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王以仁(1991)。大學生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嘉義師院學報,3,1-53。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娟(1994)。青少年氣質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淑娟(2006)。國中生之個人因素、家庭因素與其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文惠慧(2007)。國小兼任行政職務女教師情緒智力、親子關係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朱坤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福貞(2005)。大學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自殺防治中心(2010)。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2010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tspc.doh.gov.tw/tspc/portal/news/content.jsp?
type=news&sno=647
沙依仁(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五南。
李麗玲(1994)。智障兒童青少年手足與一般家庭青少年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李佳玲(2000)。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寂寞感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等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靜怡(2004)。國中生的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與其快樂來源、快樂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玉珍(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知覺與親子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政璋(2007)。父母管教方式、親子依附關係與其國中少年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以南區後備指揮部志願役軍人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娟(2007)。國中生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珍(2008)。雙薪家庭親子關係與親職壓力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貴貞(2008)。小一學生同儕關係發展狀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一個台北市國民小學的班級為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佳霙(2009)。高中生親子關係、性別平等觀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清發(2003)。受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秋蘭(2004)。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沈秀貞(2007)。雙薪家庭社會支持、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余錦芬、黃郁婷(2009)。父母宗教行為與青少年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基督教家庭為例。華岡農科學報,23,35-60。
周月清(2002)。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吳秀櫻(1986)。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吳靜吉(1987)。害羞‧寂寞‧愛。台北:遠流。吳佳玲(1995)。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與青少年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文魁。
吳美琦(2003)。國中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鳳(2008)。工作/家庭衝突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公務人員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妙娟(1989)。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惠玲、陳正倉(2001)。統計學(上)。台北:雙葉。
林筱芬(2009)。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同儕關係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胡景雲(1989)。寂寞感與其相關因素及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
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柯順議(2004)。以學校為本位家庭教育方案之實施與評估:以親子關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侯春如(2005)。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生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碧芬(1990)。慢性病童手足之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婉瑜(2006)。越南配偶婚姻滿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北台灣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庭社經地位、家庭背景與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慶娟(1996)。兒童同儕地位之家庭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高淑芳、陸洛(2001)。父母管教態度與國中生升學考試壓力感受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10,221-250。高淑貞(2008)。青少年憂鬱與親子關係、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啟棟(2009)。國小兒童社會地位、運動能力知覺和學業成就對寂寞感的關係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元妤(2001)。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兒童電腦遊戲行為與創造力、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春枝(1980)。社會變遷與親子關係適應。張老師月刊,5(4),34-40。黃凱倫、蘇建文(1993)。幼兒與母親依附關係及其社會行為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4),29-46。黃君瑜(1994)。青少年與父母間動力關係之探討-從“契合理論”觀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慧貞(1994)。兒童發展。台北:桂冠。
黃鈺婷(1999)。青少年的自私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俊博(2008)。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郁婷(2009)。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同儕關係與自尊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龍、蔡俊傑(2009)。排球選手同儕關係之研究。排球教練科學,14。
陳蜜桃(1987)。兒童和青少年的寂寞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高雄:復文出版社。
陳淑敏(1989)。歸因方式、自我坦露與高中生之寂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麗婉(1989)。自我意識、自我坦露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冰(1991)。親子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之相關-單雙親家庭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俐君(2002)。青少年自尊、親子關係、性態度與性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雯(2002)。親子共讀團體輔導對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和家庭氣氛輔導效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厚仁(2003)。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君(2003)。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與同儕關係、自我概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思潔(2005)。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寂寞感與自殺意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昭蓉(2006)。嘉義縣國中生升學壓力預測其親子關係及其調節變項之探討。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雅玲(2006)。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同儕關係與其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俐君(2006)。學童寂寞感、寂寞歸因與同儕地位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素秋(2007)。男性軍訓教官父職效能感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淑芬(2009)。親子關係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幸福感之影響。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光安(2009)。澎湖縣國小學生的家庭環境、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以新移民與本國籍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郭淑玲(2003)。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郭正瑩(2008)。男女大學生網路自我揭露、網路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差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雅嵐(2001)。國中班級同儕團體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舒雅(2008)。桃園區高中生獨生子女的親子三角關係、同儕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榮喜(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女性子女家庭背景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彭駕騂(1985)。青少年問題探究。台北:巨流。
曾建勝(2001)。學童體適能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15(1),131-138。
曾雪婷(2005)。青少年社會技巧、寂寞感與電子遊戲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素紅(1995)。老人寂寞與自覺健康狀況、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台北:東華。
張秋桂(2002)。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自戀傾向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曉萍(2004)。國小五年級兒童之母親管教方式與親子關係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張美麗(2004)。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筱苓(2006)。國中生親子關係、網路使用情形與其性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楓明(2006)。親子、師生及同儕關係對國中學生初次偏差行為影響之動態分析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張樹閔(2007)。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生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欣怡(2007)。親密關係中寂寞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諮商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芳全(2008)。統計就是要這樣跑。台北:心理。
傅莉琳(2008)。青少年人際互動、寂寞感與網路心理需求之相關研究-以苗栗縣某所高職單親家庭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碩士論文。
鄒欣純(2009)。國中生的同儕關係、師生關係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性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學報,8,院73-108。楊雯齡(1996)。國小兒童社會地位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楊朝旭(2005)。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芳梅(2008)。國中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沛穎(2009)。國小學童同儕關係、自我概念與其消費行為的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廖倫妙(2008)。國中學生親子關係、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碧華、朱美珍(2000)。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台北:雙葉。
蔡晉和(1990)。國中學生寂寞感與人格特質及其背景變項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姿娟(1999)。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蔡淑鈴(2002)。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松瑜(2003)。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鳳薇(2006)。大學生親子互動模式與其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麗雪(2006)。國民小學學生內外控傾向、學生能力與外表吸引力對同儕關係之影響─社交技巧的調節效果。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少年親子互動、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潘玉鳳(2002)。親子關係團體之父母教養與互動歷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素汝(1999)。焦點團體。台北:弘智文化。
歐春如(2009)。國小學童母親親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劉育姍(2006)。理情親職團體諮商對非理性信念國中生家長親子關係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賴嘉凰(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鍾秀華(1996)。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鍾祥(2006)。輔導志工的親職經驗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8。2010年9月20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
j/58/58-43.htm
謝秀芬(1997)。家庭與家庭服務。台北:五南。
謝美英(1998)。青少年同儕關係與倫理。訓育研究,37(3),55-60。謝玉玲、徐亞瑛(1999)。癲癇青少年同儕關係之探討。護理研究,7(1),41-50。顏裕峰(1993)。國中生的社會興趣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魏鈺珊(2006)。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親子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學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羅國英(l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之成果報告。
羅立人(1999)。大學生的依附風格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綸新、簡良哲(2009)。創作性戲劇活動提昇學童同儕人際關係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8,69-99。
蘇建文(1997)。對父母及對友伴的依附關係與青少年的內在運作模式及個人適應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
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設計成果報告。
蘇建文(1999)。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冠榮(2002)。態度主導孩子的成長。師友,420,71-75。蘇曉憶(2005)。青少年親子關係、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文進(2006)。青少年網路使用與寂寞感相關因素研究-以雲林縣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蘇玲媛(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人際智能、父母教養方式與同儕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G. E. (1986) . Loneliness in the female adolesc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8, 321-329.
Buhrmester, D. (1990) .Intimacy of friendship, interpersonal and adjustment during preadolescence and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 1101-1111.
Clamer, A. (1985) . Social strategies and loneliness 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3, 205-215.
Derlega & Jonda, L. H. (1981) .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 adjustment. Scott : Foresman.
Devito, J. A. (1983) .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3th ed) . NY :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Erikson, E. H. (1982)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A review .New York : Norton.
Flanders, J. P. (1982) . A general system approach to loneliness. In L. A. Peplau & D. Perlman (Eds.),
Loneliness: A source 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66-179.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Gordon, S. (1976). Lonely in America. N. Y: Simon & Schuster.
Gongla, P. A & Thompson, E. H. (1987) .Single-parent families. Handbook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7-418.
Hartup, W. W. (1989) . The social worlds of childhood.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 944-950.
Kuczynski, L. (2003) . Handbook of dynamic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 Londo: Sage Publications.
Maccoby, E. E. (1992). The role of parents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An historical overview.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1006-1017.
McClellan, D. E., & Katz, L. G. (2001) .Assessing young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Report No. EDO-PS-01-
2) .Champaign, IL: ERIC Clear-inghouse on Elementar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0953)
McInnis, G. J., & White, J. H. (2001) . A Phenomenological exploration of loneliness in the older adult.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3, 128-139.
Peplau, L. A., & Perman, D. (1982). Loneliness :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New
York : Jhon Wiley & Sans.
Pai, H. C., Lee S., & Tsao, L. I. (20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cteric
mothers and their adolescent daughters.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2(4),267-273.
Russel, D., Peplau, L. A., & Ferguson, C. E. (1998) .The Revised UCLA Loneliness Scale : concurr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8, 361-379.
Sermat, V. (1978) . Sources of loneliness. Essence, 2(4), 271-276.
Weiss, R. S. (1973) .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 Cambridge, Mas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oung, J.E. (1982) . Loneliness,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therap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L.A Peplau, & D.
Perlman (Eds.), Lonel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pp.123-134). New York:
Wiley.
Young, L. (1992) . Sexual abuse and the problem of embodiment. Journal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16(1) ,8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