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參考文獻
一、書籍著作
大須賀 明著,林浩譯,《生存權論》,2001年6月初版第1刷。
王雲五,《國民大會躬歷記》,1966年7月初版。
王澤鑑,《民法總則》,2000年9月出版。
王澤鑑,《債法原理(一)基本理論 債之發生-契約、代理權授與、無因管理》,2001年11月增訂版5刷。
李震山,〈論憲法未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收錄於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2002年9月,頁355-394。
李惠宗,〈憲法工作權保障之系譜〉,收錄於劉孔中、李建良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1998年6月,頁347-392。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2000年9月初版。
李惠宗,《憲法要義》,2001年8月。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第一册)》,1993年1月7版。
法治斌、董保城合著,《憲法新論》,2005年1月2版第2刷。
孫健忠,《臺灣社會救助制度實施與建構之研究》,2002年8月初版。
張桐銳,〈補充性原則與社會政策〉,收錄於《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法學篇(一)》,2002年5月,頁219-253。
許慶雄,《憲法入門》,1997年11月3版2刷。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等合著,《現代憲法論》,2002年10月3版第1刷。陳慈陽,《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1997年6月。
陳春生,〈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中關於制度性保障概念意涵之探討〉,收錄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2000年8月出版,頁273-324。
陳愛娥,〈「法律原則」作為行政法的法源〉,收錄於《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二)》,1998年8月初版,頁33-85。
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收錄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2000年8月出版,頁235-272。
陳新民,〈論「社會基本權利」〉,《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册)》,1996年1月4版,頁95-128。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2002年10月4版3刷。
陳新民,〈服務行政及生存照顧的原始概念-談福斯多夫的〈當作服務主體的行政〉〉,《公法學劄記》,2005年10月3版1刷,頁45-90。
陳新民,〈行政法之任務-彼德‧巴杜拉的〈自由主義法治國與社會主義法治國的行政法〉〉,《公法學劄記》,2005年10月3版1刷,頁91-108。
郭明政,〈社會安全制度之歷史發展及其展望〉,《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1997年11月出版,頁53-76。
郭明政,〈法律在社會福利制度中之角色與任務〉,《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1997年11月出版,頁93-114。郭明政,〈社會法之概念、範疇與體系-以德國法制為例之比較觀察〉,《社會安全制度與社會法》,1997年11月出版,頁115-133。郭明政,〈社會憲法-社會安全制度的憲法規範〉,收錄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2006年1月初版第1刷,頁313-352。
葛克昌,〈社會福利給付與租稅正義〉,《國家學與國家法-社會國、租稅國與法治國理想》,1996年4月初版,頁43-92。蔡維音,《社會國之法理基礎》,2001年7月1版。
鍾秉正,〈社會法與基本人權〉,《社會福利法制與基本人權保障》,2004年9月1版,頁3-35。
鍾秉正,〈社會保險中強制保險之合憲性基礎-兼論釋字第472、473號解釋〉,《社會福利法制與基本人權保障》,2004年9月1版,頁60-93。
鍾秉正,《社會保險法論》,2005年11月初版1刷。
二、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Hans F. Zacher, 〈社會保險與人權〉,收錄於郭明政主編,《社會保險之改革與展望》,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出版,2006年2月,頁1-18。
王正,〈保險、救助及津貼:老年經濟安全制度財務體系配合之探討〉,《經社法制論叢》,第26期,2000年7月,頁1-29。王篤強,〈台中縣民間福利部門眼中的貧困家庭服務:一項焦點團體的初步分析與感想〉,《社區發展季刊》,第124期,2009年3月,頁116-132。王明仁、魏季李,〈對現代貧窮家庭服務的省思-從家扶基金會的扶助經驗談起〉,《社區發展季刊》,第124期,2009年3月,頁101-115。尤詒君,〈臺北市社會救助之挑戰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124期,2009年3月,頁15-27。內政部社會司,〈社會救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專案簡報〉,《跨越新世紀的社會救助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頁63-76。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重構社會巨變下的生活安全網〉,《社區發展季刊》,第124期,2009年3月,頁1-4。
古允文,〈新經濟、不穩定就業與社會救助〉,《跨越新世紀的社會救助學術研討會》,2004年10月,頁25-37。
石泱,〈我國社會救助政策:從安貧到脫貧〉,《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社會救助的檢討與展望」》,2006年4月,頁81-86。
吳志光,〈從九二一震災談天然災害的救助補償體制〉,《國立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10期,2000年6月,頁85-115。吳震能,〈社會救助法修正芻議-論補充性原則〉,《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30期,2009年6月,頁161-198。呂理翔,〈論行政程序中職權調查原則與當事人協力制度之關係-以德國行政法學理為中心〉,《玄奘法律學報》,第11期,2009年6月,頁297-353。李鍾元,〈跨世紀我國社會救助的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88期,1999年12月,頁177-189。李臨鳳,〈社會救助業務概況及修法重點說明〉,《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社會救助的檢討與展望」》,2006年4月,頁69-80。
周宗憲,〈人性尊嚴與人民最低限度生活權的保障〉,《司法周刊》,第1239期,2005年6月9日,第二版至第三版。林谷燕,〈德國社會法法典之沿革與簡介〉,《弘光學報》,第46期,2005年7月,頁183-205。林美伶、王德睦,〈貧窮門檻對貧窮率與貧窮人口組成之影響〉,《臺灣社會福利學刊》,第1期,2000年9月,頁93-124。郝鳳鳴,〈社會法之性質及其於法體系中之定位〉,《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0期,2003年1月,頁3-35。孫迺翊,〈社會救助制度中受救助者的人性尊嚴保障-一個憲政國家興起前後的比較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36期,2006年9月,頁65-87。孫迺翊,〈憲法解釋與社會保險制度之建構-以社會保險「相互性」關係為中心〉,《國立臺大法學論叢》,第3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241-290。孫健忠,〈社會救助制度的新思考〉,《社區發展季刊》,第91期,2000年10月,頁240-251。孫健忠,〈親屬責任與社會救助:扶助或控制?〉,《社區發展季刊》,第103期,2003年9月,頁184-194。
張煜輝,〈西德社會法概述〉,《社區發展季刊》,第44期,1988年12月,頁45-53。張國偉,〈十年來台灣貧窮趨勢分析-以1994、2001、2004年低收入戶調查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24期,2009年3月,頁28-41。許育典,〈社會國〉,《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年10月,頁38-43。陳英鈐,〈〝自由法治國〞與〝社會法治國〞的制度選擇-評釋字四七二與四七三號大法官會議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期,1999年10月,頁87-99。陳愛娥,〈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的交互作用〉,《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6卷第2期,1997年1月,頁121-141。陳愛娥,〈立法怠惰與憲法條文之直接適用〉,《全國律師》,第7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50-54。
陳琇惠,〈社會救助發展的新方向-to end the relief as we know it〉,《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社會救助的檢討與展望」》,2006年4月,頁109-117。
黃春長,〈我國現階段社會救助法制的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28期,1997年9月,頁46-51。黃舒芃,〈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第16期,2006年6月,頁1-43。雷文玫,〈低收入社會救助給付與設籍限制之違憲審查──Saenz v. Roe一案判決之分析〉,《歐美研究》,第33卷第3期,2003年9月,頁413-459。詹鎮榮,〈補充性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2期,2003年10月,頁34-37。詹鎭榮,〈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3月,頁32-41。
詹火生,〈從低收入、中低收入到工作貧窮-社會救助政策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第124期,2009年3月,頁42-48。廖元豪,〈美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Racial Affirmative Action)合憲性之研究-兼論平等原則之真義〉,《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9卷第2期,民國85年8月,頁1-44。廖靜芝,〈社會救助的檢討與展望-實務運作〉,《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社會救助的檢討與展望」》,2006年4月,頁87-94。
蔡維音,〈社會福利制度之基礎理念及結構-以德國法制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8期,1997年9月,頁24-29。蔡維音,〈全民健保之合憲性檢驗-評司法院釋字第四七二、四七三號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51期,1999年8月,頁180-187。
蔡維音,〈社會救助「家庭成員」之認定〉,《月旦法學教室》,第58期,2007年8月,頁20-21。蔡維音,〈低收入戶認定之需求調查〉,《興大法學》,第5期,2009年5月,頁1-34。蔡明砡,〈社會救助法修正芻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06期,2004年6月,頁364-375。鍾秉正,〈「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補償規定及其實務分析〉,《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2期,2003年6月,頁29-70。鍾秉正,〈論社會法之生存權保障功能-以社會救助制度為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54期,2004年6月,頁1-40。鍾秉正,〈從國家責任理論看「水土保持義務」〉,《月旦法學雜誌》,第127期,2005年12月,頁64-83。
謝榮堂,〈中德社會國理想之論理與實踐〉,《華岡法粹》,第28期,2001年12月,頁129-146。謝榮堂,〈社會法治國之社會安全法制〉,《月旦法學教室》,第10期,2003年8月,頁120-133。
謝榮堂,〈社會法治國之分配正義〉,《華岡法粹》,第30期,2003年12月,頁239-267。謝榮堂,〈社會行政法概論之一〉,《華岡法粹》,第32期,2004年12月,頁129-155。謝榮堂,〈社會行政救濟與行政訴訟之主要類型解析-以我國行政訴訟法與德國社會法院法為中心〉,《華岡法粹》,第35期,2006年7月,頁61-121。謝榮堂,〈社會救助之憲法保障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第124期,2009年3月,頁5-14。薛承泰、方姿云,〈社會救助法第四條的影響與修正建議〉,《社區發展季刊》,第108期,2005年1月,頁164-184。薛承泰、杜慈容,〈家庭變遷與社會救助政策-以臺北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114期,2006年6月,頁134-146。薛承泰,〈我國的貧窮線出了什麼問題?〉,《2007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建立台灣永續發展的家庭、人口、健康、社區與勞動保障體系:公民權利契約觀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2007年5月,頁337-351。
蘇麗瓊,〈長期照顧家庭支持方案現金給付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25期,2009年6月,頁31-43。三、學位論文
李鎨澂,《我國憲法上民生福利國家原則之研究-以德國基本法第二十條社會國原則(Sozialstaatsprinzup)為借鏡》,私立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張瓊文,《從法治國家思想之演變論依法行政原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許瑞麟,《我國社會救助法制之研究-以德國聯邦社會救助法為借鏡》,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黃鼎馨,《「給付」抑或「不給付」?-從憲法受益權/社會權保障功能論社會救助給付行政之目的及正當程序》,東吳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7月。四、研究計畫與政府出版品
林萬億主持,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1995年1月。
周麗芳主持,內政部社會司委託,《貧窮線界定與社會福利政策相關措施之研究》,2003年7月。
徐震主持,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我國社會救助體系整體規劃之研究》,1989年9月。
孫健忠主持,內政部社會司委託,《我國社會救助制度發展之研究》,1999年12月。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國民大會實錄》,1946年12月。
鄭麗珍主持,內政部社會司委託,《遊民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2004年12月。
貳、外文參考文獻(依作者姓氏字首之字母順序排列)
一、德文參考文獻
(一)書籍著作
Benda, Ernst: Die rechts- und sozialstaatliche Ordnung des Grundgesetzes, in: Benda, Ernst/Maihofer, Werner/Vogel, Hans-Jochen, Handbuch des Verfassungsrechts, 1983, S. 477-554.
Czub, Hans Joachim: Verfassungsrechtliche Gewährleistungen bei der Auferlegung steuerlicher Lasten: die zweckmäßige Gestaltung der Sozialhilfe, der steuerlichen Grundfreibeträge und des Kinderlastenausgleichs, 1982.
Erlenkämper, Arnold: Sozialrecht: Leitf. für d. Praxis, 2. Aufl., 1987.
Eichenhofer, Eberhard: Sozialrecht, 5. Aufl., 2004.
Evers, Adalbert/Olk, Thomas: Wohlfahrtspluralismus - Analytische und politisch - normative Dimensionen eines Leitbegriffs, in: Evers, Adalbert/Olk, Thomas(Hg.), Wohlfahrtspluralismus. Vom Wohlfahrtsstaat zur Wohlfahrtsgesellschaft, 1996, S. 9-60.
Gitter, Wolfgang: Sozialrecht, 1981.
Ipsen, Jörn: Staatsrecht Ⅱ - Grundrechte, 11. Aufl., 2008.
Jörg, Michael: Konfliktuöse Leistungszuständigkeit nach dem Sozialgesetzbuch Ⅴ und dem Bundessozialhilfegesetz bei Krankheit, Behinderung und Pflegebe- dürftigkeit, 1997.
Lerche, Peter: Verfassungsrechtliche Aspekte der Gentechnologie, in: Lukes, Rudolf/Scholz, Rupert(Hg.), Rechtsfragen der Gentechnologie, 1986, S. 88-111.
Maier, Hans: Die Grundrechte des Menschen im modernen Staat, 2. Aufl., 1974.
von Münch, Ingo: Staatsrecht, Bd. Ⅰ, 5. Aufl., 1993.
Muckel, Stefan: Sozialrecht, 2. Aufl., 2007.
Maurer, Hartmut: Staatsrecht Ⅰ- Grundlagen Verfassungsorgane Staatsfunktionen, 5. Aufl., 2007.
Oestreicher, Ernst/Schelter, Kurt/Kunz, Eduard(Hg.), Bundessozialhilfegesetz mit Recht der Kriegsopferfürsorge: Kommentar, 1.-3. Aufl., 1989.
Rüfner, Wolfgang: Einführung in das Sozialrecht, 2. Aufl., 1991.
Ruland, Franz: Sozialrecht, in: Schmidt-Aßmann, Eberhard(Hg.), Besonderes Verwaltungsrecht, 10. Aufl., 1995, S. 667-759.
Schellhorn, Walter: Sozialhilferecht: BSHG- Textausgabe mit den wichtigsten Durch- führungsverordnungen und einer systematischen Darstellung, 8. Aufl. 1991.
Schellhorn, Walter/Jirasek, Hans/Seipp, Paul(begründet), Schellhorn, Walter(weitergeführt): Das Bundessozialhilfegesetz - Ein Kommentar für Ausbildung, Praxis und Wissenschaft, 14. Aufl., 1993.
Schellhorn, Walter: Das Bundessozialhilfegesetz: ein Kommentar für Ausbuildung, Praxis und Wissenschaft, 15. Aufl., 1997.
Waltermann, Raimund: Sozialrecht, 6. Aufl., 2006.
Zacher, Hans F.: Einführung in das Sozialrecht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3. Aufl., 1985.
Zacher, Hans F.: Das soziale Staatsziel, in: Isensee, Josef/Kirchhof, Paul(H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Bd. 1, 2. Aufl., 1995, S. 1045-1111.
(二)期刊論文
Atzler, Bernhard: 25 Jahre Bundessozialhilfegesetz - Strukturprinzipien des Bundessozialhilfegesetzes in der Rechtsprechung des Bundesverwaltungsgerichts, DVBl 1987, S. 1142-1145.
Dürig, Günter: Verfassung und Verwaltung im Wohlfahrtsstaat, JZ 1953, S. 193-199.
Martens, Wolfgang: Grundrechte im Leistungsstaat, VVDStRL 30/1972, S. 7-42.
Rüfner, Wolfgang: Verfassungs- und europarechtliche Grenzen bei der Umgestaltung des Sozialstaats im Bereich des Sozialhilferechts, VSSR 1997, S. 59-70.
Starck, Christian: Gesetzgeber und Richter im Sozialstaat, DVBl 1978, S. 937-945.
Schulte, Bernd: Der Nachrang der Sozialhilfe gegenüber Möglichkeiten der Selbsthilfe und Leistungen von dritter Seite - Einsatz der Arbeitskraft, Einsatz von Einkommen und Vermögen, Inanspruchnahme Dritter, NJW 1989, S. 1241-1246.
Wiegand, Dietrich: Sozialstaatsklausel und soziale Teilhaberechte, DVBl 1974, S. 657-663.
(三)網路資源
Hofmann, Hasso: Die versprochene Menschenwürde, Antrittsvorlesung in Humboldt Universität zu Berlin, 1993/1/21, http://www.hu-berlin.de/, 造訪日期:2008年4月17日。
二、英文參考文獻
Zacher, Hans F.: Juridification in the Field of Social Law, in: Gunther Teubner (ed.), Juridification of Social Spher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Areas of Labour, Corporate, Antitrust, and Social Welfare Law, 1987, p. 37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