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2010)。人口統計─戶籍統計,民國98年重要人口指標。
行政院主計處(2000)。社會發展趨勢調查暨社會參與延伸調查報告。
行政院衛生署(2010)。98年國人主要死因統計。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6)。主要國家因應人口老化社會福利政策之研究。
王良泰(2004)。服務志工留任因素之研究: 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
王冠今(2010)。台灣社區老人的社會支持改變、健康狀況改變與社會參與之縱貫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方景炎(1996)。老人志工制度的組織與發展55-70。老人學習與生涯發展,高雄︰復文書局。
白秀雄(1988)。高齡人力研究與規劃論集。高齡學學會 。
朱芬郁(1999)。退休老人生涯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江亮演(1993) 。老人的社會生活。臺北市 : 中華日報。
吳淑瓊、賴惠玲、江東亮(1995)。影響社區老人對護理之家居住意願的因素。中華公共衛生雜誌 1994;13(5):388-394。吳永安(2007)。志工參與動機與持續服務動力之研究—宜蘭縣榮欣志工團體個案分析。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Michael Quinn Patton著。臺北縣新店市 : 桂冠。
吳嘉玲(2006)。非營利組織中志工的工作動機對工作表現的影響-以北美館與故宮博物院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碩士班。呂玉珍(1994)。推展暇齡志願服務。福利社會,10,29-30。
呂朝賢、鄭清霞(2005)。中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的影響因素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12。
呂寶靜(2007)。人口政策白皮書及實施計畫之研究: 期末報告。臺北市 : 內政部。
呂寶靜(1995)。從「尊嚴和自主的老年」之政策目標談政策推動的原則。社會福利, 120,8-13。
宋世雯(2000)。成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朱芬郁(2006)。高齡者學習社區策略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李宗派(2003)。志願工作之概念與內涵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01期,387-398。李珮漪(2010) 。老年人參與公共圖書館志願服務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李瑞金(1992)。老人服務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第103期,46-50。李瑞金(1996)。高齡者社會參與需求—以台北市為例。社會建設,95,7-19。
李瑞金(1997)。退休老人人力—社會潛存資源再運用。社會建設,97,73-82。李雅雯(2005)。老人人格特質、寂寞感與休閒行為及電視收視行為之關聯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邱天助(1993)。銀髮族的生涯規劃:意義與作法。成人教育,16,18-23。邱民華(2005)。臺南縣中小學退休教師社會參與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
吳家慧(2005)。高齡志工有效管理策略之探究: 以臺北市老人服務中心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吳淑瓊(1995)。老人健康及長期照護調查研究。臺北市 : 行政院衛生署。
余月嬌(2004)。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與生活調適之比較研究: 以臺北和桃園地區為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暑期班。
林妙香(2000)。社區義工參與社區問題解決的學習及其影響之探討─ 以嘉義市王田里社區義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林東隆、范麗娟(1989)。高齡志工角色壓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38,146-156。。
林美和(2004)。高齡者參與資訊學習之動機與特性之分析:以資策會舉辦的「資訊爺爺奶奶選拔活動」為例。成人教育,78,2-9 。林虹似(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之動機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林振春(2004)。培植社區學習組織、建構社區終身學習體系。社教雙月刊,119,44-48 。林瑞欽(1988)。師範生任教職志與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林勝義(2001)。國內志願服務教育訓練之評鑑。社區發展季刊,93,211-215 。林麗惠 (2006)。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與成功老化之研究。生死學研究,4。林麗惠(2004)。高齡者生活滿意度之調查研究。玄奘社會科學學報,2,45-84。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馬惠君、施教裕(1998)。志願服務工作者參與類型之初探-以埔里五個團體的志工為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157-194。
姚美華(1994)。機構自費安養老人代間關係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
施雅薇(2004) 。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施教裕 (2001) 。各縣市志願服務業務評鑑觀感,93,221-227。胡幼慧(1996) 。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高迪理(1993)。憂鬱症患者社會支持系統之探究。臺北市 : 行政院衛生署。
郭珮怡(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徐立忠(1996)。中老年生涯計畫,台北:中華高齡學學會。
徐俊冕(1997)。醫學心理學。臺北市 : 五南。
翁嘉苓(2009)。高齡者參與學習動機和老化態度對參與行為影響之研究。台北大學合作經濟學系。
張世宗(1998)。不同激勵制度對新世代工作族群之激勵效果及對其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影響:以一電腦製造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張家銘(2009)。嘉義市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程度、心流體驗、生活滿意、憂鬱程度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3,113-129。張素紅、楊美賞(1999) 。老人寂寞與其個人因素、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15:6。337-347。張偉賢(2004)。志工對地方政府推動志願服務團隊績效評價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張德聰(1993)。志願服務助人者之態度與精神。臺北市 : 臺北市社會教育館。
陳丁山(1996)。職業學校加強推展成人職業進修教育有效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陳伊函(2009)。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對其能量管理之影響與參與志願服務的激勵要素。台中技術學院事業經營碩士班。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 : 五南。
陳明蕾(2004)。心理老化與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高齡學習,172。台北市:五南。
陳秋燕(1998)。社區老人參與「社會服務」對其心理社會影響之前驅性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大同之家」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陳金貴 (2002)。退休公務人員參與志願服務之探討,34,42-47。陳淑敏(1993)。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46。
陳燕禎(1995)。志願服務工作在老人安療機構中之營運與實務分析。社會福利,119,44-49。陳峰瑛(2004)。獨居老人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探究 ──以高雄都會區的獨居老人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莊宜佳(2001)。影響北市社區健康營造志工推行健康促進活動成效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莊媜夙(1999)。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連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
陸光(1994)。我國志願服務推展之過去、現在及未來,第65期,4-10。陸藝超(1997)。談談老年人的需求與老有所為。全國老齡工作1997年第3期。中國老齡協會。
許士軍(2000)。績效評估之導讀「走向創新時代的組織績效評估」,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高翠霜譯,杜拉克等著,台北。
單小琳(1987)。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曾中明(1993)。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46, 94-96。曾秀卿(1998)。高齡者非理性信念、社會支持與情緒困擾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曾華源、曾騰志(2003)。志願服務概論。揚智出版。
曾進勤(2003)。從充權的觀點談高齡人力資源開發運用-以高雄市長青人力資源中心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3期。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台北:成人教育學會。
黃富順(1995)。銀髮生涯規劃。成人教育, 26,7-15。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臺北市 : 五南。
楊勝任(2003) 。醫院志願服務對志工生命價值觀的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游正民(2009)。社區志工參與動機與社區意識對持續服務影響之研究-以霧峰鄉社區志工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修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葉至誠(1997)。老人安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福利,135,7-9。葉俊郎(1994)。老年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探究。老人教育,5,26-35。葉鄉誼(2007) 。銀髮中的華冠 -參與安養機構服務的高齡志工之生命故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詹棟樑(2001)。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宮凰(2004)。婦女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廖素嫺(2003)。社區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台中縣社區長壽俱樂部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廖榮利(1987)。社會工作理論與模式。臺北市 : 五南。
劉明菁(2007)。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劉明翠(1992)。志願服務人羣組組承諾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青少年輔導機構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劉德勝(2000)。如何建立義工制度。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劉真如譯(2002)。下一個社會/ 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著。臺北市 : 商周出版。
劉淑惠(2008)。台北縣樹林市高齡者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 理論與應用。臺北市 : 心理。
熊曉芳(1999)。獨居老人之社會支持及相關探討.長庚護專學報,2,53-69。蔡佩姍(2006)。參與志願服務老人之生命意義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蔡佳雯(2002)。非營利組織中的女性志工--以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
蔡明宏(2008)。花蓮縣觀光大使志工隊志工參與動機與持續動機之研究。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
蔡美玉(2002)。高齡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蔡啟源 (1995)。台灣地區高齡志工及協助高齡者工作模式之研究。台北:雙葉書廊。
蔡漢賢(2004)。志願服務十二講。中華社會行政學會。
蔡漢賢(1980)。志願服務的理論與實務。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叢書之五)。
蔡漢賢編(1990)。社會工作辭典,四版。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盧淑敏(2003)。探討社會支持對獨居老人健康狀況、壓力感受及心理社會健康功能之影響。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鄭政宗(2007)。四健教育對鄉村發展之影響研究。臺北市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鄭清霞(2005)。民眾參與志願服務及其投入時間的影響因素。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3,121-163。
鄧欣怡(2000)。義工在組織中的學習滿意度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賴素燕(2007)。高齡志工之幸福感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賴昆宏(2006)。社會支持、孤寂感與休閒活動參與對老人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長青學苑。朝陽科技大學修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蘇信如(1985)。志願服務組織運作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蘇琬玲(2007)。退休教師社會參與與老化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
蔣孟芳(2004)。城鄉地區志願服務持續參與狀況之比較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
Atchley, Robert C.(1989)A Continuity Theory of Norma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29
(2),183-190.
Becker, Penny Edgell, and Pawan H. Dhingra(2001) Religious Involvementand
Volunteering: Implications for Civil Society. Sociology of Religion 6(3),315-
335.
Becker, F. M. & Zarit, S. H.(1976). The use of older volunteers as peer-
counsel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42904 )
Bowen, Deborah J., M. Robyn Andersen, and Nicole Urban(2000)Volunteerism in a
Community-Based Sample of Women Aged 50 to 80Year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0(9),1829-1842.
Brady, Henry E., Sidney Verba, and Kay Lehman Schlozman(1995)Beyond SES: A
Resource Model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9
(3),271-294.
Burr, Jeffrey A., Francis G.Caro , and Jennifer Moorhead .(2002)Productive Aging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Aging Studies. 16, 87-105.
Caro, Francis G., and Scott A. Bass(1995)Increasing Volunteering among Older
People . Older and Active: How Americans over 55 are Contributing to
Society,71-96 edited by Scott A. Bass.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Caro, Francis G., and Scott A. Bass(1997)Receptivity to Volunteering in the
Immediate PostretirementPeriod. The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16
(4),427-441.
Chambré, Susan M.(1984)Is Volunteering a Substitute for Role Loss in Old Age ? An
Empirical test of Activity Theory. The Gerontologist 24(3),292-298.
Chambre, S. M.(1993). Volunteerism by Elders:Pas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 The Gerontologist, 33(2), 221-228
Clary, E. G., M. Snyder, and R. Ridge.(1992)Volunteers’ motivations: A functional strategy for the recruitment, placement, and retention of volunteers. Nonprofit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2, 333–350.
Cnaan, Ram A., and Julie G. Cwikel.(1992)Elderly Volunteers: Assessing Their
Potential as an Untapped Resource. Journal of Aging and Social Policy 4
(1/2),125-147.
Cutler, Stephen J.(1977)Aging and Voluntary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32(4),470-479. Chambré 1984; Davenport, T.H., Prusak, L. (1998)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Danigelis, Nicholas L., and Barbara R. McIntosh.(1993)
Resources and Productive Activity of Elders: Race and Gender as Context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Social Sciences 48(4),192-203.
Fischer, Lucy Rose, Daniel P. Mueller, and Philip W. Cooper(1991)Older Volunteers:
A Discussion of the Minnesota Senior Study. The Gerontologist 31(2), 183-194.
Fischer, L. R., & Schaffer, K. B.(1993). Older Volunteers: A Guide to Research and
Practice. London: Sage.
Gallagher, Sally(1994)Doing Their Share: Comparing Patterns of Help Given by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6(August) ,567-578.
Goss, Diane Blanche(1999). The development of a guidebook to facilitate the
adjustment of new adult college students.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ISBN: 0-591-74055-9. DAI 59/01, pp.53.
Harman, J. M.(1993). The use of peer counselors in the treatment and support of the
elderl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2797)
Hayghe, Howard V(1991) Volunteers in the U.S.: Who donates the time? Monthly
Labor Review 114(2), 17-23.
Herzog, A.R., & Morgan, J. N.(1993).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the Value of
Productive Activities. Research on Aging 14(2), 169-198.
Herzog, A. Regula, and James N. Morgan(1993) Formal Volunteer Work among
Older Americans. Achieving a Productive Aging Society (pp. 119-142) .edited by
Scott A. Bass, Francis G. Caro, and Yung-Ping Chen. London: Auburn House.
Hooyman, N. R.,& Kiyak, H.A.(2002)Social gerontology: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社會老人學,林歐桂英、郭鐘隆合譯。台北:五南。
Janoski, Thomas, Marc Musick, and John Wilson (1998)Being Volunteered? The
Impact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ro-Social Attitudes on Volunteering.
Sociological Forum 13(3),495-519.
Kim, Soo Yeon, and Gong-Soog Hong(1998)Volunteer Participation and Time
Commitment by Older Americans.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 27(2),146-166.Krebs(1982)
Lemon, M., B.J. Palisi and P.E. Jacobsen (1972)Dominant Statuses and Involvement
in Formal Voluntary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 1
(2),30-42.
Menchik, P.L. and B.A. Weisbrod(1987)Volunteer Labor Suppl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32, 159-183.
Okun, Morris A(1993)Predictors of Volunteers Status in a Retirement Communi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36(1),57-74.
Okun, Morris A( 1994 )The Relation between Motives for Organizational Volunteering
and Frequency of Volunteering by Elders. The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13
(2),115-126.
Oswald, Patricia(2000)Subtle Sex Bias in Empathy and Helping
Behavior.Psychological Reports 87,545-551.
Ozawa, M. N., and Morrow-Howell, N(1993)Missouri service credit system for respite
care: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SocialWork 21
(1/2) ,147-160.
Putnam, Robert D(1995a)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6(1),65-78.
Putnam, Robert D(1995b)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PS,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s 28(4),664-683.
Putnam, Robert D(2000)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Scharlach, A. E. (1984). Social support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 Evaluation of
a peer counselor training progra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186441)
Schlozman, Kay Lehman, Sidney Verba, and Henry E. Brady(1999)Civ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Equality Problem. Pp.427-459 in Civic Engagement in American
Democracy, edited by Theda Skocpol & Morris P. Fiorina.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Smith, D. E.(1981).Altruish, volunteers and volunteerism. S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easearch,10 , 21-36.
Sokolowski, S. Wojciech(1996) Show Me the Way to the Next Worthy Deed:
Towards a Microstructural Theory of Volunteering and Giving. Volunta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sations 7(3),259-278.
Uslaner, Eric M.(2002)Religion and Civic Engagement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1(2),239-254.
Utz, Rebecca L. , Deborah Carr, Randolph Nesse, and Camille B. Wortman (2002)The
Effect of Widowhood on Older Adults’ Social Participation: An Evaluation of
Activity, Disengagement, and Continuity Theories. The Gerontologist 42(4),
522-533.
Verba, Sidney, Kay Scholzman, and Henry Brody(1995)Voice and Equity: 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rburton, Jeni, Robyne Le Brocque, and Linda Rosenman(1995)Older People- The
Reserve Army of Volunteers?: An Analysis of Volunteerism among Older
Australia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46(3),
229-245.
Warburton, Jeni, and Deborah J. Terry(2000)Volunteer Decision Making by Older
People: A Test of a Revis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2(3),245-257.
Wilson, John, and Thomas Janoski(1995)The Contribution of Religion to Volunteer
Work. Sociology of Religion 56(2),137-152.
Wilson, John and Marc Musick(1997a)Work and Volunteering: The Long Arm of the
Job. Social Forces 76(1) 251-272.
Wilson, John and Marc Musick(1997b)Who Cares? Toward an Integrated Theory of
Volunteer Work.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5),694-713.
Wilson, John and Marc Musick(1998)The Contribu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to
Volunteering.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79(4),798-814.
Wilson, John.(2000)Volunteering.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215-40.
Wymer, Walter W. Wymer, Jr ( 2002 ) Volunteer Service as Symbolic
Consumption: Gender and Occupational Differences in Volunteer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8,971-989. Vineyard,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