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文獻:(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教科書:
Karl Larenz 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2004年5月,初版五刷
王振興,《刑法分則實用》,三民書局出版,1994年6月,再版
王澤鑑,《民法物權—用益物權‧占有》,作者自版,2001年9月增訂版
大塚仁,馮軍譯,《刑法概說(各論)(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3年甘添貴,《刑法各論(上)》,三民出版,2010年11月,修訂二版
甘添貴,《體系刑法各論‧第二卷》,作者自版,2000年4月
西田典之,劉明祥、王昭武譯,《日本刑法各論(第三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7年3月,初版一刷
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瑞興圖書出版,2002年3月,初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下)》,作者自版,2008年1月,增訂十版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作者自版,2006年10月,五版二刷
林東茂,《刑法綜覽》,一品出版,2009年9月,修訂六版林東茂,《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10月,三版一刷林鈺雄,《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元照出版,2008年8月
邱聰智,《民法債編各論(中)》,元照出版,2002年10月,初版一刷
周冶平,《刑法各論》,三民書局出版,1968年,初版
周震歐,《詐欺犯罪之研究》,法務部通訊雜誌社出版,1981年5月,初版
前田雅英,董璠輿譯,劉俊麟校訂,《日本刑法各論》,五南圖書出版,2000年5月,初版一刷
徐久生、莊敬華譯,《德國刑法典》,中國方正出版,2004年1月,初版
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作者自版,1998年,修訂五版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利法》,作者自版,1997年,修訂三版
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一品文化出版,2011年9月,三版
陳衛佐,《德國民法典》,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2004年5月,初版
馮 軍,《德國刑法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0年3月,初版
黃仲夫,《刑法精義》,元照出版,2011年6月,修訂27版
曾淑瑜,《刑法分則問題研析(一)》,翰蘆圖書出版,2000年7月,初版
曾淑瑜,《刑法分則問題研析(二)》,翰蘆圖書出版,2000年7月,初版
曾淑瑜,《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個人法益之保護》,三民出版,2011年9月,修訂三版一刷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2000年4月,二版五刷,
劉春堂,《民法債編各論(中)》,三民出版,2004年3月,初版一刷
蔡墩銘,《刑法各論》,三民書局出版,2008年2月,六版一刷
盧映潔,《刑法分則新論》,元照出版,2009年8月,二版
韓忠謨,《刑法各論》,作者自版,1982年2月,七版
(二)期刊論文:
Neil K. Komesar,申衛星、王琦譯,〈有關財產的理論—從科斯到社群主義〉,《法律的限度—法治、權利的供給與需求》,元照出版,2006年6月,初版一刷
Roland Hefendehl,惲純良譯,〈「財產危險」-一個已經過時的概念?〉,《檢察新論》,2011年7月,第10期
Schünemann, 王玉全、鍾豪峰、張姿倩譯,〈刑事不法之體系:以法益概念與被害者學作為總則體系與分則體系間的橋樑〉,《刑事法之基礎與界線-洪福増教授紀念專輯》,2003年4月,一版一刷
甘添貴,〈冒用簽帳卡、提款卡之刑事責任〉,《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出版,1996年6月,初版李聖傑,〈慷他人之慨-竊盜的間接正犯〉,《月旦法學教室》,2005年7月,第35期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出版,2011年5月,初版一刷
何靜宜,〈詐欺與竊盜之區別〉,《刑事法雜誌》,1999年6月,第43卷第3期吳耀宗,〈好心沒好報—詐欺罪、侵占罪、竊盜罪與搶奪罪之區辨〉,《月旦法學教室》,第84期林東茂,〈詐欺罪的財產處分〉,《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
林鈺雄,〈論詐欺罪之施用詐術〉,《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元照出版,2008年8月,初版一刷林鈺雄,〈論詐欺罪之陷於錯誤〉,《刑法與刑訴之交錯適用》,元照出版,2008年8月,初版一刷
林雍昇,〈失而復得的公事包〉,《台灣法學》,2010年8月15日,第158期
周慶東,〈竊盜罪的保護法益—以動產之奪取為中心〉,《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下冊)》,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出版,2012年4月,初版一刷
柯耀程,〈財產犯罪之構成要件形成-以強盜罪構成要件為例〉,《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12月,第163期柯耀程,〈竊盜與搶奪概念的糾結〉,《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3月,第190期
柯耀程,〈淘空與詐貸,《月旦法學教室》,2012年4月,第114期
柯耀程,〈想像競合與牽連關係〉,《參與與競合》,元照出版,2009年10月,初版一刷
柯耀程,〈真實競合型態〉,《刑法競合論》,元照出版,2000年12月,初版柯耀程,〈偽造金融卡與信用卡之刑法適用問題探討〉,《刑法爭議問題研究》,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2月,初版一刷高金桂,〈論刑法之詐術〉,《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2008年11月,初版一刷
許澤天,〈搶奪罪或強盜罪的「不法所有意圖」-53年台上字第475號刑事判例簡評〉,《月旦裁判時報》,2011年4月,第8期
許澤天,〈詐欺罪的法條與論證〉,《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10月,第197期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10月,第197期
黃榮堅,〈做賊喊捉賊〉,《月旦法學教室(4)刑法學篇》
黃榮堅,〈六合彩開獎那一天〉,《月旦法學教室(4)刑法學篇》
黃榮堅,〈財產犯罪與持有關係〉,《台灣本土法學》,1999年12月,第5期
黃榮堅,〈刑法解題—關於詐欺等財產犯罪〉,《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元照出版,2003年10月,初版3刷黃惠婷,〈竊盜罪之所有意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2003年4月,45期黃惠婷,〈恐嚇取財或詐欺〉,《刑法案例研習(一)》,新學林出版,2006年8月,一版一刷黃惠婷,〈詐欺罪之「詐術」〉,《刑法案例研習(一)》,新學林出版,2006年8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詐欺罪之「錯誤」要件〉,《刑法案例研習(一)》,新學林出版,2006年8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使用竊盜」或竊盜既遂?〉,《刑法案例研習(二)》,新學林出版,2008年7月,一版一刷黃惠婷,〈竊盜或詐欺?〉,《刑法案例研習(二)》,新學林出版,2008年7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詐欺罪之財產損失〉,《刑法案例研習(二)》,新學林出版,2008年7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竊盜罪之竊取〉,《刑法案例研習(三)》,新學林出版,2011年12月,一版一刷
黃惠婷,〈不法所有意圖之「排斥所有」要素〉,《刑法案例研習(三)》,新學林出版,2011年12月,一版一刷
徐育安,〈訴訟詐欺-29年上字990號判例(二)〉,《月旦裁判時報》,2011年4月,第8期
徐育安,〈三角詐欺之實務與理論—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740號及台灣高等法院99年度上易字第2187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2011年7月,第194期
陳子平,〈財產罪的保護法益〉《月旦法學教室》,2010年2月,第88期陳子平,〈刑法上的「持有」概念〉《月旦法學教室》,2010年7月,第93期
陳子平,〈行使偽造文書罪與詐欺取材罪〉《月旦法學教室》,2012年4月,第114期
陳子平,〈論詐欺罪的財產處分〉,《刑事法之基礎與界線—洪福增教授紀念專輯—》,學林出版,2003年4月
張麗卿,〈竊盜與搶奪的界線〉,《新刑法探索》,元照出版,2006年8月,¬二版一刷褚劍鴻,〈論恐嚇取財罪「恐嚇」之解釋〉,《刑事法學論著》,三民書局出版,89年9月,初版廖晉賦,〈「懷疑」是否構成詐欺罪之「陷於錯誤」-以「被害者學理論」為中心〉,《刑事法雜誌》,2009年,第53卷第3期鄭善印,〈刑法財產罪的保護法益—以竊盜罪及侵占罪為例〉,《月旦法學雜誌》,2008年12月,第163期蔡聖偉,〈論間接正犯概念內涵的演變〉,《東吳法律學報》,2008年1月,第19卷第3期蔡聖偉,〈論排他互斥的犯罪構成要件〉,《東吳法律學報》,2010年4月,第21卷第4期
蔡聖偉,〈概說:所有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上)〉,《月旦法學教室》,2008年7月,第69期蔡聖偉,〈概說:所有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下)〉,《月旦法學教室》,2008年8月,第70期蔡聖偉,〈竊盜罪之客觀構成要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73期
蔡聖偉,〈竊盜罪之客觀構成要件(下)〉,《月旦法學教室》,第75期
蔡聖偉,〈竊盜罪之主觀構成要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78期
蔡聖偉,〈竊盜罪之主觀構成要件(下)〉,《月旦法學教室》,第80期
盧映潔,〈竊盜罪之所有意圖或不法意圖〉,《台灣法學》,2008年11月15日,第116期謝開平,〈砍取無經濟價值任人採刈之農作物(白露筍尾梢)—簡評最高法院47年台上字第1399號刑事判例〉,《月旦裁判時報》,2012年4月,第14期
謝長廷,〈宗教迫害?或宗教詐欺?〉,《全國律師》,1997年4月,第一卷第4期(三)學位論文
1.李立暐,被害者信條學與詐欺罪,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論文2.張天一,刑法上之財產概念—探索財產犯罪之體系與架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3.陳志輝,刑法上的法條競合,政治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
4.蔡宜衡,論金融信用卡犯罪之刑法問題,東吳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5.潘俞樺,詐欺取財罪構成要件之再檢視,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6.蕭宏宜,間接正犯的成立範圍,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7.魏千峰,財產權之基本理論研究-以國家與人民之關係為限,政治大學法律系博士論文二、德文參考文獻
(一)教科書
1.Fahl/Winkler, Definitionen Strafrecht, 2. Auflage, C. H. Beck, 2008.
2.Hefendehl, MK, 1. Auflage, C. H. Beck, 2006
3.Hillenkamp, 40 Probleme aus dem Strafrecht – Besonderer Teil, 10. Auflage, Luchterhand,
4.Kindhäuser,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2, Nomos, 2005.
5.Kindhäuser/Neumann/Paeffgen, Strafgesetzbuch, 3. Auflage, C. H. Beck, 2010.
6.Krey/Hellmann,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2, 15. Auflage, W. Kohlhammer, 2008.
7.Lackner/Kühl, Strafgesetzbuch Kommentar, 25. Auflage, C. H. Beck, 2004.
8.Schönke/Schröder, Strafgesetzbuch, 28. Auflage, C. H. Beck, 2010.
9.Schroeder,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Teilband 1, 9. Auflage, C. F. Müeller, 2003.
10.Tiedemann, LK 11. Auflage, Walter de Gruyter, 2000.
11.Wessels/Hillenkamp, 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2, C. F. Müeller, 2007.
(二)論文
1.Hass, Der Sachbetrug im Dreiecksverhältnis, GA 1990. S. 201 ff.
2.Kindhäuser/Nikolaus, Der Tatbestand des Betrugs ( §263 StGB), Jus 2006 Heft 4, S. 193 ff.; 293 ff.; 590 ff.
3.Otto, Zur Abgrenzung von Diebstahl, Betrug und Erpressung bei der deliktischen Verschaffung fremder Sachen, ZStW 1967. S. 59 ff.
4.Schünemann, Methodenprobleme bei der Abgrenzung von Betrug und Diebstahl in mittelbarer Täterschaft, GA 1969. S. 46 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