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9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6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隨著網路傳播的發達,網路犯罪的態樣亦趨之多元,過去在探討妨害名譽罪章時時,咸多以傳統傳播媒體為主要思考途徑,然而新興網路媒體興起後,強化參與和即時互動BBS討論區、顛覆傳統魚雁往返觀念的電子郵件、展現自我的部落格、重建人際關係網絡社群網站例如facebook等,都讓妨害名譽的態樣有了一番新的樣貌。本文先就網路傳播之相關理論,探究網路傳播之特性,並以實際發生過的案例,印證文獻資料中所呈現之理論;同時也介紹近年來興起之網路傳播類型,並從這些典型的網路傳播類型中,討論可能以此為傳播媒介而構成妨害名譽的態樣。本文亦試圖整理妨害名譽罪在過去的代表性的見解,輔以近年來以網路傳播為妨害名譽犯罪型態之相關實務判決,釐清近年來時興的各種網路傳播類型中,構成妨害名譽之態樣與該類傳播類型中可能具有爭議的部份,以及在以網路傳播形態構成妨害名譽的實際適用上,可能會遇到構成要件適用的難題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討論會聚焦在「公然」與「意圖散布於眾」的概念應如何界定範圍,並探究舊的代表性實務見解,於現今的網路傳播型態中,還存有多少適用的空間。最後再就容易引發爭議之爭點,下一定論,就本文之見解給予未來的立法者,或實務工作者,在適用上之建議,以期能就此類問題,尋求一合理有效之解決途徑。
《ABSTRACT》

As the Internet gains popularity, the types of Internet crimes become diversified. In the past, discussions mainly surrounds the chapter of offenses against reputation slandering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ways of communic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ternet media, the kinds of offenses against reputation slandering have gained new appearances. Such as the Bulletin Board Systems, which emphasized participation and real-time interactions. Emails, changed the old style of mailing. blogs, a new way of self-presentation, and the social networks to rebuil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such as, Facebook. This thesis is a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slandering and other crimes against reputation on the bases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theory. To study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n prove the theory through actual case studies, the thesis will attempt to introduce the sorts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 the possible ways to constitute offenses against reputation slandering via the Internet media. The thesis also collects and analyzes typical opinions on offenses against reputation slandering,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net boom, to identify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the difficulty of application of the law. The main focus will not be limited to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publicity” and “the intentional distribution“, but discussion of referenceable historical opinions . Finally, this thesis will give a conclusion to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and make suggestions to lawmakers or those in practice, in order to find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se kinds of problems.
網路傳播與妨害名譽罪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項 研究動機
第二項 妨害名譽罪之意義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一項 網路傳播的概念
第二項 網路傳播的類型
第三項 實務見解
第四項 學者見解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預期結果
第二章 網路傳播的概念及其類型
第一節 網路傳播的概念
第一項 網路的興起
第二項 網路的發達對傳播影響
第三項 網路傳播的特質
第二節 網路傳播的類型
第一項 早期網路傳播類型探究
第二項 近期網路播傳類型探究
第三節 網路傳播對於傳統刑法之衝擊
第四節 對網路傳播之批判與反思
第三章 公然侮辱罪
第一節 侮辱
第二節 公然
第三節 公然侮辱罪於各類型網路傳播中之認定
第一項 電子布告欄
第二項 電子郵件
第三項 部落格
第四項 社群網站
第四章 誹謗罪
第一節 誹謗
第二節 構成要件剖析
第一項 意圖散布於眾
第二項 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
第三節 與言論自由的衝突
第四節 誹謗罪於各類型網路傳播中之認定
第一項 電子布告欄
第二項 電子郵件
第三項 部落格
第四項 社群網站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文獻
一、書籍專論
1.Andrew Keen, The Cult of the Amateur: 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2007;尤傳莉譯,你在看誰的部落格? : 業餘者教派, 正在改寫我們的未來,早安財經,2008.
2.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增訂五版,五南文化,2006年11月
3.吳筱玫,網路傳播概論,智勝文化,2003年1月
4.林天財、陳啟豪,誹謗:台灣本土實證案例解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12 月初版一刷
5.林東茂,刑法綜覽修訂六版,一品文化,2009年9月
6.梁瑞祥,網際網路與傳播理論,揚智文化,2001年
7.程予誠,網際傳播對網路、人、組織未來的影響,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2003年6月
8.黃仲夫,刑法精義修訂二版,元照出版 2008年1月
9.Code: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Lawrence Lessig,basic books;劉靜怡譯,網路自由與法律,商周出版,2002年
10.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書局,2004年
11.マス‧メディア法入門,松井茂記,蕭淑芬譯,媒體法,元照出版,2004年11月
12.鐘明通,網際網路法律入門:電腦族的第一本法侓書,新自然主義出版,2000年9月二版

二、學位論文
1.康建福,論新聞自由與誹謗罪-以釋字第五○九號解釋為例,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5年
2.徐偉群,論妨害名譽罪的除罪化,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民國93年
3.張佑生,論大法官釋字第509號解釋對言論自由「最大限度之維護」程度:美國與台灣的實務觀點,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5年
4.謝庭晃,妨害名譽罪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93年
5.蕭明哲,數位匯流下台灣法律服務業的現狀與未來-以法易通為例,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98年
三、期刊專論
1.王毓莉,「電腦輔助新聞報導」在台灣報社的應用-以中國時報、工商時報記者為研究對象,新聞學研究第68期,90年7月。
2.蔡蕙芳,網路言論、私領域言論與「公然」與「意圖散布於眾」涵義之探討 ,月旦法學雜誌178期2010年3月
3.鄭逸哲 ,公然自慰未必犯罪,台灣法學121期,2009年2月
4.鄭逸哲,「公然猥褻」和「公然性交」均未必犯罪,法令月刊60卷第1期2009年1月
5.簡榮宗,「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在網際網路上之適用」,律師雜誌272期,2002年5月
6.羅文輝、李郁青、施盈廷、楊秀娟,網路採用、使用與獲得之滿足,新聞學研究83期,94年4月
7.羅崗,網路公共空間-可能的與不可能的:中國大陸經驗的檢討,媒介擬想-數位媒體與科技文化第四期,2006年9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