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一)書 籍
1.王公義等,中國公證制度改革研究及國際比較,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司法院編,公證法律問題暨文書格式彙編,司法院秘書處發行,1989年8月修訂版。
3.司法院第一廳編,歐洲公證制度訪問報告—附各國公證制度資料,司法院祕書處發行,1990年6月。
4.司法院編,各國公證法規彙編,司法院秘書處發行,1992年12月。
5.司法院編,公證法律專題研究(一)––司法院第五期公證實務研究會研究專輯,司法院秘書處發行,1994年6月。
6.司法院編,公證法律專題研究(二)––司法院第六期公證實務研究會研究專輯,司法院秘書處發行,1996年6月。
7.司法院編,公證法律專題研究(三)––司法院第七期公證實務研究會研究專輯,司法院秘書處發行,1998年6月。
8.司法院編,公證法律專題研究(四)––司法院第八期公證實務研究會研究專輯,司法院秘書處發行,1999年5月。
9.司法院編,公證子法新舊條文對照表,司法院,2001年9月。
10.司法院編,公證法律專題研究(五)––司法院第九期公證實務研究會研究專輯,司法院秘書處發行,2001年9月。
11.司法院編,公證法規彙編,司法院秘書處發行,2001年9月。
12.司法院編,公證法律專題研究(六)––司法院第十期公證實務研究會研究專輯,司法院秘書處發行,2002年11月。
13.司法院編,公證法律專題研究(七)––司法院第十一期公證實務研究會研究專輯,司法院秘書處發行,2003年8月。
14.司法院編,公證法規彙編,司法院秘書處發行,2004年9月。
15.司法院編,民間公證人辦理公認證業務書類審查意見彙編,司法院民事廳編輯,2004年12月第1版、2009年12月第1版。
16.吳景源、李國增、汪智陽,荷、比、法公證制度之考察報告,司法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司法院,2010年2月。
17.林世超、李惠宗,公、認證書狀範例,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7刷。
18.張文章主編,公證制度新論,台海文化傳播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10月初版第1版。
19.鄭雲鵬,公證法新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三版第1刷。
20.賴來焜,最新公證法論,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1刷。
21.謝永誌、王明宏、尹章華,兩岸公證制度,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初版。
(二)論 文
1.王明宏,海峽兩岸公證制度之比較研究—兼論兩岸海事報告簽證之法律效力,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6月。2.王茂川,公證法第70條在認證程序適用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1月。3.李明鴻,論公證書之作成與證據力,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21日。4.李昭彥,大陸公證文書在台灣採認之理論與實務之研究—由國際公證文書採認制度觀點的理論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0月。5.郝海濤,外國公證制度比較及借鑒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9月30日。
6.張滋偉,我國公證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6年6月。7.蔣篤恒,公證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5月。
(三)期 刊
1.王京,公證制度的法理分析,中國公證,2006年07月。
2.王京,走進德國公證業,中國公證,2010年10月。
3.王繼華,從德國公證行業對公證員的監督說起,中國公證,2005年1月。
4.中國公證員赴加培訓考察代表團,北美奇葩—加拿大魁北克省公證制度掠影,中國公證,2003年6月。
5.中國公證協會赴德培訓考察團,德國公證制度概覽,中國公證,2007年1月。
6.中國公證協會赴義大利培訓考察團,義大利公證制度帶給我們的啟示,中國公證,2007年2月。
7.左燕芹,二十天感知法國公證,中國公證,2007年3月。
8.左燕芹,中國公證協會代表團出訪智利紀行,中國公證,2008年4月。
9.立法院,立法院第三屆第五會期司法、法制兩委員會審查「公證法修正草案」第一次聯席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第87卷第8期上冊,會議日期:1998年3月5日。
10.呂潮澤,兩岸公證現制及其修法重點比較,法令月刊第48卷第7期,1997年7月。11.邱聯恭、高瑞錚,「律師得否兼任民間公證人」公聽會紀錄摘要,全國律師第1卷第7期,1997年7月。12.林廷瑞,日本的公證制度,法學叢刊第25卷第3期,1980年9月。13.林炫秋,1999年公證實務與新公證法—以請求人的角度為中心(上)、(中)、(下),全國律師11、12月號,1999年11月、12月,全國律師1月號,2000年1月。14.周家寅,從比較法觀點談法國、瑞士及比利時家事法上運用公證制度之概況(上)、(中)、(下),司法週刊第1141、1142、1143期,2003年7月9日、16日、23日。
15.周家寅,從法國公證實務談我國民法第166條之1規範中公證人之角色,司法週刊第1272期,2006年1月26日。16.周家寅,民間公證人與律師角色之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律師兼辦認證之妥適性,公證法學第4期,2007年12月。17.胡天賜,民法第166條之1之立法政策評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6卷第2期,2004年6月。18.胡曉麗,德國公證制度概覽,中國公證,2004年9月。
19.胡文棟,公證法新制立法過程之爭點及施行後相關問題探討,軍法週刊第53卷第4期,2007年8月。20.高瑞錚,我國現行公證制度之檢討,法學叢刊第27卷第4期,1982年12月。21.高瑞錚,公證法改制須能提昇預防司法之功能,律師雜誌8月號,第227期,1998年8月。22.馬有敏,臺北地方法院監督所屬民間公證人執行職務之概況,公證法學第3期,2006年2月。
23.徐研,友誼之旅—中國公證代表團訪問南美紀行,中國公證,2007年7月。
24.秦世平,奧地利公證制度與實務簡介(之ㄧ)、(之二)、(之三),中國公證,2009年12月、2010年2月、3月。
25.許錫星,創造公證價值迎向公證未來(上)、(下),司法週刊第1100、1101期,2002年9月18日、25日。26.張特生、徐芳齡、藍瀛芳,赴瓜地馬拉參加拉丁國際公證協會第14屆大會報告,司法院公務出國報告,1978年4月5日。
27.張特生,論民法關於強制公證的妥當性與可行性—為公證新制鳴鑼開道(上)、(中)、(下),司法週刊第991、992、993期,2000年8月2日、9日、16日。28.張特生,公證新制的基本精神—新制成敗的關鍵(上)、(下),司法週刊第1044、1045期,2001年8月16日、22日。29.張為,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公證制度,中國公證,2004年1月。
30.張為,義大利公證制度概況,中國司法,2007年4月。
31.張耀、廖龍,公證制度在香港,中國公證,2010年4月。
32.常柏,法國公證印象,中國司法,1999年5月。
33.常密菊,公證行業業務指導職能的實現途徑與完善,中國公證,2007年1月。
34.陳梅英、吳曉燁,巴西房地產公證的特色,中國司法,2006年1月。
35.陳筱珮庭長及法官等13人,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所屬暨花蓮分院所屬95年度司法人員赴日韓司法業務考察報告,2007年2月。
36.程春明,法國公證法律制度的基礎理論與實踐,中國司法,2005年6月。
37.程翔,荷蘭公證制度的新發展,司法改革評論,2010年,第十輯。
38.湯慶發,論公證權的監督制約,中國司法,2008年4月。
39.齊法驥,我國公證制度,逢甲學報第16期,1983年11月。40.齊祥春、齊作礼,持之以恆完善質量監控,提高公證質量和公證公信力,中國公證,2010年11月。
41.劉初枝,論西德公證人制度,輔仁法學第4期,1985年1月。42.劉懿彤,德國公證的立法取向,比較法學研究,2008年第1期。
43.劉楊、張明,法國公證人員禁止性規定及違紀處罰,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10年11月。
44.裴曉光,西方國家公證制度及其啟示,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4期,2003年7月。
45.鄭雲鵬,關於公證權力之擴張,公證法學第2期,2002年5月。46.鄭雲鵬,民間公證制度現況的問題及檢討(上)、(下),司法週刊第1138、1139期,2003年6月18日、25日。47.鄭惠佳,對我國公證監督之建議,公證法學第4期,2007年12月。48.樊江寧,英國公證人及其職務內容,中國公證,2007年9月。
49.閻建明,魁北克(加拿大)行業管理模式與我國”兩結合”公證管理體制構建,中國公證,2004年7月。
50.藍瀛芳、葉忠雄、張特生,參加拉丁國際公證協會第15屆大會報告,司法院公務出國報告,1979年8月20日。
51.藍瀛芳,法國公證人的法律地位,律師雜誌第227期,1998年8月。52.藍瀛芳,公證的意義,司法週刊第1075期,2002年3月27日。53.藍瀛芳,公證人的地位,司法週刊第1076期,2002年4月3日。54.藍瀛芳,公證書的性質與效力,司法週刊第1079期,2002年4月24日。55.藍瀛芳,公證人團體(上)、(下),司法週刊第1081、1082期,2002年5月8日、15日。56.藍瀛芳,建立社會大眾所信賴的公證制度(上)、(下)—從法國公證人的守密制度與其經驗談起,司法週刊第1084期,2002年5月29日。二、外文文獻(依字母順序排列)
1.Anderson, John C., and Michael L.Closen, “A Proposed Code of Ethics for Employers and Customers of Notaries: A Companion to the Notary Public Cod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32 J. Marshall L. Rev. 887 (Summer 1999).
2.Closen, Michael L., and G. Grant Dixon III, “Notaries Public from the Time of the Roman Empire to the U.S. Today and Tomorrow”, 68 N.D. L. Rev. 873 (1992).
3.Gilles Rouzet, Précis de Déontolgie Notarial,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Bordeaux(2004), 326-327.
4.John Henry Merryman and Rogelio Pérez-Perdomo, The Civil Law Tradi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egal Systems of Europe and Latin America, 3rd e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07.
5.John T. Henderson and Peter D. Kovach, “Admistrative Agency Oversight Of Notarial Practice”, 31 J. Marshall L. Rev. 857 (1998).
6.Kussmaul, Wes. , The Future Needs You: The Notary Public in the Digital Age, Waltham, Mass.: PKI Press (2001).
7.Pedro A. Malavet, “The Foreign Notarial Legal Services Monopoly: Why Should We Care?” 31 J. Marshall L. Rev. 945, 956-957 (1998).
8.Pedro A. Malavet, “Counsel for the Situation: The Latin Notary, A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Model”, 19 Hastings Int’l & Comp. L. Rev. 389(1996).
9.Rothman, Raymond C., Notary Public: Practices and Glossary, Chatsworth, Calif.: National Notary Association (1987).
10.Roger Van den Bergh and Yves Montangie, “Competition In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s: Are Latin Notaries Different?” 2 J. Competition L. & Econ. 189 (2006).
11.Van Alstyne, Peter J., Notary Law, Procedures & Ethics: A Complete Reference on Notarial Laws and Procedures in America, Salt Lake City, Utah: Notary Law Institute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