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佩倫,2008,《愛在落日餘暉時--單身老年女性親密關係經驗之初探: 本質、發展及影響因素》。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秀惠,2004,《台灣南部地區有偶老年人性親密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蕙玲,1994,《老人的婚姻生活》。國立嘉義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王仕圖、吳慧敏,2005,《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所出版。
白秀玲、柯淑敏,2006,《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江亮演,林如萍,2001《家庭概論》。台北:空大。
沙依人,200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
吳嘉瑜,1996,《衝突原因、處理方式對愛情關係的影響—以焦點依型大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老德,2010,《高齡社會理論與策略》。台北:新文京。
李美枝,1996。〈兩性關係的社會生物學原型在傳統中國社會與今日台灣社會的表現型態〉。《本土心理學研究》(4):260-321
—,1997。《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大洋出版社
周麗端,2007,〈以生命歷程觀點分析不同世代女性婚姻抉擇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部委託研究案。
黃國彥,1994,《老人的終生教育—銀髮飛揚系列叢書八》,台北:教育部
邱天助,2007,《社會老年學 : 年齡.世代與生命風格之探究》。台北:桂冠出版社。
馬懿慈,2003,《社區老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嘉義縣民雄鄉為例》。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德珍,2000,《當個快樂的老人-我就是這麼生活著》。臺北:正中。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葉肅科,201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文化。
—,2005,<高齡化社會與老年生活風格>。《社區發展季刊》(110):230-242。
高琳芸,2005,《台灣社區老年人生活型態和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徐光國,2003,《婚姻與家庭》。台北:楊智文化。
徐淑楨,2003,《減重者生活型態對減重效果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徐妙嫈,1989,《高雄市家庭生活風格與採購決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碩士論文彭鳳美,2001,《民眾生活型態、醫療資源利用與健康狀況之探討~以新竹科學園區員工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湯慧娟,2002,《高雄市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休閒知覺自由與心理幸福滿足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黃安邦,1991,《心理測驗》。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忠信,2003,《老年人的生活型態、社會疏離和幸福滿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成人教
劉達臨(1999)。《世界當代性文化》。上海:三聯。
劉春錦,2006,〈淺談阿德勒學派〉。《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57)。
劉維公,1999,〈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22):347-374。
—,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168,10-25。
—,2006,《風格社會》。台北市:天下。
廖翔毅,2002,《報紙閱聽人生活型態與自我概念分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蔡素妙,1999,〈伴侶與親密〉,《諮商與輔導期刊》,(163):11-14
蔡文輝,1991,《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管秋雄,2005,<兩性交往之歷程分析>。《中州學報》(21):213-238。
藍采風,1996,《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
賴淑萍、吳靜萍、吳蕙吟、陳姿秀、曾聖宏 ,2000,《大學生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第三屆全國經營實務專題成果發表會」,台南縣: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賴逸琳,2004,《愛情發展與結束歷程中自我的轉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簡春安、謅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嚴祥鸞,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鍾思嘉、黃國彥,1986,《老人生活型態對其生活滿意之影響》。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羅聿廷,2002,《影響單親青少年疏離感與生活型態之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菁,2001,《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君,2004,《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年輕人對台灣偶像劇的觀賞》。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秀逸,2007,《彩霞滿天:老人情感依附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如,2008,《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樂活族之日常生活資訊行為》。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陳慧倫,2009,《當生命中多了個老來伴--中老年再婚經驗:再婚動機與婚姻調適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Anselam Strauss. Juliet Corbin 著、吳芝儀,廖梅花譯,2 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
Belsky, J. K.著,孫時敏、張文煒譯,1993,《掌控中高齡-後中年期生涯規劃》。臺北:臺灣中華
Friedan B.著,李錄後、陳秀娟譯,2003,《美好的銀髮歲月-生命之泉》。臺北:新自然主義。
Thorson, J. A.著,潘英美譯,1999,《老人與社會》。臺北市:五南。
W.Lawrence Neuman,2002,《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 譯。台北:楊智文化。
Maxwell, J.,2001,《效度:你可能如何犯錯?》。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 合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二、英文部分
Alder, B., Porter, M., Abraham, C.and Teijlingen, E.V.,2004, Psychology&Sociology Applied to Medicine(2nd ed.).Churchill Livingstone.
Bulcroft, K. and O’Conner, M., 1986, “The importance of dating relationship on quality of life for older persons.” Family Relations, 35(3):397-401.
Bulcroft, K. and Bulcroft, R., 1985,“Dating and courtship in later life: An EXploratory study.”Pp115-126, In Social bonds in later life: Aging and interdependence., edited by W.A.Peterson, and J.Quadagno (Eds.),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Clausen, John A., 1986, The Life Course: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Elder, Glen H.J.,1998, Life course and human development.In W.Damon(Ed), Handbood of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Wiley.
Elder, Glen H.J., 1974-1999, Life course and human development.In W.Damon(Ed), Handbood of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Wiley.
Elder, Glen H.J., 1985, “Perspectives On the Life Course.” pp23-49. in Life CourseDynamics:Trajectories and Transitions, 1968-1980, edited by Glen H. Elder.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Elder, Glen H.J.,1998, Life course and human development.In W.Damon(Ed),Handbood of Child Psychology., New York:Wiley
Elder, Glen H. Jr., Monica Kirkpatrick Johnson,and Robert Crosnoe, 2004,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fe Course Theory.” pp.3-22 in Handbook of the Life Course,edited by Jeylan T. Mortimer and Michael J. Shanahan. New Yor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199Media, Inc.
Featherstone, M.,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Forder,A.,1974, Concepts in social administration. London:RKP.
Giele, J.Z.and Elder, G.H.Jr., 1988, Method of Life Course Researc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CA:SAGE Publications.
Hooyman, N. R. and Kiyak, H. A., 2002, Love, intimacy, and sexuality in old age. In Hooyman, N. R. and Kiyak, H. A. (Eds.), Social gerontology :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227-250. Boston: AllynandBacon.
Huyck, M. H., 2001, “Romantic relationships in later life.”Generations, 25(2):9-17
Lowenthal , M. F. and Haven, C., 1968,“ Interaction and adaptation : Intimacy AS A critical variabl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3:20-30.
Mayer, Karl Ulrich&Tuma, Nancy Brandon. ,1990, Event History Analysis in Life course Research, Madison, Wis :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lummer, J.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1( 38): pp.33-37,
Ryder, Norman B.,1965,“The Cohort as a Concept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30:843-861.
Rubin, Z., 1970, Liking and loving: An invita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eeder, H. M., 1996,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love through adult lif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43: 325-340.
Sternberg, R. J.,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 Psychological Review:93(2):119-135.
Veal, A. J.,1993, The concept of lifestyle: Areview. Leisure Studies:12:233-252.
三、網路部份
跨帶戀網站,2001,〈十指交握 談的都是晚春情事〉, http://intermargins.net/repression/deviant/Age/crossgenerations/crossgenerations_index.htm,取用日期:2010年08月22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2005,〈現代文人忘年戀 讓他們更年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0/4/1/6/100041686.html?coluid=23&kindid=290&docid=100041686,取用日期:2010年08月22日
鉅亨網,2008,〈日本65歲老人逾2700萬人創歷史新高—黃昏戀悄悄興起〉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080522/2/yqlw.html,取用日期:2010年12月1日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台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結果-中推計〉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key=%ex=%20&ic。2009/12/03
內政部統計處,2010,〈中華民國台灣99年人口統計資料〉,
http://www.moi.gov.tw/stat/,取用日期:2010年0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