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12:2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茆怡文
研究生(外文):Yi-wen Mao
論文名稱:論詐欺與竊盜之區分—以三角詐欺為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raud and Larceny—Focus on Fraud in Three Sides Relationship
指導教授:徐育安徐育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0
中文關鍵詞:詐欺罪竊盜罪三角詐欺事實貼近理論立場理論權限理論財產處分
外文關鍵詞:FraudLarcenyFraud in Three Sides Relationshipthe disposition of propertyFaktische NähetheorieNormative Nähetheorie/LagertheorieBefugnistheorie/Ermächtigungstheori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2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詐欺罪為典型自損性犯罪,在犯罪的過程中被害人對於財產處分的自由意願雖有瑕疵但未被破壞;竊盜罪為典型他損性犯罪,由犯罪行為人破壞被害人的意願並破壞被害人對財物的持有關係。

然有疑問者為,刑法339條的條文中規範受詐術欺騙之人得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將使得犯罪行為中出現行為人、真正權利人、第三人的三面關係,第三人的交付行為可能是財產處分而有成立詐欺罪的可能,第三人亦有可能僅是行為人竊盜的工具,而應成立竊盜間接正犯。在這樣三面關係中如何判斷應成立詐欺罪或竊盜罪是本論文研究的重心,區分成立兩罪的標準在於第三人的交付行為是否為處分行為,亦即第三人交付他人之物時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方能將第三人的交付視為真正權利人的交付,而足以將該第三人的交付當作自願性的財產處分,以展現出詐欺罪作為自損性犯罪的本質,進而有成立詐欺罪的可能。反之,若不存在財產處分行為,行為人利用第三人破壞真正權利人對財產的支配關係,則應思考是否成立竊盜罪。

學說實務上針對對於第三如何取的作成財產處分的資格提出許多不同的學說,主要的判斷理論有:事實貼近理論、立場理論、權限理論。本文進而以上開理論分別於不同個案中加以適用與檢討,並在最後一章提出本文所採取的看法及對於其他學說的回應。
Fraud is a typical self-harm crime, although the flaws in the criminal process of the free will of the victim for the disposition of property but not destroy; larceny is a typical other-harm crime, to undermine the wishes of the victim by the perpetrator and the destruction of a victim of property.

However, there is a questiont for some cases three-side view of the Department of 339 of the Penal Code provisions regulate the delivery behavior of the third party may be the disposition of proper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raud, a third person may also be only the behavior people’s tools to establish larceny. How to determine the three sides of the relationship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the crime of fraud or larceny is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there a property disposition or not during the criminal crime, if there is a property disposition during the criminal crime and thu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raud. Conversely, if there is a disposition of property acts, you should consider whether the establishment of larceny.

The doctrine of practice for many different doctrines made the disposition of property qualifications for the third how to take the judgment theory: Faktische Nähetheorie, Normative Nähetheorie/Lagertheorie, Befugnistheorie/Ermächtigungstheorie. The paper then above opening theory in the different cases, the application and review, and the last chapter, take one theory and respond to other doctrines.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研究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文獻探討 8
一、著眼於行為人和第三人的關係 8
二、著眼於第三人和財產所有人(Vermögensinhaber)關係 9
三、承襲上述兩種切入觀點而衍生的理論 9
(一)事實貼近說 9
(二)立場理論 9
(三)權限理論 10
(四)主觀的權限理論 10
(五)競合理論與其討論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1
一、案例蒐集 11
二、文獻分析 11
三、比較法分析 12
四、結論提出 1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架構 12
一、 研究範圍 12
二、 研究架構 13
第七章 最後本文將以「權限理論」作為對於三角詐欺案例所採取的判準,並進而提出不採取事實貼近理論、立場理論的理由。 13
第二章 財產概念的形成與其內涵 14
第一節 財產概念的緣起 14
第二節 財產概念的理論 16
一、先占理論 16
二、勞動理論 18
三、功利主義 18
四、自我實現理論 19
第三節 財產概念對財產犯罪的影響 21
第三章 刑法上財產犯罪的分類架構與檢討 23
第一節 德國學者對於刑法上財產犯罪的分類 23
一、德國多數學者於刑法上財產犯罪的分類 23
二、德國少數學者於刑法上財產犯罪的分類 24
第二節 我國學者於刑法上財產犯罪的分類 25
一、以財產錯誤! 找不到索引項目。利益損害為判斷基準 25
二、學者柯耀程所提出新思考方向 29
第三節 本文意見 31
第四章 傳統分類下對竊盜罪與詐欺罪的解析 34
第一節 侵害個別財產的犯罪—兼論竊盜罪的構成要件與法益 34
一、侵害個別財產的概念 34
二、竊盜罪的保護法益與構成要件要素 34
(一)竊盜罪的保護法益 34
(二)客觀構成要件要素 38
(三)主觀構成要件要素 40
第二節 侵害整體財產的犯罪—兼論詐欺罪的構成要件與法益 41
一、侵害整體財產的概念 41
二、詐欺罪的法益與構成要件 42
(一)保護法益 42
(二)客觀構成要件 43
(三)主觀構成要件 52
三、刑法339條第1項、第2項是否皆保護整體財產的侵害? 52
第三節 竊盜罪與詐欺罪的區別實益 54
第五章 三角詐欺的難題 56
第一節 詐欺與竊盜的界線 56
一、詐欺與竊盜為互斥關係 56
二、區別標準 56
(一) 直接性(Unmittelbarkeit) 57
(二) 自願性(Freiwilligkeit) 59
(三)處分意思(Verfügungsbewusstsein) 63
第二節 三角詐欺 65
一、三角詐欺概述 65
二、實務案例的提出 66
(一)【95台上740號判決節錄】 66
(二)【99年上易字2187號判決節錄】 66
三、問題意識的提出 67
第三節 德國學說介紹-何時可將被欺騙人的處分視為遭受損害之人的處分 67
一、兩種路徑的思考 67
(一)著眼於行為人和第三人的關係 68
(二)著眼於第三人和財產權利人(Vermögensinhaber)關係 68
二、事實貼近理論(Faktische Nähetheorie) 68
(一)理論內涵 68
(二)對事實貼近理論的回應 70
三、立場理論(Normative Nähetheorie/Lagertheorie) 71
(一)理論內涵 71
(二)對立場理論的回應 74
四、修正的立場理論(Modifizierte Lagertheorie) 75
(一)理論內涵 75
(二)對修正立場理論的回應 75
四、權限理論(Befugnistheorie/Ermächtigungstheorie) 76
(一)理論內涵 76
(二)對權限理論的回應 79
五、主觀的權限理論(Subjektivierte Befugnistheorie) 80
(一)理論內涵 80
(二)對主觀權限理論的回應 82
六、競合理論與其討論 82
(一)理論內涵 82
(二)對競合理論的回應 84
七、小結 85
第六章 針對不同三面關係的案例類型加以檢驗 87
第一節 停車場案所涉及三角詐欺的問題 87
一、【德國停車場案】案例事實 87
二、德國實務見解 87
三、案例檢討 88
第二節 我國實務案例及學說上涉及三角詐欺的問題 91
一、行李案及相關實務案例事實 91
(一)【管理員交信案】 91
(二)【殯儀館包包案】 91
(三)【行李案】 91
(四)【超市案】 92
二、【管理員交信案】實務見解與評析 92
(一)99年上易字2187號判決的實務意見 92
(二)本文意見 95
三、【殯儀館包包案】實務見解與評析 96
(一)實務見解 96
(二)本文意見 101
四、【行李案】學說介紹與評析 104
五、【超市案】學說介紹與評析 106
第三節 信用卡使用所涉及三角詐欺的問題 108
一、信用卡使用上所呈現的三面關係 108
二、冒用他人信用卡案例的提出 108
(一)實務案例與其見解 108
(二)實務見解的評析 110
三、學者對於冒用他人信用卡的看法 111
(一)學者見解 111
(二)學者見解的評析 112
四、冒用他人信用卡與三角詐欺的學說檢討 113
(一)事實貼近理論的適用與討論 114
(二)立場理論的適用與討論 115
(三)權限理論的適用與討論 115
第四節 訴訟詐欺所涉及三角詐欺的問題 117
一、訴訟詐欺的概念 117
二、訴訟詐欺是否成立詐欺罪 119
(一)肯定說 119
(二)否定說 120
(三)本文見解-肯定訴訟詐欺為詐欺犯罪類型 120
三、財產處分主體的認定 120
(一)受財產損害之人 120
(二)法院 120
(三)本文見解-法院方為財產處分的行為人 121
四、處理訴訟詐欺的適當學說 121
五、訴訟詐欺於現行法下的適用 121
第七章 結論—以「權限理論」作為認定三角詐欺的標準 123
一、財產概念對於財產犯罪分類的選擇 123
二、本文對於事實貼近理論的看法 124
1. 忽略真正被害的權利人於三面關係中的地位 125
2. 物理上的接近關係無法作為自損性犯罪處分權限的依據 125
3. 貼近理論的內涵無法劃定處分權限的範圍 125
三、本文對於立場理論的看法 126
1. 立場理論欠缺清晰的判斷依據 126
2. 立場理論作為自損性犯罪處分權限的依據不具說服力且有太寬泛之慮 127
3. 立場理論於訴訟詐欺適用上的難題 127
四、本文對於三角詐欺所採取的判斷標準—權限理論 128
1. 權限理論展現被害人意志於三角詐欺中的「自損性要求」 128
2. 權限理論結合民法概念為第三人處分權限劃定相對清析的輪廓 128
3. 權限理論在多樣化的案例中皆可適用 129
4. 權限理論展現自我負責的精神 130
5. 對於權限理論批評的回應 130
◎參考文獻及書目 132
一、中文參考文獻:(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教科書:
Karl Larenz 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2004年5月,初版五刷
王振興,《刑法分則實用》,三民書局出版,1994年6月,再版
王澤鑑,《民法物權—用益物權‧占有》,作者自版,2001年9月增訂版
大塚仁,馮軍譯,《刑法概說(各論)(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3年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民出版,2010年11月,修訂二版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作者自版,2000年4月
西田典之,劉明祥、王昭武譯,《日本刑法各論(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7年3月,初版一刷
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瑞興圖書出版,2002年3月,初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作者自版,2008年1月,增訂十版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作者自版,2006年10月,五版二刷
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出版,2009年9月,修訂六版
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10月,三版一刷
林鈺雄,《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元照出版,2008年8月
邱聰智,《民法債編各論(中)》,元照出版,2002年10月,初版一刷
周冶平,《刑法各論》,三民書局出版,1968年,初版
周震歐,《詐欺犯罪之研究》,法務部通訊雜誌社出版,1981年5月,初版
前田雅英,董璠輿譯,劉俊麟校訂,《日本刑法各論》,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5月,初版一刷
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中國方正出版,2004年1月,初版
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作者自版,1998年,修訂五版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利法》,作者自版,1997年,修訂三版
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一品文化出版,2011年9月,三版
陳衛佐,《德國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2004年5月,初版
馮 軍,《德國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0年3月,初版
黃仲夫,《刑法精義》,元照出版,2011年6月,修訂27版
曾淑瑜,《刑法分則問題研析(一)》,翰蘆圖書出版,2000年7月,初版
曾淑瑜,《刑法分則問題研析(二)》,翰蘆圖書出版,2000年7月,初版
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三民出版,2011年9月,修訂三版一刷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年4月,二版五刷,
劉春堂,《民法債編各論(中)》,三民出版,2004年3月,初版一刷
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書局出版,2008年2月,六版一刷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元照出版,2009年8月,二版
韓忠謨,《刑法各論》,作者自版,1982年2月,七版

(二)期刊論文:
Neil K. Komesar,申衛星、王琦譯,〈有關財產的理論—從科斯到社群主義〉,《法律的限度—法治、權利的供給與需求》,元照出版,2006年6月,初版一刷
Roland Hefendehl,惲純良譯,〈「財產危險」-一個已經過時的概念?〉,《檢察新論》,2011年7月,第10期
Schünemann, 王玉全、鍾豪峰、張姿倩譯,〈刑事不法之體系:以法益概念與被害者學作為總則體系與分則體系間的橋樑〉,《刑事法之基礎與界線-洪福増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4月,一版一刷
甘添貴,〈冒用簽帳卡、提款卡之刑事責任〉,《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出版,1996年6月,初版
李聖傑,〈慷他人之慨-竊盜的間接正犯〉,《月旦法學教室》,2005年7月,第35期
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出版,2011年5月,初版一刷
何靜宜,〈詐欺與竊盜之區別〉,《刑事法雜誌》,1999年6月,第43卷第3期
吳耀宗,〈好心沒好報—詐欺罪、侵占罪、竊盜罪與搶奪罪之區辨〉,《月旦法學教室》,第84期
林東茂,〈詐欺罪的財產處分〉,《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
林鈺雄,〈論詐欺罪之施用詐術〉,《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元照出版,2008年8月,初版一刷
林鈺雄,〈論詐欺罪之陷於錯誤〉,《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元照出版,2008年8月,初版一刷
林雍昇,〈失而復得的公事包〉,《台灣法學》,2010年8月15日,第158期
周慶東,〈竊盜罪的保護法益—以動產之奪取為中心〉,《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下冊)》,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出版,2012年4月,初版一刷
柯耀程,〈財產犯罪之構成要件形成-以強盜罪構成要件為例〉,《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12月,第163期
柯耀程,〈竊盜與搶奪概念的糾結〉,《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3月,第190期
柯耀程,〈淘空與詐貸,《月旦法學教室》,2012年4月,第114期
柯耀程,〈想像競合與牽連關係〉,《參與與競合》,元照出版,2009年10月,初版一刷
柯耀程,〈真實競合型態〉,《刑法競合論》,元照出版,2000年12月,初版
柯耀程,〈偽造金融卡與信用卡之刑法適用問題探討〉,《刑法爭議問題研究》,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2月,初版一刷
高金桂,〈論刑法之詐術〉,《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2008年11月,初版一刷
許澤天,〈搶奪罪或強盜罪的「不法所有意圖」-53年台上字第475號刑事判例簡評〉,《月旦裁判時報》,2011年4月,第8期
許澤天,〈詐欺罪的法條與論證〉,《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10月,第197期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10月,第197期
黃榮堅,〈做賊喊捉賊〉,《月旦法學教室(4)刑法學篇》
黃榮堅,〈六合彩開獎那一天〉,《月旦法學教室(4)刑法學篇》
黃榮堅,〈財產犯罪與持有關係〉,《台灣本土法學》,1999年12月,第5期
黃榮堅,〈刑法解題—關於詐欺等財產犯罪〉,《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元照出版,2003年10月,初版3刷
黃惠婷,〈竊盜罪之所有意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3年4月,45期
黃惠婷,〈恐嚇取財或詐欺〉,《刑法案例研習(一)》,新學林出版,2006年8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詐欺罪之「詐術」〉,《刑法案例研習(一)》,新學林出版,2006年8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詐欺罪之「錯誤」要件〉,《刑法案例研習(一)》,新學林出版,2006年8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使用竊盜」或竊盜既遂?〉,《刑法案例研習(二)》,新學林出版,2008年7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竊盜或詐欺?〉,《刑法案例研習(二)》,新學林出版,2008年7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詐欺罪之財產損失〉,《刑法案例研習(二)》,新學林出版,2008年7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竊盜罪之竊取〉,《刑法案例研習(三)》,新學林出版,2011年12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不法所有意圖之「排斥所有」要素〉,《刑法案例研習(三)》,新學林出版,2011年12月,一版一刷
徐育安,〈訴訟詐欺-29年上字990號判例(二)〉,《月旦裁判時報》,2011年4月,第8期
徐育安,〈三角詐欺之實務與理論—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740號及台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易字第2187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7月,第194期
陳子平,〈財產罪的保護法益〉《月旦法學教室》,2010年2月,第88期
陳子平,〈刑法上的「持有」概念〉《月旦法學教室》,2010年7月,第93期
陳子平,〈行使偽造文書罪與詐欺取材罪〉《月旦法學教室》,2012年4月,第114期
陳子平,〈論詐欺罪的財產處分〉,《刑事法之基礎與界線—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學林出版,2003年4月
張麗卿,〈竊盜與搶奪的界線〉,《新刑法探索》,元照出版,2006年8月,¬二版一刷
褚劍鴻,〈論恐嚇取財罪「恐嚇」之解釋〉,《刑事法學論著》,三民書局出版,89年9月,初版
廖晉賦,〈「懷疑」是否構成詐欺罪之「陷於錯誤」-以「被害者學理論」為中心〉,《刑事法雜誌》,2009年,第53卷第3期
鄭善印,〈刑法財產罪的保護法益—以竊盜罪及侵占罪為例〉,《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12月,第163期
蔡聖偉,〈論間接正犯概念內涵的演變〉,《東吳法律學報》,2008年1月,第19卷第3期
蔡聖偉,〈論排他互斥的犯罪構成要件〉,《東吳法律學報》,2010年4月,第21卷第4期
蔡聖偉,〈概說:所有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上)〉,《月旦法學教室》,2008年7月,第69期
蔡聖偉,〈概說:所有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下)〉,《月旦法學教室》,2008年8月,第70期
蔡聖偉,〈竊盜罪之客觀構成要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73期
蔡聖偉,〈竊盜罪之客觀構成要件(下)〉,《月旦法學教室》,第75期
蔡聖偉,〈竊盜罪之主觀構成要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78期
蔡聖偉,〈竊盜罪之主觀構成要件(下)〉,《月旦法學教室》,第80期
盧映潔,〈竊盜罪之所有意圖或不法意圖〉,《台灣法學》,2008年11月15日,第116期
謝開平,〈砍取無經濟價值任人採刈之農作物(白露筍尾梢)—簡評最高法院47年台上字第1399號刑事判例〉,《月旦裁判時報》,2012年4月,第14期
謝長廷,〈宗教迫害?或宗教詐欺?〉,《全國律師》,1997年4月,第一卷第4期
(三)學位論文
1.李立暐,被害者信條學與詐欺罪,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
2.張天一,刑法上之財產概念—探索財產犯罪之體系與架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3.陳志輝,刑法上的法條競合,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4.蔡宜衡,論金融信用卡犯罪之刑法問題,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5.潘俞樺,詐欺取財罪構成要件之再檢視,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6.蕭宏宜,間接正犯的成立範圍,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7.魏千峰,財產權之基本理論研究-以國家與人民之關係為限,政治大學法律系博士論文
二、德文參考文獻
(一)教科書
1.Fahl/Winkler, Definitionen Strafrecht, 2. Auflage, C. H. Beck, 2008.
2.Hefendehl, MK, 1. Auflage, C. H. Beck, 2006
3.Hillenkamp, 40 Probleme aus dem Strafrecht – Besonderer Teil, 10. Auflage, Luchterhand,
4.Kindhäuser,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2, Nomos, 2005.
5.Kindhäuser/Neumann/Paeffgen, Strafgesetzbuch, 3. Auflage, C. H. Beck, 2010.
6.Krey/Hellmann,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2, 15. Auflage, W. Kohlhammer, 2008.
7.Lackner/Kühl,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5. Auflage, C. H. Beck, 2004.
8.Schönke/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28. Auflage, C. H. Beck, 2010.
9.Schroeder,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band 1, 9. Auflage, C. F. Müeller, 2003.
10.Tiedemann, LK 11. Auflage, Walter de Gruyter, 2000.
11.Wessels/Hillenkamp,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2, C. F. Müeller, 2007.
(二)論文
1.Hass, Der Sachbetrug im Dreiecksverhältnis, GA 1990. S. 201 ff.
2.Kindhäuser/Nikolaus, Der Tatbestand des Betrugs ( §263 StGB), Jus 2006 Heft 4, S. 193 ff.; 293 ff.; 590 ff.
3.Otto, Zur Abgrenzung von Diebstahl, Betrug und Erpressung bei der deliktischen Verschaffung fremder Sachen, ZStW 1967. S. 59 ff.
4.Schünemann, Methodenprobleme bei der Abgrenzung von Betrug und Diebstahl in mittelbarer Täterschaft, GA 1969. S. 46 ff.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 張天一,刑法上之財產概念—探索財產犯罪之體系與架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
2. 謝長廷,〈宗教迫害?或宗教詐欺?〉,《全國律師》,1997年4月,第一卷第4期
3. 盧映潔,〈竊盜罪之所有意圖或不法意圖〉,《台灣法學》,2008年11月15日,第116期
4. 蔡聖偉,〈概說:所有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下)〉,《月旦法學教室》,2008年8月,第70期
5. 蔡聖偉,〈論間接正犯概念內涵的演變〉,《東吳法律學報》,2008年1月,第19卷第3期
6. 蔡聖偉,〈概說:所有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上)〉,《月旦法學教室》,2008年7月,第69期
7. 鄭善印,〈刑法財產罪的保護法益—以竊盜罪及侵占罪為例〉,《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12月,第163期
8. 廖晉賦,〈「懷疑」是否構成詐欺罪之「陷於錯誤」-以「被害者學理論」為中心〉,《刑事法雜誌》,2009年,第53卷第3期
9. 褚劍鴻,〈論恐嚇取財罪「恐嚇」之解釋〉,《刑事法學論著》,三民書局出版,89年9月,初版
10. 張麗卿,〈竊盜與搶奪的界線〉,《新刑法探索》,元照出版,2006年8月,¬二版一刷
11. 陳子平,〈財產罪的保護法益〉《月旦法學教室》,2010年2月,第88期
12. 黃惠婷,〈「使用竊盜」或竊盜既遂?〉,《刑法案例研習(二)》,新學林出版,2008年7月,一版一刷
13. 黃惠婷,〈恐嚇取財或詐欺〉,《刑法案例研習(一)》,新學林出版,2006年8月,一版一刷
14. 黃惠婷,〈竊盜罪之所有意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3年4月,45期
15. 柯耀程,〈偽造金融卡與信用卡之刑法適用問題探討〉,《刑法爭議問題研究》,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2月,初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