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毛慶生、朱敬一、林全、許松根、陳昭南、陳添枝、黃朝熙、管中閔,2004,《基礎經濟學》。台北:華泰。
王枝燦,2001,《同儕影響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嘉南學報》(32):469-483。
王雅各,2002,《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瑞香,1996,〈基進女性主義〉。頁105-137,收錄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王慶福、王郁茗,2007,〈大學生性別角色取向與人際能力、關係適應之比較〉,《中山醫學雜誌》18〈2〉:217-230。王慧鈴,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兒童性別角色認同及其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
王麗瓊,2001, 《國中生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古永嘉譯,Donald R.Cooper and C.Wiliam Emory,2003,《企業研究方法》(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5th ed),台北:華泰。
古芝潔,2007,〈新移民女性及其子女在台灣的教育與生活適應〉。頁293-300,收錄放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編,《新移民子女教育》。台北:冠學文化。
石計生、羅清俊、曾淑芬、邱曉婷、黃慧琦,2003,《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資料分析:台灣資料庫的應用》。台北:雙葉。
伍美玲,2007,《本籍與外籍配偶子女的性別角色訊息與子女性別角色態度之比較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學碩士學位班碩士學位論文。朱敏鳳,2009,《國小二年級以性別角色為主題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江承曉、劉嘉蕙,2008,〈青少年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與心理健康促進之探討〉,《嘉南學報》(34):595-607。
江明親譯,Vanessa Baird,2003,《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The no-nonsense guide to sexual diversity)。台北:書林。
江亮演、陳燕禎、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調適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91。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臺灣地區青少年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
何春蕤,1997,〈性/研究的誕生〉。頁7-12,收錄於何春蕤編,《性/別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四性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元尊文化。
吳秀照,2004 ,〈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對於發展遲緩子女的教養環境與主體經驗初探─從生態系統觀點及相關研究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5):159-175。吳佳霓,2002,《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的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金香、張茂源、王昇泰,2007,〈從兒童學習權觀點談「新住民子女」的教育問題〉,《學校行政雙月刊》50:269-281。吳淑娟,2008,《新住民子女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吳復新、江岷欽、許道然,2004,《組織行為》。台北:空大。
吳靜宜譯,Sylviane Agacinski,2005,《性別政治》(Politique des Sex),台北:桂冠。
宋文偉、張慧芝譯,Kate Millett,2003,《性政治》(Sexual Politics)。台北:桂冠。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
李令儀譯,Betty Friedan,1995,《女性迷思:女性自覺大躍進》(The Feminine Mystique)。台北:新自然主義。
李玉瑾,2005,〈青少年讀者身心發展與網路檢索行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5: 237-246。李佩玲,2003,《國中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易駿,2006,〈社會排除:流行或挑戰〉,《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2-47。李金勳,2002,《國小學童收看電視新聞之情形、看法及電視新聞識讀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1995,《女性心理學》。台北:大洋。
李淑菁,2007,〈性別化學校的形塑過程:一個案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13:121-152。李銀河,2004,《女性主義》。台北:五南。
李慧玲,2005,《青少女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以台北縣立三民高中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李麗日,2007,〈新移民家庭正式社會支持網絡之認識與運用:以中部六縣市為〉。頁97-120,收錄放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編,《新移民子女教育》。台北:冠學文化。
李雁萍,2006,《隔代教養家庭少年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杜宜展,2007,〈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實踐博雅學報》8:111-148。沙依仁、江亮演、王麗容,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空大。
沈瓊桃,2004,〈家庭生命週期與婚姻滿意度關係之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1):133-170。
周素鳳譯,Anthony Giddens,2001,《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台北:巨流。
林秀芬,(2000),《國小學童對電視廣告中意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麗、黃麗珍譯,Jennifer Harding,2008,《性的扮演:陰/陽特質的實踐》(Sex acts: practice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台北:韋伯文化。
林佳瑩、徐富珍譯,Earl Babbie,2004,《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The Basics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雙葉。
林松柏,2008,〈不同國民所得國家之不同性別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比較研究〉,《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6(1):73-83。林芳玫,1996,〈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頁1-25,收錄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林郁庭譯,Butler,Judith.,2008,《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苗栗:桂冠。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瑞穗譯,Craig Calhoun,Donald Light,Suzanne Keller,2004,《社會學概論》(Understanding Sociology)。台北:雙葉。
林翠湄,1989,《父母的性別角色態度對兒童性別角色態度的影響:父母家務分工模式對兒童家務指派的效應分析》。國立臺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麗姍,2003,《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
邱芳晞,2003,〈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邱貴芬,1996,〈後殖民女性主義〉。頁237-257,收錄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邱琡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月刊》,141:108-117。施世駿,2002,〈生命歷程研究對社會政策效果的探討〉,《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6(1):11-158洪宜盈,2005,《跨國婚姻婦女所生育子女之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台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嘉謙,2001,《大專女生性別角色與身體形象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胡幼慧,2002,《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瑋珍,2007,《大班幼兒對電視卡通人物認同之研究-以多啦A夢為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范情,1991,〈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頁179-214,收錄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范敏慧,2002,《讀書治療對國小學童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歷程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范婕瀅,2005,《我不是來生孩子的:外籍配偶生殖化形象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徐偉培,2008,《新移民子女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新竹市國民小學為例》,玄奘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徐雅玲,2005,〈從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探討影響外籍新娘教育子女的因素及因應之道〉,《北縣教育》51:45-48。徐鏡存,2006,《國小低年級學童同儕活動中性別角色觀點之探討》。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6。馬嘉穗,2008,《國小六年級實施媒體素養教育之合作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康雅玲,2005,《國小學童家庭因素、性別態度與性別角色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甘妹,2002,《犯罪學原論》。台北:三民。
張怡雯,1999,《臺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芝綺,2004,《兩性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研究─以卡通做為改變性別刻板印象教材》,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晉芬、林芳玫,2003,〈性別〉。頁191-213,收錄於瞿海源、王振寰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張晉芬、林芳玫,2003,〈社會化〉。頁191-213,收錄於王振寰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張菁芬,2005,《社會排除現象與對策:歐盟的經驗分析》。台北:松慧文化。
張藝薰,2008,《以社會融合觀點初探我國新移民女性就業經驗與服務資源使用》,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莊敏琪,2003,《流行漫畫成長團體對青少女性別角色多元化形塑之探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雅雯、蔡佳良、吳昇光、謝振東,2008,〈不同性別之發展協調障礙兒童身體活動參與量及身體質量指數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10(1):163-173。許瑞娥、柳雪雯、鄭美英、江淑玲、陳翠茜,2007,〈國小未婚教師之婚姻態度對其擇偶偏好影響之研究〉,《國小主任儲訓班專題研究集》105:345 -362。
陳玉玟,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相關性之研究 ──以臺北市信義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卿,2008,《青少年刺激尋求動機、同儕關係、休閒阻礙與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萍,2006,《以繪本進行幼兒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陳佳禧,2004,《老人統整與絕望之研究-以苗栗地區老人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瑛譯,酒井順子著,2006,《敗犬的遠吠》。台北:麥田。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著,1996,《兩性關係》,台北:空大。
陳喜蓮,2004,《以繪本及漫畫為素材之討論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女生性別刻板印象之影響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陳碧慈,2002,《國小學童性別、自卑感、社會興趣與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陳瑩蓉,2005,《嘉義縣外籍配偶需求與服務輸送體系之探討—社會排除觀點》,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蓉,2006,《大台北地區外籍配偶社會福利服務之研究─社會排除理論觀點的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曾竹寧,2000,《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綱絡建構之研究》。東海大學社工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黃佳儀,2003,《隔代教養家庭學童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灣北區高年級學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清琇,2007,《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淑玲,1991,〈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頁27-70,收錄於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黃琪媚,2003,《國中生的父母親管教方式、制握信念、學習壓力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菁瑩,1999,《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教育期望之差異-性別角色觀和學校功能觀的中介影響》。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麗珍譯,Beasley Chris,2009,《性別與性慾特質:關鍵理論與思想巨擘》(Gender And Sexuality:Critical Theories, Critical Thinkers)。台北:韋伯文化。
楊雅婷、顏詩怡、司馬學文、林育如譯,Kathy Davis, Mary Evans, Judith Lorber,2009,《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Handbook of gender and women’s studies)。台北:韋伯文化。
溫清欽,2005,《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籍配偶家庭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為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葉至誠,2003,《當代社會問題》。台北:揚智文化。
葉惠鳳,2003,《大眾傳播媒體性別訊息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團體對青少年性別平等觀念》,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
葉肅科,2006,《外籍與大陸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社會資本/融合觀點》。台北:學富文化。
葉肅科,2007,《社會心理學》。台北:洪葉。
葉肅科、葉至誠、張天鈞、陳燕禎、王淑芬,2010,《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空大。
葉菁,2007,《東南亞新移民家庭第二代子女親子互動關係與自我概念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詹玉琴,2008,《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生活適應現況探討─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詹玉琴,2008,《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幼稚園生活適應現況探討-以高雄市為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佳蕙,2001,《網路同儕互評、楷模學習在小組合作環境下對學習績效與電腦態度影響之探討》。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趙善如、鍾鳳嬌、江玉娟, 2007,〈影響外籍暨大陸配偶學童子女學業成績關鍵因素:以個人人口特徵、學習行為能力、家庭環境探討之〉,《教育心理學報》39(1):129-147。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文化
劉泗翰譯,R.W.Connell,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Gender),。台北:書林。
劉鶴群、房智慧、連文山譯,Richard T. Schaefer,2002,《社會學》(Sociology),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潘淑滿、劉曉春,2010,《從事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之社會工作角色定位與服務模式建構之探討─以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為例》,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
潘慧玲主編,2003,《性別議題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蔡文瑜,2004,〈外籍新娘現象的解析及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5:208-217。蔡嘉安,200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鄭士豪,2006,《以歐盟多面向之社會排除概念檢視台灣現況》,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鄭麗珍,2000,《家庭結構與青少年前期學童的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臺北市為例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專案委託研究。
賴文彥,2006,《性別角色態度變遷與外籍配偶現象之關係》。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戴如玎,2004,《東南亞外籍女性配偶教養子女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戴鎮州,2003,〈從青少年問題的本質探討未來青少年社會福利政策的可能出路〉,《社區發展季刊》,103:104-111。謝宏賜,2000,《以社會認知理論探討網路搜尋策略》。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謝瑤玲譯,Betty Friedan,2000,《第二階段:兩性的試煉、解放、真平等》(The Second Stage)。台北:新自然主義。
韓仁生、孫麗麗,2002,〈關于兒童教育中理想性別角色問題的探討〉,《臨沂師范學院學報 》,24(1):105-108。
簡守邦譯,Callinicos Alex,2004,《社會理論思想史導論》(Social Theory: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台北:韋伯文化。
魏秀燕,2007,〈新移民子女教育之省思〉。頁301-312,收錄放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編,《新移民子女教育》。台北:冠學文化。
二、英文
Anthony Giddens, 1992,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and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 London:Blackwell.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ied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78,.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Aggress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8(3): 12-29.
Bandura, A. and Walfers, R. H,1963,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Holt, Rinehart, Minston.
Bargad, A. and Hyde, J. S., 1991,“Women's studies: A study of feminist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women”,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15): 181-201.
Bar-Tal,D.,and Saxe,L.,1976,“Perceptions of Similarly and Dissimilarly Attractive Couple and Individu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3(6):772-781.
Baruch, C. k. and R. C. Barnett,1986, “Father’s Participation in Family Work and Children Sex-Role Attitudes.”Child Development.(57):1210-1223.。
Becker,H.S., 1963, Outsider: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Devi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Beren, S., Hayden, H., Wilfley, D., and Grilo, C. ,1996,“ The influence of sexual orientation on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adult men and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2:135-141.
Berger, P. L and Luckman, T. ,1972,The S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 Doubleday.
Booth, A. and Amato, P. ,1994,“Parental gender role nontraditionalism and offspring outcomes”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56):865-877.
Bourdieu,Pierre, 1984, Distinctions: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ad, K, L. ,2002,“Fracturing transgender: Intersectional constructions and identization in Patricia Gagne and Richard Tewksbury”Pp.235-266 in Gendered Sexualities, Amsterdam: Elsevier.
Bruno,Frank J. ,1980, Behavior and Life.New York.
Bryant, A. N., 2003,“Changes in attitudes toward women's roles: Predicting gender-role traditionalis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ex Roles,(48): 131-142.
Bussey,Kay and Albert Bandura,1999,“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gender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i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06(4):676-713。
Butler,J.,1990, Gender Trouble:Fem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olley, Griffiths, Hugh, Landers and Jaggli,1996, “Childhood Play and Adolescent Leisure Preferences: Associations with Gender Typing and the Presence of Siblings”, Sex Roles,(35): 233-245 .
Coulter, W. A., and Marrow, H. W. ,1978,The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of adaptive behavior, New York: Grime and Stratton.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Theory.” pp.3-22 in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edited byDollard,J.,and Miller,N.,1968,“Personality and Psychotherapy”, N.Y.McGraw Hill Ine.
Duvall, E. M. and Miller, B, 1985, “Marriage and family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Edwards, L. N. and M. Grossman,19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health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213.
Elder, Glen H.Jr.,Monica Kirkpatrick Johnson,and Robert Crosnoe,2004,“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Theory.” pp.3-22 in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edited by Jeylan T. Mortimer and Michael J. Shanahan. Ne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Inc.
Erikson, E. H.,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Norton.
Foucault,1981,The History of Sexuality.Volume One.An Introduction. Harmondsworth, Middleses : Penguin Books
Franzoi, S. L. ,1995,“ The body-as-object versus the body-as-proces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gender considerations.” Sex Roles, 33: 417-437.
Goffman, E. (1979). Gender Advertisements. N.Y.: Harper and Row
Grace K. Barueh,1975, “Sex-Role Stereotyping, the Motive to Avoid Success,and Parental Identification”, Sex Roles,(1-4): 303-309.
Jeylan T. Mortimer and Michael J. Shanahan. Ne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Kessler, Suzanne and Mckenna, Wendy, 1978, Gender: An ethnomethodological approach. Chica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dgerwood, J. L., 1995, “Khmer Kinship:The Matriliny/Matriarchy Myth”, Journal of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51:247-315.
Lytton, H. and Romney, D. M. , 1991, Parents' differential socialization of boys and girls: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9): 267-296
Maccoby, E, and Jacklin, C.,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at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cHale, S. M., Bartko, W. T., Crouter A. C. and Perry-Jenkin, M.,1990,“Children’s housework and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arents’ sex-role behavior and attitudes.”Child Development, (61): 1413-1426.
McMahon, F.B., and McMahon, J.W., 1982, Psychology. The Dorsey Press.Media, Inc.
Meyer, B.,1980,“The Development of Girl’s Sex-Role Attitudes.”Child Development. (51):508-514。
Piaget, J., 1954,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Reskin, B, 1993, Sex Segregation in the Workpla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241-270.
Robert J.Stoller,1968, Sex and Gender. Science House.
Sen,A. . 2000, “Social Exclusion: Concept, Application, and Scrutiny, Social Development. (1). Manila : Asian development Bank.
Signorielli, N., McLeod, D. and Healy, E. (1994). Gender stereotype in MTV commercials: The beat goes on.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38, pp.91-101.
Silver,H., 1994, “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Solidarity: three Paradigms” ,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 (133):531-578.
Stonema, Brody and Mackinnon,1986, “Same-sex and cross-sex siblings:Activity choices, roles, behavior, and gender stereotypes”, Sex Roles, (15): 495-511 .
Thornton, A., D. F. Alwin, and D. Camburn,1983,“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ex-Role Attitudes and Attitudes Change. ”American Socialogy Revie. (48):211-228.。
Vleminckx,K. and Berghman,J., 2001, “Social Exclusion and Welfare State: an Overview of Conceptual Issues and Implication” in D. G.Mayes,J.Berghman and R. Salais (eds.),Social Exclusion and European Policy.Cheltenham: Edward Elgar.
Williams, J.E., & Best, D.L(1990). Measuring sex stereotypes: a Multinational study,(rev.ed.). Newbury Park, CA:Sage.
Wright,M.R., 1989,“Body image Satisfication in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8(1):71-83.
三、網路資源
Estivill, Jordi ,2003, “Concepts and Strategies for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 An Overview.” Geneva:ILO. http://www.ilo.org/public/french/protection/socsec/step/download/96p1.pdf,取用日期:2010/6/1
丁雪娟,2007,〈從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面臨的困境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展望〉。《網路社會學通訊》。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3/63-57.htm,取用日期:2009/3/23
內政部統計處,2011,〈國籍之歸化取得人數按原因分〉,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_D.html,取用日期:2011/6/2
內政部統計處,2011,〈出生登記數按生母國籍〉,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_C_03.html,取用日期:2011/6/2
內政部統計處,2011,〈結婚按國籍年齡教育程度〉,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取用日期:2011/6/2
內政部統計處,2011,〈各縣市外籍配偶人數與大陸(含港澳)配偶人數〉,
http://www.moi.gov.tw/stat/gender.aspx,取用日期:2011/6/2
內政部,2003,(外籍與大陸配偶照顧輔導措施),
http://www.immigration.gov.tw/OutWeb/ch9/f9a-22.doc,取用日期:2010/7/22
內政部,2006,(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輔導實施計畫),
http://www.immigration.gov.tw/OutWeb/ch9/971027實施計畫-修正(確定版)排版.doc,取用日期:2010/7/22
內政部,2007,(大陸及外籍配偶生活處遇及權益之研究),
http://www.immigration.gov.tw/OutWeb/ch9/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處遇及權益之研究全文下載.pdf,取用日期:2010/7/22
內政部,2011,(薪資與生產力統計),
http://www.dgbas.gov.tw/np.asp?ctNode=2830,取用日期:2011/2/25
王致善,2005,〈從家庭生命週期的架構看家庭危機〉,《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1/51-44.htm,取用日期:2010/4/10
侯心雅、陳家倫、盧鴻毅,2008,〈健康資訊尋求與照護-以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為例〉,中華傳播學會年會。 http://ccs.nccu.edu.tw/UPLOAD_FILES/HISTORY_PAPER_FILES/1077_1.pdf,取用日期:2010/4/19
教育部統計處重要教育統計資訊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取用日期:2011/6/2
曾志全,2007,〈外籍配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4/64-50.htm,取用日期:2010/5/31
雅虎新聞,〈幫助弱勢新移民子女 肯愛發起愛心認養方案〉,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01/63/1h2zz.html,取用日期:2009/04/01
雅虎新聞,〈重男輕女 衛署估去年3千女嬰流產〉,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15/142/2rkdc.html,取用日期:2011/6/2
劉一龍,2000,〈台灣核心家庭生命週期之變遷〉,《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09/e-j1015.htm#elong,取用日期:2010/4/10
鄭青青、宋明君,2004,〈外籍新娘及其子女教育之研究分析─生態系統論觀點〉。《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http://web.pu.edu.tw/~pu0450/wteacher/wt/wt_2.pdf,取用日期:2009/3/23
鄭錦霞,2005,〈家庭生命週期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30.htm,取用日期:20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