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
2.沈君山(1996),高等教育組初步改革建議,教改通訊,第6期,頁47-52。3.林瑞青(1996),大學院校預算制度變革與組織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會研所碩士論文。4.施能傑(1997),輔導私立大專校院健全發展計畫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5.教育部(1998),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會計制度宣傳手冊問答彙編,教育部。
6.柯承恩(1998),大學校務基金之問題與發展,主計月報,第85卷,第1期,頁 24-28。究所碩士論文。7.郭艾艾、陳振遠(1998),健全大學校務基金,改進高等教育,自由中國之工業,第88卷,第6期,頁1-19。8.陳維昭、劉兆漢、李家同(1998),「大學隨評鑑而進步?亦或隨評比而流俗?」,聯合報,1998年6月7日第十五版。
9.教育部(1999),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會計制度之一致規定,教育部。
10.戴曉霞(1999),市場導向及其對高等教育之影響,教育研究集刊,第42期,頁233-254。11.楊德川(1999),如何提升國立大學校校務基金之管理效能,主計月報,第525期,頁47-53。12.教育部(2000),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問答彙編,教育部。
13.許嘉琳(2000),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預算及績效考核制度之探討,主計月報,第546期,頁64-70。14.許士軍(2000),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臺北市:天下文化。
15.於嘉玲(2000),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公務機關績效評估制度-以僑務委員會為例,淡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16.戴曉霞(2000a),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17.戴曉霞(2000b),高等教育市場化趨勢比較研究,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223-239,高雄市:麗文文化。
18.教育部(2001),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教育部。
19.王秀英(2001),從教育成本理論探討國立大學資源分配與財務指標建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廖冠力(2001),以平衡計分卡來探討績效衡量指標-以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1.陳麗珠(2001),國立大學校務基金政策實施成效之檢討,教育政策論壇,第4期,頁118-165。22.楊長林、黃靜蓮(2001),應用平衡計分卡於系所整體績效衡量,管理會計,第57期,頁1-31。23.張紹勳(2002),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出版社。
24.胡瑞華(2002),應用平衡計分卡建構國立大學績效管理系統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5.成群豪(2002),我國大學財務經營機制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6.賴麗香(2003),平衡計分卡之規劃與設計-以某私立技術為例,中原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27.呂美霓(2003),大學競爭力指標之分析,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8.林慰慈(2003),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9.施正文(2004),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非營利組織績效衡量制度-以高雄地區大專院校學務處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30.教育部(2004),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教育部。
31.教育部統計處,98學年度大專校院校數統計,2010年11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32.黃郁芬(2004),運用平衡計分卡建構學校績效評量指標,逢甲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33.高明裕(2004),國立大學預算制度變革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34.姬維娜(2004),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運用績效評估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5.杜志勇(2005),以平衡計分卡觀點對私立大學校院行政人員績效評估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學系碩士論文。36.林清華(2006),平衡計分卡構面應用在國立大學校務經營管理績效之研究-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7.劉明盛(2006),應用平衡計分卡之觀點探討學校績效衡量評估指標-以台灣南部某技術學院進修部為例,品質月刊,第42卷第6期,頁84-90。38.湯家偉(2006),「臺灣地區大學排名指標建構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9.蔡秀玲(2007),新經濟時代高等教育商業化之探究-以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0.梁忠銘(2008年12月)。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的未來展望。楊弘敦(主
持人),高等教育系列11: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的管理與應用。公共政策論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
41.蔡宜美(2007),平衡計分卡指標建立之個案研究-以某私立技術學院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42.侯永琪(2008),「大學排名問題的解藥—柏林原則」,評鑑雙月刊,第十二期,頁32。43.馮如馚(2009),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平衡計分卡之觀點,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學系碩士論文。44.教育部會計處,96學年度至98學年度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年度決算報告數,2010年12月15日,取自:國家圖書館政府出版區。
45.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2007-2009年 WOS(web of science)論文統計分析,取自:http://wos.heeact.edu.tw/。
4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7-2009年 國家科學研究補助成果,取自: http://ssrc.sinica.edu.tw/ssrc-home/。
二、英文部分
1.Peter F. Drucker.(1990).“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ew York.
2.kaplan,R.S.& Norton,D.P.(1996).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3.kaplan,R.S.& Norton,D.P.(2001a). The strategy-focused organization: How balanced scorecard companies thrive in the new business environment.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4.kaplan,R.S.& Norton,D.P.(2001b). Transforming the Balance Scorecard for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5.Poeske,L.D.(2002). A comparison of the accreditation models used by the middle states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as perceived by secondary school administrators.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Philadelphia
6.Niven, P. R. (2002).Balanced Scorecard step by step: Maximizing performance and Maintaining results. New York: Wiley.
7.Storey,A.(2002).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schools: Coul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help.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22(3),P321-338
8.OECD.(2010).Trends shaping education:2010 edition. Paris: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