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Janct Wask (2001),認識迪士尼(林佑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出版社。
王世澤(2003)。《體驗行銷:模型發展與實務驗証》。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自立(2009)。從公民參與觀點論全民國防教育之多元活動。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王育英、梁曉鶯譯(2000)。《體驗行銷》。台北:經典傳訊。(原書Schmitt, B. H.,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How to Get Customer to Sense, Feel, Think, Act, and Relate to Your Company and Brand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王佳麟(2009)。《全民國防教育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效益研究-以高中職教師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昭正、朱瑞淵(1999)。《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文化。
王紀杭(2010)。《互動式社群學習平台架構設計-以全民國防教育為例》。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高成、羅慶生(2007.08)。〈「全民國防教育」的時代意義與國家安全〉,《96 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
王高成。〈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軍事雜誌半年刊》,第69期,2004年8月。
甘蘭(2009)。《以懷舊情境探討文化創意產業之體驗行銷》。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朱柔若(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台北。
余光弘(1994)。〈參與觀察與參加觀察:以蘭嶼經驗為例略論參與觀察的類型與深度〉,《「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際研討會質化研究、次級分析與綜合方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何啟豪(2008)。全民國防教育於大學實施成效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奕樺(2003)。《體驗行銷廣告之效果研究-以Nike廣告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崑玉(2001),〈酒神文化與體驗行銷:體驗行銷大師在台演講記實〉。《突破雜誌》,第191期,128-129。李立行,(2001)。《消費者解讀體驗行銷之研究:以Nike ”Just do it”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奕縈(2009)。《「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之體驗行銷研究-以「憲兵鐵衛戰鬥營」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等人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冊.台北:時英。
沈延毅(2008)。《全民國防教育下國軍形象塑造之研究─以「2007年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為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沙封(1994)。《風雲戰史˙真相特輯-臺海軍事衝突紀實》。臺北:風雲時代。
周華泰(2007)。《行銷研究方法與個案》。台北:滄海書局。
岳彩文(2003)。《零售百貨業「特定體驗行銷活動」下之「消費體驗模型」相關研究:以漢神百貨開店慶暨母親節特賣活動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所碩士論文。林有得(1993)。《景園體驗之研究》。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娟(2010)。《體驗式健康教育課程發展因素之研究-體驗行銷模型的應用》。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奕(2009)。《體驗行銷要素、涉入程度、電玩遊戲內置廣告接受度對運動電玩玩家再購意願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媞(2003)。《體驗行銷模式與其遊客行為之實證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壽梅(2005)。《「全民國防教育」之推展:社會資源整合的觀點》。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侯欣圻(2009)。《2009年世界運動會遊客觀賞動機、體驗行銷與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范碧珍(2001, May 20)〈體驗式消費時代來臨〉。《突破雜誌》187(1),26-29。
夏葉良、魯煒譯(2008)。《體驗經濟時代》。台北:經濟新潮社。(原書Pine II, B. J. and James H. Gilmore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 every business a sta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巨流:台北。(原書Strauss, A. and J. Corbin(1990)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高禾淳(2010)。《數位學習融入「全民國防教育」教學之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張之(1989)。國防教育叢書-國防意識與民族精神。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1999)。
張玉全(2010)。《我國推動「全民國防教育」政策之研究:政策行銷觀點》。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偉(2007)。《從體驗行銷觀點探討廣告涉入程度對廣告溝通效果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慶珍(2002)。《從體驗行銷的觀點探討廣告的視覺符號:以女性雜誌服飾廣告為例》。銘傳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子平(2007)。〈從中共「三戰」威脅探討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具體實踐〉,《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防部總政治作戰局,97-126頁。
陳仲謀(2010)。《特優品牌雜誌廣告行銷風格之研究-體驗行銷觀點》。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式平(1986)。《國防教育概論》。臺北:黎明文化。
陳孟愷(2009)。《全民國防教育網路社群化輔助教學效益研究-以高中職教師為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
陳建興(2010)。《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參與者部落格內容分析:一個體驗行銷傳播的檢視平台》。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偉寬。〈泛論空權與國家安全〉,《空軍學術月刊》第549期,2002年8月。黃海晏(2010)。《體驗行銷之行銷體驗: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體驗模型」建構》。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項退結譯(1989)。《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原書Brugger, W. [1953]. Philosophisches Worterbuch. Verlag: Herder)
黃營杉、汪志堅(2002)。《研究方法》。台北:華泰文化。
楊志恆(2007)。〈從「全民防衛動員」論推展「全民國防教育」應有之認識〉,《96年全民國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第1-22頁。
楊茲帆(2009)。《從體驗設計的觀點探討Wii產品對人際關係改變之影響》。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董又菁(2003, July 18) 。〈體驗是顧客滿意的原動力〉《突破雜誌》。213(1),46-47。
葛芝金、程新章、吳勇剛(2001)。《國防教育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廖映慈(2008)。《體驗行銷的三階段模型 -以台北市商務旅館為例》。世新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劉祥興(2010)。《運動觀光體驗行銷之研究─以獨木舟運動為例》。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順銘(2008) 。〈我國對中共三戰策略之因應作為〉,《中共「三戰」策略大解析》,桃園:國防大學。
劉鎮燈(2007)。《新安全觀下兩岸全民國防教育之比較研究》。台中: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潘明宏(1998)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原書:Nachmias,Chava F. & David Nachmias)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
潘韻如(2005)。《廣告之體驗行銷策略、產品涉入程度與體驗滿意度、品牌態度、購買意圖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漢賢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
顏章豪(2005),《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政經分析,1949-2005》,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顏章豪(2010)。《我國全民國防教育之政經分析,1949-2005》。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二、西文部分
Abrahams, R. D.(1986). Rainary and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 In V. W. Turner & E. M. Bruner (Eds.), 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pp.45-73).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gamben , Giorgio. Infancy and History : the destruction of experience. Translated by Liz Heron. London ; New York : Verso, 1993.
Bruner E. M.(1986)”Experience and Its Expression.”, in V.W. Turner and E.M. Bruner(eds) The 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 pp3-30.Urbana,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Denzin, N. K. (1989). 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 Newbury Park, CA: Sage.
Dilthey, M.(1976) Selected Writings. H. P. Rickman(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rst published in 1914)
Dubet, F. (1994) La sociologie de l’ex’perience. Paris: Seuil: Seuil.
Firat, A. F. & Dholakia, N. (1998). Consuming people: From political economy to theaters of consump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sher.
Gold, R. (1958). 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s. Social Forces, 36, 217-223.
Holbrook, M. B., & Hirschman, E. C. (1982). The experiential aspects of consumption: Consumer fantasies, feelings and fu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 pp. 132-140.
Joy, Annamma & Sherry, John F. Jr. (2003). Speaking of Art as Embodied Imagin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Aesthetic Experience.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259-282.
Junker,B.H. (1960) . Field Wo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Scienc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plan, A. (1964). The conduct of inquiry: Methodology for behavioral science. San Francisco: Chandler.
Kelly, J. R. et al.(1987). Later life satisfaction:Does leisure contribute? Leisure Sciences, 9, 189-200.
Krieger, S. (1983). The mirror dance: Identity in a woman’s communit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ine, B. Joseph II & Gilmore, James H.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 ,97-107.
Schmitt, B. (1999). Experiential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 15(1-3), 53.
Vézina, R. (1999) Pour comprendre et analyser l’expérience du consommateur. Gestion 24(2):59-65.[90]Naumann, E., Creating Customer Value: The Path to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incinnati, OH: Thompson Executive Press, 1995.
三、報紙雜誌
范凌嘉、湯雅雯(2008.03.30)。〈華時報導中共部署1400枚飛彈盯台〉,《聯合報》,A4版。
〈美媒體爆料:中國1,400飛彈對準台灣〉,《中國時報》,2008 年3 月30日,版A17。
吳建德(2009/9/6)。〈持恆深化全民國防,凝聚國人共識〉。《青年日報》,7版。
四、網路資料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台灣,2008檢索於20114閱15日,自http://aode.mnd.gov.tw/publication/Laws.aspx?id=37。
雷虎小組特技飛行攝影區: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36101519
國防法規資料庫(2005/2/2)。〈全民國防教育法〉。檢索於2009/4/28,自http://aode.mnd.gov.tw/publication/Laws.aspx?id=37。