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一)專書
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自版,2004 年6 月,3 版。
李念祖,《案例憲法Ⅲ(下)—人權保障的內容》,三民,2006 年7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2004年9月,2版。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合著,《憲法--權力分立》,學林,2003年10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董保城出版,2004年10月,2版。
許育典,《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元照,2009年7月,初版。
許育典,《文化憲法與文化國》,元照,2006年,初版。
陳隆志、黃昭元、李明峻、廖福特合編,《國際人權法文獻選及與解說》,前衛,2006年4月,初版。
陳慈陽,《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翰蘆,2000年5月,初版。
陳新民,《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元照,1999年6月,5版。
結構群編譯.,Corwin, Edward Samue, Peltason, J. W. ,《美國憲法釋義》,結構群文化,1992年。
鄧紅風譯,Will Kymlicka,《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和公民權》,左岸,2004年10月。
(二)專書與期刊論文
王玉葉,〈美國最高法院處理優惠待遇(Affirmative Action)案件之新趨勢:Adarand Constructors, Inc. v. Peña案之評析〉,收於焦興鎧主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一九九三~一九九五》,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8年9月,頁171以下。
王玉葉,〈美國高等教育優惠待遇何去何從—美國最高法院拒絕審理Hopwood v. Texas案的省思〉,收於:焦興鎧主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1996~1999》,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5年6月,頁171以下。王玉葉,〈從補償性理論到多元化理論:美國高等教育優惠待遇案件Grutter之迴響〉,收於焦興鎧主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2000~2003》,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7年2月,頁363以下。
石忠山,〈當代印度憲政體制〉,《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4 期,2006年冬季號,頁1以下。吳佳樺,〈評釋字第四九○號解釋女性不用當兵〉,《法學新論》,第158期,2008年7月,頁66以下。吳信華,〈平等權的體系思考(上)〉,《月旦法學教室》,第55期,2007年5月,頁83以下。吳信華,〈平等權的體系思考(下)〉,《月旦法學教室》,第56期,2007年6月,頁83以下。吳信華譯,Fritz Ossenbühl,〈聯邦憲法法院與立法〉,收於《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聯經, 2010年10月,頁35以下。
李念祖,〈權力分立制度之違憲審查基準初探—我國與美國憲法案例之對照觀察〉,《憲政時代》,第34卷第1期,2008年7月,頁41以下。李建良,〈論立法裁量之憲法基礎理論〉,《憲政時代》,第26卷第2期,2000年10月,頁45以下。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頁325以下。
李建良,〈淺說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7期,2003年6月,頁115以下。李建良,〈從憲法觀點論軍公教優惠存款的存廢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78期,2004年4月,頁1以下。李建良,〈憲法變遷中的原住民族權利—原住民族自治權的法理論述〉,《政大法學評論》,第31卷第1期,2005年9月,頁1以下。李建良,〈經濟管制的平等思維—兼評大法官有關職業暨營業自由之憲法解釋〉,《政大法學評論》,第102期,2008年4月,頁71以下。李建良,〈經濟管制的平等思維〉,收於氏著《人權思維的承與變》,新學林,2010年5月,頁以1下。
李建良,〈論憲法上保護義務與保護請求權之關係〉,收於氏著《人權思維的承與變》,新學林,2010年5月,頁以下。
李建良譯,Hans D. Jarass,〈基本權利:防禦權與客觀之基本原則規範—客觀之基本權利內涵,尤其保護義務及形成司法之效力〉,收於氏著《人權思維的承與變》,新學林,2010年5月,頁3以下。
李建良譯,Christian Starck,〈憲法解釋〉,收於《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2006年7月,元照,頁242以下。
李惠宗,〈「體系正義」作為違憲審查基準之探討—以釋字第二二八號解釋為素材〉,《憲政時代》,第16卷第2期,1990年10月,頁26以下。李惠宗,〈論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多重不平等—從體系正義觀點評大法官議決釋字第四八五號解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期,1999年10月,頁73以下。李惠宗,〈我眼明,我也要按摩工作〉,《月旦法學教室》,第17期,2004年3月,頁12以下。李惠宗譯,Juliane Kokott,〈聯邦憲法法院判決中的平等原則與歧視禁止〉,收於《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聯經,2010年10月,頁135以下。
李震山,〈集體權〉,收於氏著《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元照,2007年09月,,二版,頁293以下。
周宇修,〈平等權與反歧視法之憲法論述—以釋字第六二六號解釋為例〉,收錄於:《判解研究彙編(十三)--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第十三屆法學論文徵選優勝作品集》,2009年,頁165以下。
林子儀,〈言論自由與優惠性的差別待遇—Metro Broadcasting, Inc. v. F.C.C.〉,收於《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2002年,頁261以下。
林子儀,〈言論自由的限制與雙軌理論〉,收錄於《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2002年,頁133以下。
林更盛譯,BVerfGE 85,《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八)—人性尊嚴與人格發展自由》,翁岳生主編,司法院秘書處,1989年6月,191頁。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收於氏著《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 》,元照,2006年09月,頁1以下。林超駿,〈初論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作為我國原住民權益保障之理論基礎-以Will Kymlica與其對手間之辯論為起點〉,收於《超越繼受之憲法學—理想與現實》,元照,2006年10月。
法治斌,〈司法審查中之平等權:建構雙重基準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6卷第1期,1996年1月,頁35以下。張文貞,〈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兼論我國大法官解釋之實踐〉,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上冊)》,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7月,頁223以下。
許育典,〈多元文化國〉,《月旦法學教室》第6期,2003年4月,頁36以下。許育典,〈國家目標條款〉,《月旦法學教室》,第30期,2005年4月,頁38以下。許育典,〈大學自治與公平入學請求權的衝突—大法官釋字第六二六號解釋的悲歌〉,《台灣法學雜誌》,第115期,2008年11月,頁83以下。許育典,〈非視障者不得按摩,違憲?〉,《月旦法學教室》,第76期,2009年2月,頁6以下。許宗力,〈基本權利:第二講 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頁72以下。許宗力,〈基本權之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元照,2007年1月,2版。許宗力,〈從大法官解釋看平等原則與違憲審查〉,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2007年1月,2版,頁143以下。
許宗力,〈違憲審查程序之事實調查〉,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二)》,元照,2007年1月,2版,頁 43以下。
許宗力譯,Christian Starck,〈基本權利的解釋與影響作用〉,收於《法學、憲法法院審判權與基本權利》,2006年7月,元照,頁312以下。
陳怡如,〈司法院大法官平等原則違憲審查標準之探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2006年6月,第1卷第1期,頁111以下。陳長文、林超駿,〈論人民返國入境權利之應然及其與平等權、國籍等問題之關係—以釋字第五五八號解釋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第92期,2006年8月,頁121以下。陳春生,〈憲法上權利保護的檢視與增刪、修改〉,收於氏著《論法治國之權利保護與違憲審查.》,新學林,2007年3月,頁3以下。
陳愛娥,〈自由-平等-博愛-社會國原則與法治國原則之交互作用〉,《臺大法學論叢》,第26卷第2期,1997年,頁81-102。陳愛娥,〈立法機關的社會政策形成自由與平等原則〉,《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期,2000年9月,頁89以下。陳愛娥,〈社會國的憲法委託與基本權保障〉,收於: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2004年10月,頁267以下。
陳愛娥,〈對憲法平等權規定的檢討—由檢視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出發〉,收於:湯德宗、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五輯》,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7年3月,頁225以下。
湯德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一九八八—八九會期重要判決評述〉,《美國月刊》,第4卷第5期,1989年9月,頁21以下。湯德宗,〈違憲審查基準體系建構初探—「階層式比例原則」構想〉,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下冊)》,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7月,頁581以下。
焦興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庭期內六則有關就業歧視問題判例之研究—兼論行政當局及國會之對策〉,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1993年5月,頁61以下。
焦興鎧,〈美國最高法院與兩性工作平等爭議之解決〉,《政大法學評論》,第80期,2004年8月,頁103以下。焦興鎧,〈論美國推動積極行動方案以消弭就業歧視問題之努力〉,《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1期,2009年4月,頁53以下。焦興鎧、陳柏宇節譯,Firefighter Local Union No.1784 v. Stotts , 467 U.S. 561 (1984),收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頁143以下。
焦興鎧、陳柏宇節譯,Steelworkers v. Weber, 443U.S.193(1979),收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頁182以下。
焦興鎧、陳柏宇節譯,United States v. Paradise, 480 U.S. 149 (1987),收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頁132以下。
程明修,〈論基本權保障之「禁止保護不足原則」〉,收於《憲法體制與法制行政》,三民,1998年,頁221以下。
黃昭元,〈立法裁量與司法審查—以審查標準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6卷第2期,2000年10月,頁156以下。黃昭元,〈司法消極美德的積極實踐—評Sunstein教授的「司法最小主義」理論〉,收於: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元照,2002年7月,頁875以下。
黃昭元,〈憲法權利限制的司法審查標準:美國類型化多元標準模式的比較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3期,2004年5月,頁45以下。黃昭元,〈從釋字第六一八號解釋探討原國籍分類的司法審查標準〉,收於:周志宏、許志雄、蔡茂寅主編,《現代憲法的理論與現實-李鴻禧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元照,2007年9月,頁474以下。黃昭元,〈平等權審查標準的選擇問題:兼論比例原則在平等權審查上的適用可能〉,《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4期,2008年12月,頁253以下。黃昭元,〈平等原則與體系正義—釋字第455號解釋翁岳生大法官協同意見書之貢獻〉,收於:葉俊榮主編,《法治的開拓與傳承:翁岳生教授的公法世界》,元照,2009年1月,頁97以下。
黃昭元,〈平等權與自由權競合案件之審查—從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談起〉,《法學新論》,第7期,2009年2月,頁17以下。黃昭元,〈平等權案件之司法審查標準—從釋字第626號解釋談起〉,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下冊)》,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7月,頁551以下。
黃舒芃,(「價值」在憲法解釋中扮演的角色—從釋字第617號解釋談起〉,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上冊)》,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7月,頁191以下。
黃舒芃,〈「功能最適」原則下司法違憲審查權與立法權的區分—德國功能法論述取向之問題與解套〉,《政大法學評論》,第91期,2006年,頁99以下。黃舒芃,〈社會權在我國憲法中的保障〉,《中原財經法學》,第16期,2006年6月,頁1以下。黃舒芃,〈違憲審查中之立法形成空間〉,《月旦法學雜誌》,第185期,2010年10月,頁39以下。
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 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2006年3月,頁32以下。詹鎮榮,〈憲法基本原則:第六講 社會國原則—責任主體、類型及界限〉,《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2006年4月,頁45以下。雷文玫,〈性別平等的違憲審查—從美國女性主義法學看我國大法官幾則有關男女實質平等的解釋〉,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年8月,頁123以下。
雷文玫、黃舒芃,〈社會權入憲的分析以及基本國策中有關社會福利政策的檢討〉,收於: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編,《憲改方向盤》,五南,2006年4月,頁385以下。
廖元豪,〈美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Racial Affirmative Action)合憲性之研究—兼論平等原則之真義〉,《東吳大學法律學報》,第9卷第2期,1996年8月,頁1以下。廖元豪,〈歐洲人權公約對平等權之保障—以歐洲人權法院判決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5卷第3期,,2000年1月,頁83到95。廖元豪,〈高深莫測,抑或亂中有序?—論現任大法官在基本權利案件中的「審查基準」〉,《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期,2008年3月,頁211以下。廖元豪,〈平等權:第一講 憲法平等權之意義〉,《月旦法學教室》,第68期,2008年6月,頁48以下。廖元豪,〈平等權:第二講 大法官對平等權之審查基準〉,《 月旦法學教室》,第76期,2009年2月,頁36以下。廖元豪,〈非視障者比視障者更值得保護?—精細、嚴謹,但欠缺權力敏感度的釋字第六四九號解釋〉,《臺灣法學雜誌》,第123期,2009年3月,頁187以下。廖元豪,〈多元文化教育與自由主義憲法理論衝突—以新移民之文化認同與受教育權為中心〉,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六輯(上冊)》,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7月,頁191以下。
廖元豪,〈平等權:第四講 可疑分類之嚴格審查—種族歧視相關案例研析及比較〉,《月旦法學教室》,第83期,2009年9月,頁32以下。廖元豪,〈平等權:第五講 另一種嚴格審查—基礎權利〉,《月旦法學教室》,第85期,2009年11月,頁34以下。
蕭文生,〈平等原則與國家經濟輔助措施〉,《月旦法學雜誌》,第172期,2009年9月,頁24以下。鍾秉正,〈社會福利之憲法保障--兼論相關憲法解釋〉,《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2005年5月,頁9以下。
娄宇译,Volker Neumann,〈社会国家原则与基本权利教条学〉,《比较法研究》,2010年1期,頁146以下。
(三)研討會論文
李建良,〈經濟管制的平等思維—從平等權觀點檢視大法官有關職業暨營業自由之憲法解釋〉,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五年度「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冊),2006年12月9日,頁95以下。李建良,〈論社會給付立法的違憲審查基準:社會國原則的實踐難題〉,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六十週年「違憲審查基準與社會國原則」學術研討會(下冊),2008年9月20日,頁1以下。
林佳和,〈公務員、勞工與平等原則:從釋字第596號解釋談起〉,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五年度「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冊),2006年12月9日,頁23以下。
許育典,〈基本權功能建構作為大法官解釋的類型化—以教育相關基本權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第七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Ⅰ),2009年12月11日。陳愛娥,〈平等原則作為立法形塑社會給付體系的界限—兼評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五年度「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學術研討會(上冊),2006年12月9日,頁1下。陳愛娥,〈基本權限制之審查基準〉,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六十週年「違憲審查基準與社會國原則」學術研討會(上冊),2008年9月20日,頁1以下。
黃昭元,〈差別影響與差別對待歧視的衝突:評Ricci v. DeStefano (2009)判決〉,發表於: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2007-2009,2010年12月3日。
黃舒芃,〈立法者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形成自由及其界限:以釋字第649號解釋為例〉,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第七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Ⅰ),2009年12月11日,頁1以下。
廖元豪,〈從全球化觀點省思平等權之意義與適用〉,發表於:中華民國憲法學會民國九十八年學術研討會,2009年12月26日,頁63以下。
蔡宗珍,〈性別平等與女性保障名額制度〉,發表於:司法院大法官九十五年度「憲法解釋與平等權之發展」學術研討會(下冊),2006年12月9日,頁115以下。
(四)學位論文
倪伯萱,《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的司法審查--以審查標準的分析與檢討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月。廖維達,《美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兼論我國原住民升學優惠制度》,國立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5月。俞浩偉,《從憲法平等權探討我國身心障礙者就業保障之問題》,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陳如薰,《台灣原住民之大學入學加分措施與憲法平等原則之研究—從西方政治理論及美國憲法案例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月。席致強,《從憲法平等全觀點檢視我國原住民學生大學升學考試優惠之相關規定—以優惠性差別待遇與多元文化主義為取徑方法》,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二、英文
(一)專書
CAHN, STEVEN M., THE AFFIRMATIVE ACTION DEBATE, NEW YORK : ROUTLEDGE(1995).
DONALD P. KOMMERS, JOHN E. FIN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 ESSAYS, CASES, AND COMPARATIVE NOTES, BELMONT, CA : WEST/WADSWORTH (1998).
DWORKIN, RONALD, SOVEREIGN VIRTUE :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ELY, JOHN HART, DEMOCRACY AND DISTRUST : A THEORY OF JUDICIAL REVIEW,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FELTHAM, BRIAN, JUSTICE, EQUALITY AND CONSTRUCTIVISM : ESSAYS ON G.A. COHEN'S RESCUING JUSTICE AND EQUALITY, CHICHESTER ; MALDEN, MA : WILEY-BLACKWELL(2009).
GOLDMAN, ALAN H. , JUSTICE AND REVERSE DISCRIMINATION,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GREENE, KATHANNE W., AFFIRMATIVE ACTION AND PRINCIPLES OF JUSTICE, NEW YORK : GREENWOOD PRESS(1989).
NELSON, TODD D., HANDBOOK OF PREJUDICE, STEREOTYPING, AND DISCRIMINATION, NEW YORK : PSYCHOLOGY PRESS(2009).
PARIKH, SUNITA, THE POLITICS OF PREFERENCE :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AFFIRMATIVE A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6).
ROSENFELD, MICHEL, AFFIRMATIVE ACTION AND JUSTICE : A PHILOSOPHICAL AND CONSTITUTIONAL INQUIRY,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SOWELL, THOMAS, AFFIRMATIVE ACTION AROUND THE WORLD : AN EMPIRICAL STUDY,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
SULLIVAN, KATHLEEN M. & GUNTHER, GERALD, CONSTITUTION LAW, NEW YORK, NY: FOUNDATION PRESS, 16th ed.(2008).
TOMASSON, RICHARD F. & CROSBY, FAYE J.& HERZBERGER, SHARON D, AFFIRMATIVE ACTION : THE PROS AND CONS OF POLICY AND PRACTICE, LANHAM, MD. : AMERICAN UNIVERSITY PRESS(1996).
TRIBE, LAURENCE H.,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MINEOLA, N. Y. : FOUNDATION PRESS(1978).
(二)期刊論文
Chemerinsky, Erwin, Making Sense of The Affirmative Action Debate, 22 Ohio North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159(1996).
Cosner, Krista L., Affirmative A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Lessons And DirectionsI From The Supreme Court, 71 Indiana Law Journal 1003(1996).
Forde-Mazrui, Kim, The Constitutional Implications of Race-Neutral, 88 Georgetown Law Journal 2331(2000).
George, Robert P., Gratz and Grutter: Some Hard Questions, 103 Columbia Law Review 1634(2003).
Hooton, Angela D., Contitutional Review of Affirmative Action Policies For Women of Color: A Hopeless Paredox?, 15 Wisconsin Women's Law Journal 391(2000).
K.G. Jan Pillai, Affirmative Action: In Search of A National Policy, 2 Temple Political and Civil Rights Law Review 1(1992).
Kennedy, Randall, Persuasion and Distrust: A Comment on the Affirmative Action Debate, 99 Harvard Law Review 1327(1985).
Kerczewski, Judy K., The Future of Minority Set-Aside Programs After City of Richmond, 38 Cleveland State Law Review 487(1990).
Lawrence III, Charles R., Each Other’s Harvest: Diversity’s Deeper Meaning, 31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Law Review 757(1997).
Neuborne, Burt, The Supreme Court of India,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 476(2003).
Sterba, James P., Completing Thomas Sowell’s Study of Affirmative Action and Then Drawing Different Conclusions, 57 Stanford Law Review 685(2004).
Tushnet, Mark, United States: Supreme Court Rules on Affirmative Action, 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 158(2004).
White, John, From Brown to Grutter: Affirmative Ac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outh, 78 Tulane Law Review 2117(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