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書局。
余民寧。1997。《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書局。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李東明。1998。〈國軍政治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軍隊政治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
李恭蔚。2003。〈美國軍人品德教育與領導統御〉。「第一屆德行教育與軍事專業倫理學術研究會」論文。165-174。高雄:海軍官校。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雙月刊》。92:8-23。李鴻章。2000。〈出身背景、教育程度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師大教育研究資訊》。8(2):147-171。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台北:師大書苑。
沈清松。1985。〈我國通識教育之檢討〉。《中國時報》:14。
林榮吉、張瓊文、簡錡文、尤萃茹。1994。〈國小教師道德判斷問題之研究〉。《傳習》。12:61-80。
胡毓洋。2004。〈國中學生道德判斷發展與道德標語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嚴守行政中立原則 貫徹軍隊國家化〉。2010。《青年日報》:1。
孫中山。1954。《軍人精神教育》。台北:中央文物。
孫中山。1981。《國父全集》。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
徐舜浩。2011。〈軍校道德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以政戰學院學生為例〉。國防大學。碩士論文。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1960。《國軍政工史稿》。台北:國防部總政治部。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梁忠銘。2000。〈日本新教育內容與道德教育課程的研究-以小學階段為主〉。《教育資料集刊》。25:269。梁懷茂、蔡萬助、詹哲裕。1994。〈國防精神教育課程設計芻議--政治文史通識教育面面觀〉。國軍八十三年度軍事教育研討會—三軍官校教育學制與課程(學程)之研究。台北:國防部作戰次長室。
莫大華、段復初、郭雪真合譯。2007。《美軍軍事倫理譯文輯:理論、教學與資源》。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7。《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書局。
陳怡靖、鄭燿男。1999。〈台灣地區民眾道德判斷因果機制之研究〉。《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集刊》。7:127-150。
陳聰文、陳明終、劉渭木、李榮昌。1982。〈影響山地兒童道德判斷因素研究〉。《中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29:85-92。陳膺宇。1994。〈「莒光園地」電視教學與民主憲政教育〉。《國軍「莒光園地」電視教學節目開播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部總政戰部。
單文經。1981。〈道德判斷發展與家庭影響因素之關係〉。《教育研究集刊》。23:237-247。單文經。2000。〈兼論道德氣質的成分與道德教育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5:169-184。黃光國。1988。〈義務性道德與功利性道德:台灣社會中的道判斷及其相關變項〉。蒐入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黃俊傑。1999。〈專業倫理與道德教育的共同基礎:心靈的覺醒〉。《大學通識教育探索:台灣經驗與啟示》。6(3),34-37。黃建一、余作輝。1999。《國民小學道德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 : 東華書局。
黃煌雄等。2008。〈國防部擬實施全募兵制對政府財政及國軍戰力之影響〉。《監察院97年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察院。
葉學志。1994。《教育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葉學志。1997。〈中學生倫理道德與法律認知態度對其道德行為的影響:從宗教信仰層面探討〉。《教育研究資訊》。5(1):87-96。詹哲裕。2003。《軍事倫理學-軍事專業倫理的理念與培塑》。台北:文景書局。
詹棟梁。1997。《德育原理》。台北:五南書局。
蔣中正。1966。〈軍事教育與軍事教育制度之提示〉。《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台北: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
蔣中正。1966。〈現代國家的生命力〉。《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台北: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
檀傳寶。2000。《學校道德教育原理》。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羅瑞玉。1993。〈青少年的人際道德判斷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6:225-262。龔寶善。1993。〈道德本質的認知和運作〉。《師友月刊》。309:15-16。貳、西文部分
Bull, N. J.. 1969. “Compensating agents in moral development for a multicultural society.”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8:3, 283-298.
Fuentes palanca, E.. 1995. “Development of Moral Judgement, Values and Religious Beliefs in Adolescents ”. University De Valencia of Spain.
Gilligan, C.. 1982. “New maps of development: New visions of maturity. ”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2:2 ,199-212.
Knowels, R. T., & McClean, G. F. (Eds.). 1986.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Lanham, MD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A Bantam Book.
Lewis Sorley. 1989. Doing What’s Right: Shaping the Army’s Professional Environment. The Challenge of Military Leadership, ed. Lloyd J. Matthews and Dale E. Brown. Washington, DC: Pergamon-Brassey’s International Defense Publishers, Inc. 130-31.
Sokolowski, R.. 1985. Moral action : Aphenomenological stud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Zeldin, G.. 1984. Conscience: An interdisciplinary view. Norwell, MA: D. Rei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