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幼獅出版社。 王章陵。1990。《論馬克思的歷史哲學》。臺北:幼獅出版社。 杜林致。2006。《歸因與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曉虹。1997。《現代社會心理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洪鎌德。1983。《馬克思與社會學》。臺北:遠景。 Huntington, Samuel P.著。劉軍寧譯。2008。《第三波 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書庫。 Thomas Sowell著。蔡伸章譯。1993。《馬克斯學生導論-哲學與經濟》。臺北: 巨流出版社。
(二)期刊 王浩斌。2010。〈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創新邏輯——基於中國現代化的實踐進程及理論視野〉。《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01:69-72。 王孝勝。2009。〈中國現代化科學發展之路〉。《安徽大學政治學系》。11:6-9。 王忠武。2009。〈三維創新與中國現代化〉。《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01:4-9。 王巧榮。2008。〈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深化與繼續前進〉。《當代中國研究所》。04:126-128。 王學兵。2007。〈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價值趨向〉。《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01:10-13。 左吉祥。2010。〈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傳承與創新〉。《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1:13-16。 杜艷華、李玉華。2008。〈改革開放條件下的中國現代化文化發展戰略〉。《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12:8-9。 伊焱、曹際祥。2010。〈體制創新下的中國現代化農業經濟發展研究〉。《改革與戰略》。9:98-100。 何多奇。2008。〈中國共產黨關於中國現代化事業重大政治抉擇的歷史回顧〉。《重慶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05:171-176。 鐘德濤、申富強。2009。〈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學術論壇》。4:9-11。 蔡文學。2009。〈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遵義師範學院馬列部》。14:22-23。 陳錫文。2009。〈小城鎮發展與中國現代化——在2009年美蘭湖中國城鎮發展論壇上的發言〉。《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10:4-5。 陳秀麗、朱萌博。2009。〈WTO後過渡期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機遇與挑戰〉。《天津理工大學法政學院》。07:7-8。 陳彥超。2008。〈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人本性宗旨分析〉。《沈陽工業大學文法學院》。02:106-109。 張蕾蕾、曹雷。2008。〈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中國現代化歷史性突破中的標志性意義〉。《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11:36-38。 楊立志。2008。〈和諧世界——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國際空間新戰略〉。《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05:10-13。 喻冰。2008。〈十一屆三中全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模式的轉變〉。《復旦大學社科部》。08:8-9。 簡紅江。2007。〈略論「天人互動和諧」在中國現代化中的基礎地位〉。《合肥工業大學人文經濟學院》。03:99-103。 寇建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與質性分析:原始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台灣政治學刊》。9(2):234。
(三)網路資料 〈東方早報:「廣州GDP十倍於青海」還意味著什麼〉,《人民網》。http://opinion.people.com.cn/BIG5/6728109.html。2008/08/03。 〈人民網-政治改革的五種障礙〉,《旺報》。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7130/112011052600129.html。2011/5/26。 〈中國是悲觀的樂觀主義國家〉,《星島環球網》。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105/t20110513_1578372.html。2011/5/14。 〈中國新安全姿態:非對抗自信〉,《星島環球網》。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105/t20110520_1582007_1.html。2011/5/22。 〈海峽時報 非對抗自信成中國外交新基調〉,《星島環球網》。 http://ed-china.stnn.cc/China/201105/t20110520_1582007_1.html。2011/5/22。
二、西文文獻 (一)專書 Black, C.E, 1967, The Dynamics of Modernization a Study in Comparative History. New York: Evanston and London. Larry Diamond, Juan J Linz, 1995, Politic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paring Experiences With Democracy, Boulder Colo: Lynne Rienner Pub.
(二)期刊 Seymour Martin Lipset, 1959, 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53(1), 69-105. (三)網路資料 THE WORLD BANK, 2011, DATA CHINA. http://data.worldbank.org/country/china (201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